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503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细胞中的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A. 多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常被称为“生命的燃料”B. 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二糖水解时需要结合水的参与C. 淀粉和糖原结构不同根本原因是催化二者形成的酶的类型不同D. 等量的脂肪比糖类含能量多,却不是生物体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1、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

2、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2、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含有较多的H,因此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详解】A、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常被称为“生命的燃料”,A错误;B、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二糖水解时需要自由水的参与,B错误;C、淀粉和糖原结构不同根本原因是控制催化二者形成的酶的基因不同,C错误;D、等量的脂肪含氢量比糖类高,所含能量多,是良好的储能物质,却不是生物体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D正确。故选D。2. 下列有关

3、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个动物细胞中只含有一个中心体,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B. 用胰蛋白酶处理生物膜,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及通透性都会发生改变C.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外膜上有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D.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呼吸氧化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答案】B【解析】【分析】1、中心体存在于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2、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3、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详解】A、一个动物细胞一般含有一个中心体,但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复制形成2

4、个中心体,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A错误;B、用胰蛋白酶处理生物膜,生物膜的蛋白质会被水解,通透性会发生改变,B正确;C、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其分解的底物为丙酮酸,线粒体膜上没有运输葡萄糖的载体, C错误;D、呼吸氧化酶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D错误。故选B。3.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物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由基因调控的B. 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细胞的体积变小,细胞核的体积增大C. 细胞癌变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染色体上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D.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

5、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3、衰老细胞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

6、;(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详解】A、生物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是由基因调控的,A正确;B、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细胞的体积变小,细胞核的体积增大,B正确;C、细胞癌变过程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不会引起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C错误;D、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D正确。故选C。4. 下列对赫尔希和蔡斯用32P、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实验甲)、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乙)、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丙)、测量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

7、应绘制作用光谱(实验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甲证明了大肠杆菌遗传物质是DNAB. 实验乙为对照实验,有氧组为对照组,无氧组为实验组C. 实验丙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来判断具体分裂时期D. 实验丁作用光谱中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答案】C【解析】【分析】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即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在氧气充裕的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的呼吸方式。2、观察减数分裂时,应选择雄性个体的生殖器官作为实验材料。3、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体

8、又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又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光合作用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详解】A、实验甲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B、实验乙为对比实验,有氧组与无氧组均属于实验组,B错误;C、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来判断细胞分裂所处的时期,C正确;D、实验丁的作用光谱中类胡萝卜素在蓝紫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D错误。故选C。5. 科学家从动物的胰脏中分离到一类低分子量的蛋白质(Ub),能对细胞中的异常蛋白(靶蛋白)贴上“标签”,被贴标签的靶蛋白随即被蛋白酶水解,其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说

9、法错误的是( )(注:AMP为一磷酸腺苷)A. Ub为靶蛋白贴标签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 靶蛋白水解过程与人消化道内蛋白质水解过程不同C. Ub对维持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D. Ub在靶蛋白水解过程中起到催化的作用【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Ub与靶蛋白的结合过程需要消耗ATP,A项正确;靶蛋白水解过程需要消耗ATP,人消化道内蛋白质水解过程不需要消耗ATP,B项正确;细胞中的异常蛋白被水解有利于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C项正确;Ub在靶蛋白水解过程中起到“标签”的作用,而不是催化作用,D项错误。6. 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盐生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中的

10、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减轻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B. 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吸水能力C. 盐生植物通过调节Na+在细胞中的区域化作用等生理途径,抵消或降低盐分胁迫的作用D. 盐生植物的耐盐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题中指出“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这符合主动运输的特点,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使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而适应盐碱环境。【详解】A、细胞的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能逆浓度运输Na+,说明Na+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体现了液泡膜的选

11、择透过性,A正确;B、该载体蛋白转运Na+进入细胞液后,提高了细胞液浓度,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使植物更好地在盐碱地生活,B错误;C、生长在盐渍环境中该盐生植物,通过渗透调节、盐离子在细胞中的区域化作用等生理途径,抵消或降低盐分胁迫的作用,以维护其正常生理活动的抗盐性能,C正确;D、盐生植物的耐盐性是植物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判断物质的运输方式。7. 图甲为黑藻在适宜温度下O2释放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图乙是将黑藻放在适宜温度的密闭环境中,(不同时间内光照强度

12、不同)测得的密闭环境中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当光照强度相对值为2时,黑藻的氧气产生速率相对值为0B. 图甲中,当光照强度相对值为7时,若要提高黑藻光合速率,可适当增加CO2浓度C. 图乙中黑藻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时间段是46h、810hD. 由图乙分析,黑藻在该密闭环境中经过12h后有机物的含量上升【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甲图:光照强度是自变量,当光照强度为0时,氧气释放速率为负值,代表呼吸作用强度;当光照强度为2时,氧气释放速率为0,说明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当光照强度大于2时,氧气释放量大于0,代表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氧气释放速

