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线索1 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有计划的经济体制。线索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革”时期19561966年,党和国家有着许多正确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错误发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危害。19661976年间的“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线索3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我
2、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23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2)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
3、探索。(4)“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5)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指的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并不是纠正“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才是系统地纠正“左”倾错误。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材补缺 19491953年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
4、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其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统购统销:“计划收购”被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称为“统销”)1背景(1)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2)中央决策: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了社会主义_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_。2过程(1)工
5、业化建设成果:到_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2)三大改造表现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_的高潮。结果: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3影响(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
6、划一等缺点。易错辨析 土地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它属于私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正确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_。(2)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_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2.主要失误(1
7、)产生原因: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2)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危害: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易错辨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两者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都破坏了经济发展。3纠正失误(1)举措: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
8、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4建设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_、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2)交通方面:除_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3)能源方面:石油已经实现自给。教材补缺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三面红旗、三线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三面红旗:指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历史已经证明,“三面红旗”是“左”的指导
9、思想的体现,不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胜利的旗帜和法宝。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1958年中苏决裂后,严峻的战略形势与东南沿海脆弱的防务系统让中央领导层开始考虑在西部建设后方战备基地的战略问题。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重大破坏:在“全面夺权”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陷入混乱。(2)出现起色: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
10、团,周恩来要求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有了起色。(3)复苏发展: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_。(4)再度混乱: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2“十年动乱”的影响(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2)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互动课堂核心突破阐释概念提升素养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一)历史概念“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与赎买政策”“八字方针”1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
11、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性质。2新民主主义经济:进入社会主义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3国家资本主义与赎买政策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4八字方针(1)含义: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2)关系:
12、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二)史料探史“一五”计划的开展史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史料二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
13、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2)根据史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史料一用柱状图形象展示了19521957年我国轻重工业比重的变化;史料二分别反映了三大改造、工业产值的增长、重工业的发展相关信息。(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结合所获取的信息和“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的方针分析。试答: 系统认知“一五”计划的特点、原因和实质(
14、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定以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地区分布: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长期性、渐进性:“一五”计划是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充分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2)原因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途径才能改变。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总之,只有优先发展
15、重工业,才能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3)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三)归纳总结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2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到全部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4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
16、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5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计划经济体制(一)史料探史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史料 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
17、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摘编自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探究 据史料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解读 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国际形势和国内局势综合分析。试答: 系统认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必要性(1)当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同时,在经济结构单一、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比较容易顺利地运行。这也是我国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的客观条件。(2)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世人瞩
18、目的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3)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二)归纳总结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1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1)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确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2)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3)统一财政经济,包括控制主要商品,加强市场、物价和金融的管理等。到1952年实现了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为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个基本条件。2基本完成对
19、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3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随堂训练感悟经典对话专家发掘高考12020天津卷,6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
20、到当时(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22020江苏卷,13如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32019全国卷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数他劳动强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42019海南卷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
21、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52019江苏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62018全国卷,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
22、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72018全国卷,31如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3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自主学习一、1(2)工业化建设重工业社会主义改造2(1)1957(2)公私合营二、1(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先进的工业国4(1)武汉(2)西藏三、1(3)全面整顿互动课堂考点一(二)答案:(1)变化
23、: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影响:使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工业化迅速发展,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考点二(一)答案: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大的政府权力;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随堂训练1解析:结合题中信息“20世纪50年代”“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可知,结束“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的原因在于工人们具有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D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与材料中“1955年”不符,A项错误,排除;制造出国产手表只能反映出制表业的发展
24、情况,不能说明当时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B项错误,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勤俭节约的传统,排除C项。答案:D2解析:由“1964年”可知,该宣传画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情况。由宣传画上“跟前辈学习把青春献给农业”的文字可知,其旨在宣传发动民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合作化运动发生在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与题干时间“1964年”不符,A项错误;B、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C3解析: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人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经济建设中。从材料信息看,年画数他劳动强突出对劳动的宣传,引导人们热爱劳动,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故选
25、D项。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年画数他劳动强属于写实画,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于1956年基本确立,故B项错误;1956年,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答案:D4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58年开始,由于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长达三年的严重困难局面。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充实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到1965年,原定的各项调整任务均顺利完成,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B项正确。A项错
26、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期农业和轻工业等经济部门的发展,并未反映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C项错误,合作化运动发生于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一直存在,并未被解决。故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5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等可知,此时我国工业化开始有所发展,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A项错误,B项正确。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指的是1949年至1952年,C项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采取的是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策略,D项错误,排除。答案:B6解析:材料反映了1953年资源勘探队进深山开采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展开,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错误。答案:D7解析:漫画以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为焦点,体现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B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中“量布做新衣”的信息不符,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漫画中“1956年”的时间信息不符,C项错误;D项不是漫画的主旨且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