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级高一下学期限时练历史练习1-3(范围:必修二1-3古代商业的发展)使用时间 , 班级 , 姓名 , 得分 ,考后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该材料反映出 () A战国到西汉前期商品经济活跃 B巨商地位很高,超过了王侯C司马迁具有重农抑商思想 D西汉政府据此实行了盐铁专卖2国家发改委、国家物价局等多次发布条文,要求商品销售要实行明码标价。这一行为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汉朝 D明清时期3右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
2、局复原图。对此图所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有()商业活动在城市边缘进行,城市商业功能有待增强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政府设置专职机构市署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城市皇家宫室占地面积较多,城市政治功能突出A B C D4下列对“草市”的描述正确的是()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政府从未对草市未实行行政管理草市在唐代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宋代的“草市”已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A B CD5唐初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晚唐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B前者
3、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6南宋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中记载:“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从中可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政府设置官员管理商业商业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南方经济发展城市商业繁荣A B C D7春秋末期,范蠡弃官从商,因在陶邑经商被称为“陶朱公”。当时的陶邑,已成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的著名经济都会。上述材料可说明()A当时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 B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商业中心形成C官府
4、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D当时商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8苏州全晋会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山塘街古运河西岸,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旅苏晋商集资创建的一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也是祭神灵(关公)、联桑梓(故乡)的重要场所。与此相关的信息正确的有()当时苏州运河流域经济繁盛,商铺众多晋商注重联络乡谊晋商在当时实力雄厚全晋会馆是从事汇兑、存款、放款的场所A BC D9 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 ()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商业交通比较发达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A B C D10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
5、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11据右图判断 (州桥夜市、彩瓷作坊、瓦子、徽商会馆),其中设置错误的是()A BC D 12明代冯梦龙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湖广襄阳府枣阳商人蒋兴哥,从广东贩卖珍珠、玳瑁、苏木、沉香等到苏州枫桥,巧遇同乡米商陈大郎贩米到苏州。从故事中可以看出 ()A湖广襄阳商品经济发达 B“苏湖熟,天下足”C苏州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D湖广主产珍珠、苏木等13.周礼地官司市载:“大市日
6、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段材料能够说明()A西周分封制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B周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C西周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D西周时期打破了“工商食官”制度14汉书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下列对当时商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草市”成为重要的地方商业中心C到处都有便利的客舍、邸店和车坊ks5uks5uks5uKS5UD繁华商业中心成为交易活动的平台15唐朝时,波斯和大食商人把珠宝玉石等奢侈品带到(长安)西市来卖,然后购买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运回转卖,西市的繁荣超过了东市。下列诗句的描写符合材料
7、所反映的西市场景的是()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D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二、非选择题(16题20分,17题2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白圭,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
8、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材料三(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四“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中国古代商业概貌的发展和特点、(明)谢肇潮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
9、的经商理念。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8分)(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2分)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3)据材料四,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4分)(4)据材料二、四,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6分)ks5uks5uKs5u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城市与王权、宗教和安全密不可分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而现代城市则建立
10、在以交换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之上。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二古代以来的城市有三种类型:“消费者城市”、“生产者城市”与“商人城市”。所谓“消费者城市”类似于“君侯城市”,指的是城市的居民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宫廷及其他大家的购买力维生定居在那儿的工匠及商人的经济机会主要也得看城里大消费者即“坐食者”(Rentier)的购买力而定。这些大消费者的类型非常多 他们可能是官员,也可能是庄园领主或政治上有力量者。 ks5uks5uks5uKS5U 相反地,下列的城市则可称为“生产者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人口的增加以及他们的购买力是取决于如埃森(Essen)或波洪姆(Bochu
