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命题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新题体验2020年山东高考迎来新变化,将原来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合并为“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增加了对现代诗歌和戏剧的考查。“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的信息整合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尤其加强了对论证的考查。在新题型的设置上,2019年11月底山东、海南两省的模拟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专题将以此卷(以下简称“2020山东海南模拟卷”)为参照点探讨应对之策。(2020山东海南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
2、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3、。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材料二: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
4、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
5、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糜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
6、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文学性重要吗?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材料三: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一直有争论。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
7、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时间叙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类型小说
8、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B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D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解析:选D。A项,曲解
9、文意。材料二第二段原文:“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科幻作家“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是科幻作品创作区别于传统创作的一大特征,并非作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B项,原文说“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
10、感”。表达意义不一致。原文并无“更看重”之意,其与“探索与发现”是相承的;原文“并不用力”不等于“较为随意”,所以B项错。C项,“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表述错位,材料一原文:“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所以“材料二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是错位表述。D项,材料三论及“文学思维”的句子是:“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
11、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这里的“文学思维”显然是指变化后的新的文学特性;材料二论及“文学性”的句子是“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这里的“文学性”是指“传统的文学性”“原有的文学性”。因此二者含义不同,D项正确。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慈欣看重科学设定的宏大和新奇,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B三体
12、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审美习惯来看待它。C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D“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以更公允地评价科幻文学等文学样式。解析:选C。A项正确,材料一原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这段话表明选项中“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正确。B项正
13、确,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尾句可做出判断,原文:“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C项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三段尾句,原文:“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同等的阅读快感”并不等同于“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不能得出“更有力”的结论。D项正确,依据材料二第四段尾句,原文:“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选项将原
14、文的否定性表述转换为肯定表述形式,表述正确。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解析:选B。首先需要概括材料二的中心论点,即:科幻小说不必在意文学性(或:科幻小说的优势不在文学性上)。B项,谈的正是科幻文学的优势:丰富的故事资源,因此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A项可作为材料三观点的支撑,不能
15、证明材料二,C项谈论的是创作方法,D项谈论的是故事来源。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答案: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5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观点一:不合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是基于文学史建构起来的,已经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审美惯性,不适用于评价科幻小说这种文类;科幻小说依托科技发展,长于构建幻想的新世界,给读者提供一种惊奇的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新的“文学性”。观点二: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幻小说毕竟还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
16、一种文类;科幻小说可以借鉴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在细节描写、叙事形式探索和情节模式等方面取长补短。针对提升一知信息转换“三方式”,明设题陷阱“五角度”这类题目题干往往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涉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命题者往往把这种理解加工、转换成等值或不等值的选项,而考生感觉最难的是辨别不清形异意同、形似意异这两种选项,也就难以确认选项是否对原文进行了等值加工、转换,导致少数同学在此题上失分。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概念、句子做正确或错误的解读。这种解读其实就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的加工、转换,要求考生对这种加工、转换的正误进行判断。命题者在命置选
17、项时一般不是直接摘抄原文的句子,而是往往运用“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手法对原文的信息内容进行改换,这就出现了形异意同、形似意异这两种选项。因此, 要掌握高考命题者在命置此类选项时的规律,熟悉信息加工转换的主要方式以及在这种方式下可能设置的陷阱。这样在“切选项,抓关键找原文,定题源比文题,想规律”的解题过程中才能正确判断各个选项的正误。一、命题思有路把握命题规律所谓整合概括,就是在命置选项时对原文的某些内容进行信息的筛选整合,提取其主干或关键信息,进行压缩概括,然后让考生判断其是否与原文内容相符。其特点是信息的多区块整合概括,特别是段内多区块信息整合概括。所谓设题陷阱中的偷换概念,就是命题者
18、在整合概括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判断错误。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乍看与原文的说法相同,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所谓设题陷阱中的混淆是非,就是命题者在整合概括时,有意将原文材料中肯定了的事情在加工转述过程中予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情加以肯定。二、遵路识斯真针对提升误判原因:题源定位不准,不会概括。精准指导:抓关键词,进行准确题源定位;抽取相关语句主干,进行有效压缩概括,特别注意选项在对原文整合概括中改换的词语,看是否造成了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问题;然后比对,在具体比对过程中既要比对主干部分是否转述
19、一致,也要比对修饰部分是否转述一致,以防偷换概念。 注意区别原文中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关注否定性词语。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出现的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以防混淆是非。三、解题演示悟“解题演示”,养“解题习惯”(2020山东海南模拟卷,选项T1B)(注意“”中的文字是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地方,便于确定答题区域,请在判断分析处写出比对意见)一、命题思有路把握命题规律信息删减,是指选项在加工转述原文内容时,故意遗漏一些关键信息,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或某一语句,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
20、改变,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造成以偏概全。如遗漏一些表条件关系的语句,导致结果不能成立。信息添加,是指在选项中添加定语、状语、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对原文内容的曲解或无中生有等,添加的这部分信息,依据上下文语境分析,也不能成立。 二、遵路识斯真针对提升误判原因:不清楚选项中增删的内容是原文信息隐含的,还是命题者有意无中生有的。精准指导:根据阅读中标注的关键词句和论述类文本特点,在模糊处反复推敲,读懂文本内涵,把握文本论述的本质。在具体比对过程中,注意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后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的关键词。现在命题者在命置以偏概全的选项时不仅仅在以上关键词方
21、面设置陷阱,更在文本内容范围方面命题,需要考生格外注意。 命题者命置的无中生有的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凭空捏造出的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命置出来迷惑考生的。三、解题演示悟“解题演示”,养“解题习惯”(2018高考全国卷,选项T1A)(注意“”中的文字是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地方,便于确定答题区域,请在“比文题,想规律”处写出比对意见)一、命题思有路把握命题规律混淆关系,是指选项在加工转述原文内容信息时,故意把原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弄错位。比如,原文句间关系是顺承,选项说成目的;原文是并列,选项为因果;原文为主宾关系,选项却主宾颠倒;等等。二、遵路识斯真针对提升误判原
22、因:不能分清原文或选项中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前后语句之间没有关联词的。精准指导:既要细心分析原文相关信息语句之间的关系,也要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关系,再细心比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一致。三、解题演示悟“解题演示”,养“解题习惯”(2020山东海南模拟卷,选项T1C)(注意“”中的文字是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地方,便于确定答题区域,请在判断分析处写出比对意见)反馈练有效提升一、请阅读选项和原文的相关信息,判断对错,并分析。1(2019高考全国卷,选项T1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原文信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
23、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判断错误比对分析选项表述中的“因为”表示前后形成因果关系,而原文中的“但”表明前后是转折关系,选项混淆了关系;同时,原文并没有肯定普通的劳动者是否是读者,选项变成了肯定的“最理想的读者”,也混淆是非了。2(2019高考全国卷,选项T1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原文信息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
24、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判断错误比对分析“应当避免西式改编”错误,原文否定的只是“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的做法,并非否定“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错误,选项“原有风格”与原文“本真的艺术特性”内涵不同,选项偷换概念。3(2018高考全国卷,选项T1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原文信息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
25、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判断错误比对分析此选项对应原文最后一句,“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方式并不是“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而应该是“适度的、合理的遗忘”。因此,选项把方式给换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材料一: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
26、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惘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摘编自魏家俊
27、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材料二: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
28、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
29、对立与平衡。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
30、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材料三: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
31、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剧、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
32、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B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D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解析:选B。A.缺少限制范围,原文说“一般观念上都强调”。C项,材料二第二段说“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D项,思维的整体观与阴阳观内涵不同。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B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
