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三地理新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库:必修1 第5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779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地理新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库:必修1 第5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届高三地理新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库:必修1 第5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届高三地理新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库:必修1 第5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6届高三地理新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库:必修1 第5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6届高三地理新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库:必修1 第5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6届高三地理新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库:必修1 第5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6届高三地理新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库:必修1 第5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6届高三地理新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库:必修1 第5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A地形生物大气水文土壤B土壤生物大气水文地形C土壤地形水文大气生物D生物地形大气水文土壤2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水位降低土壤肥力下降A B C D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根据图示判断即可。第2题,如果当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将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错误。答案1.A

2、2.D3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解析洋流驱动力来自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因此A项错误。由于海气相互作用,海洋通过辐射等将热量输送给大气,从而影响大气环流,B正确,海洋赤潮是海洋生物灾害,是海洋中浮游生物过度繁殖导致海水中缺氧的一种现象,C项错误。信风是一种大气环流形式,是地球表面热量差异引起气压差异而形成的,D项错误。答案B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

3、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45题。4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5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C整体性特征 D差异性特征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甲事象可能导致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水土流失加剧等,因此它最有可能是森林破坏。第5题,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4.C5.C下图为我国典型林木景观图。读图完成67题。 甲大胡杨树乙兴安林海丙 海南椰树丁黄山迎客松6从丙地到乙地林木景观的变化体现了()A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

4、性7下列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C丙土壤肥沃,水源充足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解析第6题,乙地植被为兴安林海,位于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丙地植被为海南椰树,两地的纬度差异导致了热量条件的不同,由此引起植被的不同,体现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7题,甲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光照充足;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林海雪原是其典型景观特征;丙地位于我国海南省,地带性土壤是肥力较低的红壤;丁地位于安徽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风力侵蚀较弱。答案6.B7.A下图为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

5、向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89题。8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为()。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9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向解析第8题,左图显示的是经度变化,根据变化趋势可以推测雪线从东向西逐渐增高;右图显示的是纬度变化,根据变化趋势可以推测雪线由南向北逐渐增高。由此得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增高。第9题,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量。由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可知,该地区雪线高度主要受降水的影响。答案8.D9.B下图为“某代表团的亚、欧、非考察路线和活动区域图”。据此完成1011题。10导致沿途和

6、、和地气候的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洋流A、 B、C、 D、11体现自然带的()。A纬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规律C垂直地带性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解析第10题,和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太阳辐射存在差异,地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地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和地地势不同从而导致气候的差异。第11题,纬度位置发生变化,热量条件差异显著,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性规律。答案10.A11.A读我国部分地区(城市)雪线高度预测图。据此回答1213题。12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A纬度越低,雪线越低B纬度越高,雪线越低C纬度越低,雪线越高D纬度越高,雪线总体呈降低

7、趋势13敦煌、喀什、格尔木、拉萨与同纬度其他城市相比,雪线异常偏高,原因是这些地区()A海拔高,气温低B海拔低,气温高C气候湿润,降水偏多D气候干旱,降水偏少解析第12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城市的纬度越高,雪线的高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第13题,雪线的高度除了受纬度因素影响外,也与降水量有关。一般而言,在气候干旱、降水量较小的地区,雪线的高度偏高。敦煌、喀什、格尔木、拉萨的雪线比同纬度城市偏高,主要受降水的影响。答案12.D13.D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也就是高山林线。下图为“全球部分山脉、山地林线海拔高度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415题。14全球山地林线的分布()。A从30N的副热

8、带向南北两极递减B林线海拔最大值出现在赤道上C天山林线低于横断山脉是因其远离海洋、水汽少D50N70N之间纬度每升高1,林线海拔约升高130米15控制林线海拔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湿度坡度坡向A B C D解析第1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低纬地区的山地林线较高,尤以乞力马扎罗山、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较高,表明山地林线与气温、降水有关。天山林线低于横断山脉是因其远离海洋、水汽少。第15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森林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热量和水分条件,故A项正确。答案14.C15.A二、综合题16读美国本土自然带示意图,回答问题。在旧金山留学的小夏同学利用暑假驾车去美国东部旅游,沿途经甲、乙、丙地到达丁

9、地;随后南下经纽约到达华盛顿,发现沿途自然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小夏同学沿途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分别说明判断的依据,并分析引起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解析解答该题需要把握以下关键点:(1)美国自然带的地区分布。(2)根据自然带的变化特点总结出地带分异规律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从旧金山到甲地途经美国西部高山地区,该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自然景观会出现垂直地带分异规律;从甲地经乙地至丙地随着受海洋水汽影响程度的增加,自然景观表现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从丁地经纽约至华盛顿,随着纬度的降低与热量的增加,自然景观表现出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答案

10、垂直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反映垂直地带分异规律的依据:从旧金山到甲地途中穿越美国西部高山地区,自然植被随海拔高度上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原因:海拔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反映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依据:从甲地经乙地至丙地,自然植被依次为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原因:由于逐渐接近海洋,水分逐渐增多。反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依据:从丁地经纽约至华盛顿,自然植被依次为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因:随着纬度降低,热量有所增加。17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解析解答该题需要把握以下关键点:答案(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黄土高原。(2)暴雨、洪涝。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挟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