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南宁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段考试题 理(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如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甲中含有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等成分B. 就所含化学成分与含量而言,乙与淋巴更相似C. 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D. 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直接进入甲【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因此可以确定图中甲表示血浆、乙表示组织液。【详解】A、血红蛋白
2、在红细胞内,没有在甲血浆中,A错误;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所以乙组织液和淋巴成分更相似,B正确;C、甲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乙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C错误;D、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乙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B。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B. 某人皮肤烫伤出现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 骨骼肌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内液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
3、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详解】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内液的量减少,细胞体积减小,A错误;B、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渗出形成的,B正确;C、细胞内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错误;D、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D错误。故选 B。3. 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由肌肉或腺体组成B. 兴奋沿神经纤维和反射弧都可双向传递C. 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效应器可产生相同反应D. 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就
4、会出现反射活动【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反射弧完整,还要有适宜的刺激,才能出现反射活动。【详解】A、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A错误;B、兴奋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沿反射弧单向传递,B错误;C、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效应器可产生相同反应,C正确;D、除了要有完整的反射弧,还有要适宜强度的刺激,才会出现反射活动,D错误。故选C4. 下图是功能正常的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
5、图(a、d点分别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刺激a点,电流表可能偏转1次,电流表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B. 若刺激c点,电流表、电流表均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C. 若刺激d点,电流表、电流表都不发生偏转D. 若刺激e点,电流表不发生偏转,电流表仅偏转1次【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在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在突触处,神经冲动是单向传递的。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是双向传导的。【详解】A、刺激a点,由于a位于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兴奋沿神经纤维同时到达电流表的两个电极,所以电流表不偏转;电流
6、表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A错误;B、刺激c点,由于突触存在,兴奋不能到达电流表,所以电流表不偏转,电流表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B错误;C、刺激d点,由于突触存在,兴奋不能到达电流表,电流表不偏转;兴奋在突触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慢,因此,电流表发生偏转,C错误;D、刺激e点,由于突触存在,兴奋不能到达电流表,电流表不发生偏转,电流表仅偏转1次,D正确。故选 D。5.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各有特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B. 神经递质可能存在于细胞内,也可能存在于细胞外C. 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是电信号,神经元
7、之间传递的是化学信号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比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速度慢【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A正确;B、神经递质可能存在于细胞内,也可能存在于细胞外,B正确;C、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是电信号,兴奋传到突触小体,引起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是化学信号,C正确;D、兴奋在
8、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D错误。故选D。6.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高级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成人能够“憋尿”说明脊髓的相应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B. 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C. 大脑皮层的W区受损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D.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
9、中枢等。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3、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
10、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详解】A、排尿过程受脊髓中低级中枢控制,但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控制,A正确;B、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B正确;C、大脑皮层的V区受损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C错误;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故选C。7. 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1mg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微量、高效B. 食物中缺碘
11、,可能导人体内甲状激素含量减少C. 激素分子虽然弥散在全身体液中,但只对特定的器官、细胞起作用D. 一些糖尿病人常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含量,他们需要饭前口服少量胰岛素【答案】D【解析】【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详解】A、激素具有调节作用,在生物体内含量少,作用大,所以1mg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微量、高效
12、,A正确;B、甲状腺激素需要碘元素,食物中缺碘,可能导人体内甲状激素含量减少,B正确;C、激素分子虽然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但不同的细胞表面糖蛋白不同,所以绝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器官、细胞,C正确;D、胰岛素属于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如果口服,会被消化而失去功效,所以一些糖尿病人常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含量,他们需要注射少量胰岛素,D错误。故选D。8. 患急性肠炎的病人初期不能进食,且需要及时补充水、无机盐和葡萄糖。临床上可通过输入葡萄糖盐水为患者进行治疗。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输入的葡萄糖盐水溶液的渗透压与人体血浆渗透压基本相等B. 输入的葡萄糖盐水溶液会导致抗利尿激素释放
13、量增加,尿量增加C. 输入的葡萄糖盐水溶液会导致血浆的渗透压增大,血浆量明显增多D. 输入的葡萄糖盐水溶液会导致患者体内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明显升高【答案】A【解析】【分析】1、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详解】A、输入的葡萄糖盐水溶液的渗透压
14、与人体血浆渗透压基本相等,A正确;B、输入的葡萄糖盐水溶液会导致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水能力减弱,尿量增加,B错误;C、输入的葡萄糖盐水溶液不会导致血浆的渗透压增大,C错误;D、输入的葡萄糖盐水溶液会导致患者体内血糖浓度升高,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减少,D错误。故选 A。9. 为探究中国楤木总皂苷对患糖尿病小白鼠血糖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将60只健康的雄性小白鼠进行适应性饲喂5d后,随机均分为A、B、C、D、E、F 6组。其中A、B、C、D、E 5组腹腔注射3%糖尿病诱导剂(ALX),获得糖尿病模型鼠,F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接下来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以上
