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例题解析【例1】 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遭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1)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相应地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A. 气候变化B. 兴修水利C. 毁林开荒D. 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2)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地区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B. 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C. 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 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3)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有()A. 沙尘暴B. 泥石流C. 水土流失D. 台风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出,秦代以前森林遭破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
2、地区;西汉时期,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并且包括新疆的部分绿洲地区。当时,生产技术比较落后,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毁林开荒发展农业和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第(2)题,主要考查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现状。a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部,地处中温带地区,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b地区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但原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已荡然无存,主要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c地区位于蒙古西部,植被以半荒漠为主,森林覆盖率很低;d地区位于西南地区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所以一直没有成为我国的最大采伐林区。第(3)题,e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降水丰沛,并且该地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若森林
3、一旦破坏,极易导致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所以国家已严禁开采本地的森林。点评:本题从多个角度(包括森林种类、分布、遭破坏的原因以及森林的环保功能等)对我国森林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了考查。不能读图准确判断a、b、c、d、e的所属地区,是导致出错的主要原因。答案:(1)CD(2)AB(3)BC【例2】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PI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约_;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_和_。(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
4、构连接起来。(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解析:第(1)题是看图计算题,只要能够大体读出2000年的全球气温升高值大约在1.1 ,2100年,A预案约4.2 ,B预案约2.8 ,C预案约2.3 ,问题可迎刃而解。第(2)题要求学生明确全球变暖的原因。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石化燃料,排放大量CO2,导致全球变暖;随着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清洁能源的使用,全球变暖趋势将会减缓,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也将下降。2100年,A预案平均气温高,应是维持大量消耗矿物燃料的原状;B和C预案的平均气温上升幅度减缓,特别是C预案更慢
5、,应是分别对应天然气大量取代煤和可再生能源取代矿物燃料。点评:本题以全球热点问题“全球变暖”为背景,考查学生对该热点问题的成因、影响、解决措施的了解程度,以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析图能力。答案:(1)0.300.321.11.51.62(2)(3)海平面上升,引起全球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4)共同性原则,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或跨国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例3】 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1)甲图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的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6、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4)影响人地关系演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1)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恐惧、崇拜,对自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2)将丘陵改为梯田,发展种植业,破坏了植被,地表因缺乏植被的保护而出现各种生态问题。(3)本题的切口很小,角度很好,但挖掘较深。在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们围湖造田、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负面影响。主观原因是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不足,客观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大量人口南迁以及人口增加的压力所造成。(4)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
7、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得到认可,而这个过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点评:本题考查人地关系原理及其表现。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例4】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图中对应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a.臭氧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d.森林锐减(
8、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解析:第(1)题,根据框图、箭头方向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氟氯氢可以消耗臭氧造成臭氧空洞;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排入空中与水汽结合形成酸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滥伐和木材过度生产使森林锐减。第(2)题对环境恶化原因的分析应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大的方面,主要是人为原因。第(3)题根据材料提出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提出的防治建议,虽然可以有较大的发挥余地,但主要应该针对原因中的人为因素,即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点评:本题考查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防治对策。答案:(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
9、d(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国际合作。【例5】 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2)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3)大量引R1、R
10、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4)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出图示区域是中亚的咸海周边地区,可以从湖泊的轮廓及注入河流判断,也可以根据该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来判断。中亚地区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河流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更加恶化,如垦荒极易导致土地沙化,引用河水灌溉,导致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使得湖水的盐度增加,这也是该地区盐尘较多的原因。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1)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使地表疏松)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2)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3)(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的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4)“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