13、率代表净光合作用。分析乙图:在0-6h内,黑藻所在密闭环境中CO2浓度增加,说明黑藻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在6-8h内,黑藻所在密闭环境中CO2浓度减少,说明黑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在8-10h内,CO2的量不变,说明黑藻光合作用固定CO2的量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相等。【详解】A、由图甲可知,光照强度相对值为2时,黑藻的氧气释放速率为0,其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速率为2,所以其产生氧气的速率为2,A错误;B、图甲中,当光照强度相对值为7时,继续增加光照强度黑藻光合速率不能提高,已知黑藻处于适宜温度下,故可通过增加环境中CO2浓度来提高光合速率,B正确;C、图乙中,在4-6

14、h、8-10h内,黑藻光合作用固定CO2的量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相等(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导致密闭环境中CO2浓度没有发生变化,C正确;D、据图乙可知,黑藻在该密闭环境中经过12h后,密闭玻璃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起始时的浓度低,所以黑藻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有机物含量上升,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能量变化、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解题过程中明确净光合作用、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三者的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8. 图所示为某二倍体雄性动物体内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局部示意图,其中另一极的结构未绘

15、出。已知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应进行均等分裂B. 图示完整细胞内应有6条染色单体C. 图示未绘出的一极一定存在A、a两种基因D. 图示细胞经过分裂能得到1种或2种配子【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染色体中的着丝点还未分裂,应该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根据该动物的基因型可知该动物的性别为雄性,则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详解】A、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该生物为雄性个体,则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应进行均等分裂,A正确;B、图示完整细胞内应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B错误;C、若发生的是基因突变,

16、图示未绘出的一极只存在A、a两种基因中的一种,C错误;D、图示细胞经过分裂能得到3种配子(发生的是基因突变)或4种配子(发生的是交叉互换),D错误。故选A。9. 如图为某家族遗传系谱图,已知I2患白化病,3患红绿色盲症,如果1两对基因均为显性纯合的概率为9/16,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A. 4、5、1均携带相关致病基因B. 5、1均没有携带相关致病基因C. 4、5携带白化病基因,1不携带白化病基因D. 1携带白化病基因,2同时携带白化病、红绿色盲症基因【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7、(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4的基因型为AaXBXb,5的基因型为A_XBY。【详解】根据分析可知,4的基因型为AaXBXb,5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即其基因型为AAXBY,则他与4(AaXBXb)所生2的基因型为1/4AAXBXB、1/4AAXBXb、1/4AaXBXB、1/4AaXBXb,在此基础上,如果1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AAXBY),则他与2所生1的基因型为9/16AAXBXB、3/16AAXBXb、3/16AaXBXB、1/16AaXBXb,因此1两对基因均为显性纯合的概率是9/16时,需满足的条件是5、1均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 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

18、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枯草杆菌核糖体S12蛋白5558位氨基酸序列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野生型PKKP能0突变型PRKP不能100注:P一脯氨酸;K一赖氨酸;R一精氨酸A. 突变型的产生是枯草杆菌的基因发生碱基对缺失或增添的结果B.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的结合,抑制了枯草杆菌细胞的转录功能C. 突变型的产生表明枯草杆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D. 突变型枯草杆菌与野生型枯草杆菌不属于同一个物种【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可知,野生型的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为PKKP,而突变型的氨基酸序列为PRKP,即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中一

19、个氨基酸改变,该突变是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引起的。【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突变是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引起的,A错误;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B错误;C、突变型的产生表明枯草杆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正确;D、突变型枯草杆菌与野生型枯草杆菌仍属于同一个物种,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表格考查了基因突变、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基因突变的定义、特征等,能够根据表格信息确定突变型的抗性,识记核糖体上发生的是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11. 棉铃虫是严重危害棉花的一种害虫。科研工作者发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毒

20、蛋白基因B和豇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D,均可导致棉铃虫死亡。现将B和D基因同时导入棉花的一条染色体上获得抗虫棉。棉花的短果枝由基因A控制,研究者获得了多个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AaBD植株自交得到F1(不考虑减数分裂时的交叉互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F1表现型比例为9:3:3:1,则果枝基因和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 若F1中短果枝抗虫:长果枝不抗虫=3:1,则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C. 若F1中短果枝抗虫:短果枝不抗虫:长果枝抗虫=2:1:1,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和aBDD. 若F1中长果枝不抗虫植株比例

