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文与艺术的后现代观谢鸿均1995年的暑假,我甫自美回国定居,受聘于竹师美教系,首先担任暑期进修部的艺能科教材教法之课程,当时心中很惶恐。因为自己过去所专研的是纯创作上的美学思考与艺术史的变革脉络,面对一群返回校园进修的美劳老师,实在不知这些思考性的内涵如何能够转换成实务操作的美劳课程。况且当时大部分的国小视美劳课为慰劳即将退休老师的轻松课程,而上课的方式多半是给一张图画纸,或是一份美劳包,目标停留在把画面涂满,将美劳包中的零件按照图说拼起来。而本科系的老师在学校作什么呢?我得到无数令人错愕的答案。有一天,就在我对自己第一学年教书就教到丧失信心,有些心灰意冷的时候,一位来自埔里深山国小暑期进修
2、的年轻老师上台作教材教法的报告,他的教材极为简单,但随着他的叙述,却让我的眼睛一点一点亮了起来,双手忍不住在结束时为他鼓掌。他说,因为学校的孩子们生在山里,长在山里,活动在山里,很少与文明世界有所接触(这对当代孩童来说却是巴不得的回归自然大好机会),他很担心在日日的接触的情况下,会让他们的环境感知能力麻木。于是,他在开学时候的美劳课里,带孩子们从山脚走上山顶,沿路告诉他们知性美的讯息,并约定每天上学的路上寻都要找一件美的事物,到学校去回报给老师。于是孩子们每天能够在上学路上自我探索的美的世界,从一朵花到一颗鸟蛋,从一片叶子到一粒种子,从一只毛毛虫到一只蜈蚣,于是每个人心中那本美的辞典逐渐丰富了
3、起来。接下来,他又带孩子们从山脚走上山顶,沿途找寻丑的东西,一个塑料袋、一个保特瓶、一只烟蒂,他一一地为孩子指出人类在大自然所丢弃的废弃物,这些丑陋的面貌已成了大自然所带来消化上的负担。于是他在校园门口放置一个垃圾筒,要孩子们每天上学路上寻找一个丑的东西,带来放在垃圾筒。从此,孩子们上学的路上,美的事物日渐多了起来,而丑的东西则日渐减少。美劳课由此展开(目前这位老师是暑期研究所的研究生)。这是多么具有环境认识与环保意识的教学方式!在当时对传统美劳课程已感到失望的时刻(我甚至已将标准定位在:美劳课只要教会孩子小学毕业不要随地丢垃圾,中学毕业不要随地吐槟榔汁的消极目标),他的教学观念与创意带来了极
4、大的冲击,让我心怀无限的感激,更重要的是,让我开始思索人文与艺术这门本来是我在东海美研所所教的课程(为专业艺术创作者所设计的课程),如何能够带入以培养美劳师资为主的美劳系,让将为人师表的学生们能够借着自己在跨领域的创作经验,进而引入国小美劳课程,使初等教育的艺术类课程能够结合起人文与生活。于是,在1996学年度,我向每美教系课程委员议请开设人文与艺术创作这一门课,至今已届满六年。在六年的课程进展与检讨中,我发现学生们逐渐脱离传统的艺术思维,不再拘泥于直线思考的习惯,也就是不再围绕着构图、色彩、透视等艺术专业视觉技巧的琢磨,却是养成往平行思考的习惯,对跨领域人文认知的兴趣渐浓,且随阅读习惯的养成
5、,大量知识唤起了潜藏已久的生活知觉,促使创作产生了多元化的变化,年年皆能撞击出令人惊讶的火花。人文关怀的开发,在此为艺术创作开展了一道没有止境的门坎。现在,让我们将回到主题,来谈谈何谓人文与人文艺术的背景与原型(archetype):所谓人文思想乃根据希腊人对于爱智(philosophy)由philos (love, dear) 和sophia (skill, wisdom)(记得吗?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女孩即以Sophia为名)合并而成的定义,现译作哲学,包含人类所有的智能,包括文学、音乐、艺术、天文学、物理学、地理学、数学等记载着人类智能的精髓与人类文明的痕迹。就此,顾名思义,人文艺术所指射
6、的即是与爱智之学结合而成的艺术型态。希腊人对于人文的睿智思维,在公元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实践到了高潮:这是一段人文思想发挥极致力量的年代,蓬勃的思想与活动将人们从中世纪行而上的宗教思维中警醒,使人们正视现世生活的可贵,并了解到人是世间一切的尺度,深具开发掌控世界的潜能,于是人们开始以科学的方法来探索并验证曾被宗教神秘化了的现像,并将成果透过印刷术的风行而转化为人文信息,广泛地传播四方。当时著名的文艺复兴人(Renaissance Man)达文西虽是艺术界的大师(他留下的作品却是十个指头数得完),但他的艺术成就却是由众多兴趣与关怀,如天文学、解剖学、数学、机械、音乐等等所烘托而成。同时,米开朗基罗
