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一考点二课时提能练第 1 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本讲复习脉络: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 逐层突破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图,回答问题。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环境要素:。(2)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 通过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生物循环光合作用平衡功能物质和能量(1)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要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土壤是各要素的中心环节。(2)大气运动、水的循环、生物循
2、环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具体体现。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图所示:2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1)对河流:气候影响河流水文、水系特征。(2)对地形、地貌:如两极或高山地区由于气温低,被冰雪覆盖,多永久性冻土;山岳冰川的存在,会促使冰川侵蚀、沉积地貌形成;降水多且集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改变地表形态,如黄土高原;降水多的石灰岩分布区易形成喀斯特地貌。(3)对植被:有什么样的气候,就会发育什么样的
3、植被。气候影响植被的类型,如赤道地区,热量和水分丰富,形成了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气候区,水分不足,形成了荒漠。(4)对土壤:气候通过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或腐殖质而间接影响土壤肥力。气候影响生物的分布,而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5)对资源:气候间接影响矿产资源的形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气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考向 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2014全国卷)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
4、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 2009 年为基数,20102013 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 9 月 30 日)。据此完成 13 题。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 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植株数量草本植物11.181.201.211.23 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地上生物量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 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地下生物量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 生物量降低 植株密度改变植被分布改变ABCD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
5、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1.A 2.D 3.D 第 1 题,分析表中数据不难发现,与 2009 年相比,20102013 年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虽然略有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大幅度上升,可见实验期间生物量是提高的,正确,错误;与 2009 年相比,20102013 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虽然不变,但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在持续
6、增加,因此植株密度在增加,正确;实验期间,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不变,错误。故选 A。第 2 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上升。故选 D。第 3 题,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少、地下生物量在下降,说明灌木植物有萎缩的趋势;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在增加,说明草本植物有繁茂的趋势。故选 D。考向 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2017太原一模)读下图,回答 45 题。4图中体现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循环功能 转化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A B C D5图中地理要素产生的新功
7、能,一起参与作用的圈层是()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大气圈ABCD4C 5.D 该图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 逐层突破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状态的改变 统一地理环境举
8、例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统一整体性1关键词语法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词上,即“关联性”和“制约性”,如下所示:2要素分析法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关系:如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常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
9、境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其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的变化,最后分析“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考向 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016全国丙卷)图中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
10、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 13 题。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降水量增加 坡面径流增加 蒸发(腾)量增加 地下径流增加ABCD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1B 2.C 3.D 第 1 题,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1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A 项错误,B 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 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D 项错误。第 2 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说法错误,说法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
12、下径流增加,说法错误,说法正确。故选 C 项。第 3 题,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少,A、B 项错误;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C 项错误,D 项正确。科隆群岛由 19 个岛屿及岩礁组成,面积 7 976 平方千米,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一应俱全,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最美丽的群岛”。读科隆群岛位置图,完成 45 题。4科隆群岛海洋生物异常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距离大陆远B地处热带但
13、受寒流影响C生物天敌少D生物进化慢5关于科隆群岛,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终年高温多雨B地形崎岖不平C成因与我国崇明岛相同D环境优美,无需保护4B 5.B 第 4 题,在赤道地区,又受寒流影响,故生物种类丰富。第 5题,该岛受板块挤压,多山地,故地形崎岖不平。考向 2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1)分析图示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2)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
14、。分析这种做法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所造成的影响。解析:第(1)题,辽河三角洲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首先从该处的地理位置去分析,临海,容易引发海水入侵;其次从该处的气候类型去分析,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引发盐类物质向土壤表层集聚;再次从河流位置去分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地下水位较高,引发盐类物质在地表集聚。第(2)题,放火“炼塘”,使地表温度升高,加大蒸发量,可能导致湿地面积减小,地下水量减小;放火“炼塘”,降低植被覆盖率,使部分动物失去栖息地;放火“炼塘”,秸秆无法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降低。答案:(1)处于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处沿海,湿地水位降低时,易引发海水入侵。(2)对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对地下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对动物: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低。规律总结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实践应用(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警示作用:针对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恶化表现,分析对其恶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根本原因,寻找修复环境的方法与途径。(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指导作用: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安排时,充分考虑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合理安排各种活动的方式、强度、以促进环境的和谐发展。课时提能练(十五)点击图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