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二十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年高考.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284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二十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年高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二十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年高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二十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年高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二十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年高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二十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年高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二十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年高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二十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年高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二十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年高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二十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国际关系(2013天津文综,1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独秀文存(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4分)材料二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

2、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彭明五四运动史(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5分)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4)综合

3、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3分)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4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国际关系1.(2014课标,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

4、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10分)2.(2014课标,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

5、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6、,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3.(2014山东文综,48,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图1、2为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图11945年的德国 图21948年的德国(1)分别说明图1、2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2)概括指出图2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4.(2013山东文综,37,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曾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苏俄不会单独出兵;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国联无力干涉。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8分)(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题组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国际关系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2)英、法等国。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3)庶民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4)陈独秀: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

8、。胡适:“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李大钊: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析第(1)问根据“协约国”可以判断出战争名称,中国人关注这一事件的原因要联系中国与一战的关系作答。第(2)问考查教材基础知识,回顾教材知识作答即可。第(3)问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分析作答,注意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第(4)问要归纳出三段材料的中心思想,分析“国内背景”时要从经济、思想等角度思考。题组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国际关系1.答案(1)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

9、;有核国家增多。(2)原因: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作用: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解析(1)从材料信息看,1576号决议只规定了有核武器国家的责任,并未规定无核国家的责任,20世纪60年代有核国家增多,而联合国大会的决议并不能控制核武器扩散。据此可回答“原因”。(2)可以从核武器的危害、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发展、美苏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态度、联合国的作用等角度回答“原因”。从降低核战争的威胁有利于和平,但该条约又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地位的角度回答“作用”。2.答

10、案(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6分)(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9分)解析第(1)问要联系整个二战的进程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进行归纳,注意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间“1942年2月”,直接归纳出该时间之前的战略态势即可。第(2)问军事意义要从对中国和盟军两个方面作答,政治意义主要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作答。3.答案(1)图1: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英、法

11、、美、苏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图2: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苏占区对峙。(2)导致德国分裂;冷战加剧。解析第(1)问,观察图片,紧扣1945年、1948年两个时间,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两幅图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第(2)问,据图判断局势,联系所学概括归纳其影响。4.答案(1)的依据: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的依据: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依据: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的依据:从“国联制度设计缺陷”“英法控制国联,实行绥靖政策”“国联不能制止战争的具体事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2)纵容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恶化了远东局势。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抗战时期的国际局势。第(1)问要联系1938年的国际形势,从苏、英、美三国的对外政策及国联的性质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第(2)问要紧扣第(1)问的回答,即苏、美、英三国对日妥协的政策,主要从负面影响的角度进行总结,特别要指出对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不利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