7、和拉菲尔对艺术的巨大影响,亦是由解剖学、力学、建筑学等领域中建立的,他们为文艺复兴筑起了高峰期(High Renaissance),给了我们一项实务启示多元化的人文经验是带领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因此,二十世纪著名的大提琴家马友友幼年的音乐教育基础虽是在纽约朱莉娅音乐学院所奠定,但在大学教育的方向却选择了哈佛大学哲学系,经过数载的哲学熏陶,让他能够从多方面重新认识音乐,于是为自己的音乐演奏生涯开创了一片天。在他近二十年的音乐活动中,除了一般的登台演奏之外,积极参与多元领域的规划:跨出古典音乐的范畴,与爵士乐和流行音乐共同合作;与舞蹈、表演艺术家一同研究身体跳跃与弦间音符之间的可能性,探讨身体和弦
8、乐器的共同语汇,为听觉与视觉打造了对话关系;他更跨领域地与建筑艺术家合作如音乐花园(Music Garden)的计划,共同打造的音乐与空间的理想国,虽然这个计划在波士顿没有具体实践出来,但在其它城市如加拿大的多伦多持续讨论着执行的可能性,具有人文思考的理想却总是影响着他所踏下的每一步音乐之途。一位有使命感的当代艺术家总是与纯艺术以外的事物有着密切关系, Suzi Gablik在她所著的艺术的魅力重生中指出,属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创造性后现代主义,即建立在伙伴关系模型。她质疑现代主义标榜为艺术而艺术,找寻艺术的纯粹性与独创性的表现手法,促使艺术家们为了摘取天上一颗明星却践踏着周边的小花小草。个人
9、主义、自由和自我展现是现代主义的亮丽字眼,但是否该用创意来响应一个集体文化的需求,让个人创意和社会责任之间能够产生一个新的关系,使现代主义的疏离和对立模式,能够取代以互助主义,以及与环境作积极、实用性对话的发展理念。反思台湾的现代艺术,我们的确能够发现许多走现代主义路线的自私表现,一如我每次到公共展览空间,总是会发现停车场旁垃圾回收处堆满了上一檔展览结束所残留的三甲板与各类废弃物质。身为台湾现代艺术推手的诸多美术馆与前卫展览空间,总是由大量无法回收的物质所堆砌起来的,而这些消耗社会资源之后,所能够沈淀下来的成果,一方面是在艺术展演的文明积蓄,但另一方面却是为台湾这个小岛制造了垃圾消化上的困扰。
10、因此,Gablik认为,后(前)卫艺术(the post avant garde)、生态艺术、自然艺术、互动艺术或是生态女性主义等,皆是用来救赎这种消费世界艺术的方法。我们自然能够从这些(对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艺术专业用语中,确实洞悉到其中的人文关怀,也就是,每一个领域的艺术型态,都结合了另样的人文关怀。行文至此,是该开始探讨用以执行的人文艺术教育方针了!谢东山教授在当代艺术批评的疆界的以艺术系为主的跨系研究(InterdisciplinaryStudies) 一文中曾论及,此类计划在美国的艺术系及研究所结合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系所师资另成立一学程,对像是以艺术评论为主,学生在学制上来自不同的系所
11、,但选课以此学程所提供的为限,其目的是为了补足美术史研究教学上的不足,以及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之外的多样性触角。例如,在1970年代晚期,美国艺术与文学界所风行的假古典与女性主义运动,便是以新马克斯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影响整个美国前为艺术发展的法国后解构主义,如德西达(Jacques Derrida)、傅柯(Michel Faucault)、拉冈(Jacques Lacan)、布什亚(Jean Baudrillard)、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等人之思想研究,大力推动了大学艺术与文学批评领域。如此以艺术系为主的跨系学程是二十世纪后现代教育家向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想所看齐的版本,也是后现
