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综合测评(B)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561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3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综合测评(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综合测评(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综合测评(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综合测评(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综合测评(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综合测评(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综合测评(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综合测评(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综合测评(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综合测评(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综合测评(B)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综合测评(B)(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7年12月15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最新的“重大发现”,确认开普勒-90星系第8颗行星“开普勒-90i”存在。“开普勒-90i”距离地球约2545光年,质量为地球的1.3倍,且具有固态的岩石表面。下图为开普勒-90星系和太阳系轨道比较图。据此完成12题。1.开普勒-90星系()A.类似于太阳系,位于河外星系中B.类似于银河系,位于河外星系中C.类似于地月系,位于银河系中D.类似于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2.依据材料信息推测,“开普勒-90i”不利于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A.表

2、层温度高B.昼夜温差大C.大气厚度薄D.星球密度小答案:1.D2.A解析:第1题,以NASA公布的最新太空发现为背景,考查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银河系直径约8万光年,而该星系距离地球约2545光年,说明在银河系内,又是以某一颗恒星为中心组成的恒星系,类似于太阳系。第2题,考查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从材料看,“开普勒-90i”距离恒星近,表层温度高,具有固态的岩石表面,星球密度估计与地球类似,大气层状况无法确定。太阳剧烈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发光现象,太阳表面还催生了一团炽热气体,该气体以每小时322万千米的速度向火星挺进。据此完成34题。3.材料中描述的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A.黑子和耀斑B.黑子和

3、太阳风C.耀斑和太阳风D.耀斑和日珥4.下列关于在太阳剧烈活动时期采取的保护措施,可行的是()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尽量减少室外活动关闭所有通信设施关闭所有大型发电设施A.B.C.D.答案:3.C4.A解析:第3题,太阳活动产生的巨大发光现象为耀斑,太阳表面催生并向火星挺进的气体为太阳风。第4题,太阳剧烈活动时,其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影响电离层,从而影响短波通信,故应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此外,为了减小影响,应尽量减少室外活动;关闭所有的通信设施和所有大型发电设施显然是不现实的。生物的进化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地理环境也见证了生物的进化历史。据此完成56题。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叙述

4、,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在环境变迁中一直扮演着极其活跃的角色B.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绿色植物C.植物能改造自然,对环境不具有依赖性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向有氧转变6.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在有氧环境中B.原核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C.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不可能促进生物进化答案:5.D6.C解析:第5题,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植物可以改造自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的氧气,改变了地理环

5、境;但植物也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对环境具有依赖性。第6题,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原核细胞生物,诞生在无氧环境中;生物不能控制变异的方向;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生物进化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促进了生物进化。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数码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完成78题。7.图中数码依次表示()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A.B.C.D.答案:7.C8.B解析:第7题,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根据它们之

6、间的相互关系,可知图中依次代表的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第8题,“落红”属于生物圈,“春泥”属于岩石圈。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910题。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B.C.D.10.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答案:9.B10.C解析:第9题,薄膜起到保温作用,可判断为膜内平均

7、温度日变化,为平均气温日变化。丰雪年,积雪厚度大,积雪天数多,对膜内气温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因此气温日变化小,对应曲线,则枯雪年为曲线,B项正确。第10题,该地寒冷期,平均气温为-16,最低气温肯定低于-16,A项错误;据图中曲线看,气温日变化受积雪状况影响小,B项错误;据图中曲线看,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项正确;从图中看,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并不一致,D项错误。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大湖(东西宽约90千米)东湖岸7月份某时刻实测风速(单位:米/秒)垂直剖面图。据此完成1112题。11.若将该图西湖岸的实测风速补绘完整,则下图正确的是()12.图示时

8、刻最可能为地方时()A.2时B.8时C.14时D.20时答案:11.A12.C解析:第11题,由图可知,东湖岸风是由湖泊吹向湖岸的偏西风,而高空是偏东风,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湖泊和湖岸的热力差异导致的。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湖泊两侧的风向应正好相反,故A项正确。第12题,由图可知,东湖岸风是由湖泊吹向湖岸的偏西风,说明近地面湖泊形成高压,陆地形成低压。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此时湖泊气温较低,湖岸陆地气温较高,说明此时应是白天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的时候,故C项正确。下图为近几年影响青藏高原上某较大湖泊面积的要素及变化图。读图,完成1315题。13.影响近几年青藏高原该湖泊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

9、因是()A.气温逐渐降低B.湖泊蒸发减弱C.降水量逐渐增大D.径流注入量增大14.该湖泊面积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A.荒漠化增速变缓B.生物多样性减少C.水土流失加剧D.区域沙尘暴爆发15.若该湖泊位于黄河的上游,则黄河()A.发生凌汛现象减少B.年径流量会增加C.中游航运能力提高D.下游地下水补给增加答案:13.D14.A15.B解析:第13题,图中气温、蒸发量、降水量等因素的变化趋势稳定,径流量变化趋势不稳定,明显增大。影响近几年青藏高原该湖泊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径流注入量增大,湖泊面积增大。第14题,该湖泊面积增大,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荒漠化增速变缓。第15题,若该湖泊位于