33、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C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D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解析:选A。B项,已然变未然,原文“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选项中是“将成为”。C项,“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错,原文中说“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D项,“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错,于文无据。6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越广泛。B
34、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D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解析:选A。材料三观点是“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只有A项是从信息化数字化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作答的。7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答案: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然后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运用了大量的理论论证、引用论证(或答“道理论证”)。在具体分析
35、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时,作者引入并阐释了很多传统文化名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使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中国梦来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8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加以固化,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工作,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与科技整合,
36、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针对提升二分析“推断”有依据,吃透原文是关键高考论述类文本中的此考点,实际上考查的是分析评价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和逻辑推断能力,考查考生是否能真正读懂文本,是否能真正把握文本观点和论证意图,而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很多考生不明白这一特点,只想在原文内找到相关词语或概念进行简单比对,因此,正答率非常低。一、命题思有路把握命题规律论述类文本在阐释概念、论证观点、推导结论时,既注重论证内容的准确性、观点的合理性,又注重说理论证的层次性,遵循思维的逻辑性、完整性、严密性、条理性等。因此,逻辑性成为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命题点,依据原文进行分析判断或者推断,就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
37、形式。(一)选项外在形式1题干设计为“根据材料和材料(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从选项句式特点来看,选项表述简洁,常常采用以下形式:选项形式意义解说及关注特征假设形式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因果形式推理形式是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关注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的位置以及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条件形式充分条件:A可以推导出B,A就是B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推理两原则: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注意原文选项中的关键词“只要就”必要条件:B可以推导出
38、A,但是A不能推导出B,A就是B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推理也须遵守两原则: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注意原文和选项中的关键词“只有才”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或是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等反证形式反证是“间接证明”的一类,是从反面角度来证明的方式,即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从而得出矛盾。这往往和假设形式一起运用,需要关注“如果、假若、倘若”等延伸推断形式表示延伸推断关系的句式“可见”“,由此带来的启示是”等(二)选项考查实质1从设题限制与设题方式来看,此类推断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
39、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2既考查形式逻辑意义上的或然性或必然性推理,又考查非形式逻辑意义上文本内容的合理推断。3从语义来源看,选项推断又分为文内推断和延伸推断。二、遵路识斯真针对提升对这类文意把握和分析推断题目,考生误判原因如下:误判原因一不明命题形式,根据主观臆想误判精准指导:误判原因二不明选项推断不能成立的情况而误判精准指导:了解推断不能成立的“四大”情况,在解答时找到具体比对方向。推断不能成立的“四大”情况:情况解说以偏概全指原文内容是涉及局部的或整体的,到了选项就成整体的或局部的了混淆不同语气使用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
40、”“将会”推断可能成立;使用了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导致推断不能成立;有时则相反不合常理常理就是一般的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相悖原文判断选项推断或说法是否与原文符合,一定要吃透文本内容误判原因三未吃透原文观点,找不到判断的依据而失分精准指导:运用“三步走”来规范解题思路,完胜文意理解与推断类题目。第一步,理顺选项表述的内涵,明确选项涉及的区域选项大多是对原文内容的提炼,要准确把握住选项的内容要点及其组合关系,并抓住其基本观点和关键词找到选项对应的论证区域:是材料一还是材料二?涉及几段甚至全篇?关键句子是哪几个?等等。有时候选项很难在文本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匹配的文字,做题
41、时需要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应区域。然后再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第二步,吃透原文观点及论证过程,理解论证意图考生要注意透彻分析原文相关区域的论证内容和思维流向,善于利用明示、暗示的信息,细心体会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第三步,比对分析两观点,规范明确思维方向将原文对观点的论证分析与选项进行比对:看选项的观点是否与原文的观点匹配;分析选项的推断(判断)关系是否成立,是否符合由此推彼、由已知推未知以及因果互推的合理性;分析选项在用词上、信息的完整性上是否发生了变化。具体比对如下:比对特征思考趋向比对方向比对选项句和原文中陈述对象、
42、被陈述对象的位置张冠李戴注意选项是否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比对选项中的结果或结论是否有依据无中生有选项中的结果或结论在原文中能找到,但是选项所说的依据在原文中却找不到以偏概全选项中的观点在原文中能找到,但故意夸大事物实际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从而与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用的论据不一致比对选项推断形式混淆语气不合常理相悖原文看选项前后句之间的推断形式是哪种方式,再回到原文看原文的推断形式、推理方法,进而比对选项观点的得出是否与原文相匹配这三点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很难截然分开,在找对应区域时,往往就要把握选项观点和原文的观点以及它们的推断方式。三、解题演示悟
43、“解题演示”,养“解题习惯”(2020山东海南模拟卷,T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注意“”中的文字是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地方,便于确定答题区域,请在“比文题,想规律”处写出比对意见)切选项,抓关键找原文,定题源比文题,想规律A.刘慈欣,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也有。选项主要对应材料一第二段,并涉及材料二的关键词。“看重科学设定的宏大”对应材料一第二段第一句,“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对应材料一第二段尾句;“新奇”对应材料二第三段,所以本项正确B.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这些读者还是以来看待它。对应材料二第二段尾句:“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
44、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选项中“是因为”构成因果判断,恰好符合材料二第二段尾句所作的解释C.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的一种体验。主要对应材料二第三段尾句:“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与原文一致;“更有力”则有违原意,原文说的是“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选项歪曲了原意,混淆了表意的程度。选项错误D.“文学性”这个概念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更公允地评价科幻文学等文学样式。选项对应材料二第四段尾句:“文学史中
45、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应该”一词表明这是得出新判断,其内容是将材料二第四段尾句的否定性表述转换为了肯定表述的形式,表述无误;“以”字表明这是在前句基础上的引申结论,符合文意。选项正确答案:C反馈练有效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近1 9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8%的受访青年有过追星行为。11月18日,一段“偶像被粉丝扒车窗”的视频被曝出,视频曝光后引发热议。且不说扒车窗是对自己安全的不负责任,它更是对自己素质的一种贬
46、低,是自我的迷失,更是对公共秩序的扰乱。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讲过这样的心理学原理:“人的行为背后的动力是追求成功或优越。”不可否认,对于那些有过硬实力和人格魅力的明星,令人喜爱也在情理之中。我们可以理解理性的追星行为,应该是寻求自我的发展与进步,对偶像的一份希冀,可以是身心的愉悦、精神的寄托,也可以是对其才能、修养的倾慕与学习,更可以是对人生价值与目标的确定等。但那些虚幻化、妖魔化、无差别的盲目追捧,缺乏自我思考、对偶像行为无论对错的全方位包容等,不仅劳民伤财,更会扭曲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百害而无一利。当下,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兴起,也使得报道的煽动性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这就更需要我们保
47、持理性,对追星行为有更加理智的思考。曾经轰动一时的追星女粉丝杨丽娟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当年痴迷偶像刘德华给家人和自己造成的影响后悔不已。她坦言,如果有来生,绝不会再去做傻事。她用亲身经历让青少年意识到,偶像的成功不是偶然现象,也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打拼换来的。因此,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态度,实现对自我的反思,促进自我不断成长,这才是“追星”的真正价值所在。(摘编自张雅迪自我反思自我成长才是“追星”的价值所在)材料二:所谓“人设”,即人物设定,简单来讲就是在内容平台提前设定并演绎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物,如高颜值形象、“学霸”、“女神”等,他们相信精准人设能够精准吸粉,围绕“人设”策划推出短
48、视频、图片等各类作品。若想在相关平台获得受众,必须提前选择好“赛道”,并在“人设”限定下持续推出精准匹配调性的作品,这既由平台算法决定,也是基于粉丝喜好的设计。在一些互联网内容平台,利用“人设”打造明星网红、吸引粉丝并进行流量变现,已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双11”等重要消费节点,有着讨喜“人设”的明星网红,动辄“带货”上千万元,这既证明了粉丝经济的巨大潜力,也说明“人设”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的成功。然而,健康的粉丝经济应当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正确的商业逻辑也需要与正确的价值导向相结合。“人设”终究是人为设定,如果名实不符、德不配位,形象则可能“逆转”。近年来明星网红“人设崩塌”的情况并
49、不鲜见。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粉丝表示追星是为了视其为榜样,向其学习,如果明星网红的“人设”有其名而无其实,则不仅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更会对粉丝群体形成负面的价值导向。引导粉丝文化释放更多正能量,网络平台同样责无旁贷。网络平台带有天然的传播属性,这使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粉丝经济呈现出传统经济所不具备的特点,即更具有社会属性、舆论属性,从一开始就在商业逻辑、经济运转中附带了价值引导的功能。正因此,无论是“人设”还是其他商业模式,都应该在经济效益之外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让粉丝群体成为社会规范的守护者、舆论正能量的弘扬者,让粉丝文化驶入正确的价值航道。(摘编自魏薇理性看待“明星人设”)材料三:在财大气粗
50、、挥金如土的演艺明星的衬托下,那些皓首穷经、焚膏继晷的科学家、文学家却显得“寒酸”。事实上,“明星天价之殇”暴露的是财富的逆流和价值的错位,它无形中让不少勤奋努力的人在价值观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对偶像明星的崇拜超过科学家等社会精英,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才学与财富失衡所造成的浮躁心态和信仰危机。它使人产生对生存意义和价值的追问:人活着究竟该追求和信仰什么?谁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追的星?在这一点上,那些具有真才实学、默默奉献社会的人用他们的行动回应了以上问题,同时回答了“何为成功”“何为贵族”“何为国家精神”这一时代话题。近年来的演艺圈其实也不乏正能量的生动个案。成龙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慈善事业,
51、他坦言:“曾经挥金如土,如今需要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要将更多资源给予更需要的人。”他们维护并构筑起价值底座的精神坐标,用人性的光辉照亮通往梦想的前路。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自己享乐,而在于能否利人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仍是每个国人心中的一种精神标尺。而每个个体生命意义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依赖社会价值的创造和精神生活的充实,切不可在对金钱权力的盲目崇拜中和声色犬马的物欲中沉湎,助长拜金追星、炫富享乐的腐化思想。如今,面对畸高片酬引发的财富不均和社会声讨,社会各界一方面要进一步监管和遏制天价片酬,矫正和消弭收入的差距鸿沟;另一方面要倡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
52、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同时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即便身处繁华浮躁的环境,仍然要初心不变,怀着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保持一颗未曾蒙尘的赤子之心。(摘编自赵凤兰谁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追的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追星”是一种自我的迷失;根据调查结果,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有过追星行为。B明星网红的“人设”虽然有时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但有的“人设”却是徒有虚名。C人们对偶像明星的崇拜折射出一种信仰危机,自我反思成长才是“追星”的价值。D身处浮躁的环境,我们应保持初心,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解析:选D。A项,偷换概念,不是“绝大多数的中国
