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三生物的进化1.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2.辨清生物进化、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1)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标志不同: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形成生殖隔离。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生物进化,即生物进化是物种形成的基础。(2)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三种模式。a.渐变式:经长期地理隔离,逐渐形成生殖隔离,直到形成新物种。b.骤变式:不经历地理隔离直接形成新物种,如多倍体植物的形成。c.人工形成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a.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b.隔离是新物种形
2、成的必要条件。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3)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共同进化并不只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还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掌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1)依据概念求基因频率某基因的频率100%。(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某基因的频率此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该基因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若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频率。(3)遗传平衡定律(哈迪温伯格定律)理想条件: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种群足够大、自由(
3、或随机)交配、无迁入迁出、不发生突变、不发生自然选择,基因频率不变。计算公式:(pq)2p22pqq21,其中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p2代表AA基因型的频率,2pq代表Aa基因型的频率,q2代表aa基因型的频率。课本边角排查1.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但研究生物的进化不能只研究个体表现型,还必须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必修二114页正文)。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必修二115页正文)。3.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必修二115页正文)。4.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
4、率发生变化(必修二116页正文)。基因重组不能改变基因频率,但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5.可遗传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必修二116页正文)。6.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产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做地理隔离(必修二119页正文)。7.从分子水平解释新物种形成的原因: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及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会随时间的推移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
5、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8.有性生殖的出现,使基因重组得以实现,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因而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必修二125页正文)。1.“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什么?这一策略对人类利用资源有什么的启示?提示:“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或年幼的个体。这一策略对人类利用资源的启示是: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应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而应合理有度地利用生物资源。2.捕食是常见的生物现象,捕食者的存在能够增加群落的稳定性,也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请你说明原因。提示:群落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使它们的数量在一定
6、的范围内波动,因此捕食者的存在能够增加群落的稳定性。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避免出现一种和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生物的生存腾出了空间。红鲫和鲤鱼都是二倍体淡水鱼,但不是同一物种。为培育优良的淡水鱼新品种,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改良的四倍体鲫鲤与红鲫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请说出你的观点,并加以验证。提示:不属于同一物种。人工诱导改良的四倍体鲫鲤与红鲫进行杂交实验,杂交后代产生的三倍体由于减数分裂联会紊乱而不育。因此改良的四倍体鲫鲤与红鲫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2020浙江卷)某海岛上,因为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
7、)的更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昆虫类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B.昆虫翅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D.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解析:海岛上昆虫中有三种翅膀类型,说明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A正确;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所以昆虫翅的全部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自然选择作用,C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D正确。答案:B热点一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1.(2020内蒙古自治区期末)下
8、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杀虫剂的使用提高了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突变率B.长期的地理隔离可形成生殖隔离,二者均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解析:杀虫剂的使用对害虫进行了选择作用,并未提高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突变率,A项错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形成生殖隔离,但有些生殖隔离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八倍体小黑麦的形成),故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项错
9、误;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项正确。答案:D热点二考查基因频率及计算2.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雌雄果蝇数量相等,且雌雄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雄果蝇中出现基因型bb的概率为4%B.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雄果蝇的概率约为33.3%C.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理论上种群中会出现只有纯合子的情况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10%解析: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0、,则bb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100%4%,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无关,因此雄果蝇中出现基因型bb的概率也为4%,A正确;根据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可得BB的基因型频率为64%、Bb的基因型频率为32%,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果蝇的概率为32%(64%32%)100%17%,B错误;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雌果蝇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80%,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20%,雄果蝇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80%,XbY的基因型频率为20%,且满足雌性雄性11,则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C正确;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雌果蝇中Xb
11、Xb的基因型频率为4%,雄果蝇中XbY基因型的频率为20%,雌雄果蝇数量相等,因此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10%,D正确。答案:B3.(2020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质检)下图表示同一种群经地理隔离后的两个种群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始时刻该种群中个体的基因型全为AaB.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可能不同C.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为0.5D.T时刻甲、乙种群开始出现生殖隔离解析:分析两幅图可知,初始时刻,A的基因频率是0.5,a的基因频率也是0.5,但不能推断出群体中个体的基因型全部是Aa,A错误;由图可知,T时刻甲种群中A的频率为0.8,a的频率为0.2,乙种群中A的频率为0.2,a的频率为0.8,由于存在着选择,所以不能准确计算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所以二者杂合子基因型频率可能不同,B正确;由于甲和乙这两个种群的大小不知,因此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无法计算,C错误;T时刻甲、乙种群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D错误。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