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赵启正“中国读
2、本”这本书有13亿页,一个外国人不可能读全,只能读几页,认识几个中国人,于是就认为这就是中国人了。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应当珍惜自己的公共外交机会,为公共外交做出贡献。我认识一位上海的书法家,多年在国外传播中国书法,不仅给韩国人、日本人讲解,也给欧美人讲解。他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过书法研习建立了很好的友谊,通过书法,潘基文表示更理解中华文化了。其实,如果尽心,每个人都可以有为公共外交做贡献的机会。当代的公众已经不只是公共外交的“受众”,更成为积极参与公共外交的“主体”。与传统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外交相比,这种以公众为主体的新式公共外交的实际影响力,不仅补充了前者,不少时候还甚于前者。也正因此
3、,许多国家把公共外交提升为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美国1999年就设立“公共外交副国务卿的职位,英国在2002年也设立了类似职位。在许多国家,由民间主动承担的公共外交更是风生水起。今天,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构成了国家的整体外交。当然,公共外交领域里,政府也是外交主体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就是近年中国举行的标志性公共外交活动。而其他如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社会精英等,乃是公共外交的中坚力量,广大公众则是基础,他们在外交的重点、方式上各有例重,形成了互补之态。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一直和世界有某种隔绝,外部世界对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感到陌生,甚至有神秘感。加之冷战思维的残余,影响了西方政治力量和媒体对中国
4、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的观察和评论,以致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实情严重不符。开展公共外交是中国的迫切需要。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阁政府对本国的政策,实质上属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当不同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对话或者对话不对称时,则有可能产生重大的误解甚至冲突。中国的公共外交本着求同存异的和谐理念,力求通过不同文明间的对话,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共同繁荣这与有的国家在公共外交中以打压他国的手段来推销自己价值观和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我们每年出境旅游的人大约是8000万人次以上,普通游客未必意识到自己在进行公共
5、外交,但他的言行却带来了公共外交的效果,有正面也有负面,比如礼貌、友好就有正面效果,大声喧哗、不守秩序就有负面影响。公共外交并不要求人人都去谈政治话题,去解疑释惑,实际上,谈吐得体、举止有度就是正面的公共外交。所以,公共外交的效果不仅仅是对外说明中国,反过来也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爱国观,让公众明白做好自己就是一种爱国,你的言行就是在表达中国。(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公众为主体的新式公共外交影响力已经超过以政府为主体的传统公共外交,因此,在许多国家,新式公共外交风生水起,B. 开展公共外交有利于增进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消除冷战思维的影响,从而改变
6、国际舆论中与实情严重不符的中国形象。C. 公共外交实质上属子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不同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对话或者对话不对称,就会产生重大的误解甚至冲突。D. 公共外交并不需要人们去谈政治话题,去解疑释惑,只需要人们注意个人言行,做到谈吐得体、举止有度就行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向题的思路论述,既逐层推进,又横向展开。B. 本文在举例分析时,既有个人生活中的事实,也有为大家所熟知的公共事件,说服力强。C. 文章在论述中国公共外交的理念时,运用对比的方法,主要是为了批评有的国家的做法。D. 文章最后一段以出境旅游的游客为例,既贴近大
7、众的生活实际,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家通过书法帮助潘基文理解中华文化,说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表达中国一种有效方式。B. 美国、英国相继设立“公共外交副国务卿”或类似的职位,这种重视公共外交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C. 开展公共外交,纠正西方政治力量和媒体对中国的偏见,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是中国的迫切需要。D.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即使无意识进括公共外交,我们的所有言行也会产生公共外交的效果。【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
8、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以公众为主体的新式公共外交影响力已经超过以政府为主体的传统公共外交”错误,原文为“这种以公众为主体的新式公共外交的实际影响力,不仅补充了前者,不少时候还甚于前者”;C项,“不同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对话或者对话不对称,就会产生重大的误解甚至冲突”错误,结合“当不同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对话或者对话不对称时,则有可能产生重大的误解甚至冲突”分析,原文只是说可能会产生冲突;D项,“公共外交并不需要人们去谈政治话题,去解疑释惑”错误,原文只是说不要求人人都去谈政治话