53、人”,而是“绝大多数的1835岁的受访青年”。B项,张冠李戴,“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的是粉丝经济,而非“明星网红的人设”。C项,扩大范围,原文是说“对偶像明星的崇拜超过科学家等社会精英,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才学与财富失衡所造成的浮躁心态和信仰危机”,不能仅仅说“对偶像明星的崇拜折射出一种信仰危机”,原文有一定的条件限制。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盲目追星缺乏自我思考,既贬低了个人素质,又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B偶像成功也需要扎实的打拼,可以通过“追星”促进自我不断成长。C网络平台具有天然的传播属性,是引导粉丝文化释放正能量的核心。D许多粉丝崇拜偶像时,只崇拜其名誉和地位,
54、不崇拜其真正的实力。解析:选C。夸大作用,材料二中是说“引导粉丝文化释放更多正能量,网络平台同样责无旁贷”,不能说它是“核心”。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孙俪的许多作品都特别出色,她演技高超,性格好,用心演戏,圈粉无数。B路遥在孤苦中艰辛创作,以一部平凡的世界给无数人带来希望和光亮。C何泽慧淡泊名利,始终住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将毕生心力献给祖国的核事业。D屠呦呦作为一个纯粹的科学家,殚精竭虑,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青蒿素事业。解析:选A。材料三的论点是“谁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追的星”,这些“星”“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很明显A项只是表达了对孙俪演技
55、的肯定。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答案:以定义开篇,用“人设”引出“明星人设”。采用对照式的论证结构,用“然而”一转,突出“明星人设”的利弊两个方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数字论证、事实论证等。5请结合材料和现实,分析青年人追星的原因。答:答案:膜拜心理。青年追星往往缺乏自我思考,仅崇拜明星的外在形象。从众心理。在青年中,追星现象比较普遍,青年人对明星的崇拜具有趋同性。时尚心理。明星穿着时尚,思想前卫,契合青年人的心理需求。针对提升三全面把握论证特色,有效应对论证三题型自2017年推出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之后,2019年山东、海南卷又推出了两种新题型:一
56、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论点和论据的一致性,二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全面考查“论证特点”。显然,强化了对论述类文本“论证”的考查力度,也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考生对论证知识的掌握显得支离破碎,缺少对“论证特点”的综合训练,也缺乏从整体上驾驭论述文的能力,导致失分严重。二轮复习,一定要在分析论证特色上下功夫。一、命题思有路把握命题规律论证是议论文的基本特征,既然高考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来命题,考生也完全可以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来答题。所谓论证,是指围绕论点展开分析、进行逻辑证明的过程。准确理解论证特色,需要考生从论述文的文体角度对文章进行细心的解读,明确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
57、不同的论据材料有何作用,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思路和过程怎样,论证结构如何安排,等等。以上方面就是高考命题者的命题角度,也是高考时考生容易失误的因素。二、遵路识斯真针对提升【题型一】判断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误判原因论点理解错误,不理解论据的内涵和性质 (2020山东海南模拟卷,T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高考示例名师解析精准指导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A项可作为材料三观点的支撑,不能证明材料二(一)快速准确地把握议论文的论点一看标题、二看思路、三看首尾、四看关键句、五看论据指向、六看语言标志。(二)快速抓段落论点或中
58、心句弄清段落的起始句、后续句和收结句,把握后续句群的逻辑关系,切分语意层次,抓核心句。(三)弄清论据的内涵和性质抓陈述对象,分析语意要点及其关系。(四)细心比较验证看论述对象、论证关系是否一致,排除似是而非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材料二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科幻小说不必在意文学性(或:科幻小说的优势不在文学性上)。B项谈科幻文学的优势:丰富的故事资源。因此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谈论的是科幻作品的创作方法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
59、科学。谈论的是现代科幻文学的题材来源,并非材料二的观点答案:B【题型二】分析论证的特点失分原因未能全面理解论证特征,丢失要点 (2020山东海南模拟卷,T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解析题目问的是“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论证特点”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全文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的设置、论证方法的运用、论点的提出方式、论据的使用情况,甚至是论证的语言个性,等等。就材料二来说,其特点表现在开篇的方式、论证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运用三个方面。很多同学对“论证特点”理解过于狭隘,一味地答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收到了怎样的效果,导致失分较多。答案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
60、驳;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精准指导:夯实有关论证的知识,全面分析文本1准确把握全文论述思路(1)阅读要善于圈出两类关键词句。一类是点明观点的关键词句,这样的词句有:标题、文眼句、中心句、结论句及其他能揭示文意的词语、句子。一类是层次标志性词句,如过渡词句,特别注意关联词和顺序词。(2)善于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本论部分段落较多,应思考它们之间是否是并列、递进、因果、对比、总分等关系。(3)切分层次,概括层意。在概括出段意的基础上,根据段落之间的关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并关系取其“和”,总分关系取其“总”,偏正关系取其“主”。2准
61、确概括段内思路层次(1)一读二辨“一读”指的是在标出句数后的精读、细读,同时,要有全文意识,注意该段与上下段之间的联系。“二辨”指分辨段落类型,段落类型不同,写作思路也不同。一般来讲,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内容则围绕中心句展开,并形成多种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对比关系等等。(2)三扣四抓“三扣”指要扣住段落中心。分析段落结构,如果段落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段落,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之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段落,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
62、式段落,第一层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四抓”指抓住层次标志词语。段落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段落层次的突破口。有些段落,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段落的另一个层次。
63、【题型三】“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类题目失分原因一不明选项的命题角度,找不到比对方向误判角度高考示例名师解析精准指导不辨论证方法(2019高考全国卷T2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1)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2)(1)是从论证内容命题的。(2)“对比”点明是从论证方法角度命题的熟练掌握常见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内涵及判断技巧不明论据作用(2019高考全国卷 T2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1)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2)(1)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是论据,(2)是论据的
64、作用能区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并在文本中找出论据是哪一分论点或结论的理由依据,进而判断出其作用不会概括论证内容(2019高考全国卷 T2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1)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2)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3)(1)(2)(3)都是从论证内容角度命题的论证内容就是文本的文意,根据选项中关键词出现的位置确定选项区域后,每一句都采用抽取语句主干法,进而合并相同语句意思,概括出相关区域的文意不知论证前提和旨归(2018高考全国卷 T2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1)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2)(1)是论证的前提,(2)是论证的目的“前提”就是指如果这个条件存在
65、,那么论点就成立;如果这个条件不存在,那么论点将不成立。“旨归”就是主旨,论证的目的。知道“前提”“旨归”的内涵,结合相关区域判断即可不清论证立场(2019高考全国卷 T2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1)体现出辩证的态度。(2)(1)是论证的内容,(2)是论证的立场“论证立场”是指作者认识和处理文本中所论述的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态度,需要考生依据文本内容细心揣摩不分论证逻辑层次(2019高考全国卷 T2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1)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2)(1)是论证结构,(2)是论证内容所采用的逻辑顺序考生要把握文本句与句之间的逻
66、辑关系,还要掌握段落层次之间的相承、相并、相属等关系,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判断失分原因二不明解题思路,选项找不到对应区域精准指导:据文依题,由“此”及“彼”。既然论证是逻辑过程和方式,它就会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和方式,所以考生要关注的,就是它的由“此”及“彼”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解答此类题需要:首先,据文,把握由“此”及“彼”的过程及方式。据文,就是读文本。读文本是解题的第一环节,在读文本时要有标注意识,就是在第一遍阅读时能标注出表示文本脉络或段落内部层次的关键性词语,如首先、其次等词,进而把握文本结构思路,把握论述类文本由“此”及“彼”的过程及方式。其次,依题,概
67、括对应。这里面含有三个步骤:第一步,依题,就是读选项,抓选项中的关键词句;第二步,对应文本相关区域,再抓住相关区域的关键词句,准确筛选、概括、分析相关区域段落层次思路要点或论证要点;第三步,再把概括或分析的论证要点与选项的论证分析进行比对,从而确定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1论述类文本的论点与分论点是贯穿全篇与全段的脉络,而运用论据进行逻辑缜密的论证又是以论点与分论点为旨归的。2这类题目有的涉及全文的论证内容、论证思路或论证方法,有的则涉及部分段落的论证内容、论证思路或论证方法,需要根据题意而定。反馈练有效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这几天,一篇题为一群正在被毁掉的乡村孩子的文章,激
68、起千层浪。文章反映的各种问题还在继续调查中,当地相关领导也表示,“将整顿一切形式主义的检查”。直面并正视问题,可以说是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选择,尤其是做出正确选择,往往是艰难的。毕竟,面对繁重复杂的基层治理,哪个优先、谁排在第一位,需要有一个判断。孩子上课学习、教师教学授课、学校配合迎检、老师参与扶贫,这些具体工作,犹如试卷中的“ABCD”,哪个是正确答案,要看哪个是真正的“主业”。显然,对于教育工作而言,上课、教学是主业,在主业完成之余参与其他工作也善莫大焉。但这其中,也有一个精力分配、能力匹配的问题。如果不必要的检查耗费过多精力,甚至把扶贫工作也形式主义化,就算勉力而为,也可能很难兼顾
69、。设想一下,如果让村医去招商、让农技人员去跑销售,难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换个角度看,学校和老师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上,让更多孩子有知识有文化有眼界,也是对脱贫工作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看,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责,让主业回归本位,才是最好的共赢。(摘编自李洪兴戳破形式主义泡沫,还需更多“李田田”)材料二:近日,女教师李田田发文批评形式主义被约谈一事引发热议。当地领导表态“将整顿一切形式主义的检查”,纪监委也着手牵头调查相关问题。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李田田的经历能引发舆论波澜,在于其戳中了某些现实痛点。迎评迎检、扎堆调查、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早就备受诟病。一段时间以来,
70、基层干部面临的困扰“五花八门”:看不完的微信通知,填不完的各类表格,甚至于很多非本职工作,都成了岗位硬性指标。虽然基层减负年已行至年末,可不少基层工作者的实际感受依然是焦头烂额、筋疲力尽。如何让基层真正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也成为这一事件触发的现实追问。形式主义频频冒头,背后是官僚主义作祟,问题屡禁难绝,没人敢站出来反对怕是重要原因。“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合不合理、任务有无必要,基层工作者最有发言权。然而,碍于实际工作中的种种“规则”,许多人都难以开口,要么担心意见无人理睬、石沉大海;要么害怕批评“触动权威”、被“穿小鞋”。一来二去,形式为上逐渐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更
71、重要的是,形式主义固然令人头痛,可“闻着臭,吃着香”,当文山会海等成为推动工作的唯一抓手,甚至成为工作本身,深陷其中的人难免浑浑噩噩,对错误苗头“网开一面”。反对形式主义,需要形成合力,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建议批评“活”起来。“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领导干部应该勇于正视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不是想着“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有人提出意见,就要有人躬身自省;有人仗义执言,就要有人打气撑腰,唯有“上通下达”,才能形成打击不良作风的合力。反之,如果总是少数人“呐喊”而无果,直至无人再发声,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更进一步看,相关评价考核机制也要从实际出发,摒弃
72、以“听话”“顺从”为标准,为有想法、肯实干的人提供平台。从谏如流,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能力。李田田的勇于发声开了个好头,我们也乐见当地领导“说了实情不许刁难”的态度。让更多“李田田”们敢说话、说实话,才能从根本上破除形式主义,各领域的工作也会越干越好。(摘编自郑宇飞让更多人有勇气反对形式主义)材料三:李田田的“牢骚话”,以及她发文后的遭遇戳中了痛点,引发了舆论热议。无论是湘西州州委书记的走访表态,还是永顺县委及时成立的调查组,都是对这次网络舆情的“亡羊补牢”之举。至于表态后,最终的形式主义整治成效几何,吃瓜群众静观其变。我们相信在舆论中,湘西州委和永顺县委已经“听到了”基层的评价议论,并在反思
73、中改掉形式主义检查泛滥等积弊陋习。事情正朝着明朗的方向发展。拉开视野看,李田田反映的问题,不管是从这些年各级纪委监委的通报中,还是每次主题教育查摆问题中,都可以窥见一二,并非湘西州独有,不过孰轻孰重而已。湘西州州委书记的走访表态,促成了李田田反映的问题得到高规格的受理。但是,如果最终的整改停留在搁置争议,奔着舆情搞“一阵风”,那就只是为形式主义按了“暂停键”的权宜之举,弊病死灰复燃只是时间问题。真正解决形式主义问题,并非一个州、一个县矢志整改那么简单。根除形式主义督导检查泛滥,必须有大刀阔斧的决绝,自上而下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把拜人民为师放在心坎上,能俯下身倾听干部群众的异议,让基层有更多
