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六当堂检测答案1答案A 解析“木乃伊”“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这些形象的比喻说明,传统中国社会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制度的束缚下停滞不前。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可分析出,道光帝尚存在“天朝大国”思想。A、B、D与题意不符。3. 答案C 解析题干所述为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故C正确。A属1842年南京条约的内容;B中增开天津为商埠属于北京条约的内容;D史实发生在1853年。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可分析出,中英双方外交往来有明确的规定。A是辛丑条约内容,故排除;B体现不出来,况且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D与材料无关,
2、故选C。5. 答案B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主要是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力量来对抗日本的侵略,虽然有民众的参与,但是其主体仍然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此时期的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才出现了材料中“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的观点。6答案B 解析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的导火线,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在此之后清政府鼓励创办实业,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7. 答案C 解析A开启近代化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B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激起了义和团运动,D错误。8.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日本人”“清国失败”可分析此战争是中日甲午战争,A表述正确;中日甲午战争后,西方
3、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表述正确;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表述正确;君主立宪政体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故D表述不正确。9.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提出要派军队驻防沿海前往北京的战略要地,故选D。10.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国人的热情被激发”“最轻率的赌徒”可知,不符合无产阶级,故C、D排除,而A、B中只有义和团运动符合上述信息。1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失败”“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可见,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2. 答案B
4、解析近代列强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辩证地理解,从材料中恩格斯“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和“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出他认为西方的侵略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概括总结的能力。第(1)题除对材料进行解读外,还要加以概括。在中国古代,以贡赐贸易为主,这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是分不开的。第(2)题结合两段材料可分析出,认为外夷非中国心腹之害,故与外国继续保持合作关系,并成立总理衙门这一专门外交机构。原因要考虑国际国内两方面。答案(1)特征:以贡赐贸易为手段;控制邻国、宣扬国威为目的;不计经济效益;不承认外国的平等
5、地位。(6分)原因: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发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天朝上国思想影响;自然经济造成的封闭心态。(6分)(2)变化:信守条约,与列强合作;施以羁縻防范之策,成立专门外交机构,处理外交关系。(6分)原因: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暴露中国发展滞后;太平天国起义,国内矛盾尖锐;北京条约签订,英法联军撤退,交还首都。(8分)14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政府出现的现象即可,原因从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总结;第(2)题对中国主权的破坏,要从材料中去寻找和概括,根本原因应从清政府的统治腐败方面作答;第(3)题作答时千万不能忽视材料三所表达的历史信息,因此要从近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海防对比角度思考。答案(1)现象: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4分)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闭关锁国。(4分)(2)破坏:威海卫军港遭日毁,旅顺、大连被日占,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4分)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4分)(3)清王朝的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地保卫海疆);新中国的成立,洗刷了近代以来“有海无防”的耻辱,维护了国家领海主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势日盛,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是其体现,同时也显示了中国的海防力量日益强大。(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