9、题,去解疑释惑。故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主要是为了批评有的国家的做法”错误。作者在论述中国公共外交理念时顺带批评了有的国家的做法,但这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应是说明中国公共外交理念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故选C。【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
10、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我们的所有言行也会产生公共外交的效果”有误,结合“我们每年出境旅游的人大约是8000万人次以上,普通游客未必意识到自己在进行公共外交,但他的言行却带来了公共外交的效果,有正面也有负面,比如礼貌、友好就有正面效果,大声喧哗、不守秩序就有负面影响”分析可知,文中针对的是出境旅游的游客。故选D。【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
11、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对城市的人口、交通、通信、健康、教育、污染及废弃物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缓解这些挑战带来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球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计划。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近日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己启动或在
12、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从在建数量来看,中国以500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并己形成了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德勤合伙人马炯琳表示:“中国己经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推进,以及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居民和工作人群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幸福感的提升,智慧城市的深度应用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力求打造开放、共建、共享,服务均等化以及城市特色化的智能城市。传统的智慧城市要朝着“超级智能城市”的方向发展,必须要具备实时化、普遍化、开放化、智能化、自主化以及融合化六大关键要素,还要涵盖智能经济、智能出行、智能环境、智能安全
13、、智能生活以及智能教育这六大领域,使得城市更加融合与一体化,进行更高效的相互协作,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摘编自经济日报)材料二: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
14、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如智能缴费、智能交通、智能养老、智能社区、智能环保、智能政务等,从而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摘编自“百度百科”、人民日报)材料三: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有产无智”。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
15、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由于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最终可能只是购买了一批过时的设备和终端产品。二是“有智无慧”。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既忽略了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也忽略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三是“有慧无惠”。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着城市居民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得到更多实惠。然而,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此外,由于对技术和大数据的高度依
16、赖,智慧城市建设还普遍面临技术安全风险、用户信息安全风险、居民信息壁垒风险等问题。(摘编自人民日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去十几年间,智慧城市计划在全球相继启动,这是为了缓解全球城市化的推进给城市带来诸多挑战的压力。B. 德勤近日发布的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在建数量居全球首位,并已形成多个大型智慧城市群。C.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处理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自动满足城市各种需求。D. 智慧城市建设对技术和大数据高度依赖,因而普遍存在技术安全、用户信息安全、居民信息壁垒等多种风险。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17、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智慧城市必须具备六大关键要素,涵盖六大领域,才能朝着“超级智能城市”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B. 智慧城市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城市,进而为城中人创造更美好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C. 智慧城市中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方便快捷,运转高效。D. 某些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与理想预期还存在距离,既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又缺乏城市居民参与,没有真正以人为本。6. 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C 5. D 6. 材料一侧重介绍智慧城市的产生背景及现状
