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撬分练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398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撬分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撬分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撬分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8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撬分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8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撬分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18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撬分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18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撬分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18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撬分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18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撬分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18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撬分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18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撬分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18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撬分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18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撬分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18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撬分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18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撬分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18高考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撬分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时间:200分钟满分:208分基础组1.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1)(2)题。(11分)步出城东门无名氏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5分)答:_(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1)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在风雨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2)本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想与友人同回故乡的迫切愿望,也

2、暗含了其不能与友人同回的惆怅之情。这两句运用想象,即诗人和故人能化作一双黄鹄,同回故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子因现实的阻隔,想回故乡而不得的痛苦和哀愁。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雨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强烈愿望,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容易分析得出。2 阅读下面这首唐

3、诗,完成(1)(2)题。(11分)蓝田溪与渔者宿钱起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1)这首诗与其他以渔父(隐士)为题材的古典诗歌相比,写作角度有什么不同?(5分)答:_(2)本诗中“隐沦处”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1)在古典诗歌中,以渔父(隐士)为题材的作品一般多客观描绘渔父(隐士)飘然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这首诗却写了诗人“与渔者宿”,别出蹊径,饶有新趣。不仅写诗人爱渔者的居住地,还以“更怜垂纶叟”写自己更爱那老渔翁,归结到愿和渔者同宿的期望上。(

4、2)一是环境的“清”“明”“静”。如写“隐沦处”水清可以濯发,月明使人留恋,说明“隐沦处”的环境优美。二是和渔者同宿相谈甚欢,情趣相投,其乐融融。这里境合于心,人合于情,自然是美好的。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要求将本诗与其他写渔父(隐士)的古典诗歌进行对比,分析本诗写作角度的不同。其他以渔父(隐士)为题材的古典诗歌一般主要以渔者为描写对象,客观描绘渔者的飘然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而本诗不只写渔者的居住地,还写自己“更怜垂纶叟”,最终竟然愿和渔者同宿。由此分析,便可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清整首诗的行文脉络:诗的前六句写诗人爱

5、渔者的居住地,中间四句写与渔者宿的乐趣,最后两句写不忍与渔者分别。其次,要抓住关键词,如“清泠泉”“月明”“沙上鹭”“野火尽”“秋山曙”等,由此分析便可概括出答案。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秦淮夜泊贺铸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1)与杜牧的泊秦淮相比,本诗描写的秦淮夜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答:_(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1)与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那迷蒙清冷之景不同,本诗把秦淮夜景表现得明丽优美,温馨动人。开头两句写秦淮春风

6、拂柳,暮潮生岸,富于诗情画意。中间四句写新月楼台,双桥灯火,朱箔紫箫,更是清新秀美,恍若仙境。(2)本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独泊孤舟时的孤独寂寞和淡淡的乡愁。眼前的景物美丽动人,但毕竟是外乡,再加上正值暮夜时分,人们都在家中,而诗人却独泊孤舟,乡愁不禁油然而生。(思想感情3分,简要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诗中的意象“官柳”“暮潮”“新月”“灯火”“朱箔”“紫箫”,它们构成了清新秀美的画面,与杜牧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给人的迷蒙清冷的感受截然不同。(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由“远游子”“怜”等较容易分析出其表达了游

7、子在外的孤独和淡淡的思乡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诉衷情近柳永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1)词的上片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答:_(2)请简要分析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并赏析结句的表达效果。(6分)答:_答案(1)词的上片中,前四句写雨晴气爽、江水澄明、远山苍翠,给人以平远开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抓住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勾勒了一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

8、、寂寞之感。(2)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秋光已尽”的迟暮之感和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以词人“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以定格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词的上片中的重要意象。如,前四句中的“雨晴”“气爽”“水生光”“山耸翠”等,给人以辽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第一问,要注意

9、抓关键词句,如“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这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解答第二问,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如描写手法、结构、炼字等,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分析即可。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11分)赋得残月似新月袁宗道一钩曾挂暮霞里,半玦还悬晓雾中。醉起忽迷钟早晚,山行误认峰西东。从他乌历干支换,且喜蛾眉首尾同。安得人生也似月,苍颜皓首又如童。(1)首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答:_(2)尾联的“安得”“如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答:_答案(1)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钩”“玦”比喻不同时

