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613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政治生活 WORD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二、商朝: 1、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3、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三、西周(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4、内容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

2、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等6、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7、影响 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2、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3、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4、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5、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 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第2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概念辨

4、析: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 服从中央。一、战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1、理论:法家思想 2、实践: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的确立:由来:三皇五帝的传说。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本质:君主专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辅佐

5、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九卿: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3、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由来: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内容: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乡、里、亭: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及负责地方治安的“亭”(秦之后建立西汉的刘邦,原本是一个

6、亭长。)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5、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初中、人物选修):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 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令军事:征百越、击匈奴

7、;筑长城 交通:修驰道,直道,开人工渠道(灵渠)第3节、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一、中央官制的演变1、汉朝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

8、部。3、北宋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5、明朝(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2)设内阁: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

9、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过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影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6、清朝:(1)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南书房(皇

10、权得到扩大)(3)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内容: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影响: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2、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

11、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三、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侯,卿,大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察举制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

12、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4、科举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评价科举制: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

13、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四、监察制度的演变:1监察制度 (1)原因: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2)表现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 c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

14、: (1)原因: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2)表现:a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 b宋代谏院 等等。3评价:(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结:中央官制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选官制度汉朝-巩固沿袭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中朝(内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东汉转变为州、郡、县三级中央:御史大夫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

15、制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道、州、县门下科举制北宋-加强设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力“路”、州、县谏院元朝-发展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宣政院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明朝-强化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都察院清朝-顶峰、衰落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康熙: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省、道、府、县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的权限日益减少,

16、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五、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2)消极影响: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2010年高考真题:1(2010广东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解析:古代宗法

17、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答案A.8(2010广东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

18、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答案:D。专题二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6课 雅典民主一、自然地理环境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1古希腊多山、多港、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2殖民活动、海外贸易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形成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3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君主专制始终发展不起来;4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因素。二、公民的限定1、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成年男性。2、不能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者包括:殴

19、打父母、不赡养父母、未服兵役临阵脱逃、挥霍财产者。3、为了提高公民素质,城邦发放观剧津贴。三、雅典民主制的确立1、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2、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2、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3、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4、一些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五、雅典民主制的评价:1、古希腊是古代民主思

20、想与实践的摇篮,近代西方启蒙学者和资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三权分立和民享、民有、民治的思想,便来自于古希腊的经验。2、伟大文明的催生剂: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3、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限制、窒息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第7课 罗马法一、含义: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

21、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也包括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二、发展过程: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1、十二铜表法(1)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提议下,先后编订,陈列于罗马广场。(2)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3)影响:法典的编纂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受成文法束缚,不能再随意解释习惯法。这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2、查士丁尼法典(1)背景:历代制定的法律规模庞大驳杂,使用不便,需要整理;查士丁

22、尼有感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积极革新内政。(2)内容: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四部法典。(3)影响: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结果,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三、基本内容:重视证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不可侵犯、陪审制度、保护人制度、不告不理四、 影响:1、维系罗马帝国 2、影响后世: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专题三 近代西方政体第8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现代政治制度、内阁制、政党制均起源于英国一、英国资产阶级

23、革命1、背景: 13世纪,大宪章,议会制度基本形成 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和议会发生矛盾。2、爆发:1640年 议会斗争二、权利法案1、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胜利。2、内容: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司法、税收、军事等方面限制了国王权利。3、意义:以法律形式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利受到议会限制,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4、影响:英国的贵族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第期稳定发展时期。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形成过程: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首任

24、“首相”,国王“统而不治”。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首相;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确立。2、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或是内阁集体辞职,或是解散议会,重新选举。3、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普选权,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议会主权至上。2、国王 “统而不治”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3、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实行分权原则。4、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为一体。5、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

25、者。第9课 美国共和制一、1787年宪法1、背景:独立战争后松散的邦联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政治上的松散状态也无法形成强有力中央政府来稳定秩序,保护国家和利益和主权。2、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3、内容:由序言和正文组成。规定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4、原则:联邦制(中央集权)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5、三权分立与制衡:行政权属于总统;国会有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司法权归最高法院。6、评价: 积极性: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它所确立的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开创了世界先例,有力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确立了共和政体、“制约与平衡”民主原则,避

26、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二、联邦制1、1789年,美利坚合众国第一届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总统,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总统。治国原则:依法治国,坚决杜绝专制。2、1861-1864年南北战争,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美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获得相对的完善。3、联邦制: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

