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山一中2013届高三强化训练(四) 政治 试 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卷(选择题 共140分)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假如日后鲁人果真“徒于越”使得越人不再“跣行”、“被发”,带动越地纺织业日渐兴盛。从产品和市场的辩证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B.随着环境的发展,人们可以随意创造需求C.时代变了,人们的认识规律也发生了变化D.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东西【答案】DA错在任
2、何。B错在随意。C不符合产品和市场的辩证关系。D体现了面向市场。所以答案选D。13“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答案】C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的反映,A错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不是感觉的体现,B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D错误。C正确。14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象春花那样落英满 地,以“秋花不比春花落
3、,说与诗人仔细呤”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答案】B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说明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所以答案选B。15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蚊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老百姓利用蚂蚁
4、治虫的事实说明 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A. B. C. D.【答案】A错在都是,绝对了。与材料无关。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源自于生产实践,正确。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体现了。所以答案选A。16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句话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C.认为事物是不可知的 D.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C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说明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C是正确的
5、。ABD与材料无关。所以答案选C。17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答案】B材料一个片面强调实践,一个片面强调认识,体现的是B。ACD与材料无关。所以答案选B。18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
6、,规律有不同的表现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才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答案】B材料指出西湖与其他地方的不同,说明矛盾有特殊性,B正确。A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CD与材料无关。所以答案选B。19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 B. C. D. 【答案】A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错误。正确的表达了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正确。错误。所以答案选A
7、。20“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答案】AC错误。BD未体现。“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体现了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断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A正确。所以答案选A。21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答案】D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
8、,说明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绝对的,所以答案选D。其他三项未体现。22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答案】B中国传统思想本身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A错误。C毫无保留地继承错误。D错在最优秀。所以答案选B。23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
9、师”);又要区别真伪(“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答案】C兼取众长,加以继承体现了继承,区别真伪,要发展之,所以答案选C。A错在亲自。BD与材料无关。第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注意事项:第卷需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纸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图538(28分)阅读
10、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二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材料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针对材料一反映的问题,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0分)结合材料二,分析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哲
11、学依据。(9分)结合材料三,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9分)【答案】第一问先指出反映的问题,针对问题,可以从科学发展观、产业结构、生态文明、两个市场、宏观调控、自主创新、正确的消费观等角度答题。第二问唯物论可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角度答题。第三问文化生活可从提高公民素质的角度答题。39(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蛟龙号”7062米级海试成功的经验可概括为:坚持以实施重大科技工程为牵引,带动研发、制造、应用整体水平;坚持勇于探索、科学求实的精神,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多部门协作,形成科学高效系统管理模
12、式;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1)联系材料一,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蛟龙号”7620米级海试成功的原因。(12分)材料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2)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分析更加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2分)【答案】(2)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能够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可以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科学发展观深化了人们对发展的科学认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第一问,唯物辩证法可从联系、发展、矛盾、编制否定观等角度答题。第二问可从哲学的重要性以及重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等角度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