10、期不同状态的月亮。采用互文的形式将新月与残月进行对照,用富于动态的词语精确地刻画了两者的相似之处。(2)“安得”的意思是“哪里能够得到”,“如童”的意思是像童年一样,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对人生的美好愿望,即希望人生如月一样。新月与残月形态相同,而人生的暮年与童年虽形态不同,但人可以把握住现在,活得自在、洒脱。解析首联“一钩曾挂暮霞里,半玦还悬晓雾中”直接点明题意,描写出缺月的形态。作者用“一钩”“半玦”两个词形象生动的描绘出新月与残月的特点,采用互文的形式将后者进行对照。“挂”“悬”二字写月增添了画面动感。尾联作者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想,“皓首又如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美好愿望。6阅读下面

11、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春游湖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1)“双飞燕子几时回”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答:_(2)诗的三、四两句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1)诗的开头巧用疑问,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惊讶和喜悦,为全诗奠定了愉悦、明快的感情基调。自然引出下文对春天美景的描写和赞美。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2)一句一景,共两幅画面:一是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游人“不度”;二是柳荫深处,撑出小船,有人可以摆渡,继续游赏。这样写生动形象

12、地表现了游人内心的波澜起伏:在观赏美好春景极其愉悦之时,突因断桥阻挡去路而失落,后又有小舟摆渡给人带来惊喜,一波三折,使得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第一小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内容,其次要把握蕴藏其中的情感,同时还要考虑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第二小问,鉴赏诗歌的情感,要善于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等,由此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春雨断桥”“小舟”“柳阴”,再结合表现动作的词,如“不度”“撑出”,便可概括出两幅形象鲜明的画面,然后

13、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便可体味出其妙处。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侧犯咏芍药姜夔恨春易去,甚春却向扬州住。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后日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1)“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的修辞手法是_。(2分)(2)词的下片分别描写了芍药和词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答:_答案(1)比拟(2)词的下片描写了正在盛开的芍药花,花朵金红,绿叶细密,人们在花丛中尽情地唱歌跳舞,刻画了芍药的美丽形象。“鬓成丝”“自修花谱”等描写了词人年事已老,自觉迟暮

14、而孤寂的形象。词人通过对芍药花的盛开和人们的热闹的描写,对比自己的孤独和寂寞,表达词人的孤寂和悲凉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注重分析词句描写景物的具体特点。这句以比拟手法写芍药的曼妙风情,化物为人,写芍药之有情,也正是人之有情。(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及情感的能力。概括人物、事物、景物等的形象,注重把握诗歌对这些内容的描写。比如词的下片对芍药的描写有两句:“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第一句是正面描写,表现芍药花的美丽;第二句是侧面描写,通过人们的喜欢来表现芍药花的美丽。至于词人的情感,词中的“鬓成丝”“自修花谱”等表现了词人的孤寂、悲凉等。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5、(1)(3)题。(11分)【南吕】四块玉洞庭湖马致远画不成,西施女,她本倾城却倾吴。高哉范蠡乘舟去。那里是泛五湖?若纶竿不钓鱼,便索他学楚大夫。楚大夫:楚人大夫文种,与范蠡同入越国辅佐勾践灭吴,后为勾践所杀。(1)第三句的两个“倾”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3分)答:_(2)第四句塑造了范蠡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答:_(3)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1)第一个“倾”的意思是“倾国倾城”,表现了西施美丽的容貌。第二个“倾”指“倾覆”,说明了吴国的灭亡是因为西施。(2)该句通过对功成名就的范蠡乘舟而去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功成身退、不恋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

16、。(3)最后三句,用一个反问、一个假设,指出范蠡避祸远害是不得已之举,揭露了越王勾践的刻薄寡恩和残酷无情,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懑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倾”这个字在句子中的含义,然后在解读出表达的情感。(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第四句写出了范蠡乘舟离去,远离官场,隐居山水的生活。作者用“高哉”加以评价,由此可以概括出形象的特点。(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需要抓住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同时要注意是否运用了表达技巧。“难道真的是想泛舟在五湖上?如果他不是拿起钓竿去钓鱼,就会像那楚

17、大夫一样落个被杀害的下场”一个反问,一个假设,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懑。9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2)题。(8分)杨柳枝万树不合临池起画楼,断烟疏雨叶飕飕。谁能数得垂杨叶?一叶垂杨一点愁。(1)结合本词,简要赏析“一叶垂杨一点愁”。(3分)答:_(2)首句的“不合”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1)该句化抽象为具体,描写垂杨和忧愁这两方面的内容,将抽象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垂杨”,极写忧愁之多。(2)表达了词中人物的苦闷和愁怨。“不合”在这里是“不应该”的意思,表达了词中人物对自然景色的无理责备。因为池塘的美景与杨柳的美丽一起进入到词中人物的眼