21、为1/16,则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B、AD、aB、aD【答案】D【解析】【详解】A、已知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如果短果枝基因A和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自交,子代中短果枝(A_)长果枝(aa)31,抗虫(BD_)不抗虫31,因此F1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短果枝抗虫长果枝抗虫短果枝不抗虫长果枝不抗虫9331,A正确;B、如果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BDa11,其自交所得F1中短果枝抗虫长果枝不抗虫31,B正确;C、如果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22、,则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BDA11,其自交所得F1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DAAaaBBDD211,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短果枝抗虫短果枝不抗虫长果枝抗虫211,C正确;D、由于B、D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则不会产生基因型为AB、AD、aB、aD的四种类型的配子,D错误。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如果不考虑减数分裂时的交叉互换,则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基因会随着这条染色体一起遗传。据此以题意“B和D基因同时导入棉花的一条染色体上获得抗虫棉”为切入点,依据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知识并围绕如下图所示的基因A和a与BD在染色体上的可能的三种位置情况

23、,明辨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再依据雌性配子的随机结合,推知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进而确定表现型及其比例并与各选项进行对比分析。12. 1958年,科学家设计了DNA复制的同位素示踪实验,实验的培养条件与方法是:(1)在含18N的培养基中培养若干代,使DNA均被15N标记,离心结果如下图的甲;(2)转至14N的培养基培养,每20分钟繁殖一代;(3)取出每代大肠杆菌的DNA样本,离心。下图的乙、丙、丁是某学生画的结果示意图。下列有关推论,正确的是()A. 出现丁的结果需要60分钟B. 乙是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一代的结果C. 转入培养基中繁殖三代后含有14N

24、的DNA占3/4D. 丙图的结果出现后,将此时的DNA热变性后离心分析可得出半保留复制的结论【答案】D【解析】【分析】1、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2、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占子代DNA总数的2/2n。【详解】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转入14N培养基中复制二代后所得DNA分子中,有一半DNA分子只含14N,另一半DNA分子是一条链含有15N

25、,一条链含有14N,离心后分布在中带和轻带上,即丁图所示结果,即出现丁的结果至少要复制两次,而细菌每20分钟复制一次,因此至少需要40分钟,A错误;B、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转入14N培养基中复制一代后所得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离心后都分布在中带上,即丙图所示结果,B错误;C、因实验中DNA复制的原料均含14N,故转入培养基中繁殖三代后,所有的DNA都含有14N,C错误;D、丙图是转入14N培养基中复制一代后所得DNA分子,且都是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因此将此时的DNA热变性后离心分析可得出半保留复制的结论,D正确。故选D。13. 某动物毛色的

26、黄色与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已知在含有基因A、a的同源染色体上,有一条染色体带有致死基因,但致死基因的表达会受到性激素的影响。根据下列杂交组合结果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亲本类型子代雌雄甲黄色()黄色()黄238黄230乙黄色()黑色()黄111,黑110黄112,黑113丙乙组F1中的黄色雌雄个体相互交配黄358,黑121黄243,黑119A. 毛色的黄色与黑色这对相对性状中,黄色是显性性状B. 丙组子代的雌雄黄色个体全部携带致死基因C. 致死基因是隐性基因,雄性激素促使其表达D. 致死基因是显性基因,且与A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答案】D【解析】【分

27、析】某动物毛色的黄色和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说明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杂交组合丙中,乙组的黄色F1自交,后代出现了黑色,说明黑色是隐性性状,基因型为aa,则黄色是显性性状,基因型是AA或Aa。【详解】杂交组合丙中,乙组的黄色F1自交,后代出现了黑色,说明黑色是隐性性状,黄色是显性性状,A正确;由乙组子代表现型比例可知乙组亲本黄色个体为杂合子,进而推知乙组子代黄色个体为杂合子,即丙组的亲本个体都为杂合子(Aa),其子代中黄色与黑色的比例应为3:1,这在子代雌性个体中得到验证,但在丙组子代雄性个体中,黄色与黑色的比例为2:1,说明子代黄色雄性中基因型为AA的个

28、体可能带有两个致死基因而死亡,即A基因所在染色体带有致死基因,故丙组子代的雌雄黄色个体全部携带致死基因,B正确;从基因型为AA的雄性个体死亡,基因型为AA的雌性个体和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生存的现象可以看出:致死基因与A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不带有致死基因,且雄性激素会促使致死基因的表达,致死基因是隐性基因,C正确;若致死基因是显性基因,且与研究性状的显性基因位于同条染色体上,则后代显性个体均会死亡,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14. 如图表示某原核细胞中的一个DNA片段表达遗传信息的过程,其中为RNA聚合酶结合位点,为核糖体结合位点,AUG为起始密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29、DNA片段AB间仅包含一个基因B. mRNA片段ab间仅能结合三个核糖体C. 蛋白质产物e、f、g结构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肽键的数量上D. 过程甲未完成时过程乙即已开始【答案】D【解析】【分析】图示表示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其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由题图可知,翻译出了三种蛋白质,说明DNA片段AB间应至少有3个基因,A错误;B、mRNA片段ab间可结合多个核糖体,B错误;C、蛋白质产物e、f、g结构上的差异由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引起,C错误;D、该细胞为