10、黄河的上游,湖泊面积增大,黄河的补给水源增大,则黄河年径流量会增加。下图表示一条河流流经不同性质的岩层地区。读图,完成1617题。16.该地将会出现的地理景观是()A.U形谷B.喀斯特溶洞C.河流瀑布D.河口三角洲17.上图景观一般形成在河流的()A.上游河段B.中游河段C.下游河段D.入海口处答案:16.C17.A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第16题,由图可以判断,因岩层的性质不同,较软的岩层易被侵蚀,形成较大的地势落差,流速较快,易出现瀑布景观。第17题,该景观很显然是流水的侵蚀特别是下切侵蚀而形成,一般在上游地区出现较多。(2019山东济南高一检测)读图,完成1819题。18.形

11、成图1奇岩怪石的主要作用是()A.流水堆积B.风力堆积C.内力侵蚀D.海浪侵蚀19.造成开罗附近“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河流侵蚀作用B.海浪侵蚀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风化和风蚀作用答案:18.D19.D解析:第18题,海边奇形怪状的岩石主要是由海浪侵蚀造成的。第19题,开罗地处热带,所在地点不临海,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以风化和风蚀作用为主。读下图,完成2021题。20.图中区域对应的植被类型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21.图中区域对应的气候类型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

12、候答案:20.C21.C解析:第20题,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21题,北半球3040的大陆西岸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下图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读图,完成2223题。2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有机质的积累岩石风化地下水吸收养分元素的富集A.B.C.D.23.如果该示意图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考虑到淋失作用的存在,则该地的土壤特点是()A.土质疏松,富含钙质B.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C.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D.碱性土壤,富含钾、钠等养分答案:22.D23.C解析:第22题,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表现

13、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第23题,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其特点是土质黏重,酸性强,有机质含量低。读我国某种自然灾害分布略图,完成2425题。24.这种自然灾害在图中甲区域最易发生且影响严重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5.地与地相比()A.酸雨危害更严重B.无霜期更长C.日照时数更多D.水源条件更优答案:24.A25.C解析:华北地区春旱严重,长江流域伏旱严重,华南地区易出现夏秋旱。西北地区降水少,晴天日数、光照时数多于湿度大的西南地区。二、综合题(共50分)26.(14分)地球的进化史总是伴随物种的出现、繁盛、消亡,经过科学家的

14、考证,下图所示物种在2.3亿年左右就在地球上生活了,一直到6 500万年前,它们才在地球上灭绝。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大型动物是曾经称霸地球的,图示景观为地质历史上距今年至年的代,动物界正是动物的时代,植物界为植物的时代。(2)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导致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3)物种灭绝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答案:(1)恐龙2.52亿0.66亿中生爬行裸子(2)环境的变迁在短时间内超过了物种进化的速度,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的污染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3)物种灭绝是生物基因库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平衡。解析:第(1)题,图示的是恐龙,主要生活在中生代,

15、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植物以裸子植物占主导。第(2)题,可从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原因。第(3)题,生物基因资源减少,生态失去平衡,直接影响人类活动。27.(12分)当地时间2017年1月6日,哥斯达黎加的图里亚尔瓦火山喷发,火山灰形成巨大的“蘑菇云”进入大气层,形成火山灰云。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大气的受热过程(1)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云”,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和。(2)“蘑菇云”增强了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3)从理论上讲,“蘑菇云”会使当地白天地面温度不至于,夜晚温度不至于,昼夜温差会变。答案:(1)(2)(3)过

16、高过低小解析:第(1)题,读图判断,表示大气反射作用,表示大气吸收作用,表示大气逆辐射,表示地面辐射。“蘑菇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反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即和。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为。第(3)题,理论上,“蘑菇云”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反射和吸收作用,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低,当地昼夜温差会变小。28.(12分)大约170多年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搭乘英国海军的海洋考察船“贝格尔号”环游世界。2010年,英国皇家海军舰艇“贝格尔号”建造出复制船,并起航进行了新一轮的科学发现之旅。达尔文搭乘的英国皇家舰艇“贝格尔

17、号”航行路线(1)“贝格尔号”在附近海域(有寒流经过)航行时,出程和归程中,航行更省力的是。(2)在“贝格尔号”航行途中的六个海域中,船舶吃水最深的是。(3)下列四幅海水表层等温线图中,能表示附近海域(有寒流经过)海水表层温度分布状况的是()(4)在七个海域中,海水盐度最大的是,原因是什么?答案:(1)出程(2)(3)A(4)位于副热带海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海域周围河流稀少,汇入的淡水少;海域封闭,海水与外界交换少,受大洋影响小。解析:本题以达尔文考察路线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第(1)题,在“贝格尔号”航行的时代,风力、洋流和人力是主要的动力。第(2)题,受浮力大小的影响,

18、船舶在盐度低的海域吃水深。第(3)题,附近海域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海水温度不会低于15,排除C、D两项;沿岸为寒流,排除B项。第(4)题,分析海水盐度时,不仅要考虑纬度位置,还要考虑海区形状、洋流等因素;位于副热带海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加上海域封闭,受大洋影响小,故盐度最大。29.(12分)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就河流地貌进行了野外调研,并结合资料绘制了冲积扇示意图和剖面图。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描述冲积扇的形成过程。(2)冲积扇的形态是怎样的?(3)分析冲积扇组成物质的空间分布规律。答案:(1)冲积扇是山地河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坡度降低,河道变宽,流速降低,河水的携带能力下降,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2)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山谷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3)堆积物从扇顶到扇缘由粗变细。解析:第(1)题,冲积扇是在出山口位置,由于河流的流速下降而形成的河流堆积地貌。第(2)题,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山谷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第(3)题,受外力作用的影响,冲积扇颗粒的沉积由出山口到扇缘颗粒由大到小依次堆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