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622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8至2019学年度上学期11月份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

2、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

3、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中国佛教文化强调庄严国土、利乐有

4、情,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根本追求,也为其今天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儒道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B儒、道两家思想的碰撞

5、产生了玄学,而玄学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传入。C佛教讲求“出世”,旨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这是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D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自然段运用设问的手法提出论点,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B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指出儒、道两家思想的来源与他们之间的不同点。C第三自然段通过论述中华文化对佛教思想的融合,明确了中华文化的作用和价值。D文章逐层论证三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并指出传承发展的必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6、是( )(3分)A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B如果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就可能避免文化传承中的形式化倾向。C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圆融和谐的包容精神,佛教将难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D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与当前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契合。 (二)文学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父子之间的怯意韩 羽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

7、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 “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

8、“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

9、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

10、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注】韩羽,山东聊城人,1931年生,1948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美术编辑、创作、教学工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名誉主席。 4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几个生活片段的连缀,但却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父子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和父子之间的怯意。 B作品中

11、不乏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父亲逼我喝茶”一节,仅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既慈爱又威严的父亲形象凸现在读者眼前。 C成功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色。譬如,“背粪筐”这一细节,真实而自然地表现了父亲勤劳俭朴的传统农民本色。D. 文中倒数第三段有一处情景交融的描写,它着力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环境气氛,从而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热爱与依恋的情怀。5请简要分析文中的“父亲”具有哪些特点?(6分) 6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在作品中的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2017年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就国

12、歌的地位、奏唱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国歌标准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国歌法并非中国独有。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都有单独的国歌法,对播放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时的相关礼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新加坡,如果有意不按官方安排奏唱国歌,或奏唱国歌时无合理原因不起立致敬的,将被起诉,并最高处以1000美元罚金。美国有关法律规定:在演唱国歌时,如果有国旗展现,穿制服的军人行军礼,其他所有人都应该向国旗立正,右手放在心口,行“效忠礼”。(摘编自杜茂林“为歌立法”:国歌背后的理智与情感)材料二: (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来了,你用“正确姿势”爱国歌了吗?)材料三:

13、 国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在校园、奥运赛场、边防哨所每次奏响国歌都是对祖国和民族精神的一次礼赞。”国歌展示馆馆长杨春霞说,“国歌是代表国家的歌曲,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局长金雪萍表示,国歌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法律中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国歌的具体规定,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武增说:“那种把维护国歌尊严与所谓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国家要对公民合法的权益予以保障,同时公民不得滥

14、用自由和权益。对辱没国家的尊严、损害民族感情、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必须予以法律的追究和制裁。”(摘编自朱宁宁维护国歌尊严权威 奏唱国歌有法可依)材料四: 国歌法通过并颁布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依照法定程序分别征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他们均认为,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符合两部基本法的规定,是适当的。香港、澳门社会普遍认同这部全国性法律属于两部基本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法律。 2017年10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

15、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和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的说明。两个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说明还指出,近些年香港发生了一些不尊重国歌的事件,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引起包括广大香港居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为有效防止并处理这类行为,按照香港基本法规定将国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就更加具有迫切性和现实重要性。(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拟列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7. 下列对材料

16、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从材料二的相关调查结果看,国歌法中对“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的规定比对“奏唱国歌的场合”的规定更重要。B. 材料二调查显示,一些公民缺乏对奏唱国歌时的一般礼仪的了解,这无疑是人们在奏唱国歌时嬉笑打闹、态度不够严肃的主要原因。C. 我国制定国歌法,与一些国家的做法一致,并且在我国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D. 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港澳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制定的民意基础。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国歌立法的现实意义。(6分) 二、古诗文阅读(

17、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大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令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

18、,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

19、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节选自战国策)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B.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 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D.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11.下列对文中加