30、原核细胞,边转录边翻译,D正确。故选D。15. 已知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某品种家蚕结茧颜色有黄茧和白茧,其遗传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与B、b控制,A控制形成黄茧,a控制形成白茧,基因B可抑制基因A的作用。幼蚕正常体色与油质体色受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根据以下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不正确的是亲本(P)F1白色正常白色油质黄色正常黄色油质父本:黄色正常雄性6/162/16母本:白色正常雌性3/163/161/161/16A. 家蚕的上述三对等位基因之间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 家蚕的正常体色对油质体色为显性C. 家蚕群体中的油质体色个体数量雄性多于雌性D. 上述亲本的

31、基因型为:AabbZTZtaaBbZTw【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以及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因为基因B可抑制基因A的作用,因此就茧的颜色而言,种群中白茧家蚕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共7种,黄茧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亲本中雄性是正常体色,雌性是油质体色,而F1中正常与油质的比例为(6+3+2+1):(3+1)=3:1,故正常体色对油质为显性;子代中雄性都是正常体色,雌性正常体色和油质体色都有,且该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ZTZtZTw。结合以上分析和F1中表现型以及比值可以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ZTZtaaBbZTw

32、。【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家蚕的上述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根据F1中正常与油质的比例为3:1,故家蚕的正常体色对油质体色为显性,B正确;C、油质体色为隐性性状,在雄性中当基因型为ZtZt时才表现为油质性状,而在雌性中只要出现Zt即为油质性状,故该性状在雌性中出现的几率大于雄性,因此家蚕群体中的油质体色个体数量雄性少于雌性,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ZTZtaaBbZTw,D正确。故选C。二、选择题16.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生物钟机理(部分)如图所示,丘脑SCN细胞中,基因表达产物PER蛋白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周期为24h

3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per基因不只存在于下丘脑SCN细胞中B. 过程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C. 过程的产物不能直接作为过程的模板D. 图中的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向右【答案】A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为转录过程,为翻译过程,过程表示PER蛋白能进入细胞核,调节PER基因的转录过程。【详解】A、人体所有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中的基因都相同,故PER基因存在于所有细胞中,A正确;B、过程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解旋和催化,不需要解旋酶,B错误;C、图中为转录,可形成tRNA、mRNA和rRNA,为翻译,该过程的产物mRNA需要经过处理成为成熟

34、的mRNA,才可作为翻译过程的模板,C正确;D、根据图中核糖体上多肽的长度可判断,图中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向左,D错误。故选AC。17. 某种螳螂褐体色对绿体色显性;在某地区释放一群人工饲养的螳螂,这群螳螂中,褐体色约占90,而其中杂合子的比例为77;第二年在该地区对该种螳螂进行调查,发现褐体色下降至80;第三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上一年相似。以下分析正确的有( )。A. 被释放的群体中,显性基因频率约55B. 第二年褐体色比例下降的原因是原野生螳螂种群隐性基因频率很高C. 该地区绿体色较褐体色更有利于螳螂生存D. 连续两年的调查,初步证明体色的显性和隐性基因频率相对稳定不变【答

35、案】AD【解析】【分析】1、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详解】A、被释放的群体中,杂合子约为90%77%=69.30%,显性纯合子比例为90%69.30%=20.70%,则显性基因频率约为20.70%+69.30%/255,A正确;B、第二年在该地区对该种螳螂进行调查,发现褐体色稍有下降,说明褐体色螳螂个体数的减少与种群中个体的出生、死亡有关,B错误;C、第二年在该地区对该种螳螂进行调查,发现褐体色稍有下降,第三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上一年相似,从题意分析,绿体色螳螂个体比例保持

36、基本不变,说明该地区绿体色螳螂能适应环境生存,C错误;D、第三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上一年相似,说明褐体色和绿体色个体数目比例保持不变,则初步证明体色的显性和隐性基因频率相对稳定不变,D正确。故选AD。18. 二甲双胍(Met)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降血糖药物,近年来发现它也可降低肿瘤发生的风险。为探究Met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含不同浓度Met的培养液培养肝癌细胞,结果如图1所示。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数量,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B. 图1实验的自变量是二甲双胍(Met)的浓度和处理时间C. 由图2结果可推