18、,突出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就及目标;材料二着重阐释智慧城市的概念、实质及其三个基本特点;材料三侧重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在实践中所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C项,“自动满足城市各种需求”表述错误。原文为“对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不是满足需求,而是做出响应。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D项,“没有真正以人为本”曲解文意,原文为“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
19、城镇化”。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整体把握文意,探究并概括文本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材料一第一段“为了缓解这些挑战带来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球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计划。”介绍了智慧城市产生的背景;第二段“中国以500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并己形成了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第三段“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力求打造开放、共建、共享,服务均等化以及城市特色化的智能城市。”分别介绍了中国智慧城市的现状及在建设方面的成就及目标。材料二第一段“智慧城市就是”阐释智慧城
20、市的概念、实质;第二段阐释了智慧城市的三个基本特点;材料三“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二是三是”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在实践中所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点睛】实用类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德)海因里希伯尔在我爷爷的故乡,
21、几乎人人都靠在亚麻作坊里干活糊口,天天吸着轧亚麻茎时飞扬的尘土,身体受到摧残。孩子都要在放学后去森林里采蘑菇。亚麻作坊是巴莱克家的,森林也是他们家的。他们还有一间小铺。不知从什么年月开始,巴莱克老爷家给全村订了一条规矩:哪户人家都不许有磅秤。这条规矩可得小心遵守,谁若违犯了就要被赶出亚麻作坊,邻村也不敢雇这个人干活。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偷猎者,也从未想过要去买一台秤。我爷爷是第一个有胆量检验巴莱克家买卖是否公平的人。爷爷十二岁时,巴莱克家族受封成贵族,要送给全村每户人家一份巴西咖啡。在庆祝宴会前一天,他们在小铺里发咖啡。他们现在叫巴莱克冯比尔甘。爷爷为自己家和另外三户人家取咖啡。使女格特鲁德数了
22、四包咖啡给他,每包八分之一公斤,由工厂封装好的。格特鲁德要拿一块糖给我爷爷时,发现瓶空了。格特鲁德转身去拿糖了。那时爷爷看到台秤左边秤盘上,放着一个半公斤的砝码。爷爷把四包咖啡放在右边的空秤盘上。当他看到黑色的公平针指在公平线的左边不动,放着半公斤砝码的秤盘斜在下边,半公斤咖啡高高翘起。那时他的心怦怦乱跳,就像他躲在森林树丛后等着传说里的巨人出现时一样。他从衣兜里掏出几颗小石子儿,在盛咖啡口袋的秤盘里,放上三颗、四颗、五颗小石子儿,指针总算稳稳地指在黑线上。格特鲁德回来了。我爷爷,脸色苍白的小家伙,站在一边,不动声色。他只拿了三包咖啡。更使格特鲁德惊奇害怕的是,脸色苍白的小男孩把她给的糖扔在地
23、上,一边用脚踩,一边说:“我要找巴莱克夫人说话。”但是格特鲁德只是放声讥笑他。他把咖啡送给那三家人后,便揣着用麻袋片包好的五颗石子儿,走向茫茫黑夜。他知道在布劳高村,在伯尔瑙村都不会有谁家有秤的。他穿过森林,步行两小时来到名叫迪尔海姆的小城镇,那里住着一个叫霍尼希的药剂师。霍尼希为那个冻僵的小男孩开门。我爷爷解开他的麻袋片儿,取出五颗小石子,说:“我要把它秤一秤。”这时我爷爷才感觉到自己进了暖和的小屋子,他的脚已是湿漉漉的,雪融化在他的那双破鞋里。他饥饿疲劳,突然哭了起来。因为他想起有多少蘑菇、多少野草、多少干草花在那台秤上秤过。这台秤每半公斤就要缺五颗石子儿的重量。愤愤不平的巨浪袭击他的心头
24、。霍尼希对他说,“五十五克,不多不少。”我爷爷才停止哭泣。爷爷又走了两小时路,穿过森林回来,在家里挨了一顿揍,问他为什么不把咖啡拿回来,爷爷死也不开口。他想起自己的哥哥,他采过很多蘑菇,想起了姐姐,想起了成千上百的孩子,他们为巴莱克家采的蘑菇、野草、干草花。这一次他不哭了,他把他的发现告诉他的父母、哥哥和姐姐。元旦那一天,巴莱克一家来到教堂做大弥撒。他们本来以为吉兰登村的人们会向着他们高呼万岁,欢呼他们荣升。但是人们扭过苍白的脸,怀着无声的敌意盯着他们。年青的巴莱克冯比尔甘夫人看到我的爷爷小弗兰茨,在大庭广众前问他:“你为什么不替你母亲把咖啡拿回去?”我爷爷站起身来说:“因为您吞没我的钱足够买
25、五公斤咖啡。”说着他从衣兜里掏出五颗石子儿,递给那位太太看。爷爷说:“这是五十五克。您家的台秤每半斤就缺这些分量。”这位太太还没有来得及说话,教堂里的男男女女齐声唱起一支歌:“恒心为义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恶的,必致死亡”正当巴莱克一家在教堂里的时候,一个偷猎野兽的人钻进小铺,把台秤和厚厚的皮面大账本偷了出来。元旦的整个下午,村子里男人都坐在我曾祖父家里算账,按巴莱克家收购东西的十分之一计算,已经有几千塔勒。但是还没有算完,区里宪兵队的宪兵冲了进来,一边打枪一边用刺刀乱刺。台秤和账本被抢走了。爷爷的姐姐中弹死了,还有一些男人受伤。附近的布劳高村和伯尔瑙村也发生了暴动。亚麻作坊停工了一个星期。大批