74、参与社会治理的发言权、建议权,并在实践中增加基层工作的“自选动作”,因应政策和现实互容的需求,防止政策跑题“一刀切”、管理专制“一言堂”、执行走样“一杆子插到底”,滋生“欺上骗下”的形式主义乱象。诚然,李田田的一篇“牢骚话”引爆舆论,把官场形式主义问题再次推到公众视野中。她发文受到了保守思想的排斥责难,引起舆论喧嚣后,反映的问题获得了州领导的重视和县委的积极反应。虽然如坐“过山车”般险象环生,但是好在有惊无险,不管能否为整治形式主义破题,至少为基层施政得失提神醒脑做了加持。(摘编自萧仲文“李田田事件”能为形式主义破题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反映的各种问题还
75、在继续调查中,但是只要直面并正视问题,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B从李田田反映的问题中,可以看到湘西州独有的形式主义作风十分严重,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了。C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干部面临的困扰“五花八门”,不堪重负。虽然开展基层减负年活动,但很多基层工作者的负担并没有减轻。D只要从谏如流,敢说实话,形式主义就会从根本上得到破除,从而促进各领域的工作。解析:选C。A项,“只要直面并正视问题,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说法绝对,原文是“可以说是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B项,原文是“并非湘西州独有,不过孰轻孰重而已”。D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迎评迎检
76、、扎堆调查、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是社会的一大痼疾。B如何让基层真正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是李田田事件引发的现实追问。C评价考核机制也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以“听话”“顺从”为标准,并且让有想法、肯实干的人发挥自己的作用。D教师的主业是上课、教学,尽量少让形式化的工作干扰正常工作。解析:选A。“是社会的一大痼疾”有误,原文是“早就备受诟病”。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我们把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放在一起来进行分析是因为它们虽然表现不同,却有着内在的联系。”B“形式主义久治不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搞形式主义有甜头,有利可图。”C“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样货色。共同生
77、长,互为支撑。”D“当然形式主义也有其好处,比如加班,就能够创造一种积极工作,拼命工作的氛围,让大家在这种工作氛围的影响下更加地拼命工作。”解析:选B。材料二主要围绕“形式主义的危害”及“如何反对形式主义”展开论证,而A、C两项,分析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关系,与文章论述中心点偏离。D项,与文章主旨不符,也不符合逻辑。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答案:材料二按照递进式结构行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首先摆出了李田田事件的处理情况,接着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反对形式主义的原因。一是李田田事件引发舆论波澜的原因,二是形式主义屡屡不绝的原因。然后论述了反对形式主义应如何做。最后指出李田田事件的
78、现实意义。引名言,列举事例,摆事实,讲道理,论述充分。紧密联系现实。文章密切联系现实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剖析原因,找寻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5现实中,形式主义的身影时时处处存在。请结合材料和实际,谈谈形式主义的危害。答:答案:(1)形式主义贻误工作。它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工作秩序,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形式主义脱离群众,影响干群关系,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挫伤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3)形式主义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形式主义浮躁虚夸,吹牛拍马,在党内和社会上都会产生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
79、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摘编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材料二
80、: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观念。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可被认定为新乡贤。在过去,由于地域信息的封闭性,一个人要在乡里维持地方风习、推动地方公益事业,往往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才行。而在今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凭借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名人效应、创意点子,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村官”,一个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一个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回乡的干部、教师、工人等,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81、值观,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则不论其身份、官职、教育背景、年龄阅历,只要有德行有威望,且有热爱乡梓、护佑乡亲的赤子情怀,始终以德为先、敢于担当,就都能归入新乡贤之列。这种新观念,摆脱了传统封建等级制度及与其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力量。重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功能。乡贤文化植根乡土、贴近乡情,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内在力量。新乡贤大部分来自农村,并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们将自身的知识阅历、城市资源带到了乡村,成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同发展的桥梁。新乡贤的出现
82、,弥补了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源不足,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传承优秀的乡贤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新乡贤为模本示范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耕文明与时俱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正确认识新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践行功能。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等问题凸显,新乡贤及其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大,乡贤文化对于今天的乡村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社会经济效益,它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
83、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鼓励推动乡贤治村,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甚至决定性因素,而是要按照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构建一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摘编自张雯婧新乡贤文化:乡村治理的时代选择) 材料三:乡土文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世界一些根本性冲突的良药。宗教冲突、神学与科学的矛盾、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导致的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在今天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都是西方文化所无法解决的,但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应对和解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合观念、中庸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等都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大法。联合国的一些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高度契合,这也从很大
84、程度上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念是今天人类的最高理念。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近乎丧失殆尽,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仍然弥漫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与呼吸中。不仅仅是中国需要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世界也需要向中国文化学习。诚然,乡土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但并非唯一的良药,更非万世良药。任何一种文化,无论是海洋文化、游牧文化,还是农耕文化,都有其产生、壮大、完善的过程,也有其生病、僵化、老死的过程,当然,也有其新生的可能。(摘编自徐兆寿乡土文化何以复兴)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贤文化是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新乡
85、贤文化与传统乡贤文化一样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C传统乡贤是指生活在本乡、造福本乡、深受本乡爱戴且有影响力的民间精英。D现代社会,只要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取得突出业绩,都可以成为新乡贤。解析:选D。不仅要取得突出业绩,还要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才能成为新乡贤。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新乡贤们不住在本乡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B古代中国乡村人们往往聚族而居,因此拥有宗族力量优势的人更容易成为乡贤。C乡贤的流失导致乡贤文化的衰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乡贤才能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D新乡贤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乡
86、村治理至关重要的因素。解析:选D。时态错误,将未然当成已然,同时,原文说的是“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甚至决定性因素”,因而它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8下列说法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为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指明方向。B中国在金砖峰会上提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愿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相互对接。C“和合上合”“上海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和合”文化理念高度契合。D古丝路作品展传递的天人合一、开放包容等理念与联合国组织倡导的多边主义、和平合作、可持续发展等原则高
87、度契合。解析:选C。文中所说是“联合国的一些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高度契合”,C项是传统文化与“上海精神”的相契合之处,因而最不适合作为论据。9材料二是怎样分层论述的?请简要说明文章脉络。答:答案:首先阐释“新乡贤”的概念,从古今对比的角度对“新乡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使概念清晰明确。接下来阐述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作者认为应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的桥梁。最后阐述新乡贤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特别点出新乡贤的作用;同时辩证分析,指出应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农村治理体系,而非让新乡贤成为唯一甚至决定性因素。10材料三中说“乡土文化是解决今天人类社会问题的一
88、剂良药”,那么我们是否要复古,恢复乡土社会呢?请阐述你的观点。答:答案:(示例)不是。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好的文化,更不能有简单的复古观念,而是在对乡土文化进行革新的可能中,来建设一种21世纪全球背景下的新的乡土文化。(言之成理即可)针对提升四主观题:依托文本,有理有据,分析到位2019年山东、海南两省模拟卷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首次推出了简答题的题型。与实用类文本以信息筛选整合为主的简答题不同的是,论述类文本的简答题涉及对材料中主要观点的理解与评价、对材料中论据的理解与整合,因此,也势必涉及对论证思路和论证意图的把握。不管考查哪类题型,其应对之策仍然是吃透文本,依据相关材料的文本信
89、息提炼、整合相关观点,这就是答题的依据。作答时需审清题意,把握好角度,保证分析到位。一、命题思有路把握命题规律现代文阅读采用多文本的考查方式。就论述类文本而言,命题形式,可以是整体理解、评价材料中的观点态度,可以是分析评价材料局部的主张或言论,可以是定向梳理、整合相关的论据,也可以是联系实际谈看法、谈意义。归结起来,有两种主要题型:一是对论据材料的筛选整合,二是对观点的分析、比较或评价。考生答题时,既要把握住“论述”的特点,又要特别重视“多文本”的情况。命题涉及的观点、论据可能是分散在不同材料之中的,有的可能存在前后“冲突”,因此,考生要深入细致地读透材料,分清主次,分清正反,分清类属,把握意
90、图,做到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二、遵路识斯真针对提升【题型一】论据信息的筛选整合精准指导:“精”字当头,准确整合。1精细筛选信息(1)明确标准,两次筛选概括的基础是筛选,筛选先要理解透彻筛选的标准,标准就在题干的关键词语上,以关键词来观照原文,就可以确定筛选的范围了。这次筛选,是第一次筛选,是把答案性文字从文本文字中剥离出来。筛选出来的文字有时很长,需要第二次筛选,就是对这些筛选出来的文字再筛选,筛选出最关键的词语或句子。(2)挖掘隐藏信息,避免遗漏有些信息较为隐晦,不能一眼看出来,而对这一隐藏信息的挖掘至关重要,这时就需要细读、细抠。2精准概括要点(1)摘取关键词句根据题目指向,在一定的范围内
91、,找出相应的词或短语,稍加整合,组成答案要点。此法的关键是筛选准确、不漏要点。(2)合并同类项这里借用一个数学方法,在提取公因式的时候,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作合并同类项。在文段概括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很多包含“同类项”的句子,将“同类项”内容合并、提取即可。(3)去除修饰语有时要求概括的对象是一个句群,而组成一个句群的若干个句子往往有主次之分,撇开那些居于次要地位的起辅助作用的句子(“修饰成分”),抓住居于核心地位的起统率作用的句子,就能完整准确地概括。(4)层次切分法前提是对所给文段细读,要依据论述对象准确切分层次,切分好层次后再运用摘取关键词句、合并同类项、去除修饰语等方法来进
92、行概括。3精确表述答案(1)善于摘取关键词语。很多时候无法直接用文中现成的语句来回答,可以从关键句中摘取关键词语加上自己的语言来回答。照搬照抄不可取,全用自己的语言不明智。(2)善于转换。善于把形象化语言(如运用了比喻手法)还原为直白性语言,善于把否定转换为肯定,善于把被动转换为主动,把彼视角转换为此视角。(3)扣问作答。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中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答案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题型二】分析评价材料的观点态度精准指导:立足文本,