27、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三、两党制1形成: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代表的阶层:(1)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 (2)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3基本特点: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包括总统选举在内,其它参议员选举、众议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都受到两党操纵。第10、11课 法国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一、法国共和制1、确立过程:1789法国大革命爆发,179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15波旁王朝,1

28、830七月王朝,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2、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背景: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2)内容: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关,由上院(参议院)和下院(众议院)组成。两院都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连选连任。 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末届满的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由各部部

29、长副署。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3)意义: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二、德国君主立宪制1、背景:14世纪以来,德意志陷入了封建割据状态。法国大革命对德意志产生极大的震撼。爱国人士要求统一,一些邦国推行立宪改革。19世纪中期,普鲁士颁布宪法,并在1864年到1870年,进行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对皇帝负责。 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

30、任命。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3、特点:实际上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帝国国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政党的讲坛,但对政府缺少监督权。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4、影响:积极: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德国社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消极:专横统治引起社会不满,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一战的灾难。三、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的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项目英君主立宪制美总统制法总统制德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国王总统总统皇帝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世袭民选(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选举(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世袭国家元首任期终身制任期制任期制终身制国家元首实权无有有有政府首脑内阁

31、首相总统内阁部长宰相政府产生方式议会产生总统任命总统任命皇帝任命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总统议会皇帝行政权内阁首相总统总统和内阁皇帝与宰相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总统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立法机构议会国会议会帝国议会、联邦议会四、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1、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2、特征: 议会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是普选产生,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议会制是一种间接

32、的民主形式。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3、作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调节、缓和了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2010广东20)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A. 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

33、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C. “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 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解析:A 从题目中至少看出三个派别:读者所代表的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和派、君主派。工业派不希望君主派胜利,也不希望共和派获得更多的选票,可见当时的错综复杂。 专题四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2、14课 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四次战争与反抗一、战争战争名称时间侵略者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鸦片战争1840-1842英南京条约: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

34、界市场,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圆明园天津、北京条约:十一口通商;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兴起了现代化运动即洋务运动。甲午战争1894-1895日马关条约辽台澎湖二亿两,苏杭重沙开工厂: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赔款2亿两白银;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外国资本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巨额赔

35、款使中国大借外债。中国各界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奥、意等八国辛丑条约: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以关税、盐税作抵押;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 保护;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反抗1、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虎门炮台 关天培 英勇献身;广州北郊三元里爱国绅民的反侵略;浙江定海战役中葛云飞拼死报国。2、甲午战争:平壤战役中的左宝贵;黄海大战中的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3、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被清政府“抚而用之”,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4、台湾人民的反

36、割台斗争。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一、经过:兴起,拜上帝教;1851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东征,1853年达到全盛;1856年天京变乱(转衰);提拔陈玉成、李秀成,防御战;洪仁王干主持朝政,发布资政新篇;1864年失败。二、两大文献1、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土地。(2)评价:革命性: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空想,无法实现。2、资政新篇:(1)内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做法。 (2)评价:进

37、步性: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打上了洪仁玕在香港生活经历的烙印,脱离当时社会实际,无法实现。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背 景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经济主张企图在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 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群众基础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作 用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没能实施;特 点标志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三、评价1、作用:太平天国扫荡了王朝的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并提出了近代

38、中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2、局限性: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他们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因此,传统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3、启示:农民运动应该由新的阶级来领导,由新的思想武器来武装,才有出路。 第15课 辛亥革命一、革命过程1、背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2、兴起: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以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

39、和国为目标。3、发展(1)建立革命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任总理。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后阐发为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以民报为机关刊物。(2)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体;“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3)与改良派论战: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主要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4)发动武装起义:革命党人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

40、岗起义。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们革命斗志。4、武昌首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5、影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6、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1912年3月颁布。2、内容: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及国民的基本权利;规定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3、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

41、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a同盟会涣散,成分复杂,很多人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身上。b立宪派和旧官僚害怕革命发展,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c帝国主义物色新的代理人,把目光投向袁世凯。d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2、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启示: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

42、命纲领,一定要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第16课 五四运动一、背景:1、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主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2、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起来3、思想: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国际:日本在一战期间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出兵占领山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日民族矛盾尖锐二、过程1、原因: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卖国(二十一条),对内残酷统治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3、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映运动性质)、“废除二十一