26、大批的宪兵赶来镇压。后来,村里的人们又去亚麻作坊做工,孩子们又去采蘑菇了。但是每逢星期日,只要巴莱克一家走进教堂,人们就唱起歌来:“恒心为义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恶的,必致死亡”我爷爷的父母在埋葬女儿后,被迫离乡背井到处流浪。他们看到,各地各村地主家秤上公平正义的指针都是虚假的。他们的老牛破车在泥路上慢慢爬行,车后面牵着一头瘦骨嶙峋的羊。只要有人愿意,就能听到巴莱克冯比尔甘的故事:他们家的所谓公平正义就是吞没人家十分之一的钱。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讲述。(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以“我”的口吻来讲述爷爷小时候的故事,使故事更有历史感,暗示世上违
27、背公平之事早已存在,而人们的反抗也由来已久。B. 台秤的秘密还没有被公开之前,巴莱克家靠着提供工作岗位、给全村送巴西咖啡等方式,在民众心目中维持着慷慨和善的形象。C. 小说多次用“巴莱克冯比尔甘”来称呼巴莱克家,既突出巴莱克家高高在上的地位,也暗含其品行与地位不相称的讽刺意味。D. 村民们用歌声甚至暴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被残酷镇压之后,人们不得不作出妥协,许多人甚至不愿再听到巴莱克家的故事。8. 小说写到“我爷爷是第一个有胆量检验巴莱克家买卖是否公平的人”。请你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表现“爷爷的胆量”的。9. “巴莱克老爷家台秤”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7. B 8. (1)对
28、比写法。人们对巴克莱家的服从,与“爷爷”的行为形成对比,突出爷爷勇于反抗的品格。(2)侧面衬托。格特鲁德的惊奇害怕,突出“爷爷”坚定、勇敢的形象。(或:人们用歌声来表达不满,反映“爷爷”揭露真相的行为具有感召力。)(3)场景烘托。流浪时落魄潦倒的场景,衬托出“爷爷”就算遭遇不幸仍要坚守正义的品性。(台秤称重的场景,衬托爷爷大胆、机智的特点)(4)言行描写。“爷爷” 把格特鲁德的给的糖丟到地上用脚踩,并当众揭穿巴莱克家的阴谋。 9. (1)它是贯穿小说的重要线索(揭开台秤秘密偷台秤抢回台秤),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连贯。(2)它是人们与巴莱克家矛盾冲突的焦点,折射出两类人的形象:台秤主人的虚伪,人
29、们的妥协与反抗。(3)它象征着当时社会上那些虚伪的“公平正义”,使小说主题更加鲜明、形象。【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在民众心目中维持着慷慨和善的形象”说法错误,首先送咖啡是因为巴莱克家族受封成贵族,为了庆祝这件事才做的,其次,文章自始至终都没
30、提到巴莱克家族维持自家慷慨和善的形象的内容。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一些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和技巧,如:通过人物的事迹、心理、语言、细节动作等。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分析文本,把握细节。本题先用一句话“我爷爷是第一个有胆量检验巴莱克家买卖是否公平的人”来表明爷爷是个有胆量的人,再通过一系列的描写来体现爷爷的胆量,如文中“爷爷把四包咖啡放在右边的空秤盘上。当他看到黑色的公平针指在公平线的左边不动,放着半公斤砝码的秤盘斜在下边,半公斤咖啡高高翘起。那时他的心怦怦乱跳”“他从衣兜里掏出几颗小石子儿,在盛咖啡口袋的秤盘里,放上三颗、四颗、五颗小石子儿
31、”可看出在没人敢质疑巴莱克家的时候,爷爷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对比鲜明。通过分析可知文中“格特鲁德惊奇害怕”是因为他看到了“爷爷”发现了秤的秘密,她的害怕从侧面烘托了“爷爷”坚定、勇敢的形象。而从“脸色苍白的小男孩把她给的糖扔在地上,一边用脚踩,一边说:我要找巴莱克夫人说话。”“我爷爷站起身来说:因为您吞没我的钱足够买五公斤咖啡。说着他从衣兜里掏出五颗石子儿,递给那位太太看。爷爷说:这是五十五克。您家的台秤每半斤就缺这些分量。”这样的人物言行描写可看出“爷爷”胆量不容小觑。最终“爷爷”一家被迫离乡背井到处流浪,“他们的老牛破车在泥路上慢慢爬行,车后面牵着一头瘦骨嶙峋的羊”,这样的环境描写,衬托出
32、“爷爷”就算遭遇不幸仍要坚守正义的品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中具体物象作用的能力。文本中的物象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思考:情节结构上主要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够把众多的材料贯穿在一起,使文章更加紧凑;内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作者借这一物象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或深化主旨的作用。此外,物象还有可以揭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或景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本题考查“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结合文本分析可知,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是文章的线索,故事是围绕台秤展开的,台秤是人们与巴莱克家矛盾冲突的焦点。依此可总结出:它是贯穿小说的重要线
33、索(揭开台秤秘密偷台秤抢回台秤),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连贯。它是人们与巴莱克家矛盾冲突的焦点,折射出两类人的形象:台秤主人的虚伪,人们的妥协与反抗。它象征着当时社会上那些虚伪的“公平正义”,使小说主题更加鲜明、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折可适字遵正,府州人。未冠有勇,驰射不习而能。鄜延郭逵见之,叹曰:“真将种也。”荐试廷中,补殿侍。从种谔出塞,遇敌马以少年易之,可适索与斗,斩其首,取马而还,益知名。米脂之役,与夏人战三角岭,得级多。兵久不得食,千人成聚,籍籍于军门,或欲掩杀以为功,可适曰:“此以饥而逃耳,非叛也。”单马出诘之曰:“尔辈何至是,不为父母妻子