37、测二甲双胍(Met)可将肝癌细胞的增殖阻滞在S期D. 由实验结果可推测Met通过抑制DNA复制进而抑制肝癌细胞的有丝分裂【答案】BD【解析】【分析】据图1分析可知,Met的浓度越高,细胞增殖存活率越低,处理时间越长,细胞增殖存活率也越低,说明二甲双胍(Met)的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强;据图2分析,与对照组相比,两种Met浓度处理后的G1期的细胞都增多了,而S期、G2期和M期的细胞都减少了,说明Met可将肝癌细胞的增殖阻滞在G1期。【详解】A、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A错误;B、图1实验的自变量是二甲双胍(Met)的浓度和处理时间,B正确

38、;C、据图2分析,与对照组相比,两种Met浓度处理后的G1期的细胞都增多了,而S期、G2期和M期的细胞都减少了,说明Met可将肝癌细胞的增殖阻滞在G1期,C错误;D、由实验结果推测Met通过抑制DNA复制,抑制肝癌细胞的有丝分裂,D正确。故选BD。19. 果蝇的灰身、黑身由等位基因(A、a)控制,等位基因(B、b)会影响雌、雄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黑身雌果蝇与灰身雄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现型及数量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果蝇灰身黑身深黑身雌果蝇(只)15149雄果蝇(只)1482628A. 黑身为隐性性状, B、b基因中使黑身

39、果蝇的体色加深的是bB. 亲代灰身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C. F2灰身雌果蝇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56D. F2中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3中深黑身果蝇占132【答案】ABC【解析】【分析】由题意知,控制体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黑身雌果蝇与灰身雄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说明灰身对黑身是显性性状,子二代雌、雄果蝇灰身:黑身3:1,其中雌果蝇都是黑身,雄果蝇黑身:深黑身1:1,说明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子一代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Y,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Xb,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Y,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X

40、B。【详解】A、据上分析可知,黑身对灰身为隐性性状,F2雌果蝇没有深黑身,雄果蝇黑身:深黑身=1:1,故b基因能使黑身果蝇的体色加深,A正确;B、据上分析可知,亲代灰身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B正确;C、F1基因型是AaXBY、AaXBXb,F2灰身雌果蝇(A XBX-)中纯合子占的比例=1/31/2=1/6,杂合子占的比例=1-1/6=56,C正确;D、F2中雌雄果蝇基因型为(1/4AA、1/2Aa、1/4aa)(XBXB、XBXb、XBY、XbY),产生卵细胞XB:Xb=3:1,产生精子XB:Xb:Y=1:1:2,随机交配,F3中深黑身果蝇(aa XbXb、aa XbY)所占比例=1/

41、41/41/4+1/41/42/4=364,D错误。故选ABC。20. 下列关于遗传、变异及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杂交的结果除了选育新品种外还可以获得杂种表现的优势B. 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之间是不会发生基因重组的C. 种群间基因库的明显差异可导致生殖隔离D. 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答案】AC【解析】【分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

42、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基因重组的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详解】A、杂交可用集合双亲优良性状,故除了选育新品种外还可以获得杂种优势,A正确;B、一对性状可能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故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C、种群间基因库的明显差异可导致生殖隔离,C正确;D、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不一定就越强,D错误。故选AC。【点睛】三、非选择题21. 下图是某种细

43、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1)给该细胞提供放射性元素标记的U和T,一段时间后观察含放射性的细胞器有_(填数字标号),其中组成成分只有两类物质的细胞器的装配场所是在_(填数字标号)结构上。(2)动物细胞没有该图中的哪些结构?_(填数字标号)。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经小囊泡运输后一般有三个去向:分泌到细胞外;存在于图中所示结构上_(填数字标号);还可以存在于某种细胞器中_(填细胞器名称),该细胞器的主要功能有:_。(3)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能感染该细胞吗?_。(4)将该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很快出现细胞壁和_的分离,一段时间后自动复原,为复原过程提供支持的细胞

44、器主要是_(填数字标号)。【答案】 (1). 4、11、13 (2). 6 (3). 2、4、14 (4). 1 (5). 溶酶体 (6).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7). 不能 (8). 原生质层 (9). (5、12、14)11、13【解析】【分析】据图分析:1为细胞膜,2是细胞壁,3是细胞质基质,4是叶绿体,5为高尔基体,6是核仁,8是核膜,10为核孔,11是线粒体,12是内质网,13是核糖体,14为液泡。【详解】(1)U和T为合成RNA和DNA的原料,给该细胞提供放射性元素标记的U和T,则一段时间后有放射性的细胞器即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4叶绿体、11线