93、有理有据。1在整体把握材料内容主旨的基础上分析要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这就要求考生在通读全文、把握文意之后,进行整体思考,厘清文章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以及论证过程之间的关系,剖析文章的脉络结构,理解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道理,读者从中明白了什么或受到了什么启发。2善于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关键段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及段落层次划分等方法来迅速、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形成评价。3分析材料中对事物评价的内容材料的观点有时是通过对事
94、物的分析,或对其他不同观点的评价来表现的,这就要在比较中去把握。对于材料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2020山东海南模拟卷,T5)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解析此命题主要来源于材料二,但作为对此问题的解答则可能会涉及三个材料。答题的步骤如下:第一步,要弄清楚三则材料的中心观点和分论点:材料一的中心是论述刘慈欣作品的特点;材料二的中心是科幻小说的优势明显,不必在意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其分论点有两个,一是科幻小说欠缺文学
95、性的原因,二是科幻小说具有改造后的文学性(文学性应该改造);材料三的中心是科幻小说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只是文学思维有了变化。这些基本观点就是考生答题的主要依据,但还不够。第二步,要仔细分析题干中两个关键词“科幻小说”“文学性”,看每则材料中对这两个概念的阐释,把握住相关阐释的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并将这些观点与材料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联系起来,形成不同角度的结论性认识。第三步,确认自己的观点,从上述分析中找到相关联的表述,进行筛选整合,形成答案要点。第四步,紧扣题干,组织答案,首先亮明观点,然后分条、有序地列举要点。答案观点一:不合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是基于文学史建构
96、起来的,已经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审美惯性,不适用于评价科幻小说这种文类;科幻小说依托科技发展,长于构建幻想的新世界,给读者提供一种惊奇的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新的“文学性”。观点二: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幻小说毕竟还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类;科幻小说可以借鉴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在细节描写、叙事形式探索和情节模式等方面取长补短。反馈练有效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分而论之。皎然诗式中
97、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而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超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
98、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材料二: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中“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
99、种重要的因素。“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
100、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
101、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材料三: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
102、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103、确的一项是()A论述诗歌时,开始“格”“调”是分开用的,后来两个字连用正式出现了格调论。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的感动。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解析:选B。B项,“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的感动”范围扩大。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由材料二第五段“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分析可知,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
104、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故选B。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D皎然诗式从内容上讨论谢灵运诗歌的精神境界,从形式上体会诗人的随性。解析:选D。A项,“越背离越能体现”说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此处是说对作品的理解
105、不必与作者一样,可以有更多的生发,而非“越背离越能体现”。B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错。结合文本内容“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第二、第三层次的读者也能够做到的这一点。C项,“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分析可知,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众多。故选D。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美在
106、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B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如“美是有用的”。C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D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形态。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解析:选A。文中观点是美在意象,只有A项符合要求。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答案: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
107、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5有人说,诗歌能够润泽生命。请结合三则材料,联系你的阅读体会,表达你的观点。答:答案:(1)诗歌能够培养高尚的人格。一流的诗作既有美的形式,又有大格局、高境界,诗教的意义也正在此,如读杜甫的登高,在秋景之中感慨诗人的家国情怀。(2)诗歌能够培养审美品位。美在感知中,亦在情境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一种境界。如读柳永的雨霖铃,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提升审美修养。(3)诗歌能够拓宽视野。我们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增加精神阅历,从而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沿着苏轼的思索轨迹思考不同的人生以及人生的有限与无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
108、: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
109、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材料二:宋代,广州的外商聚集区蕃坊非常繁荣,主要为外商服务的翻译也逐渐增多,但据史料记载,在京城礼宾院(宋代专为接待各国使节设立的机构)服务的译员,身份地位很低,逢年过节接受朝廷赏赐的时候,不过与奶酪匠同列。但由于翻译与外商甚至外国使节打交道,时有突然发达的机会。据史料记载,当年有个名叫王元懋的人,因家境贫困,到庙里打杂谋生,遇见了一个通晓“南蕃诸国”
110、文字的老僧。老僧看王元懋勤快乖巧,将自己通晓的外语渐渐传授于他。后来王元懋逮了个机会随船出海,来到占城国(位于今越南南部),当时占城古国正急着跟大宋朝廷“攀亲戚”,以获得保护,通晓两国语言的王元懋很快成了国王的座上宾,充任翻译之职,后来又娶了公主,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变身“驸马爷”。像王元懋那样靠外语技能改变人生的平民并不罕见。据不少历史学家的研究,早在宋代,广府地区已有很多有胆识的商人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诸多古国“闯世界”去了。他们脑子好使,在国外待久了,逐渐熟悉当地语言,就可以凭借“双语”优势,充当贸易中介,甚至为向朝廷进贡的使团做翻译,地位比在国内高很多。广州是外贸大港,市舶司雇有专业译员,位
111、于西城的蕃坊及中外居民杂处的扶胥港还有不少民间翻译。这些翻译不可能个个正派,欺负外商语言不通、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的劣迹并不少见。一旦外商之间出现诉讼,地方官不得不依赖翻译提供的证词断案,翻译甚至接受利害关系人的请托,提供伪证,为此,宋刑统还有惩罚翻译做伪证行为的特别条款。宋代学者陈郁所著的藏一话腴一书记载了一个案例,广府有两个外商因债务纠纷闹上公堂,翻译收了欠债人的好处,胆大包天,居然跟地方官说,听原告的意思,不是因债务纠纷才上公堂,而是因天气久旱,愿自焚献祭,向老天祈雨。地方官难辨真相,居然命令皂吏把告状的外商推出去烧了,以完其心愿。陈郁感叹说:“生死之机,发于译者之口。”不过,愿意啃
112、硬骨头的官员也还是有的。南宋名臣向子在广州任职期间,就曾自学外语,以便公正断案。他命人找来朝廷培养皇家翻译使用的蕃书千文以及其他几种外语教材,自己一一看完。此后,他向蕃商发布的命令告示以外文书写,外商因纠纷闹上公堂,翻译一看官老爷懂外语,不敢再随便糊弄,诸外商欢欣鼓舞。向子“清明之声,播于海外”。据史料记载,当时还有一些地方官,虽然自己没有学外语,但清正廉明,对译者的证词往往一再核查,绝不轻信。这样的做法也使无良翻译收敛不少。但细看史料,我们就得承认,将翻译视为低微工匠、读书人以学外语为耻的观念,才是其真正的病根,这不得不让人在钦佩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地方官的同时,又发出遗憾的叹息了。(摘编自
113、宋代广州就有翻译了,然而这个行业说起来很心酸2019年2月22日广州日报,有删改)材料三:由于甲午战败,国运艰辛,救国之士从日本的崛起中,感到了西洋文明的力量,更欲从译书中寻求救国之道,到处兴起的译书社团,表明译书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译书内容由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私家译书最著名的要数严复和林纾二人。严复的译书在思想界所起的作用最为深刻,他的天演论为当时的思想界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林纾是第一位用古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人,共译作品184种,包括许多国家的文学名著。“严林”的译著在近代西学东渐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和重要的地位。 民国以后的译书种类、数量愈来愈多。在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以鲁迅、周作人
114、、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一个译书群体,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的翻译,给中国思想界带来新的生机。 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虽然路经多歧,千回百折,但总的方向是与世界日益接轨,向着近代化的目标艰难而又不可阻挡地前进,这其中,译书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 (选自国学总第39期,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即春风化人,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的体会和表达能力等因素都会使译文走样。C广州有一些不正派的民间翻译常常有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的劣迹。D清正廉明的地方官为了能够公正
115、断案常常会自学外语,深受外商的好评。解析:选C。A项,“春风化人”错,应为“化境”。B项,应是“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距离,而非“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D项,扩大范围,原文是向子“就曾自学外语,以便公正断案”“当时还有一些地方官,虽然自己没有学外语,但清正廉明,对译者的证词往往一再核查,绝不轻信”。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翻译中因为“讹”的不可避免,要想达到彻底和全部的“化”境就很难实现。B宋刑统中惩罚翻译做伪证行为的特别条款,说明宋朝是比较注重保护外商权益的。C当时宋朝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比较大,而且朝廷和民间的对外贸易往来也很频繁。D在宋代
116、,翻译的地位比较低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更看重读书取士和农工商发展。解析:选D。D项,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但细看史料,我们就得承认,将翻译视为低微工匠、读书人以学外语为耻的观念,才是其真正的病根”。8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B他们总觉得读译本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C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D坏翻译会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解析:选A。材料一认为“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而A项的角度是翻译的初衷。9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答案:先交
117、代宋代翻译增多的背景,再摆出事实,从而说明当时翻译地位不高。例证比较丰富,如王元懋、向子、清正廉明的地方官以及宋代学者陈郁所著的藏一话腴一书记载的案例等。采用了引用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论证使用的语言既准确明了又充满现代感,既严谨科学又生动活泼。10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主题词“翻译”进行了分析,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答。答:答案:(示例)(1)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用一己之力在两种语言之间实现无缝衔接,达到“化境”,这需要译者对这两种语言的熟悉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2)翻译不仅是对语言的运用,还需要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无论是从专业内容的角
118、度还是文章风格形式的角度,译者都需要下一番功夫。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这个“身”字到底是怎么回事?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一个胖子的写照吗?当人们仔细看那些最古老的“身”字时,就会发现很多,啊,可以说绝大多数,脖子上肚子上都有一个凸出的小点。如果看作肚脐的话,它的位置就错得离谱了。古文字的创造者可不是毕加索。但是人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它是一个孕妇的形象,小点表示孩子,那就合乎逻辑了,啊,几乎是漂亮。有什么能把“身”这个概念描绘成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更好呢?当肚子里有了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时,确实身子会感到很沉重。 如果这种解释正确的话,解释金文中的“身”字大概就有可
119、能了。它不仅再现了孕妇沉重的肚子,还表现了乳房。有趣的是,中国人使用“有身子”这句话表示怀孕了。材料二:符号 “卍”或者 “卐”,不论左旋还是右旋,在西藏通称为“雍仲”。雍仲符号,可以说是青藏高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和最为常见的图案之一。雍仲符号并不仅为西藏的高原文明所独有,在地球上的许多古老文明都曾经流行过这个符号,至少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雍仲字符,不仅是人类最古老的原始图案之一,也是青铜时代乃至文明时代仍然经久不衰的吉祥图案。雍仲符号在人类活动早期几乎同时出现于世界上的不同区域,关于它所象征的内涵与意义,尤其是关于该符号的起源猜测,同样多元。迄今为止,关于雍仲符号的起源,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可
