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原因是()A儒生攻击郡县制,非议秦始皇B儒生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C秦的暴政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抵触D儒家的仁爱主张不利于秦始皇横征暴敛答案:A2汉武帝“罢黜百家,推崇儒学”主要目的是()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生孝廉有利于政治清明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解析:题目问的是主要目的,董仲舒的推动只是主观原因,故A项错误;汉武帝之所以采取“罢黜百家,推崇儒学”主要是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儒生孝廉与设问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推崇儒学不能成为罢黜百家的理由,故D项错误。答案:B3汉书董仲舒传提
2、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以上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A强调大一统思想B主张君权神授C强调天人感应 D糅合各家思想答案:D4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诗书墨子春秋A BC D答案:C5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此制度()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不断完善答案:B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
3、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隋书牛弘传),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4、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上面三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些努力?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1)问可通过相关史实概括得出。第(2)问需结合所学知识来归纳。第(3)问需结合相关史实及历史背景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答案:(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
5、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都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罢黜百家”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其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基础巩固1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五经”的流传 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汉武帝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后,儒学得到官方的支持,成为正统思想。答
6、案:D2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解析:解答本题注意分析历史背景,汉武帝想要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董仲舒的对策符合汉武帝的政治需要。答案:D3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儒学地位上升,成为奴化臣民的工具B促成良好的读书风尚,推动人们积极探求先进科技C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D儒生成为文化舞台和政治舞台的主角解析:本
7、题属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对科举制的正确认识。文人学士醉心于科举考场、功名利禄,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答案:B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反映出()A该言论鼓励了社会暴力革命B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C中国古代对政治学科的重视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解析:社会暴力革命是对材料言论的错误理解,故A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社会制度对社会阶层的影响而非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故B项错误;对政治学科的重视材料缺乏论据支持,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社会各阶层人员因科举制而流动,故D项正确。答案:D 能力提升5“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
8、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的这一说法()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C批判了文化专制政策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书籍被烧残”以及“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致命打击,反映了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严重危害,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答案:C6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9、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A、B两项反映的是“为政以德”的思想,不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由“为天下,非为君也”可知D项也不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C项是董仲舒为适应西汉大一统的趋势,而提出的建议。答案:C7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这说明董仲舒()A宣扬君权神授 B将儒学神学化C倡导儒学,推行教化D罢黜百家,推崇儒学解析:材料主要说明董仲舒力图将“仁”与“天”联系起来,用“天人感应”思想解释“仁”,反映了汉代儒学的神学化特点,故B项正确。答案:B8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
10、“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为中央集权的政治提供理论依据解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相当成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王权统治神秘化,但客观上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适应了中国古代前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其进步作用的主要表现,D项正确。答案:D9阅读下列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
11、,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瑞:吉祥之意)应诚而至。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草生矣。 此灾害所由起也。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你如何看待这种思想的历史影响?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有二:第一,董仲舒的新儒学实际是对君主专制的神化;第二,新儒学又有抑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答案:(1)天人感应思想。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是天对人君的谴责和嘉奖。人君受命于天,人不能违背天意;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2)董仲舒的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它被汉武帝所接受,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