45、粒体和13核糖体;其中核糖体的组成只有RNA和蛋白质,其装配场所是6核仁。(2)动物细胞不含有的结构有2细胞壁、4叶绿体和14液泡;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经小囊泡运输后一般有三个去向:分泌到细胞外;存在于图中所示结构上1细胞膜上以及存在于细胞器溶酶体中;溶酶体的功能为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细胞的病毒或病菌。(3)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为动物病毒,该细胞为植物细胞,故不能感染该细胞。(4)将该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由于其含有大液泡且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浓度,很快会因失水出现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分离的现象;一段时间后由于细胞不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

46、、NO3-,导致细胞液的浓度超过了外界溶液,会发生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该过程涉及的细胞器主要11线粒体(为主动运输供能)、13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器的功能以及质壁分离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准确判断题图各序号的含义是解题关键。22. 玉米叶肉细胞中有一种酶,可通过一系列反应将二氧化碳“泵”入维管束鞘细胞,使维管束细胞积累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保证卡尔文循环顺利进行,这种酶被形象的称为“二氧化碳泵”。图1表示玉米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图2表示进行自然种植的大棚和人工一次性施加二氧化碳后的大棚内玉米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

47、题:(1)白天时,玉米植株消耗NADPH的场所为_。当环境中光照增强、温度过高时,玉米光合作用速率不会明显下降甚至可能会提高。其原因是_(2)由图2可知,15时以后限制玉米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由图2中两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人工施加二氧化碳的最佳时间是_左右,两个大棚同时通风的时间是_时左右。(3)已知水稻没有“二氧化碳泵”这种机制,但随着胞间二氧化碳的升高,玉米的光合速率不再变化,而水稻的光合速率可以逐渐上升,请从暗反应中酶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_。【答案】 (1). 维管束鞘细胞内叶绿体基质 (2). 细胞内有“CO2泵”,在气孔因高温关闭时,仍可以维持维管束鞘细胞内较高浓度的CO

48、2,此时光照强度增强,促使光合作用加强 (3). 光照强度 (4). 8 (5). 10 (6). 水稻暗反应相关的酶活性比玉米的高(或水稻暗反应相关的酶数量比玉米的多)【解析】【分析】据图1可知,玉米的叶肉细胞可以在较低浓度CO2条件下,通过“CO2泵”将外界较低浓度的CO2泵入维管束鞘细胞,使维管束鞘细胞积累较高浓度的CO2,然后在维管束销细胞中利用。图2表示进行自然种植的大棚和人工一次性施加CO2的大棚内玉米光合速率变化曲线,从8点12点,人工一次性施加CO2的大棚内玉米光合速率高于自然种植的大棚。【详解】(1)光合作用产生的NADPH供暗反应利用,据图1可知暗反应发生在维管束鞘细胞中,

49、因此玉米植株消耗NADPH的场所为维管束鞘细胞内叶绿体基质。已知水稻没有“CO2泵”的这种机制,当环境中光照增强,温度过高时,水稻叶肉细胞气孔开度降低,CO2进入叶肉细胞受阻,导致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下降,但玉米细胞内有“CO2泵”,在气孔因高温开度降低时,玉米细胞可通过“CO2泵”将外界较低浓度的CO2泵入维管束鞘细胞,仍可以维持维管束鞘细胞内较高浓度的CO2,因此光照增强,温度过高时,玉米光合作用速率不会明显下降甚至会提高。(2)白天15时以后光照减弱,光合速率下降,故15时以后限制玉米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由图2中两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从8点12点,人工一次性施加CO2的大棚内玉米

50、光合速率高于自然种植的大棚,因此人工施加CO2的最佳时间是8时左右;图2显示在10点后人工施加CO2的大棚内玉米CO2吸收速率下降,而自然种植大棚内10点后玉米光合速率增大,说明自然种植大棚内玉米在低浓度CO2条件下利用“CO2泵”将较低浓度的CO2泵入维管束鞘细胞,因此10点时两个大棚内的CO2浓度都较低,故两个大棚同时通风的时间宜在10时左右。(3)水稻没有“CO2泵”的这种机制,随着胞间CO2浓度的升高,玉米的光合速率不再变化而水稻的光合速率可以逐渐上升,可能是水稻暗反应相关的酶活性比玉米的高,或水稻暗反应相关的酶数量比玉米的多。【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影响因素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审