43、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工人阶级登台)。6、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免除三卖国贼职务,拒绝和会签字。三、影响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2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专题五 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与新民主主义第18课 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一、空想社会主义1、背景:(1)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

44、化明显。(2)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发案,形成了一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2、代表人物: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3、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之一。二、共产党宣言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经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社会阶级矛盾暴露并激化。(2)阶级: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理论:空想社会主义、德 古典哲学、英 古典政治经济学(三大思想来源)。(4)实践:马、恩投身革命活动。2、发表:1848年初,马克思、恩格斯。3、内容:(1)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2)揭示了资本主义的

45、内在矛盾。 (3)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4、意义:(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1、背景:(1)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普鲁士军队包围巴黎。巴黎人民组成国民自卫军,保卫共和国首都。 (2)1871年3月18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派军队偷袭巴黎市内国民自卫军的阵地,妄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2、措施:(1)政治: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

46、们。 (2)经济: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3)教育: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3、失败: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镇压下,5月28日,巴黎公社失败。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客观原因:敌人的疯狂镇压,巴黎公社寡不敌众。(3)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建立工农联盟。5、意义:(1)其原则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2)巴黎无产阶级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一、背景:1物质基础: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为革

47、命奠定了物质基础。2发展落后:20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仍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3直接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沙皇俄国的落后与腐朽充分暴露,加深了人民群众的痛苦和不满。二、过程1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推翻了沙皇专制政体。胜利后,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过渡现象。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回国。他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四月提纲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逐渐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3、十月革命:俄历10月25日即公历1917年1

48、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的工人赤卫队、革命士兵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首次胜利。十月革命爆发,俄国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4、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1)政治上: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2)经济上:土地法令宣布立即无偿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机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3)外交上:和平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4)1918春,苏维埃政体在苏俄初步确立; 1922年,苏联成立(四个加盟共和国)三、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开辟社会主义发

49、展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一、中共成立1、历史条件(1)思想基础:十月革命胜利后,一批先进分子“以俄为师”,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的)2、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1)召开:1921年7月23日,先在上海法租界,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2)主要内容:

50、大会通过党纲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成立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3、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4、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共“二大”上,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5、工人运动的发展: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结束。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二、第一次国共合作1、实现(1)背景:a第一次工

51、人运动高潮的失败的教训。b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政策:1923年的中共“三大 ”确立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c孙中山接受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2)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住农工三大政策。(3)意义:在国共两党推动下,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2、成就:(1)1925年5月五卅运动掀起全国反帝运动的高潮。(2)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北伐。北伐军很快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张作霖也被打败,被迫退守东北。(3)北伐战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上海工人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占领了上海。3、

52、破裂: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三、工农武装割据1、发动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2)“八七会议”: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秋收起义:根据“八七会议”的决议,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2、井冈山道路: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

53、权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为燎原之势。四、红军长征1、原因: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经过: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转折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师,结束。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为全民族抗战的到来创造了条件。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精神财富。4、遵义会议:1935.1(1)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

54、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2)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五、西安事变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国民政府内部发生了分化;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2、爆发: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3、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确立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4、影响: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六、抗日战争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

55、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军肆意屠杀中国人民,在“以华治华”策略下,对占领区实行残暴统治。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承认了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两个战场的抗战(1)防御阶段:a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组织了淞沪、徐州、武汉、太原等四大会战。b共产党开赴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两个战场基本上是互相配合的。(2)相持阶段:a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

56、的信心;之后,中国共产党也多次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的“扫荡”,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b国民党自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开始保存实力,消极抗战。3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a抗战胜利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b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七、解放战争1、政治斗争(1)重庆谈判: 1945年8月,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

57、针。(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根据“双十协定”,1946年1月,各党派代表与无党派人士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再次确认了和平建国方针,否认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3)国民党暗杀了著名民主人士闻一多等人,破坏政协决议。(4)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公然推翻了政协通过的民主和平建国的路线。2、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共产党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又粉碎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3、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4、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或改编了国民党军队一

58、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5、七届二中全会:战略转移(城市领导乡村)、胜利后的任务(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两个“务必”。6、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国共北平谈判破裂,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7、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2010广东21)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A. 17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期

59、21、C 生存斗争是达尔文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阶级斗争是马克思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专题六 新中国的政治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新中国成立1筹备:1949年9月21日,新政协会议召开。新政协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同时规定首都、国歌、国旗、纪年。 2举行: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3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