12、代潮流所提倡的一股多元化能量。此方案并使艺术的范畴从专业艺术研究扩展到其它多元领域,另许多当代国际上所活跃的艺术家,原本是哲学家、数学家、音乐家、身兼数职者,跨行从事艺术活动者、或是从事与艺术无相关但自封为艺术家等等无奇不有的专业人士,皆与艺术界保持着频繁的接触。固然此项学程的推动是着眼于当代艺术发展与批评理论,但在今天则可成为台湾在推动人文科目教育的一个典范。由于艺术一直是发展中国家所忽视的一个项目,故人文艺术类在台湾的官方教育发展总是落于跟随在私人提倡的领域之后,一如师大数学系的洪万生教授数十年来推广的人文数学与数学史,即是以苏格拉底的哲学观为数学起源的思考,默默地将数学这个科学化的学门予
13、以人性化,并与其它学门如社会学、文学等建起对话管道;民间研究机构如成立于1998年的台湾国际达克罗士节音乐奏研究学会打破了贵族化音乐的迷思,从观察、体验、思考的学习,身心与道德并重,以及头、手、心同时接受训练的观念,让音乐的节奏结合身体的律动,展现于舞台剧、剧中唱弹和舞蹈表演中,任音乐贯穿过身体,充分感应到音乐所要传达的讯息;而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在1994年开始以文学评论的角度,推动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的活力,带入音乐、艺术、电影、表演及各种大众文化形式的展演;1995年东海大学美术研究所以人文与艺术创作研究为课程名称;1996年竹师美教系亦开启了人文与艺术创作研究之课程,直接将艺
14、术与人文领域的教学作一整合。(因篇幅关系,尚有许多的个人、学术及非官机构方均在发展以人文为根基的专业学科,未能在此一一举例。)终于,教育部在2001年正式将此借镜推向初等教育的艺术领域,即九年一贯艺术与人文,试图将艺术与人文推向九年国民义务教育,而这样的课程标准何在?在正式的国民教育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学门,相信对多数的各位(尤其是已在职场上有数年美劳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是彷徨的,因为这毕竟是一门没有一定标准来执行的课程。但还记得么?从小的教育中,书本总是告诉我们,失败为成功之母,但如果我们没有去尝试(失败),何来成功?况且,当今日所谓标准(正典)的定义已经含糊混沌的时候,何来失败之有?修伯里
15、(Antoine de Saint-Exupery)在小王子 一书中,为八岁到八十八岁的人开了一扇后现代窗口。其中有一段提及他在沙漠中遇到来自另一星球的小王子,小王子要求他画一只绵羊只要一只,因为他所住的星球很小。修伯里努力的画绵羊,有角的、没角的、生病的、老的. . . 但再怎么画,小王子都说,不对不对。最后,他画了一只箱子,箱子上有圆圆的洞,告诉小王子,这是箱子。你所要的绵羊就在里面。小王子满意且兴奋地接受了这只绵羊这正是我所要的. . . 。小王子要的不是肉眼所看的绵羊,而是心眼里的绵羊。肉眼有约定俗成的衡量标准,但超越那个标准的往往是无法辨识的符号;而心眼却没有这个标准,它顺随着个人的
16、思想扩展而茁壮。后现代的窗口好比是小王子的箱子,箱子上有洞,洞里是艺术家与观赏者的乾坤,其中蕴藏了无限的能量。只是,我们如何找到窥视后现代窗口的这些洞?苏格拉底曾说,我是个产婆,我要将你(妳)天生已具备的认知接生出来;如此,你(妳)才能够以自己的本质认知面对世界,不受他人的定义所牵制。属于后现代艺术与人文是观念性的,所秉持的即是对自我本质的认知与自信。在此,我将尝试从西方艺术与台湾当代艺术的展演观念与实例,阐述人文艺术即是发生在个人思维的立足点,再加一些创意,并且随着直觉走。九年一贯艺术与人文的范畴在于音乐、表演与视觉艺术,而这些特质所引为对话的艺术形式可远溯六、七零年代的福鲁克萨斯(Flux