11、m)(都位于德国鲁尔区)建于当地的工厂、制造场或销售企业而定。在亚洲、西洋上古、中古的此类城市则依赖当地的手工业,它们将产品运销外地市场。当地市场的大消费者是企业家;至于工人及艺匠则是大众消费者。另外一些大消费者则来自商人与当地地主,他们本身则由城市生产行为间接维持。 我们还可另外再区分出一种“商人城市”,在这种城市里,大消费者的购买力是来自下列几种收益:(一)转运外地产品至当地市场零售,例如中世纪时的毛料商;(二)转售当地产品或者至少是当地制造者所得之产品至外地,例如汉撒同盟的城镇(德国北部的海港城市结盟);(三)转售外地产品至另一地区,不管在此过程中是否有在当地交易,即所谓“中继商业城”。
12、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城市(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社会城市的主要功能,并一一列举中国明清时期与之相符的典型城市。(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西方在古代社会出现了三种相同职能城市的原因。(10分)必修二1-3古代商业的发展 限时练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解析:选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反映的是战国到西汉前期商品经济繁荣,经商致富者比比皆是,富可敌国。故应选A。2解析:选B。秦朝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3解析:选C。 考查对图文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从图左上角的东西市,可知正确
13、。从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可知正确。图中文字并没有专职机构市署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且市署出现于唐朝,故错误。因此C正确。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草市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代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宋代的草市已具备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所以正确。南齐书中提及“草市尉”一职,说明政府对于这种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所以说法不正确。答案为B项。5解析:选D。考查唐代商业的发展。第一段材料来自于唐六典,是唐初政府的法令,而后段材料来自晚唐诗人的诗作,文学艺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故初唐的法令不适应晚唐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6解析:选C。材料“盐铁转运使”“判官”
14、可反映出政府设置官员管理商业,“扬一益二”“商贾如织”反映出了;唐朝商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并未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故排除。选择C项。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现象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陶邑“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分析,说明该地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故B项正确。其余选项不符合题干意思。8解析:选B。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可采取排除法。汇兑、存款、放款的场所应该是柜坊或钱庄,而不是会馆。排除含的选项即可。9解析:选A。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小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故有“朝秦暮楚”的成语。这一成语若用于商业上可以从侧面反映;不符合史
15、实,排除。10解析:选B。题干反映唐朝坊市门按时开闭,而宋代则“京都街鼓今尚废”,以至于“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说明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故B项正确;A、C、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11解析:选D。彩瓷技术是元代出现的制瓷技术,徽商这种地域商人群体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因此设置错误。12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众多商人把商品贩卖到苏州,表明了苏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商品集散地。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13. 解析:选C。政府设立专门管理市的“司市”(“市之长”),都城这类大城中,一日三市,各有主要入市者,定时交易,故选择C项;西周分封制导致后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
16、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故A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14解析:选D。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草市”形成是在南北朝时期,故B项错误;邸店出现是在唐代,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当时商业活动繁华的景象,故D项正确。15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市主要出售波斯和大食商人的珠宝玉石等奢侈品,“笑入胡姬酒肆中”意思是笑着进入了异族歌姬的酒坊中,故C项正确;A项出售的是莲藕、丝织品,属于中国特产;B项反映的是草市有完善的饮食服务;D项反映的是草市热闹的情景,故排除A、B、D三项。二、非选择题(16题20分,17题20分,共40分)16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
17、的发展。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等归纳总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吕不韦者,阳翟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及材料四中徽州、山西两地出现著名商帮的史实分别概括两个时期商业发展特点。第(2)问要根据两则材料的关键信息分析作答。第(3)问可从商品种类及经营理念等方面进行对比。第(4)问可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归纳总结。答案:(1)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特点:战国出现大商人;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2)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3)不同: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
18、侈,晋商节俭。(4)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或经济发展)。17.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外城市的发展。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古代以来的城市有三种类型:“消费者城市”、“生产者城市”与“商人城市”。据此回答“主要功能”。从这些城市的功能入手,联系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状况回答“典型城市”。第(2)问从“消费者城市”、“生产者城市”与“商人城市”含义入手,从农耕时代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的特点入手分析回答。答案:(1)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北京(或京师等);“消费者城市”:北京(或京师等);“生产者城市”:景德镇(或棉纺织中心松江府;或制纸中心宣州;或丝织中心湖州);“商人城市”:广州(或苏州、杭州等)。(2)“消费者城市”出现的相同原因:都以自然经济为基础;权力集中;购买力强。“生产者城市”出现的相同原因:都以手工业发展为基础;大众消费与高消费相对集中。“商人城市”出现的相同原因:都以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交换为基础;都是交通枢纽。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