20、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币,文中指礼物。说文巾部:“币,帛也。”“币”本是赠人的纺织品。B.弊邑,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还用于称臣于他国时自称。C.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用于对尊长者和朋辈的敬称,相当于现在的先生。D.“寡人”是古代王侯对自己的尊称,意指天下没有能够与之并列的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陈轸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楚王。面对秦国主动向楚国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认为与齐国绝交不仅会孤立楚国,还会引来秦国和齐国的进攻。B.陈轸头脑冷静,反对攻打秦国。楚国受骗后,楚王大怒,准备

21、出兵攻打秦国。陈轸表示楚国已经跟齐国绝交,又去责备秦国失信,这样会使齐、秦两国联合起来。C.张仪狡猾奸诈,离散齐楚联盟。他承诺给楚国土地,促使楚齐绝交。他不但称病不上朝,还辩解说自己本来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可能许诺楚国六百里土地。D.楚王利令智昏,招致兵败杜陵。楚王不知道张仪分化瓦解之计,轻信张仪六百里土地的承诺,不听群臣劝告,一意孤行,结果楚军在杜陵被三国联军打得惨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1)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 (2)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二)古代诗歌阅

22、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尚”言其官品之低。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15. 这首诗

23、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悲壮高歌的诗句是: , 。(2)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秦晋围郑的理由是: ,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教育中的仪式自古就有,如开学礼、成人礼、拜师仪式等。仪式中包含着某种承诺,意在将一些美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儿童”是孩子的特殊身份,但这个身份很容易被社会低估。心理学研究证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同

24、。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人常用“小孩”这个词称呼儿童,当孩子对团体中的某件事情 的时候,成人总是会说“小孩子不懂,小孩子不会做”,结果孩子感受不到足够的尊重、足够的认同,往往变得 。对于成人,孩子可能慢慢表现得 ,但却慢慢丧失了想象力。( ),而“儿童节”恰好是对儿童身份肯定的良好契机。对儿童身份价值的重塑,一方面展现出社会对儿童的接纳、认同;另一方面也在暗示孩子,社会的发展需要他们从现在开始努力。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唯有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

25、好。B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C儿童只有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D要想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就必须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18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场特殊的仪式B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重塑孩子的身份价值C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些特殊的仪式感D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满足孩子身份价值重塑的需要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一脉相承 蠢蠢欲动 灰心丧气 惟命是从B薪火相传 跃跃欲试 灰心丧气

26、 言听计从C一脉相承 跃跃欲试 心灰意冷 惟命是从D薪火相传 蠢蠢欲动 心灰意冷 言听计从20下面是某高校学生邀请该校知名教授参加学生活动的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本周五我院学生会将操办一场读书分享会。您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潜心治学的态度在贵校获得了极高的名誉,现忝列文学院院长一职。我们特邀您担任本次活动的客座教授,衷心希望您能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参加,恭候您亲临指导。 21. 下面是某语文老师设计的高中语文复习计划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图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6分) 四、 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7、60分)屈原在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唤醒了多少有骨气的文人,为他们树立了坚守的榜样;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二字,让多少人明白了坚守品节的高尚;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苟利”“岂因”相辉映,让多少人明白了坚守责任的意义。请以“坚守”为中心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8至2019学年度上学期11月份月考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参考答案:一、1(3分)C【解析】(A范围失当,原文的表述是“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

28、旨走向”,文中应是两方面,选项变成一方面了;B强加因果,“玄学的产生”并非是因为“儒、道两家思想的碰撞”;D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儒道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而并非是说“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不光这三家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绝对了。)2 (3分)C【解析】(张冠李戴,本段内容确实谈到了“佛教融入了中华文化”,但更多的内容是在论证“佛教的作用和价值”,所以选项把“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两者的概念混淆了。)3 (3分)A【解析】( 条件混淆,原文认为,在努力实现复兴梦的今天,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这并非是必要条件,绝对了。)4 (3分) D

