1、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春秋左传等相关文化知识;2、掌握文言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2、研读课文,鉴赏本文以个性化语言刻画人性格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及其虚伪性。2、通过研讨,认识史书对战争史实的叙述方法与意图;3、学会用现代意识评价历史人物,评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态度【教学时数】两课时附:“第一
2、课时”教学内容:一、教学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指导学生利用课文下面注释与教辅资料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疏通文意。教师以检测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二、教学内容:介绍相关背景知识,解决文言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三、教学过程1、了解左传2、题解 题目源自孔子所编春秋的一句经文: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3、自读,字词检测及段落大意4、小结全文内容叙述了两件事郑庄公打败弟弟共叔段的故事郑庄公与母亲姜氏挖地道相见的故事第二课时一、导入 复习旧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两段故事。二、研讨探究1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 (1)小组讨论:我认为是之过 表现为(用自己的话概述) 从文
3、中可看出(用原文分析)(2)思考:孔子如何评议此事?理解议论文段(第七段):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分析孔子的意思贬责:郑庄公、共叔段皆不遵守礼义 (稍作说明:此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2史事为“郑伯克段于鄢”,但是整个战争的过程只寥寥数语。左丘明这种详略处理的用意何在?提示学生:联系曹刿论战等学过的篇目进行理解【明确】着眼不在战争本身,而在引起战争的社会原因3关于这段历史,孔子的春秋只记叙了“郑伯克段于鄢”,而左丘明却在后面加述郑庄公尽孝的故事,其用意何在?你觉得他达到他想要的目的了吗?(1)理解议论文段(第七段)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2)分析作者的意思【明确】宣扬孝心,给矛盾激烈的社会开一剂良方:孝 给社会提供了一种正能量 个人意见:另一个角度更让人感到庄、姜二人之虚伪 儒家伦理道德的尴尬地位及其虚伪性三、质疑与释疑学完本文,还有哪些课堂没有解决的疑问?提出来共同探讨。四、布置作业在你看来,本文的主题在当代还有意义吗?为什么?写一段200字的文段。(可联系当下“中国梦”“爱”“孝”等社会话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