34、念而甘心为异域鬼耶?”皆回面声喏,流涕谢再生,各遣归。羌、夏人十万入寇,可适先得其守烽卒姓名,诈为首领行视,呼出尽斩之,烽不传,因卷甲疾趋,大破之。论前后功,至成州团练使。渭帅章楶合熙、秦、庆三道兵筑好水川,命总管王文振统之,而可适为副。熙州兵千人失道尽死,文振归罪于可适,楶即下之吏,宰相章惇欲按军法,哲宗不许,犹削十三官而罢。嵬名阿埋、昧勒都逋,皆夏人桀黠用事者,诏可适密图之。会二酋以畜牧为名会境上,可适谍知之,遣兵夜往袭,并俘其族属三千人。迁可适东上阁门使,真拜和州防御使。帅钟传行边为敌所隔以轻骑拔之得归传议取灵武环庆亦请出师命可适将万骑往即薄灵州川。夏人扶老挟稚,中夜入州城,明日俘获甚夥
35、,而庆兵不至,乃引还。诏使入觐,帝以传策访焉,对曰:“得之易,守之难,当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篱既固,然后可图。”帝曰:“卿言是也。”进步军都虞候。俄知卫州。转运使请于平夏、通峡、镇戎、西安四寨分筑场圃,置刍粟五百万,可适以费大难之,又欲借车牛以运,及致十万斛于熙河,皆戾其意,乃中以疑谤,召为佑神观使。明年,复以为渭州,数月而卒,年六十一。(选自宋史折可适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帅钟传行边/为敌所隔/以轻骑拔之/得归传/议取灵武/环庆亦请出师/命可适将万骑往/即薄灵州川/B. 帅钟传行边/为敌所隔/以轻骑拔之/得归/传议取灵武/环庆亦请出师/命可适将万骑
36、往/即薄灵州川/C. 帅钟传行边/为敌所隔/以轻骑拔之/得归/传议取灵武/环庆亦请出/师命可适将万骑往/即薄灵州川/D. 帅钟传行边/为敌所隔/以轻骑拔之/得归传/议取灵武/环庆亦请出/师命可适将万骑往/即薄灵州川/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未冠指未行冠礼,即未满二十岁,古礼男子年满二十就束发加冠,表示已成年。B. 宰相是指辅佐皇帝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具体官名随朝代更替而不同。C. 中夜即半夜,与子时、三更、三鼓等相对应,指凌晨一时至凌晨三时这段时间。D. 入觐最早指古代诸侯于秋季入朝觐见天子,后来泛指地方官员入朝觐见帝王。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
37、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折可适天资不凡,很早崭露头角。他勇力过人,被人赞叹为天生将才。出征塞外,就斩下轻视他年轻的敌军骑兵首级,夺取战马,声名远播。B. 折可适有勇有谋,常常出奇制胜。羌、夏军队大举入侵,他先用计除掉敌军守烽火的士兵,使得烽火无法传递,再乘机快速进兵,大败敌军。C. 折可适心地仁慈,理解士兵疾苦。米脂作战期间,士兵千余人聚集闹事,有人想全部杀掉这些士兵博取功名,他疼惜士兵的家人保护了他们。D. 折可适任职卫州,因公遭人嫉恨。转运使请求在四个地方修建仓库储粮,他因为费用太大而反对,结果遭转运使中伤,被召回朝廷任职。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二酋以畜牧
38、为名会境上,可适谍知之,遣兵夜往袭,并俘其族属三千人。(2)对曰:“得之易,守之难,当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篱既固,然后可图。”【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适逢这两个首领以放牧为名在边境上会面,折可适侦察得知此事,派遣军队于夜间前去袭击,一并俘获他们的族人3000人。(2)(折可适)回答说:“得到那些地方容易,守住那里很难,应当先侵吞削弱他们的地盘,等到我们的边界牢固了,然后可以图谋。”【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该题的断句有两处不同:第一处分歧在“得归传/议取灵武”还是“得归/传议取灵武”,第二处分歧在“环庆亦请出师/命可适将万骑往”还是“
39、环庆亦请出/师命可适将万骑往”。结合上下文,能理清该句所涉及的人物共有钟传、(折)可适、环庆三人,且钟传为“帅”,那么后半句“议取”“命”的主语应该都是统帅“钟传”,这与后文“帝以传策访焉”也才相吻合。因此第一处应该在“得归”后面断开,第二处应该在“出师”后面断开。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B。【11题详解】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C项,“凌晨一时至凌晨三时这段时间”说法错误。“子时”“三更”“三鼓”指的是晚上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这段时间。“中夜”指的是晚上十时至次日凌晨二时这段时间。【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
40、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然后作出判定。C项,“他疼惜士兵的家人保护了他们”分析不正确,从原文来看,折可适保护士兵,是因为他认为士兵出于饥饿而打算出逃,这并不是叛乱,情有可原。【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中得分点:第一个“会”,适逢;第二个“会”,会面;“谍”,侦察。第二句中得分点:“侵弱”,侵吞削弱;“藩篱”,边界;“图”,图谋。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
41、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折可适字遵正,是府州人。他还未成年就有勇力,驰马射箭不学就会。鄜延郭逵见到他,赞叹说:“真是天生的将才啊。”举荐他到朝廷中考试,补为殿侍。折可适跟随种谔出塞,遇到敌方骑士因为他年轻而轻视他,折可适向对方索战,砍下他的头,夺得马匹返回,因此更加出名。米脂之战,与夏人在三角岭交战,取得的首级很多。士兵很长时间得不到军粮,上千人聚集在
42、一起,在军营门口吵闹,有人想要全部杀掉他们以表功,折可适说:“这是因为饥饿而出逃罢了,不是叛乱。”他单人匹马出去责问他们说:“你们这些人怎么至于这样,不为父母妻儿着想而甘心做他乡之鬼吗?”士兵们都回头认错,流着泪感谢再生之恩,各自回营。羌、夏军队十万人入侵,折可适先得知他们守烽火的士兵姓名,冒充首领巡视,把他们叫出来全部杀掉了,使得烽火无法传递,乘机带兵卷起铠甲,轻装快速前进,大败敌军。计算前后功劳,折可适官至成州团练使。渭帅章楶会合熙、秦、庆三道军队修筑好水川,命令总管王文振主管此事,折可适为副。熙州士兵1000人迷失道路全部死亡,王文振归罪于折可适,韩楶就把他交付司法部门审讯,宰相章惇想按