60、舞另外世界被压迫民主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二、1954年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2、1956年,随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同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制定完备的法律。人民的民主权利应该充分受到法律保护。三、人民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

61、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沿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程序运行。2作用:奠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确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1949年各民主党派共同参加新政协。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和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地位。2、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为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得到了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拥护。3、

62、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祖国的新局面。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2实施: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载入了1954年宪法。到1965年我国已建立了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3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

63、化建设,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日益繁荣与发展。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的曲折发展一、文革对民主法治的破坏:1、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2、社会秩序极端极端混乱;3、人大、政协制度都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4、中共各级组织也遭到破坏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2、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了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1)城市: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2)农村:1998年11月,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正不断扩展。3、颁布了1982年宪法,逐步

64、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4、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5、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连同以前通过的行政诉讼法,用法律来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反映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第23课 一国两制一、理论1、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形成过程: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先建议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宣布尊重台湾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的方针。 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65、。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确立:1984年,全国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3、意义:为中英、中葡解决香港、澳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且得以成功实践,为祖国解决台湾问题树立了榜样,还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借鉴。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实践:香港、澳门1、原因: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实力大增,国际地位提升;“一国两制”成为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指导思想;1984年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2、香港:1997.7.1,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可

66、以实践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澳门:1999年12月20日三、台湾问题1、台海问题的由来及性质:内战遗留问题;中国内政。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979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1980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三通逐渐放松;1992.10,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1995年,通过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纲领性文件。3、原则立

67、场:一个中国原则,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专题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4课 两极格局一、冷战1、背景:(1)二战结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2)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的全球战略。 (3)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大自己的在世界影响。 (4)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美国更积极地推行反共、反苏的政策。2、含义:泛指美苏之间除之间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3、导火索:丘吉尔铁幕演说4、开始的标志:194

68、7 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5、经济对抗:美国1948年马歇尔计划复兴和控制西欧;苏联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6、军事对抗:美国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7、“冷战”的影响:(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了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由于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

69、,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二、热战1、朝鲜战争1950-1953: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2、越南战争1954-1973:耗费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第25、27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一、欧洲共同体资本主义三足鼎立之一1、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国家随着自身实力的恢复与增强,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要求改变受美国支配的局面。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法德和解。2、过程:1951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三合一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70、,简称欧共体。3、经济联合表现: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建立统一大市场。4、影响:随着实力的增强,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它们也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5、发展:1993年发展为欧盟,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二、日本资本主义三足鼎立之一1、原因:美国扶植日本。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存的封建因素,为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美国的援助,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 2、经济高速发展的表现

71、: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3、影响:(1)改变日本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经济的多极化,既是对美国霸权政策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三、不结盟运动1、背景: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浪潮,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使这些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它们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2、兴起(1)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通过不结盟国家和

72、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2)主张和宗旨: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裁军,销毁核武器。3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四、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1、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经济改革,遇阻后进行政治改革。苏联与美国寻求缓和。(2)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改革的指导思想发生根本改变。(3)主要内容: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4)重大影响:国内政局逐渐失控,民

73、族纷争迭起;各派政治力量激烈争斗;一些加盟共和国先后脱离苏联独立;苏联迅速走向解体,使东欧发生剧变。2两极格局的瓦解(1)东欧向西方靠拢:1990年,德国实现了统一。1991年,经互会和北约相继解散,苏联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2)“8 19”事件:1991,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3)“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同时,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告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五、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1、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2

74、、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六、多极化趋势加强1、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目前,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美国)多强(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2、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3、多极化趋势加强对世界的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第26课 新中国外交一、50年代的外交1、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

75、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成就: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4、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2)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

76、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二、70年代的外交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 联合国第26届大会(1)原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2)意义: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2)过程:1971年 “乒乓外交” 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中美两国

77、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3、中日建交: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正式建交。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实行不结盟政策;开展多边外交,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2001年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3、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1)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2)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3)2002年,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广东1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国际邮件资费表,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邮件种类计费单位(每10克)邮资(元)航空亚洲各国0.32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0.48西欧各国(捷克转)0.48西欧各国(香港转)0.80其他各洲0.80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18、D 香港和捷克,成为桥梁或中转地的原因都不符合逻辑,B项的表述肯定不对,所以只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