51、题能力和分析题图的能力,难度一般,学生需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解决相关问题。23. 下列是有关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信息,请据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图1中的_段(填字母)(2)图5细胞对应于图2中的_段(填字母),D2E2段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图1中的_段变化相同。(3)图5子细胞的名称为_,与其分裂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_。图3、图4、图5中的正在发生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的细胞是_。(4)图3细胞中有_对同源染色体,_个染色体组。【答案】 (1). A1B1 (2). E2F2 (3). C1D1 (4). 卵细胞和极体 (5). 中心体、核糖体、(线粒体) (6). 图4 (7

52、). 4 (8). 4【解析】【分析】1、图1中,A1B1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1C1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1D1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1E1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2、图2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A2B2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C2D2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2F2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3、图3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4、图4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5、图5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

53、次分裂后期。【详解】(1)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分裂间期,即图1中A1B1段。(2)图5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于图2中的E2F2段;D2E2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这与图1中C1D1细胞中染色体变化相同。(3)图5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4细胞。(4)据图可知:图3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一般而言,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即有几个染色体组,图3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

54、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准确判断题图各阶段的含义及细胞所处时期是解题关键。24. 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高,容易复发,远期疗效不满意。研究人员对肝癌细胞的结构及代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1)癌细胞有_的特点,肿瘤恶性增殖往往_血管新生的速度,随着细胞数目增多和体积增大,恶性实体肿瘤内部逐渐形成慢性营养缺乏的微环境,因此肿瘤细胞需要通过调整细胞代谢才能继续生存。(2)线粒体是调控细胞代谢最重要的细胞器,通过不断地分裂和融合调控自身功能,并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应性反应。下图是细胞呼吸及线粒体融合和分裂的示意图: 葡萄糖在_中分解为H和A,物质A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线粒体

55、内膜上分布的呼吸链复合体是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的意义是_。 由图可知线粒体外膜上的 Mfn1/Mfn2 蛋白、内膜融合蛋白_的作用实现了线粒体膜的融合,线粒体的长度明显变长。细胞质基质中DRP1的S616位点磷酸化,DRP1定位于线粒体外膜上,促进_。 (3)已有研究发现肝癌肿瘤中心区域细胞中线粒体融合增强,线粒体长度明显长于边缘区域细胞,这些变化与肝癌细胞适应营养缺乏有关。为研究在营养缺乏时线粒体融合对肝癌细胞糖代谢的调控,研究者用肝癌细胞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指标组别 相对值细胞耗氧速率线粒体ATP产生量胞外乳酸水平线粒体嵴密度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乳酸脱氢酶量甲

56、组:常规培养组4210035101091101乙组:营养缺乏组5614028175239025丙组:营养缺乏+抑制DRP1S637磷酸化310803898122122注:线粒体嵴的密度=嵴的数目/线粒体长度丙组抑制 DRP1S637磷酸化的目的是_。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2),完善肝癌细胞在营养缺乏条件下的代谢调控途径:肝癌细胞在营养缺乏时,_使线粒体融合增强,从而使线粒体嵴密度增加、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加,有氧呼吸增强;同时_,无氧呼吸减弱,细胞产能效率提高,从而适应营养缺乏环境。【答案】 (1). 无限增殖 (2). 快于 (3). 细胞质基质 (4). 可以增大膜面积,为酶的附着提供更多位

57、点 (5). OPA1 (6). 线粒体分裂 (7). 抑制肝癌细胞的线粒体融合 (8). 基质中DRP1S637位点磷酸化增强 (9). 乳酸脱氢酶含量降低【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丙酮酸和H,发生场所在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为丙酮酸和水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H和二氧化碳(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为H和氧气在酶的作用生成水(场所:线粒体内膜)。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在酶的作用下生成酒精、二氧化碳或者乳酸。【详解】(1)癌细胞的特征包括无限增殖、细胞形态改变、细胞膜的成分改变;因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细胞代谢速率快,肿瘤恶性增殖往往快于血管新生的速度,

58、随着细胞数目增多和体积增大,恶性实体肿瘤内部逐渐形成慢性营养缺乏的微环境,因此肿瘤细胞需要通过调整细胞代谢才能继续生存。(2)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H和丙酮酸,物质A是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所以线粒体内膜上分布的呼吸链复合体是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的意义是可以增大膜面积,为酶附着提供更多位点。线粒体外膜上的Mfn1/Mfn2蛋白和内膜融合蛋白OPA1的作用实现了线粒体膜的融合,线粒体的长度明显变长;细胞质基质中DRP1的S616位点磷酸化,DRP1定位于线粒体外膜上,促进线粒体的分裂。(3)DRP1S63

59、7磷酸化促进线粒体外膜上的Mfn1/Mfn2蛋白结合,从而促进线粒体的融合,丙组抑制DRP1S637磷酸化,实质上抑制肝癌细胞线粒体的融合;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2),肝癌细胞在营养缺乏条件下,为了适应环境,线粒体融合增强,首先基质中DRP1S637磷酸化增强,促进线粒体融合,线粒体嵴密度增加、呼吸链复合体的活性增加,有氧呼吸增强,细胞耗氧速率增加、线粒体ATP产生量增加,乳酸脱氢酶含量降低,无氧呼吸速率下降,胞外乳酸水平减少,细胞的产能效率提高,从而适应营养缺乏的环境。【点睛】本题考查癌细胞适应不良环境的机制,既要掌握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更关键是要准确获取题图中的关键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25.