43、照军法处置,哲宗没有准许,但仍削去他十三官阶。嵬名阿埋、昧勒都逋,都是西夏凶恶狡猾并掌握大权的人,诏令折可适谋取这两人。适逢这两个首领以放牧为名在边境上会面,折可适侦察得知此事,派遣军队于夜间前去袭击,一并俘获他们的族人3000人。朝廷擢升折可适为东上阁门使,实授和州防御使。统帅钟传巡视边境,被敌军阻隔,折可适率轻骑打败他们,得以返回。钟传商议夺取灵武,环庆也请求出兵,命令折可适率领一万骑兵前去,靠近灵州川。夏人扶老携幼,半夜进入州城,第二天俘获了很多人,然而环庆的军队没有到达,于是退兵返回。下诏让他入朝见皇帝,皇帝拿钟传的谋略询问他,(折可适)回答说:“得到那些地方容易,守住那里很难,应当先
44、侵吞削弱他们的地盘,等到我们的边界牢固了,然后可以图谋。”皇帝说:“你说得对啊。”升他为步军都虞候。不久任卫州知州。转运使请求在平夏、通峡、镇戎、西安四寨分别修建仓库,放置粮草五百万,折可适因为费用太大不同意,又想借车和牛来运输,把十万斛送到熙河,都违背了他的意愿,于是受到诽谤,被召回朝廷任佑神观使。第二年,折可适又被任用来管理渭州,数月后去世,享年61岁。(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苦战行唐杜甫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之子孙。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去年江南讨狂贼,监江把臂难再得。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注释;此诗作于宝应二年(公元763车),时段子璋反,陷
45、遂州、锦州,马巴州将军率军前往平定,苦战身死。伏波将军指的是东汉光武帝时的著名得将领马援。14. 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马将军自称是汉代伏波将军的子孙,这实际上是在表达他有报效国家的志向。B. 动乱还未平定国家却失去了勇士,诗人在悲叹的同时,必胜信念也产生了动摇。C. “临江把臂”写诗人与马将军去年江边分别时的情景,通过动作描写来表达深情。D. “难再得”用语质朴,但表达的却是痛彻灵魂的深情,这样的情景不会再有了。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去年离别时天上的孤云至今仍然静静地飘在天空,此时只有我一个人在望着那片孤云,不禁泪洒胸前。
46、表达子诗人对为国捐躯的马将军的沉痛怀念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诗人在悲叹的同时,必胜信念也产生了动摇”解读有误,结合诗歌,马将军的死的确让诗人伤心,但并未伤心到对朝廷剿灭叛军失去信心的地步。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含意及思想情感
47、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结合诗人思想追求及写作背景来归纳。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的最后两句的含意。最后两句是“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先理解本意,这句话是说去年离别时天上的孤云至今仍然静静地飘在天空,此时只有我一个人在望着那片孤云,忍不住泪洒胸前。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马将军为国捐躯而悲痛怀念的感情。依据上述分析,考生可总结出本题答案。(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鹃因为啼声甚哀,在古代诗词中常作为凄凉和思念的意象。琵琶行并序中的“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2)李商隐锦瑟中“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情感、执着的爱慕和
48、无尽的思念。(3)“_,_”是琵琶行并序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答案】 (1). (1)其间旦暮为何物 (2). 杜鹃啼血猿哀鸣 (3). (2)沧海月明珠有泪 (4). 蓝田日暖玉生烟 (5). (3)同是天涯沦落人 (6). 相逢何必曾相识【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一般式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暮”“涯”“沧”等。【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
49、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锦鲤”是一种高档的观赏鱼,有“水中活宝石”的美称。追溯锦鲤的历史,中国自古有“鲤鱼跃龙门”之说,喻人官运亨通。而锦鲤真正“跃上龙门”是在日本。锦鲤最初由中国传入日本,( ),备受皇族的 ;人们赋予其吉祥、幸福的文化内涵,甚至视锦鲤为日本“国鱼”。除了现实中养殖的锦鲤,网络虚拟空间中的锦鲤符号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外来文
50、化与本土文化相 的特点,五月鲤鱼旗、日式庭院中的大和锦与昭和三色锦鲤都成了“锦鲤祈福”微博的主要配图。如今,兜兜转转的锦鲤又回到了中国当起“网红”,变成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从2018年国庆期间如火如荼的抽奖活动“寻找中国锦鲤”,到当下考前考后风靡的“转发锦鲤求通过”,网友的行为都像极了生活里的求神拜佛。但需要强调的是,转发“锦鲤”不是对日常生活中祈愿仪式的简单移植,大多数人只是通过这样的网络祈愿行为温和地表达着对现实压力的 ,转发“锦鲤”隐含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当然,迷信不可取,只转发“锦鲤”而空想不劳而获必然无益。我们不能真的将愿望、理想全都交给“锦鲤”,人生不可能处处 ,奋斗
51、才是真正的人生“锦鲤”。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青睐 融合 对抗 顺风顺水B. 青睐 契合 反抗 左右逢源C. 推崇 契合 对抗 顺风顺水D. 推崇 融合 反抗 左右逢源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经过日本养殖者的改良培育,变得绚丽多彩B. 得到日本养殖者的改良培育,才更绚丽多彩C. 后来在日本经过了改良培育,变得绚丽多彩D. 经过日本养殖者的改良培育,更加绚丽多彩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如今,锦鲤回到了中国,又兜兜转转当起“网红”,成为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B. 如今,锦鲤回到了中国,兜兜