17、us)(图一),在此我们不能说它是一个派别,Fluxus的意思是流,流动性所着重的是过程,而不是其中所能够定格的局部。这是由一群视觉艺术家、音乐家与表演艺术家所结合的团体,成员包括音乐家如约翰凯吉(John Cage)、作曲家如拉蒙阳(La Monte Young),表演艺术家如小野洋子(Yoko Ono)、视觉艺术家如克莱因(Yves Klein)、白南准(Nam June Paik)等,皆借着表演(performance)的形式展现当时社会、政治、学运、哲学的人文氛维。他们以轻松的、新达达的方式来追求非持久性的艺术,他们没有对艺术作界定,但却很清楚地对美学和传统高艺术(high art)表
18、达了深刻的不满,企图消溶艺术和平常事物之间的疆界。其中如约翰凯吉(John Cage)(图二)曾表演过一曲433,他在钢琴前静坐了整整四分钟三十三秒的时间,在没有任何预期的声响发生的状况下,观众开始议论纷纷。凯吉在此颠覆了音乐的听觉效果,他以禅宗思想的空的境界来取代音符原有的位置,让我们对音乐有重新的见解;而对观众来说,则是经历了一场角色互换的音乐会,本来台上该出现的音响,却是出现在观众席的议论声响。前卫即是逆向思考,凯吉将音乐的上下垂直思考扭转为艺术家与观众的平行思考,让观众重新思考何谓音乐。福鲁克萨斯的流动性精神是非固定性的跨领域的实验性行为(不仅是跨音乐、表演或视觉艺术,更重要的是拓开了
19、艺术的人文体验),因此它留不住成员,也留不住每一件作品的具现,故在当时艺术别门分类的年代,无法受到立即的支持,而被囊括在表演艺术的领域,但它的精神却影响着六零年代之后至今的西方艺术表现型态,更进而塑成当代人文艺术创作的原形。流行团体如英国的破铜烂铁(STOMP)(图三),他们从1991年展开他们集合日本、非洲、印地安等东西方敲击乐器的表演,构思身、环境、律动与声音的互动关系,并以日常生活的锅碗瓢盆、拖把、篮球、雨水等生活化对象为音符,将音乐领域中的顽固节奏以多样化、生活化和可视化的手法呈现出来,让观赏了一场充满活力的敲击音乐会后,发现原来音乐的元素是如此地反菁英地随手可拾。同时,了解随机的行为
20、其实是蕴含着相当的默契,一如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所累积起来的人际网络。福鲁克萨斯的随机与流动性精神可在破铜烂铁的音乐与表演看到深刻的影响力,并在视觉艺术艺术家古兹渥斯(Andy Goldsworthy)身上寻到更为广阔的展演。这位如苦行僧般信仰艺术能够改变世界的艺术家,他从对大自然的关怀到美感的发觉,艺术的实践到舞台的表演,皆足以作为艺术及生活,生活及艺术这个最高理想的见证。在枫叶(图四)中,他在秋天的山林中,就地取材收集了绿、黄、橘及枯萎的树叶,并将它们以渐层方式排列在一片杂陈的落叶当中,试图理解艺术并非孤独存在的,而是整个自然界受到气候影响而使叶子的成长、变化和枯萎的过程。他并倾听自然的周期
21、,以尊重的心态并顺着大自然循环来思考艺术,而非以支配和掌控的心态来向大自然夺取。故他的创作手法是直接在自然环境中创作,不用工具或任何人造辅助物品,以无常和短暂为核心理念,让作品在完成之后,随即伴微风飘散回归大地。此外,为了将尊重自然的意念转为舞台表演仪式(图五),以推广环境生态的意识型态,古兹渥斯并向大自然借了一批木块(表演结束后运送回原地),在舞台上以营火晚会的形式让舞者对树木跳起祭祀般的舞步,让舞台上的堆砌起来的木块,最后还原到圆形状态,而圆形所代表的即是地球,是一个万事万物皆息息相关的生命体,于是开启了我们从环境生态的关怀,进入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在认识了数个西方当代人文艺术的展演之后,
22、我们再回到台湾的发展。就拿离我们最近的案例来说,竹师美教系四年级的黄亭玉在校园内装置了一批由浮木所钉制成的流浪狗。对许多以美劳观点来切入的人来说,这是一批艺术作品,但对创作者来说,这批为数可观的浮木流浪狗从材质(浮流木)到成型,皆引发自流浪狗的关怀这个人文议题。黄亭玉长期在南寮海边流浪狗收容中心照顾狗儿,并在海边捡拾垃圾作环保工作时,发现流浪木与流浪狗的命运其实是相互关照的,于是捡拾起大量的浮木,以浮木的自然造型为元素,人为劳作结构出一只只维妙维肖的流浪狗(图六、七),试图将观者的关怀从美劳回归到流浪动物的议题。她的动机与过程让我们能够了解,人文艺术不该将所有的期望放在艺术身上,期待艺术作品能