60、 豌豆和玉米都是常见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因为豌豆和玉米都具有_;繁殖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后代数目多等优点,所以常用来做遗传学实验材料。在杂交实验中,为避免豌豆、玉米(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自交,常对未成熟花分别采取的措施是_、_。(2)已知玉米的宽叶基因A对窄叶基因a为显性,相应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A和a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缺失区段不包括A和a基因),缺失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缺失的精子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卵细胞可育。现有基因型分别为AA、Aa、Aa、aa、aa的5种玉米,欲设计实验验证“染色体缺失的精子不育,而染色体缺

61、失的卵细胞可育”,选择基因型为_的测交亲本组合进行正反交实验。若上述结论成立,以Aa个体为母本,以Aa为父本杂交得到子一代,子一代植株间随机传粉,则子二代中宽叶个体占_。(3)豌豆的高秆对矮秆为完全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花腋生对顶生为完全显性,由另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某生物兴趣小组取纯合豌豆做了如下实验:高茎腋生矮茎顶生叶F1:高茎腋生,F1自交F2:高秆腋生:高秆顶生:矮秆腋生:矮秆顶生=66:9:9:16,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因为_,所以,高茎和矮茎、腋生和顶生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因为_,所以,高茎和矮茎、腋生和顶生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

62、自由组合定律。该小组同学针对上述实验结果提出了假说:a控制上述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_对同源染色体上;bF1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都是BD:Bd:bD:bd=4:1:1:4;c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为验证上述假说,请设计一个实验并写出预期实验结果:实验设计:_。预期结果:_。【答案】 (1). 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 去雄 (3). 雌花套袋 (4). A-aaa,(或A-aaa-) (5). 1112 (6). 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为3:1,腋生和顶生的比也为3:1 (7). F2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不等于9:3:3:1 (8). 一 (9). 将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的F1与纯合

63、矮秆顶生的豌豆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10). 所得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高秆腋生:高秆顶生:矮秆腋生:矮秆顶生=4:1:1:4【解析】【分析】Aa-的个体作为父本与基因型为A-a的个体作为母本杂交时,由于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因此花粉只有A一种情况,卵细胞有A-和a两种。【详解】(1)因为豌豆和玉米都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繁殖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后代数目多等优点,所以常用来做遗传学实验材料。在杂交实验中,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植物,为避免其自交,应对未成熟花进行去雄处理,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为避免其自交,只需对未成熟雌花进行套袋处理。(2)本题从“测交”这一定义入

64、手,双亲中必有一隐性亲本aa,因研究染色体缺失的影响,故另一亲本得是存在染色体缺失的杂合子A-a。另外,根据实验目标,需让这一杂合子作父本,以研究染色体缺失的花粉是否不育;也应让其作母本,以研究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是否不育,所以要进行正交与反交两个实验。因为染色体缺失的精子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卵细胞可育,以Aa个体为母本,以Aa为父本杂交得到子一代基因型为1/2AA、1/2Aa,子一代植株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及比例为A:A:a=2:1:1,产生的精子基因型及比例为A:a=2:1,故随机传粉子二代中窄叶个体aa所占比例=1/41/3=1/12,宽叶个体占1-1/12=11/12。(3)可以得出以下结

65、论:分析实验结果,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66+9):(9+16)=3:1,腋生和顶生的比=(66+9):(9+16)=3:1,所以高茎和矮茎、腋生和顶生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但F2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不等于9:3:3:1,所以高茎和矮茎、腋生和顶生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针对上述实验结果可提出假说:控制上述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1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都是BD:Bd:bD:bd=4:1:1: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结果。为验证上述假说,可设置测交实验进行验证,即将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的F1与纯合矮秆顶生的豌豆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所得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高秆腋生:高秆顶生:矮秆腋生:矮秆顶生=4:1:1:4,则上述假设成立。【点睛】本题考查有关遗传规律的综合运用,尤其侧重概率计算。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此类型是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应注意熟练掌握遗传规律的应用、基因型的推导、概率计算的基本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