18、底,本来内心就充满愁思的词中人物更加忧愁,怎么能够受得了!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这句描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垂杨的叶子,一是词中人物的忧愁情感。词人将抽象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垂杨”,极写忧愁之多,就像垂柳的叶子一样,数也数不清。(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赏析诗歌表达的情感,要注意把握诗歌中的语句、词语表述的内容以及特点。“不合”是不应该的意思,体现的是词中人物的无理,而这种无理恰恰表现了词中人物的情感,即通过对如此美景的抱怨表达人物的苦闷。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瑞鹧鸪辛弃疾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19、。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1)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5分)答:_(2)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1)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作者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他只能在期思溪边借酒浇愁,与滞涩的蝉声、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作伴,落寞、无聊。(2)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是

20、借用典故来表达的。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能力组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1)诗人心中的凄苦之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2)诗的三、四两句如何描写“春半如秋”?请作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1)诗人被远贬柳州,政治上遭受打击,看到雨后凋谢的百花、满庭榕叶,听到黄莺乱叫,油然而生的是宦途失意、羁旅孤凄的愁苦与哀思。(2)从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等多角度描写

21、,看到山城柳州风雨过后百花凋零、落叶满庭的景象,听到黄莺乱啼,虽是春天,诗人却感觉完全如同秋天。一个“乱”字,既是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心意凄迷,恍如见到秋之景。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情感,一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尤其是直接点出情感和心理感受的词,如“宦情”“羁思”“凄凄”等;二要善于捕捉典型意象,如“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等。(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还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如“乱”字。12点击观看解答视频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柳絮

22、二阕韩琦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1)两首诗的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答:_(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第三、四两句在描写柳絮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不同。(6分)答:_答案(1)两首诗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漂泊不定、轻薄浮躁的特点。第一首第一句运用“不定家”、第二首第一句运用“不自持”,均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柳絮这一特点。(2)第一首第三、四两句,通过诗人的感悟来间接描写柳絮。诗人经历了烦闷、思索,终于豁然开朗:柳絮只能随风飘舞,最终落得个毫无结果,只能“空缭乱”。诗人也自嘲

23、为不“稳重”的柳絮动情,是“空缭乱”。第二首第三、四两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穿入花枝过”语言活泼有致,柳絮从花朵那里借来了色香,由下文这引来了“无限蜂儿作队飞”,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作答时需要分析相关诗句的意思和体现的事物特征。比如第一首,“不定家”描写了柳絮的纷纷扬扬,轻薄浮躁。第二首,“不自持”的意思是不能把持自己,表现了柳絮漂泊不定的状态,亦写了柳絮的轻薄浮躁。(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把握诗句使用的手法。第一首的第三句,描写了柳絮经历一个春天之后一无所获的状态;第二首的第三句,用柳絮飞过花枝描写了柳絮的狡

24、狯。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浣溪沙黄庭坚一叶扁舟卷画帘,老妻学饮伴清谈,人传诗句满江南。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鹃声乱水如环。(1)上片写词人与老妻泛舟徜徉的雅趣。“雅”体现在哪里?(6分)答:_(2)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1)上片描写了词人与老妻泛舟徜徉的雅趣,体现在:词人卷起观赏的画帘,与老妻对坐;与老妻边饮酒清谈,边观赏如画江山,“老妻学饮”句,更是雅兴溢于笔端;写诗填词,当然必不可少,“人传诗句满江南”一句,既道出了“清谈”的内容,又勾勒出了词人的翩翩风度。(2)拟人手法。如写林下猿猴向下俯身,偷偷窥伺词人洗砚

25、台的动作;岩前小鹿安闲静观词人的一举一动,都具有了人的动作和神态,生动传神,惹人喜爱。比喻修辞手法。写词人惊起了杜鹃一片“声乱”,激起了船边的“水如环”,真切形象,如在眼前。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多感官描写林下猿猴、岩前小鹿和杜鹃“声乱”。借用猿、鹿的神态和杜鹃的反应,客观地揭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自信,闲适,意趣潇然。(两点,答出其一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留意典型意象,如“扁舟”“画帘”“诗句”;二要善于抓住诗中的主要事情,如诗人“卷画帘”,老妻“学饮”,还有“人传诗句”,这些都能体现“雅”。(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要从修辞手

26、法的角度分析,如前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最后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二要从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如这三句主要从视听的角度写景。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11分)咏风鸢学江东体赵执信节候迁移物象分,春深城野见纷纭。偶缘涂饰能成质,才有因依便入云。线影暗凭童稚引,风声高逼帝天闻。伤鸿病鹤知多少,息羽垂头合让君。江东体:晚唐诗人罗隐的咏物诗往往寄意遥深,语含讽喻,因他自号江东生,所以这类作品被称为江东体。(1)诗歌中间两联刻画了纸鸢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答:_(2)尾联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1)诗歌中间两联通过描写纸鸢因机