120、归于三大类:第一类认为雍仲源于天体或自然崇拜;第二类主张雍仲与生殖崇拜有关;第三类更倾向于认为雍仲字符起源于某种动物图腾或动物崇拜。仅第一类天体或自然现象的解释,又可细分为如下几种观点:一、雍仲符号纹样可能从太阳图案演变而来,认为图像象征或源于“太阳崇拜”或“日神崇拜”,例如中国目前所知最早出现雍仲符号的湖南彭头山文化,其符号与日月崇拜相关。二、认为雍仲符号象征着风雨或雷电等自然现象,例如在美洲印第安文化中,雍仲符号便是象征着风神与雨神的图像。三、主张雍仲符号隐寓或暗合了宇宙中银河系原型,这是目前最新的一种观点。我们的银河系很像是一条银色的河流,不过,那只是它的侧面,它的正面其实是一个漩涡星系
121、,从里向外伸出了四条旋转的“手臂”人马臂、猎户臂、英仙臂、三千秒差距臂,每条“手臂”实际上都是由难以计数的恒星和星云组成的,我们所居住的太阳系在猎户臂内,位于人马臂和英仙臂之间,更靠近英仙臂。不难发现,银河系的四旋臂结构与雍仲字符非常相似。于是便有人大胆假设,雍仲字符是银河系的象征符号,而且还是一个顺时针旋转的银河系符号表征!并惊叹雍仲符号确实是深藏玄机与奥妙。尽管雍仲符号很早就出现于世界上一些古老的文明之中,并相当普遍地成为世界许多地区的早期吉祥符号之一,但能够长久地保持它不竭的生命力,能够如此长期地成为一种地区性文明的象征性符号,却是少而又少的,它似乎仅存在于西藏文化之中。虽然在西藏雍仲符
122、号带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它的不同旋转方向代表着高原不同的宗教(苯教或佛教),然而,从历史时间的发展序列看,早在佛教进入高原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雍仲符号便已经广泛流行于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它们因高原的土著宗教苯教而传播到高原的不同角落。至于“卐”和“卍”在高原宗教中分别成为苯教与佛教的象征,应当是较晚的事,确切地说,应该是在佛教进入高原后,为了明晰佛苯之别,才逐渐约定俗成的。雍仲符号在青藏文化中的特殊性,大抵也要追溯到它独特的源起。地貌起源论源自苯教文献,苯教发祥地“俄木隆仁”是宇宙中心,又称九级雍仲山,山顶状若坛城,为一水晶巨石;山下四条河水如四臂指向四方;四方各有宫殿一座。从地形上看,俄木隆仁苯
123、教发源地的平面图,正好呈现为一个标准“卐”字符形。这个神秘的地貌区域很自然成为古象雄苯教的象征符号。图腾起源论与西藏古代岩画中雍仲图形的演变相关。研究者发现西藏古代岩画中的许多“卍”,形态酷似天上的飞鸟,苯教雍仲符号的原型很可能与古象雄王国所崇拜的图腾大鹏鸟(藏语称 Khyung,又称金翅鸟)相关。神鸟Khyung既是古象雄部落的图腾,也是雍仲苯教尊崇的大神,更是古象雄传播苯教的祭司氏族名称。鸟形符号与雍仲符号的相似性则证实象雄苯教、雍仲信仰、神鸟Khyung与卵生理论以及古象雄的鸟巫文化,在文化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摘编自古老而神秘的“卍”)材料三: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打字让撰
124、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求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莫言就曾说过,使用电脑敲字撰文会使他常顺手选用电脑提供给他的一些词汇,而无法组织出具有独特意蕴的新词汇,所以他最终放弃使用电脑进行创作。另外,如今学生普遍课业重、压力大,常为了考试而囫囵吞枣地接收学校老师授予的一切知识,这些知识不经过消化吸收、没调动兴趣,很容易学了便忘。我们总以为汉语、汉字是我们的基本技能,如同吃饭走路一样无需投入过多学习精力。这种认识偏差常导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观地忽视学习汉字、汉语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数理化或英语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我们在
125、学生期间就不曾打下牢固的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基础。我常遗憾地发现,一些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非常糟糕。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完成了最基本的文化学习后,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缺失,对知识有了精益求精的追求,因此社会开始重视汉字的读写。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相关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好现象,是一个好的开始。(摘编自张颐武找回对汉字的热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雍仲符号并不仅为西藏的高原文明所独有,它还是人类最古老的原始图案之一,也是青铜时代乃至文明时代仍然经久不衰的吉祥图案。B雍仲符号很早就出现于世
126、界上一些古老的文明之中,但能够长久地保持它不竭的生命力,却仅存在于西藏文化之中。C因为图腾起源论与西藏古代岩画中雍仲图形的演变相关,苯教雍仲符号的原型很可能与古象雄王国所崇拜的图腾大鹏鸟相关。D毕加索是著名的抽象派画家,古文字的创造者在创造“身”这个汉字时不是在画抽象画。 解析:选D。A.应是“至少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B.原文是“似乎仅存在于西藏文化之中”,选项说法过于绝对;C.强加因果,两个分句没有因果关系。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身”这个概念描绘成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有一定的道理,但毕竟是一家之见,“身,躬也。象人之形”,因此,“身”不一定指孕妇的形象。
127、 B雍仲符号并不仅为西藏的高原文明所独有,在地球上的许多古老文明中都曾经流行过这个符号。C根据雍仲符号的银河系原型起源猜测可以推断出雍仲符号就是一个顺时针旋转的银河系符号表征。D材料二推断认为象雄苯教、雍仲信仰、神鸟Khyung与卵生理论以及古象雄的鸟巫文化,在文化上是一套完整的系统。解析:选C。此理论是现代人的大胆假设。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B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C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所起的作用。D相
128、对字母文字而言,汉字字形复杂,难识,难写,难记。识字过程十分漫长,而且非常枯燥乏味。解析:选D。材料三观点是汉字的重要性及重视汉字书写的必要性,D项与观点背道而驰。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答案:材料二详细论述了人类最古老的原始图案之一雍仲字符的起源,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材料二第二段在论证中列举了雍仲符号起源的几种流行看法,并详细论述了目前最新看法,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从材料二第二、四段中的论证内容可以看出,在对雍仲符号的起源的分析过程中,作者非常看重形象的相似性。材料二论据充分,真实可靠,语言表达严谨,例如:“目前”这个词语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看出作者的表达准确严谨。(任意
129、答出两点即可)5在信息化、快节奏的当下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汉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运用舆论,增强对汉字、汉语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形式多样的解读宣传工作,增加对汉字音形意的解读。如趣味解读汉字的形态,认识汉字内涵之美。宣传普及书法,通过书法认识汉字之形式美。开展公众参与度高的活动,如开展汉字听写大赛等,引发大众关注,鼓励大众参与,唤醒大众记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
130、”。“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
131、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的契丹族、建立金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还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
132、:“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
133、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
134、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选自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有删改)材料三: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135、。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
136、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一种仪式,与法律和道德相同,都是从教化中培养个人的敬畏之感,人们是自动地天然地服礼的。B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还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C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D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
137、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解析:选C。A.材料一中只提到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并未提到法律和道德是否如此,另外人们服礼是“主动的”,而非“自动地”。B.“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表述错误。原文为“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D.“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的是先秦时期的儒家礼制观,而不是广义的儒家礼制观;“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理解不当,原文为“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按照仪式
138、做称之为礼,礼与法律不同,礼是靠教化使人服膺,而法律则是依靠外在的国家权力、政治权力来推行的。B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是适时变革,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C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道德的要求;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教化功效。D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华礼制所倡导的精神,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解析:选D。“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夸大其词,原文说“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8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
139、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B中国人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C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不是静态目标,而是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态调整和全程适应。D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解析:选C。材料三是围绕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展开探讨的,C项偏离了论点,不能作为材料三的论据。9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答案: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140、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第四段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及其对于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说明中华礼制能与时俱进、吐故纳新。10中华礼制和传统村落都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在当今,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些无形的和有形的文化遗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认知层面的了解与熟悉。通过各种活动,了解、明白礼制的内涵,知晓传统村落的重要意义。情感上的拉近。通过跨媒介的活动展开多样性的宣传工作,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拉近文
141、化遗产与大众的距离,让它们可感可亲。制定既能“见物”又能“见人”的保护政策,保护传统村落这样的有形遗产;将礼制等无形的文化遗产赋予现代意义,使之在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上发挥作用。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不得不产生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性,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著名学者刘大杰曾称元代萨都剌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活力
142、与变化的趋势”。也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成长、成熟的标志,就农业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往往侧重于对深厚精神苦闷的自我消解、自我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壮大是农业社会忧患意识的主体内容。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虽然也是在生存困扰下的一种自我拯救、自我飞扬,也充满了焦虑、深痛之感,但并不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的别有洞天,而是将原始初民时期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加以发展,剔除了其中包含着的精神层面的穷力追逐,进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材料二:所谓“创
143、客”,是英文“Maker”的意与音结合了汉语语意创造的一个新词,主要指当代社会酷爱科技、富于创意、热衷实践、立志创业的特定社会人群。以创客为主体的创客运动,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其乐趣所在,以创意孵化、技术实践、产品研发为其介入或促进社会、参与或抗拒政治的行为。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思潮及其行为,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创客运动的重要内涵,传统文化不仅随时发展、与时俱进,同时也不断自我进化、自我形塑。正是这一属性,使得传统文化不仅为创客运动提供重要内容,更成为创客运动向着高远目标迈进的精神、灵魂及重要动力来源。人类文明在创意中产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创造中延续,如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人的
144、发展,从爬行到直立,从语言、图画到文字,从步行、骑行、坐行到飞行,人际距离由可视可闻、电话电视到虚拟现实(VR)等现象,都充分说明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在创客运动者看来,传统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当下进行时态。正是在此意义上,当下即传统,传统即创造。由此角度看,创客运动为传统文化发展至少带来以下变化。其一,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的功能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物质创造的观念,是“由用至艺”或“先用后艺”,亦即所有发现、发明与创造,首先在于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物质需要,在满足这一物质基本需要的前提下,然后才会逐渐开始考虑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亦即由实用转向审美。而创客运动首先考虑的是“创意优先”原则,所以