52、转转又当起“网红”,成为新晋大热网络用语,吸粉无数。C. 如今,锦鲤又兜兜转转回到中国,当起了 “网红”,成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D. 如今,锦鲤兜兜转转又回到中国,当起了 “网红”,成为新晋大热网络用语,吸粉无数。【答案】17. A 18. D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青睐,用正眼相看,指喜爱或重视;推崇,指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此处指喜爱,应选“青睐”。融合,融为一体;契合,意气相投
53、。此处两种文化融为一体,应选“融合”。对抗,抵抗;反抗,反对并抵抗。此处指抵抗,应选“对抗”。顺风顺水,比喻运气好,做事顺利,没有阻碍;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常用来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此处指顺利,应选“顺风顺水”。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句式上,前一句“由中国”是介词结构,排除BC;逻辑上,锦鲤本来就绚丽,所以第二个分句要用“更加”引导,排除A。故选D。【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
54、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原句“如今,兜兜转转的锦鲤回到了中国又当起网红,变成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有三个问题。根据语段内容,锦鲤重新回到中国,在中国成为网红,没有“又成为网红”的意思,第一个分句中状语“又”应该作为“回到”的修饰语前置;第二个分句的动宾结构“变成现象”不搭配;且“现象”的主语是“转发锦鲤”,但整个句子的主语是“锦鲤”,主谓不一致,要修改宾语。四个选项中,A、B两项,
55、“兜兜转转”“又”作为“当网红”的状语不符合语段内容,排除AB;C项,“成为现象”缺少主语,排除C;D项“成为用语”的主语是“锦鲤”,正确。故选D。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 50 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_【答案】 (1). “教书”改为“从教”; (2). “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 (3). “惠赠”改为“奉上”“奉送” 或“敬赠”; (4). “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5). “快来
56、了”改为“将至”或“将临”。【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命题者设计了一封信的主要内容,有意在其中用错部分词语,然后在题干中指出“有五处不得体”,答题时一要注意找出不得体之处,二要注意符合“五处”的要求。题目切合生活实际,难度不大。“教书”属于口语,同前面的书面色彩较浓的“获悉”不对口径,应改为书面语色彩较浓的“从教”或“执教”;“光临”是敬词,用在表述对对方的尊重,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前往”或“参加”;“惠赠”也是敬词,不能用于己方,应改为表示尊敬的“敬赠”或“奉上”;“先睹为快”只能用在表示自己希望能尽先之意,不能用
57、于对方,可改为使用敬词“斧正”或“指正”;“快来了”口语色彩较浓,宜改为同全文书面语体一致的“将至”或“将临”。点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弄懂语言场合。题干指出这是一封信,就已经在暗示应使用书面语体,加之信一开头使用的“获悉”一词,更明确交代所用语体。又由“隆重庆贺先生”一语可知这是一封写给尊长的信,更明确信中应对对方使用敬词,对己方使用谦辞。根据这个标准,在信中不难找出答案。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在我们迟到的时候,李老师会严肃地说:“鲲鹏班的人还会迟到,那就太无聊了!”在我们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李老师会严厉地说:“鲲鹏班的人都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那就太无聊了!”在我们获得成功的时
58、候,李老师也会风趣地说:“鲲鹏班都不能取胜,那就太无聊了!”请你根据上述情境写一段话,阐释李老师口头禅所隐藏的教育理念及意义,要求内容得当,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答案】李老师的“无聊论”体现了“严格育人”的教育理念。它的教育意义在于不断激励着学生克服困难,突破自我,追求卓越;也不断成就着班级高要求、高规格、高质量的发展之路!【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阐释李老师的口头禅所隐藏的教育理念及意义,指出口头禅是“无聊论”,教育理念突出“严”。写出口头禅背后隐藏的教育意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阐述,结合“在我们迟到的时候”分析,说明班级管理的高要求;“在我们没有完成作业的时
59、候”,班级管理的高规格、高质量要求;“在我们获得成功的时候”,在于不断激励着学生克服困难,突破自我,追求卓越。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某大报最近报道了两则有关文化的新闻:新闻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古诗,习近平主席认为“可以打A+”;美国金融大鳄罗杰斯的女儿普通话发音标准、吐字清晰,被网友称赞“有成为中文播音员的潜质”。 新闻二:“起大早,排长队,大门一开冲前位。”这样的景象,最近发生在了故宫年度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上,“冲刺”看名画的“故宫跑”,再次成为热词。读了以上两则新闻,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求综合材料立意,选准角度,自拟