27、缘巧合被涂抹上漂亮的颜色,由此能够飞上天空,虽然还是被孩童的线牵着,但声音却能够让天帝听闻,刻画了一个青云直上但虚有其表的纸鸢形象。(2)比喻(象征)。诗人用鸿、鹤比喻(象征)那些德才兼备的君子。对比。用鸿、鹤无人援引提拔身处卑贱的地位与纸鸢在高空施展威风对比,表达了对像鸿、鹤一样遭际坎坷的才德之士的同情。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赏析诗歌形象,要注意把握形象的特征。如颔联,描写了因为偶然因素纸鸢被涂上色彩,就有了凭借,可以上天入云。颈联,描写了虽然被孩童牵着,但其声音还是能被天帝听到。(2)从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诗人用鸿、鹤与纸鸢对比,从使用的写作手法角度分析,诗人用鸿、鹤

28、来比喻身处社会底层的有知识、文化的君子。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吊万人冢张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答:_(2)请赏析第三句“可怜白骨攒孤冢”的妙处。(6分)答:_答案(1)对战乱暂时结束的欣喜之情;黑鸦聒噪带来的悲伤;对惨死他乡的枉死者的同情;对一心邀功的将军的愤慨。(答对1点给1分,答全4点给5分)(2)第三句是以情驭景的妙笔,它以特写式的镜头表现了战争残酷、战士凄惨的现实场景。一个“孤”字蕴含了对枉死者离乡背井、惨死他乡的无限同情,令人容易从枉死者联想到战争给人民造成的

29、家庭悲剧和心灵创伤。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诗是战乱后诗人客游淮河地区时根据所见所感而描绘的一幅社会缩影图,控诉了统治者为一己私利而压迫人民的血腥罪恶。四句一句一事,首句“兵罢淮边”是叙事,“客路通”是表达喜悦之情;第二句写鸦“噪”凸显烦乱悲伤之情;第三句写“白骨攒孤冢”突出同情;第四句写“为将军觅战功”表达愤慨。(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内涵的基础上,针对诗句中的关键词和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如“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的同情,“白骨攒孤冢”是对典型之景的描写,“孤”字既表达了对枉死者的同情,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之感。1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30、(1)(3)题。(11分)长相思(二首)万俟咏雨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山驿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1)请简要解说第一首词是如何紧扣“雨”字行文的。(3分)答:_(2)“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分)答:_(3)请赏析两首词中“听”字的表达效果。(6分)答:_答案(1)第一首词的题目为“雨”,但全词不着一个“雨”字,词句全部用夜雨之声来写“雨”。“一声声”写雨的稠密,“一更更”写雨的不断,“芭蕉”“灯”“此时无限情”皆是因为“雨”的影响,

31、“滴到明”写“雨”一直下的状态。(2)这两句描写了湿冷的月和雨后的清秋景象,营造了一种清幽、悲凉、孤寂的意境。(3)第一首的“听”是词人“不喜听”,因为词人客居他乡,寂寞、孤苦,以致无眠,所以不喜欢在夜里听到雨声,但雨声还是一直传到词人耳中。第二首的“听”是词人劝慰行人“不要听”,不要听但不能不听,更体现出词人悲凉的情怀。解析(1)上片“一声声”写雨的稠密,“一更更”写雨下个不停,“窗外芭蕉”写雨打芭蕉。下片“梦难成,恨难平”写雨夜难眠,“滴到明”雨彻夜不停。(2)“楼外”一句客观写景,楼带新月一痕,其景如画。“凉”字暗示行人触景所生感情。营造一种凄清、悲凉意境。(3)第一首词,“听”是“不喜

32、听”,第二首词,“听”是“不要听”,更体现词人悲凉情怀。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元好问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风马耳,因见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问龙门,何所似,似山阴。平生梦想佳处,留眼更登临。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1)词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_图。(2分)(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1)(龙门)秋光水势(2)词的下片通过描写龙门的美丽景象,词人游览龙门以及在这美丽的环境下饮酒等内容,表现了词人对龙门的

33、喜爱之情以及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思想感情。解析(1)上片起首句写“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开篇气势不凡,水声激荡,浪花飞溅,显出景色之壮观。(2)下片写作者被美景陶醉,要在此开怀畅饮,以花鸟为伴,倾听天籁之声。表现了词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过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感。18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2)题。(11分)浣溪沙红桥王士祯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遥指平山山外路,断鸿无数水迢迢,新愁分付广陵潮。桡:船桨,此指船。平山:指平山堂,扬州游览胜地。(1)第一句“白鸟朱荷引画桡”写景很美,请赏析其妙处。(6分)答:_(2)有人说,这首词写词人的怀古之幽思。请结合