145、当代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往往因为其形式的优美多姿、色彩的美丽舒适、肌理的美观细腻、质地的美妙精致而引发人们的关注,而产品的实用功能则退居其次,可以说是“先艺后用”。这一点在手机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现在的手机,无论技术还是功能,基本都大同小异,然而其材质、造型、色彩却千差万别,更新换代的时间日益缩短,原因在于其“先艺后用”的观念转变。从“先用后艺”到“先艺后用”的功能观念转变,表明了创客运动对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其二,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产品路径转化。由于中国传统创意往往服务于皇室贵胄的需要,所以在其实现路径上一般采用的是单一的、线性的、点对点的单向方式;而创客运动物质创造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整个社会
146、人群日益增长的日常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其实施路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综合的、块状的、点对面的双向多元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新的材料、能源的发现、新的技术的变革以及新的审美观的出现,必然促使产品实施手段与路径的变化。如陶瓷烧制,单就景德镇瓷器烧制的窑炉而言,已经由传统的柴窑,经历了向煤窑、油窑、气窑、电窑转化的过程,这不仅使得环境更清洁,也使得烧制陶器的料、形、色、质、釉等都有了不同的变化与发展。其三,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观念转换性传承。日益兴盛的创客运动,为重新认知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提供了对传统文化价值再发现的新契机。如“工匠精神”的再发现,“游于艺”“君子喻以义”的传统文
147、化价值观在创客运动文化价值观中的体现,臻于工、成于时的手工艺慢节奏与现代创意产业流水线的相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及美学的精神对“意境”的追求在创意产业产品得到生活落实,传统文化产品的独有性与创客运动的独创性相匹配等,都使得传统文化精神与观念得到了转换性传承。其四,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的个性化呈现。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得以延续与传承,首先就在于其个性化特征。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漫长的时间里与广袤的空间中能够不断延续与传承,正在于其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特质。创意本质就在于其独一无二的创造性与鲜活分明的个体性,而以创意文化产业为主导的创客运动,本质上也在于其个性化的不断凸显。正是在这一点上,传统文化与创客运
148、动达成了默契。创客运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就会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个性化气质营构及呈现。事实上,创客运动不仅为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形态的全新转化提供思考及实践,还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恰适载体及呈现形式提供了一种时代的可能选择,进一步促使我们思考并付诸实践,创客运动如何才能进一步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全新风貌、传播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并在新的时代营构出其良性的文化生态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精神空间,也许这正是当代创客运动之于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选自林少雄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有删改)材料三:老庄主张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无胜有。老子甚至主张,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
149、强是死亡的特色。当然,这个说法我们是存疑的。但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僵硬的文化。20世纪后半期,当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入改革的时候,西方的一些政要,比如撒切尔夫人、基辛格等人都对某些国家的改革不看好,而上述这些人却说,改革唯一可能成功的是中国,原因之一是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该坚持的继续坚持,该改革的就改革,化之于无形。全世界能够迈开这么大步子进行改革开放而又保持稳定局面的,只有中国。我们当然不能无原则地自我吹捧,但中华文化适应调整、变化的能力,统筹兼顾、面面俱到的能力,世界上罕有其匹,这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特点。 如今,我们更可以在中华文化传统和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当下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时势,推
150、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们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建设我们美好的生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选自王蒙道通为一从传统经典看中华文化的特点,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不同于农业文化,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除了侧重于自我精神领域,还催生了行为力量。B材料一提到了元代西域文人,不仅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忧患意识中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C北方草原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因此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自发性、独立性的文化。D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难以比拟并非自我吹捧,新时期既要大力传承传统文化,又要注意与时俱进。解析:选D。A项,“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除了侧重于自我精神
151、领域”错,草原文化并不侧重于自我精神领域。B项,举西域文人的例子,说明的是草原文化的主动和积极。C项,“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自发性、独立性的文化”错误,材料一说“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因此它并不是自发性、独立性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是创客运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前进的精神、灵魂以及重要的动力来源。B草原民族忧患意识中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缘于其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C从过去的“先用后艺”到现在的“先艺后用”,体现的是创客运动对传统文化有益的作用。D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
152、力也更主动、更积极。解析:选D。D项,“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错误,材料一只在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的主动、积极性上与农业文化作了比较,并未写到农业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没有必然性。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既不要过于峻急,也不要过于迟缓,应当恰到好处,掌握分寸,留有余地。B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他只是说“如浮云”,像浮云那样一晃而过,并没有说其他丑恶的词,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寸感。C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
153、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D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什么事情碰到钉子,无计可施了,这就是“穷”, 穷就要变,变了才有出路,才可维持下来。解析:选C。材料三观点是“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该坚持的继续坚持,该改革的就改革,化之于无形”,A、B、D三项都符合题意,而C项表达的是“五伦乃天下之达道”。4材料二第三段作者提出“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的功能转化”的观点,并用手机例子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答:答案:此例以手机功能大同小异,但材质、造型、色彩千差万别,手机更新换代时间日益缩短的现象,说明人们对手机形式审美需求超过实用需求,证明创意产品使人
154、们观念从“先用后艺”(实用)转变到“先艺后用”(审美),以通俗可感的生活现象为实例阐释了“功能转化”的具体内容,证明了创客运动促成了传统文化的功能转变。5纵览材料二,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答:答案:创客运动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其乐趣所在,以创意孵化、技术实践、产品研发为其介入或促进社会、参与或抗拒政治的行为。创客运动及创意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密切关联。创客运动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转换性传承,个性化呈现。由此,工匠意识与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获得了重新定位。事实上,创客运动不仅为中国艺术与文化形态的全新转化提供思考及实践,还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恰适载体及呈现形式提供了一种时代的可
155、能选择。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在人类生活与人类历史中的定位使文学艺术拥有了这样一些“天性”:既根植于大地,又仰望着天空;既是真实的生活,又是虚幻的想象;既是本能的喷涌,又是理性的张扬;既拥有肉体的丰厚,又拥有精神的空灵;既是对往昔的追忆,又是对未来的憧憬。它拒绝一切形式的人与自然的割裂、物质与精神的偏执、思维与本能的对立、本体与现象的拆解、理智与情感的剥离。它始终追求的是一种圆满、充盈的生命形式,一个真实、独特、富有创造活力的个体。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几乎就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天、地、神、人和谐相处、健康发育的一个楷模。文学艺术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况的象征“在艺术得不到人们
156、的维护,同时又缺乏真正的精神食粮的时代,精神世界是衰微的。灵魂不断从高处跌落到三角形的底部,整个三角形显得死气沉沉,甚至倒退和下滑”。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又是内在于每一个人的身心之中的“任何人,只要他把整个身心投入自己的艺术的内在宝库,都是通向天堂的精神金字塔的值得羡慕的建设者”。 (摘编自文学:人类生存的一种支撑)材料二:文学应该是生活的“随从”而不是“主人”。无数事实证明,文学越是主动贴近生活,生活就越是青睐文学。反之,文学越是自我封闭、高高在上,生活也就越是要抽身离去。这就是“文学边缘化”的内在根源。我们不要假定存在一个“文学中心化”的时代,也不要把“边缘化”的责任推给文学之外,而应该更
157、多地从文学自身查找原因。从这个角度看,不是文学自身的所谓艺术性出了问题,也不是现实生活失去了艺术性呈现的价值,而是文学形式与当下精神生活出现了脱轨。这种脱轨,首先表现在我们对西方的现代文学表现手法过于依赖。如何摆脱它,是值得探讨的。对于西方的现代文学手法和观念,我们经历了抵制、怀疑、接受、模仿等阶段,现在应该进入反思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大量西方思想文化与艺术作品的涌入,新的文化启蒙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文学界对机械现实主义展开了反思,现代主义文学成为启蒙一代新的写作资源。形成于8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观,逐渐成为当代精英文学最重要的文学观念,绝大多数作家都成了这种观念的拥趸。如今,随
158、着“50后”与“60后”作家文学地位的确立,他们信奉的现代主义文学观也被奉上了神殿。“50后”的作家,拥有充分的前现代乡土经验与纵深的历史感,当西方的创作方法涌入的时候,他们可以中西合璧,融通两种经验为一体,并保持中国经验的独特性。而“70后”及更年轻的作家,普遍感受到的都是全球化潮流之下的现代经验,一种很大程度上与西方同质的生活。在这样的经验背景之下,继续沿用前代作家的资源,因袭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忽视对于突变的日常经验的观察,就极容易失去文学表达的本位,失去与时代生活共鸣的能力。这种模仿的立场,让作家普遍处于一种“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原因在于,他们的形式和经验,多半来自文学作品,卡夫卡写人
159、变虫的变形异闻,我便写人变鱼的无解小说。这种叙事技巧与叙事风格上的模仿,确实能够帮助作家迅速找准观察世界、表达世界的手段,培养对于琐碎的日常生活的洞察力,这一点是现代社会写作者需要的,因为现代的真实经验并不是完整、一眼望得见的,而是分散、隐匿在新鲜的生活细节中。但作家“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又会误导自己进入“机械复制”的生产状态。形式方面的学习和模仿并不是坏事,相反,这是所有作家成熟之前的必经之路。但形式模仿必须和精神观念的模仿分开。而现在的情况恰恰是没有分开作家的思想观念,对世事人生的看法,多半是中空的。当某个经典作家的价值观念打动他的时候,他马上将这个观念改名换姓,填充到自己的脑袋里。比如
160、卡佛笔下的美国人患上被日常琐碎细节围困的“精神过敏症”,在一些年轻小说家笔下换汤不换药地再次发作。反观西方这些年涌现出来的重要作家,门罗也好,奈保尔也好,石黑一雄也好,他们的观念都根植在自己的异质经验当中,根植在自己对于人类命运的严肃思考当中。(摘编自张柠、贾想文学期待新的现实主义)材料三:文学经典能够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人在文学中所获得的审美愉悦,不仅仅来自对自我认识的把握,还表现在对自我实现的关怀,通过精神阅历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并从中获得某种支配感。读者在文学经典中徜徉,必然伴随的是艺术沉思。这就是说,审美沉思能够通过我们的想象介入生活,而这种介入实际上是自由地控制或支配生活,这
161、时,我们的精神欲求会得到“绝对的满足”。为此,H帕克区别了同样面对生活时人们的两种不同态度,他说:“对于精通世故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来说,生活只是在包含骄傲、野心或激情的时候,才是有趣的。但是,对于有宗教意识的人和有审美意识的人来说,生活的任何部分都是有趣的。”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如果我们不是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的全部就都是有趣的,就能够允许我们借助自由的想象来参与和支配,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摘编自王确文学经典的合法性和存在方式)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艺术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天、
162、地、神、人和谐相处、健康发育的模范。 B文学自身和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均没有出现问题,而是文学形式和精神生活脱节了。C大量西方思想文化和艺术作品的涌入,对新的文化启蒙有促进作用。D个别作家因为忽视了对突变的日常经验的观察,所以失去与时代生活共鸣的能力。解析:选C。A项,过于肯定,原文“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几乎就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天、地、神、人和谐相处、健康发育的一个楷模”。B项,“文学自身和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均没有出现问题”偷换概念,原文说“不是文学自身的所谓艺术性出了问题,也不是现实生活失去了艺术性呈现的价值”。D项,“个别作家因为忽视了对突变的日常经验的观察,所以失去与时代生活共鸣的能力”说法错误