60、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得抄袭。【答案】重拾文化自信文化有共性有个性,但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正如鲁迅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的,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个国家实力强盛的标志,是每一个国人的自信之源。对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那些渐渐被取代的传统文化,很多人对此都感叹不已。近些年来,许多国家的母语都渐渐被英语所代替。就拿中国来说吧,上小学的娃娃,自己的母语还没有学利索,便学习英语,让中国人从起跑线上就丢失了自己国家的文化,持续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英语各种考试等同于母语,甚至超越母语。就拿大学来说吧,好些专业没有了大学语文,但却先要有英语过级考试,才能获
61、得文凭。如果细心地作一下调查,不知道有多少学子因为学英语困难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或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可是,毕业之后,又有多少人真正运用上了英语呢?能不能将已经成为“规矩”的英语过级考试改为选考呢?又能不能将大学语文纳入必学科目,将母语的考试列入过级必考而成为“规矩”呢?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显得就犹为重要了。不久前,网友陆续把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老规矩搬上了网络,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台,有人说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这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应该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说,中国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国文化先进。如果说前者的思想有激进之处,那么后者却是一种极度缺乏文化自信的
62、表现。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觉得异族的文化更优秀,于是放弃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别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迟早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像它的文化一样,从此消失在世间。因此,不管是好是坏,只要是自己的,都应该保留。对于那些过时了的,可以陈列在博物馆,对于那些还适应时代需要的就好好发扬。如果说“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过于拘束,但我们可以在特定场合不要目中无人地放肆,让言行举止午休总该可以吧?如果在公开场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实在太累,你可以在家里随意放松。因此,不要说这些“老规矩”是死板的文化,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的富有时代内涵的。记住,民族要有自
63、信心,必须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须重拾传统文化,再造中华文明的复兴。【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由一段导语和两则关于中华文化新闻构成。新闻一主要展示了美国精英阶层的孩子在中华文化上的表现,也突出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华文明的认可态度。习近平主席和网友的评论从侧面证明了这些孩子对中华文化的熟悉程度。这则新闻主要从外国友人的角度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说明了文化在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交流沟通中产生的重要作用。新闻二讲述了人们为看千里江山图而排队、抢跑的争先恐后的景象,由此“故宫跑”也成为了热词,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这则新闻主要从国人的角度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两则新
64、闻一外一内,让国内外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共同的中华文化表达了相同的敬意。这就是提示材料蕴藏的主旋律。这与最近教育部一直倡导的“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高考都应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指导精神相契合。材料由一段导语和两则具有共性的新闻材料组成,导语中“有关文化”一词已经提示学生两则新闻材料的内蕴和写作的范畴,要求考生必须讨论有关文化的话题,不得节外生枝。由于这两则材料都指向了“中华文化”,所以,议论的主体应该是“中华文化”。由此可以立意为热
65、爱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中华文化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等。具体行文时考生可以讨论文化的交流沟通问题,也可以谈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还可以谈论人们有关中华文化自信的问题;考生既可以从当下的中华文化热潮中分析中华文化,如热播的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也可以从历史的大视角纵谈中华文化的盛衰史和交流史。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
66、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