23、够实践人文的关怀,而是该反过来思考,因为有了个人的人文关怀,才有了个人的艺术;因为有了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才激起了人们的人文关怀。从以上西方与台湾的艺术走向,我们可了解属于后现代思维的人文艺术所采取的背景思考与策略,有必要跨出二元的迷思,即成功/失败、正/反、黑/白等迷思,取而代之的应是跨领域的影响性对话。由于二元论一直是西方文明的推手,其唯心与唯物的思维则是文明与突破的推手,从历史的架构来看,希腊时期建立二元论,在罗马时期则以唯物论理念让版图大肆扩展,而中世纪则因宗教的形而上认知取代以唯心论,唯心的结果在精神领域有傲人的成就,但荒堕了现世的民生发展,于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唯物的关怀重返现世,使人
24、类的生活环境与条件有了新的展望,然而这时又察觉精神生活受到忽略,二者自此以相互辩证的方式推入巴洛克与浪漫时期,引源为现代主义的开端。现代主义以持续辩证唯心与唯物的二元论为动力,二者相互的征服与收编,以维持求新求变的理念。而当所有的可能性皆已耗尽时,太阳底下已经没有新鲜物了,西方二元论至此亦到了该修正的时候。影响二十世纪后现代思维具深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 Jung),在他的晚年架构了同步性(synchronicity)理论,试图告诉我们每一件事物的发生并非垂直发生的独立的状态,它总是会以互补或对谈的方式伴随着其它事物与思维同步发生,这个同步氛维亦试图带领我们回归一元的世界,亦即如宇
25、宙星球般,相互牵引及关照,长长久久和平存在。因此,辩证应回归到对话,对立亦应转向互补,人文与艺术的学科与术科之间长久以来的鸿沟,亦到了建立对话与互补的时候。而何谓成功的人文艺术?本文所论,主要以观念性的人文与艺术为主,个人深信唯有在观念上有所建树,才能产生执行上的能量。由于后现代的人文与艺术就像福鲁克萨斯一般,是流动性的,没有一定的规范与指标,前面所举的案例亦仅供参考,若如法炮制就失去艺术的创意性了!可能各位今天所指望的是可以现买现卖的教案,若我在此让大家失望,很抱歉。但请相信,每一个教学、每一个学生都像是小王子的箱子的绵羊,身为教学者该秉持产婆原理,而不是将每一只绵羊都形塑成约定俗成的模样。
26、也就是,把握一个原则:随时充实自我的知识库,随时放眼观察四周的人文现像,随时寻找能够支持的知识与信息,再因应教学过程的需要,适时添加或修改内容。人类的知识有限,但唯有不断地补充,才能与分秒流逝的时间配合得上。二十一世纪艺术发展的任务,已不再以个人主义立场来追求自我成就,而是开始认养自己对集体文化的责任。其中,知识就是力量,人文艺术要靠知识的能量来推动,与纯艺术之外的世界保持友善的伙伴型关系。共勉!谢鸿均5/22/2002【参考书目】苏菲的世界,Jostein Gaarder着,萧宝森译,智库文化出版艺术、科学与诠释艺术家的梦魇及其解决之道,郑光明,台北市立美术馆水平思考法,Edward de
27、Bono 着,谢君白译,桂冠出版艺术的魅力重生,Suzi Gablik着,王雅各布译,远流出版社当代艺术批评的疆界,谢东山,帝门艺术教育记金会出版框架内外:艺术、文类与符号疆界,刘纪蕙主编,立绪出版Dalcroze Today, An Education Through and into Music, Marie-Laure Bachmann, Charendon Press. Oxford 1991.1993.小王子,Antoine de Saint-Exupery着,李淑贞译,九仪出版行动艺术,Jurgen Schilling着,吴玛俐译,远流出版人及其象征,Carl G. Jung主编,龚卓军译,立绪出版转载:中小学美术教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