29、(D不是“清幽宁静”,而是“凄清”;也不是表达“热爱家乡”的情怀,而是一种离愁。) 5(6分)对传统文化的神往。“望子成龙”的企盼。乐观和富有生活情趣。每一小点2分。6.【内容分析】(6分)第一自然段写“我怕我父亲”,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评分标准:每点2分 7.B 【解析】:B项,通过阅读材料第段可知,“正当行使言论自由权”表述不恰当,应为“滥用自由和权益”;“损害民族感情”也仅是后果之一,表述不全面。选项梳理不正确。8.C 【解析】:A项,“比更重要”错。国歌法所作的各项规定都有其现实的针对性和存在的必要

30、性,其意义和价值不具有可比性。选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B项,以偏概全。由材料二图表可分析得知,人们奏唱国歌时态度不够严肃,不仅仅是因为一些公民对奏唱国歌的一般礼仪缺乏了解,还存在对国歌的精神内涵(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国歌的创作背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国歌的创作意图(激励人们奋勇抗争)等没有深刻地领会,家国情怀淡薄等原因。选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D项,张冠李戴。通过阅读材料四可分析得出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意见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制定的民意基础”,而应当是“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的民意基础”。选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9. 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 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崇高

31、敬意。 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的多重作用。 维护“一国两制”的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应综合分析所有材料,提炼要点,注意语言简洁。由材料三“国歌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法律中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国歌的具体规定,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可直接得出答案中“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的多重作用”这三点。由材料四“近些年香港发生了一些不尊重国歌的事件,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

32、线和社会价值底线,引起包括广大香港居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为有效防止并处理这类行为,按照香港基本法规定将国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就更加具有迫切性和现实重要性”可分析得出维护“一国两制”的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也是国歌立法的现实意义之一。7. C(断句关键在两处,一是“秦王”,是人名,不应断开;另一处是“地方”,为古今异义词,应断开)8. D(寡人,寡德之人,谦称)9. D(“不听群臣劝告”错,原文是“群臣闻见者毕贺”)10.(1)秦国看重大王的原因,是大王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秦国的土地还没有得到,您却先与齐国绝交,这样楚国就孤立了。秦国又为什么要看重一个

33、孤立无援的国家呢?(关键点“所以”“是”“重”各一分,句意2分)(2) 大王不如趁此把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与秦国联合攻打齐国,这样,我们可以把损失在秦国的土地从齐国得到补偿。(3) (关键点“因”“赂”“失”各一分,句意2分)译文:秦想要进攻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是友好国家,秦惠王担忧之件事。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礼物,我请求去楚国 游说楚王试试看。”张仪去南方面见楚怀王,说:“敝国国王最敬重的人,莫过于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过于希望给大王您做臣子。敝国国王所最痛恨的君主,莫过于齐王;而臣张仪最不愿侍奉的君主,也莫过于齐王。现在敝国准备发兵征讨齐国,无奈贵国跟齐国结为友好同盟,因此秦王无

34、法好好侍奉大王,张仪我也不能够做大王的忠臣。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邦交,臣会请求让秦王献上方圆六百里商、於土地。如此一来,齐就丧失了后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齐走向衰弱以后,就必然听从大王号令。由此看来,大王如果能这样做,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南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更获得了商、於的土地,这真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一听,非常高兴,就赶紧在朝廷宣布:“寡人已经从秦国得到商、於六百里土地!”群臣听了怀王的宣布,都一致向怀王道贺,客卿陈轸最后晋见,却不向怀王道贺。陈轸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於的土地,反而会招来祸患,所以臣才不敢随便向大王道贺。”怀王问:“什么道理呢?”陈

35、轸回答说:“秦王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秦国还没把地割给大王,大王就跟齐国断绝邦交,如此就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状态,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如果先让秦国割让土地,楚国再来跟齐断绝邦交,秦国必不肯这样做;要是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而得不到土地。受了张仪的欺骗,以后大王必然懊悔万分; 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将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已经办妥当了,希望你闭口,不要再多说,你就等待寡人的好事吧!”于是怀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跟齐断绝邦交,还没等第一个绝交使者回来,楚王