163、,一是偷换概念,不是“个别作家”应该是“70后”及更年轻的作家;二是强加因果,且原文为“就极容易失去文学表达的本位,失去与时代生活共鸣的能力”。故选C。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西方的现代文学手法和观念,在经历了接受、模仿等阶段后,应该进入反思阶段。B重视、维护文学艺术,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起来,我们的时代也可能因此拥有更加充盈的精神食粮。C作家“自动虚构”的写作状态,一方面有利于自身的成长,但另一方面易使自己进入“机械复制”的状态。D只要将观念根植在自己的异质经验和对于人类命运的严肃思考当中,就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作家。解析:选D。D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原
164、文说“形式方面的学习和模仿并不是坏事,相反,这是所有作家成熟之前的必经之路。但形式模仿必须和精神观念的模仿分开”“他们的观念都根植在自己的异质经验当中,根植在自己对于人类命运的严肃思考当中”。故选D。8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中观点一致的一项是()A.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文章结构紧凑、简洁明了,富有哲理和情趣,被后人仿创无数,产生了许多陋室铭体作品。B模仿式创造是指以已有的事物为参考范本,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就是模仿的范本,青就是创新的产物。C唐朝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 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脱胎于南北朝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
165、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句式,各具特色。D“脑瘫诗人”余秀华的胜利,是异质经验的胜利,而对更多写作者而言,真实困境其实来源于和异质经验的隔绝,而异质经验只有还原到单纯内心,才显示其真实肌理。解析:选D。文中所说是提倡异质经验,作家要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对世事人生的看法,与D项余秀华的例子观点一致。9材料二是怎样分层论述的?请简要说明文章脉络。答:答案:首先提出观点,认为“文学应该是生活的随从而不是主人”,进而提出问题反思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从历史推进层面阐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观对“50后”“60后”的正面影响,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阐述“70后”及更年轻的作家在当下因袭现代主义文学观的弊端。辩证分
166、析学习和模仿,对形式上的模仿和精神观念的模仿区别对待,运用正反对比的方式提出观点异质经验与严肃思考对文学创作极其重要。10材料三中说“文学经典能够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请参照你的阅读经验,举例论证此观点。答:答案:在红楼梦中,我认识了一群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她们吟诗作赋,她们嬉笑怒骂,她们性情本真,单单一个白海棠就能写出层次不同、意境各异的作品,使我对生活对事物的认识更上了一个台阶。(意思对即可)论述类文本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帖,不现勉强
167、作为的痕迹。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引人注目而却不招邀人注目,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高贵的身份。艺术和人一样,有它的品格,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固然可以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品低的是内不充实而外求光辉,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摘编自朱光潜文学上的低级趣味) 材料二: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
168、,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钟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
169、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
170、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
171、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摘自郭宏安风格乃文学之大体)材料三: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
172、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王羲之云:“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
173、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B文艺工作者要有学识,但是这种学识体现在文艺作品中,要无形,不漏痕迹。C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D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解析:选C。C项分析错误,文章在提到“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时,是为了强调
174、“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而并非细节的不足。故选C。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能将原作风格传达的铢两悉称。B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引人注目却不招邀人注目,就在于它不卖弄,不做作。C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时不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D文学翻译批评家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原有的风味”上,独具只眼,发现其整体之美,否则,就失去活力。解析:选B。A项,“就一定能将原作风格传达的铢两悉称”说法错误,原文中指出“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而“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
175、惟肖,则是可能的”。C项,“不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说法错误,当细节的错误“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D项,“否则,就失去活力”推断缺乏根据。B项说法正确。故选B。3下列诗句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解析:选A。材料三所引文章为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所引用的词句为“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很明显提到“空”这层意思的只有A项。A项诗句与“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都出自苏轼的送参寥师。4材料
176、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答案: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举例论证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引用沈宗骞的话,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逻辑鲜明。5材料二提到“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认为瑕不掩瑜,这与“细节决定成败”矛盾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示例)不矛盾。对不同的事情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认为“细节决定成败”和认为瑕不掩瑜都是正确的,问题在于人的本身,所有的决定都应该是
177、服务于人的,何时注重细节,何时又得舍掉细节,才是值得考量的。(言之成理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在笔者看来,当代中国似乎正在另辟蹊径。文化在继承和创造上讳莫如深,只在肤浅、入世一途着力,深度和广度干瘪萎缩。看电视节目可知,虽然频道上百,也还是有限,不看者是大多数,在他们,麻将和拜物也可以排遣生命之无聊,就算是玩物丧志,其好玩程度也超过为拜物而说教的娱乐节目、为正确而说教的谍战肥皂剧。现代中国之精神生活,如果去除小资文化营造的充斥于媒体、旨在鼓励拜物的文艺腔,其实最普遍最具影响力的是麻将和拜物。(选自于坚麻将声里听中国,有删减) 材料二:相声之所以采取最简易(也是最高妙)的
178、对话聊天方式,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整合与沉积过程。文学史家们早就指出唐代由“参军”“苍鹘”扮演,“咸淡见义”“一主一从”的“参军戏”,就是“古代的相声”。但“参军戏”并没有直接向现代相声形式发展,而是从宋代“滑稽戏”开始,便向戏剧靠拢了。直至清末民初,相声才在吸纳诸多民间说唱技艺的根基上从戏曲中脱颖而出,从行当角色变为艺人本我,从情节的噱头变成叙述或评点的包袱,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民族的喜剧意识。形式的背后是内容观念。数百篇的传统段子,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同是“性情理心”这一群落文化心理纵向深入的过程。物态文化源于性。“食色性也”,这是
179、人们生存的需要。传统段子展示了近世以来市民意识中比“天理”更重要的“人欲”。不是羞羞答答而是无所顾忌,不是蹙眉颦泣而是笑脸高扬。并且,在欲望不能满足的“悲剧性”中,凸显人性被扭曲的“喜剧性”。梦中婚做梦娶媳妇的幻觉、醋点灯无钱打油的荒唐,无不在“含泪的笑声”中嘲弄、批判现实。行为文化依于情。传统相声的世俗性决定了它要“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延揽人际行为的一切方面。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父子、夫妻、兄友的伦理秩序因世道骤变变得尔虞我诈、虚情假意。化蜡扦五人义等深刻揭示了伪善的可鄙、陋俗的可笑。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比近世任何一部谴责小说都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丑
180、陋卑劣的社会变态:贼说话“贼”没偷成反而“被偷”,小神仙举世皆穷唯江湖术士发迹变泰,描绘着人心不古的一切。精神文化归于心。传统段子在当论酒论赌论哭笑论这诸多“论”中,抒发并释放了市民的愁绪,表述了人们朝不虑夕、六神无主的生存尴尬。当论揭露以实物为抵押的高利贷者,是怎样乘人之危不择手段地敲诈勒索。一件皮袄到了当铺往往被贬得一文不值。各种生意,无论是大是小,都以损人利己为目的。讽刺是传统相声的光华。传统相声的讽刺由情及理,以理驭情,始终遵循“婉而多讽”的方式。即使对贪官污吏的讽刺,也能令人感到铸就其性格堕落的社会和历史阴影。传统相声还充满着自嘲和自省精神,就在这一省一嘲之间坦露胸怀,寻找心灵的自由
181、,“引起疗救的注意”。显然,作为市民艺术的传统相声,始终在世俗的沟壑里滚动,沾染上许多旧世界的尘埃不足为怪。尤其是深入骨髓的“小市民”趣味,更是其致命的地方;但情趣的提高,当伴随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摘编自薛宝琨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材料三: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随着时空距离的不断压缩、时尚流行的全球同步化,特别是数字化的泛在式存在,使我们越来越难以界定“我是谁”“什么是我们的文化认同”。面对日益碎片化的文化现实,人们越来越把目光聚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然而,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有所下降。其实,并非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够,也不能抱怨年轻人静不下心。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
182、传承出现了断档。要让今天的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重新回到私塾念“子曰”“诗云”不太可行,所以如何找到现代化传承之道至关重要。比如,正在播出的原创文化探秘类节目七十二层奇楼,就将探险寻宝的模式移植到了对传统文化的探寻中,年轻的观众通过观看节目,既满足了好奇心,也完成了一段对传统文化追根溯源的旅程。这个节目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的点点滴滴,涉及文化遗产、民间传说、传统工艺、诗词歌赋,时间上更是从先秦跨越至明末清初。节目制作团队解读文化、解开谜题的过程让年轻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培养起文化自信。(摘编自光明日报,传统文化应实现当代传播)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史家们
183、指出,我国古代就有相声,如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滑稽戏”等,现代相声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形成于清末民初。B传统相声内容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这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在吸纳诸多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C传统相声的精华在于讽刺。这种讽刺有情有理,并且能波及造成被讽刺者性格堕落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渊源。D传统相声中既有传统艺术,也有世俗糟粕,尤其是“小市民”趣味,是其致命的地方,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解析:选C。A项,宋代的“滑稽戏”并非古代相声。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D项,“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说法不当。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
184、的“另辟蹊径”写出了当代中国人在文化的继承和创造上变得肤浅、入世,深度和广度干瘪萎缩。B传统相声中的行为文化依于情。经常揭示父子间、夫妻间等尔虞我诈的冷酷现实,这种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入一切的人际关系,决定了传统相声的世俗性。C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丑陋卑劣的社会变态。D传统相声是市民艺术,传统段子覆盖的物态文化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相声在“含泪的笑声”中反映“人性”和“人欲”,嘲弄、批判现实。解析:选B。由材料二第四段“行为文化依于情。传统相声的世俗性决定了它要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延揽人际行为的一切方面。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父子、夫妻
185、、兄友的伦理秩序因世道骤变变得尔虞我诈、虚情假意”可知,B项“经常揭示冷酷现实人际关系,决定了传统相声的世俗性”说法错误。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包罗万象。诸子百家学说、文人画、相声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内容。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经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才能活在现代,逐渐为年轻人所接受、热爱。C也有一些人担心,电视节目运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是否会喧宾夺主,降低观众对表现对象传统文化的关注度。D从小在视觉文化环境中浸润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对于视觉文化的青睐,让一些人不解,让很多人迷惑。解析:选B。B项与材料三论证了同一问题,即如何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提高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9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答:答案:简介传统相声形式的整合积淀历程。介绍传统相声的内容观念。简介传统相声中的讽刺特点。10在今天,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传承?请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你的理解。答:答案:(示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我们要传承发扬,对于糟粕我们要弃之如敝履。发挥当代多种媒介的力量,现代化的视听手段,增加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对传统文化进行信息化的呈现。鼓励与包容不同的传承方式和传承手段,发现与拓展更多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