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下)过关检测卷课时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631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下)过关检测卷课时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下)过关检测卷课时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下)过关检测卷课时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下)过关检测卷课时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下)过关检测卷课时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0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下)过关检测卷课时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0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下)过关检测卷课时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过关检测卷二(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履亩而税”政策,实质上是()A根据土地的多少收税B逐步承认土地私有C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D按公田的数目收税解析:这些改革都从客观上瓦解了井田制,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答案:B2“世代高官今不再,厚禄被削特权消。二十级爵靠军功,唯军为荣民尚武。”诗中所描写的措施对秦国的影响有()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使得兵源得到可靠保证促进了农业的发展A BC D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根据诗句可知该措施是军功爵制度,与农业无关,故错误。

2、答案:A3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个人处境,而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看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前三项都是正确的。虽然总体都是推动历史进步,但由于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具体影响不同。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上升时期,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所以,D项不正确,

3、符合题意。答案:D4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恢复汉族礼仪制度与汉族通婚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A BC D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清“封建化”的含义。“封建化”主要是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符合题意。答案:A5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王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请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解

4、析:材料中的“魏之先出于黄帝”,表明孝文帝进行姓氏改革最基本的依据是鲜卑族和汉族出自同一祖先。答案:A6“痒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王安石针对这种状况采取的措施是()A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反对“恩荫”B开设武学,增强军队的素质C废除“恩荫”,用新近之士取代旧官僚D用“将兵法”取代“更戍法”解析:题干中的材料是针对“恩荫”带来的弊端而采取的措施,是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答案:A7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都促进了经济发展都有利于民族融合都加速封建化进程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A BC D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影响的共同点。促进经济发展和巩固封

5、建统治是两者的共同点,也是所有顺应历史潮流的封建改革的共同点。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王朝中期出现危机后进行的改革变法,主要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并不涉及民族融合和封建化问题,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所以答案选D。答案:D8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A都促进了社会制度的改变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他们的变法都是为了富国强兵。答案:C9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王安石变法是在王朝末期时进行的,张居正改革是在国家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时实行的B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而张居正改革没有得到最

6、高统治者的支持C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而张居正改革并没有涉及科举制度的改革D两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阶级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两次变法都发生在王朝中期,A项错误;两次变法都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B项错误;D项是其共同点。答案:C10在忽必烈改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B在地方推行行省制C重视发展农业D实行兵民分治解析:A、C、D三项只是对当时起作用,而B项中的行省制度奠定了后来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80分)11(10分)下表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改革:名称改

7、革者的身份结果备注商鞅变法左庶长成功遭车裂孝文帝改革皇帝成功王安石变法宰相失败遭罢官忽必烈改制皇帝成功请回答:(1)上述改革从措施上来看,都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改革的结果却并不相同。你认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5分)(2)从改革者的命运上看,你对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有什么认识?(5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第(1)(2)问都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成败与改革者往往有着较大的联系。一般来说,最高统治者进行的改革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能运用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来突破改革的阻力。大臣领导的变法如果得到最高统治者强有力的支持,变法也有成功的

8、可能。如果最高统治者在改革和保守势力间来回摇摆,变法就难以成功。(2)改革者的命运往往是相似的。因为只要改革就要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者,而这部分人往往是社会的特权阶层。因此,改革必然遭到这一部分人的阻挠和破坏,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12(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至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8分)(2)材料二反

9、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7分)答案:(1)措施:均田制。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2)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青黄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材料二(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

10、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材料三(王安石说)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邓广铭王安石请回答:(1)材料一中“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2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2分)(3)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辙评论王安石变法的立场。(2分)(4)综上所述,王安石和苏辙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你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6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和已有知识不难判断是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第(3)问从“小丈夫”“嫉富民”“破富民”“夺富民之利”等可判断站在大官僚

11、、大地主立场上。第(4)问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大地主、高利贷者。(2)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站在大官僚、大地主立场上。(4)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王安石通过抑制“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巩固了封建国家政权,有利于农民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设。14(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但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这一点,首先是通过普遍实行的措施,例如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的债务契约而做到的至于其他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

12、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二,提取有效信息论证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措施的相似点。(5分)(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影响。(5分)解析:第(1)问首先要注意两次改革的背景,其次要注意两次改革的具体内容,再结合材料“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的债务契

13、约而做到的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析回答。第(2)问首先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两次改革的“影响”,联系所学的两次改革的影响及材料回答即可。答案:(1)打击贵族特权,力图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材料一: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材料二:按军功授爵;平均赋税。(2)梭伦改革有利于平民队伍壮大,促进民主制发展;商鞅变法有利于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获胜(或者为秦灭六国奠基)。15(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

14、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士心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日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日知录请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4分)(2)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

15、同点和区别?(4分)(3)上述材料中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4分)(4)变法虽败,但我们应赞扬王安石的什么精神?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6分)答案:争论问题:(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2)相同点: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区别: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3)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4)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坚定的改革精神。建议:改革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尤其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

16、改革必须使措施行之有效,得到广泛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特别要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当。16(15分)汉宣帝承六世之基业,励精图治开创了国力强盛、四夷宾服、经济繁荣、民生富庶的局面,故史家称之为“孝宣之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66年,宣帝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悯)之。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先后三次诏令把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还把国家苑圃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地主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

17、的编户。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疾病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公元前67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盐价,减轻老百姓过重的负担。材料二汉宣帝坦言郡太守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关键所在,是“吏民之本”,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久任”制,百姓知其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服从其教化”。对治理地方确有优异政绩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是:颁布玺书嘉奖勉励;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公元前67年,汉宣帝在朝廷增加了四名廷尉平一官,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并设置了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公元前66年,又下诏废除了首匿连坐法,并下令赦免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他还先后多次下诏,大赦天下。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概括“孝宣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9分)(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汉朝实施的“盐铁官营”政策。(6分)答案:(1)经济上:政府整顿官营工商业,打击官吏徇私枉法行为;注重解决土地兼并问题,采取轻徭薄赋方针。政治上:实行“久任”制,维持地方稳定;重视司法监察,减轻刑罚。汉宣帝励精图治。(2)积极作用:盐铁官营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打击富商大贾哄抬物价牟取暴利,有利民生;控制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如冶铁业的发展)。消极作用:不利于民营工商业的发展,易滋生腐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