36、竟急着第二次派人去与齐国绝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人出使齐国,秦、齐两国暗中缔结盟约。楚国派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竟然装病不上朝。楚怀王说:“张仪以为寡人不愿诚心跟齐国断交吗?”于是楚怀王就派了一名勇士前去齐国骂齐王。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勉强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敝国赠送贵国的土地,从这里到那里,方圆总共是六 里。”楚国使者很谅讶的说:“臣只听说是六百里,却没有听说是六里。”张仪说:“我张仪在秦国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怎么可能说有六百里呢?”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就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楚国发兵去攻打秦国,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

37、机会,再送给秦一个大都市,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得回来,这不就等于楚国得到保全吗?大王既然已经跟齐国绝交,现在又去责备秦国的失信,这等于在 加强秦、齐两国的邦交,楚国必受大害!”楚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谏,就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组成联合阵线,同时韩国也加入了军事同盟,结果楚军在杜陵被三国联军打得惨败。14 B【解析】(B“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15 赞美:首联“文章达”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同情:颔联已“白首”还身着“青袍”,表示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

38、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三)名句名篇默写16.(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7【答案】C【解析】主语不明确、搭配不当。从所在的语境表意来看,“儿童”应为主语,“实现兴趣爱好”搭配不当,可改为“追求兴趣爱好”。18【答案】A【解析】从原文来看,括号之前与括号之后主要谈论的都是“儿童的身份价值与认同”,故而可排除BD 两项,C 项“一些特殊的仪式感”与后文“而儿童节恰好是对儿童身份肯定的良好契机”在内容和结构上都不够顺畅,排除 C 项。故选 A。19 【答案】B【解析】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般应仔细

39、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文段,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等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常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一脉相承” 一般强调两者之间的继承关系,“薪火相传” 则强调“相传”。根据语意,“将一些美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传下去,填“薪火相传”更合适。第二处,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蠢蠢欲动:比喻坏人准备捣乱或敌人准备进攻,含贬义。根据语境此处没有贬低意思,填“跃跃欲试”更合适。第三处,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心灰意冷:

40、指灰心失望,意志消沉。形容失望至极,失去了进取之心。相比较而言,“心灰意冷”程度重。此处填写“灰心丧气”更合适。第四处,唯命是从:有命令就服从,强调不敢有半点违抗。言听计从:指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语境中,子女对父母表现出绝对的信任,选用“言听计从”更合适。故选B。20 【答案】(1)“操办”改为“举办”,(2)“贵校”改为“我校”,(3) “名誉”改为“声誉”,(4) “忝列”改为“担任”,(5)“从百忙之中”“抽身”和“拨冗”删去一个。(每处 1 分,共 5 分)【解析】(1)“操办”改为“举办”,因为“操办”口语化较重,“举办”用于正式场合或文体。(2)“贵校

41、”改未“我校”,“贵校”是对别人学校的敬称,而知名教授本就来自同一个学校,故改为“我校”。(3)“名誉”改“声誉”,“名誉”是指社会对特定的公民的品行、思想、道德、作用、才干等方面的社会评价。而“声誉”是指声望名誉,比名誉更深一层。(4)“忝列”改“担任”,“忝列”是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5)“从百忙之中”“拨冗”:敬辞,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它“抽身”和“拨冗”语意重复,删去一个。 21.【答案】高中语文复习计划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专项复习,包括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和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三大块,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包括各专项二次强化复习和综合试题训练。【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读懂框架图各方框之间的结构关系,再根据这种关系组织答案。题中,总方框是“高三语文复习计划”,此方框下属“第一阶段专项复习”和“第二阶段综合复习”两个方框,剩下的六个方框分属这两个方框。答案应根据这种关系组织。 四、 作文立意分析:本题为给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提示“坚守”,从语法上看可以添加宾语,可以补写出许多现实具体的内容;也可在“坚守”后加中心词,在“坚守的内涵”(必胜的信念、高洁的志趣、人生的准则、精神的家园、道德的底线、中国传统美德等)上做文章;也可着眼于“坚守的意义”,在其后加“的力量”“的奇迹”。(评分标准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