34、诗句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1)第一句一开始就把一幅色彩鲜明、优美动人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白色的鸟儿,红色的荷花,碧波荡漾,画舫悠游,色彩光艳,耀人眼目。一个“引”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美景引导着画船行驶,实际上突出了美景对游人的诱惑。(2)这首词写舟中观看红桥景色,抒发词人怀古之幽思。词人面对白鸟朱荷、绿柳红桥这优美之景,不禁思绪万千。“欲寻往事”,从古至今,这座名城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事情啊?怎不令人黯然销魂!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语言的能力。鉴赏诗句的妙处,一般先解释该诗句的含意,再分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等,有时还要分析出其中蕴含的情感等。这里还要注

35、意炼字,如“引”,使诗歌意味无穷。(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一要抓住诗中的意象,如“白鸟”“朱荷”“画桡”“垂杨”和“红桥”等,体会词人面对美景的万千思绪。同时,也要留意表明情感和点明主旨的关键词句,如“欲寻往事已魂消”,便能体会到词人的幽思。19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1)(2)题。(11分)上小楼隐居任昱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任年年落花飞絮。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1)诗歌的题目是“隐居”,作者围绕“隐居”依次写了哪些内容?请结合

36、全曲简要分析。(6分)答:_(2)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选择两三例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5分)答:_答案(1)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荆棘满途”),因而在有如“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再写隐居的住所(“茅庐”)、周围的环境(“松菊”)和起居生活(“莼鲈”);接着写隐居的原则是“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最后写自己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隐居情怀。(要点:隐居原因、生活条件、隐居原则、淡泊情怀。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6分)(2)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用典: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作者以出山之前的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

37、的心情;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借陶渊明之“松菊”表达自己清高自傲,超然独立的胸怀;西晋张翰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辞官归家,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的惬意之情。(用典,2分;分析部分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此外若答“荆棘满途”“年年落花飞絮”等由什么诗句化出,且感情分析正确,亦可酌情给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分析内容应立足于全诗,本篇起首二句,以“荆棘”与“蓬莱”两个并列复合词作借代,“荆棘”句,极言世路艰险,与“蓬莱”形成对照,使读者一开始对作者“隐居”产生理解与赞赏。下三句,用了三组历史典故

38、,均与隐居密切关联。“茅庐”“松菊”“莼鲈”均为高风亮节的标志。于是,作者随之表明了自己追仪古贤的生活态度:“不顺俗、不妄图”。这种旷放超脱的“清风高度”,显示了隐者澄静、宁和的内心世界。(2)本曲用典恰当。全曲仅以一首一尾涉点尘世,其余均驰神走笔于隐居天地。20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秦淮夜泊(辛未正月赋)贺铸宫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朱箔:这里指红色的窗帘。心旆:旆(pi),泛指旌旗。这里指“心摇摇然如悬旌之无所终薄”(史记苏秦列传)终薄:安顿,着落。(1)本诗的颔联景物描写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答:_

39、(2)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_答案(1)诗人的视线从河岸楼台到天空新月,由下到上,由低到高,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立体感。新月楼台,双桥灯火,本是静景,著以“见”“上”字,则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灯火登上了双桥的情景,极富动态美。(其他答案,酌情给分)(2)尾联以直接抒情作结。眼前的景物虽美丽动人,但毕竟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加上正是暮色时分,人们都在家中,而诗人却独泊孤舟,抒发了淡淡的乡愁。同时用典,“心旆正摇摇”出自史记苏秦列传“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诗人借此典故抒发了自己终无所托、没有着落的怅惘之情。(答“惆怅”“迷惘”“伤感

40、”“茫然”也可得分)(每点2分。手法1分,感情1分)解析(1)解答时,可以从写景的角度、运用的表达技巧入手。写景角度:五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观察的角度(“视觉”的变化):从空间(上下远近)角度写景仰视、俯视、远视、近视。动景、静景,动静结合,化静为动。色彩烘托渲染的手法写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如“灯火上双桥”也可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2)分析如何表达感情时要与手法捆绑在一起。“怜”直抒胸臆,抒发了在外漂泊的游子思乡之情,很好理解。但是下一句“心旆正摇摇”表明前一句不是强烈的乡愁,而是淡淡的心神不宁的惆怅迷惘之情。这点要从注释“终薄”的理解中找到答案。手法用典也是从注释中得出。“其他答案,酌情给分”主要指写作手法,如果分析合理也可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