15、所述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组别A组B组C组D组E组F组每天灌喂的溶液30 mg/kgSAC60 mg/kgSAC120 mg/kgSAC25 mg/kg二甲双胍生理盐水生理盐水4周后小白鼠血糖的测量值/(mmolL-1)23342032181317522825640(注: SAC为中国楤木总皂苷提取液;二甲双胍为临床上使用的降血糖药。)A. 本实验中对照组是D组、E组、F组B. C组的实验结果与D组的相比,降血糖的效果基本一致,说明一定浓度的SAC可作为有效的降血糖药代替二甲双胍C. SA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减轻胰岛素分泌细胞的负担D. ALX作为糖
16、尿病诱导剂,可能是通过特异性识别并作用于小白鼠的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升高【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实验可知,F组为健康鼠对照组,E组为糖尿病模型鼠中的空白对照组,D组也属于对照组,可以比较两种药物的效果。实验的自变量为中国楤木总皂苷提取液的浓度,因变量为4周后小白鼠血糖的测量值。【详解】A、本实验中对照组是D组、E组、F组,A正确;B、C组的实验结果与D组的相比,4周后小白鼠血糖的测量值最接近,降血糖的效果基本一致,说明一定浓度的SAC可作为有效的降血糖药代替二甲双胍,B正确;C、SA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升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减轻胰岛素分泌细胞的负担,即达到更
17、低浓度的胰岛素也能调节血糖平衡的作用,C错误;D、ALX作为糖尿病诱导剂,可能是通过特异性识别并作用于小白鼠的胰岛B细胞,使该细胞损伤、坏死,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升高,D正确。故选C。10. 冬天的清晨,同学们从温暖的家里出来,走在寒气袭人的上学路上,机体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寒冷环境中,汗腺分泌减少,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尿量增加B. 寒冷环境中,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C. 寒冷环境中,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无法相对平衡,散热量大于产热量D. 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
18、:下丘脑;(2)机理:产热=散热;(3)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详解】A、寒冷时,汗腺分泌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较低,因此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尿量增加,A正确;B、寒冷时,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传到下丘脑的
19、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减少散热量,B正确;C、寒冷的室外,机体的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的过程达到产热量与散热量的相对平衡,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D、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D正确。故选C。11. 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继续分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去甲肾腺素通过传出神经运输到全身各处B. 去甲肾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C. 去甲肾腺素与突触前膜受
20、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腺素属于反馈调节D. 与肾上腺髓质细胞相比,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腺素调节作用时间短、范围局限【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可知,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去甲肾腺素是激素,激素只能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改变细胞原有的代谢活动,A错误;根据题意“去甲肾上腺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可知,去甲肾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B正确;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去甲肾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腺素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根据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比较可
21、知,与肾上腺髓质细胞相比,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腺素调节作用时间短、范围局限,D正确。12. T细胞具有短期保护(效应T细胞)和长期保护(记忆T细胞)的分工:短期保护的T细胞带有“战士”的蛋白分子标记;长期保护的T细胞则有“记忆细胞”的蛋白分子标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B. T细胞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能与侵入细胞内的抗原结合,将其杀死C. 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D. 记忆T细胞能够呈递抗原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答案】A【解析】【详解】A、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
22、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B、效应T细胞通过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错误;C、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迅速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分泌抗体的是效应B细胞,C错误;D、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T细胞比普通的T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D错误。故选:A。13. 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可由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产生B. B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C. HIV在人体内的大量增殖会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D. 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
23、育成熟【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是:大多数病原体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当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抗原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而强烈地进行免疫应答;细胞免疫过程中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详解】A、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A错误;B、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但不能参与细胞免疫,B错误;C、HIV主要侵染T细胞,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因此HIV在体内的大量增殖会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C正确;D、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
24、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而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D错误。故选C。14. 免疫失调包括免疫过强与过弱两种情况。下图是重症肌无力致病的机理,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示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重症肌无力致病机理属于免疫过弱引起的B. 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中产生抗体的细胞仅来自B细胞C. 图示过程中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递质D. 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免疫过强引起,二者都是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病症【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免疫失调病,包括过强与过弱,过强包括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过弱指免疫缺陷病。【详解】A、由图可知患者自身产生的抗体导致自身组
25、织器官损伤,这是自身免疫病图示的免疫过程由抗体发挥作用,属于体液免疫;重症肌无力致病机理属于免疫过强引起的自身免疫病,A错误;B、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a属于抗原,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除来自B细胞还可以来自记忆细胞,B错误;C、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递质,C正确;D、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属于免疫过强引起,过敏反应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病,D错误;故选C。【点睛】易混点: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发病机理15. 人被狗咬伤流血既要注射抗毒血清,还要多次注射狂犬病疫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接种狂犬病疫苗的患者再次感染该病毒时,某种免疫细胞周期变短B. 接种狂犬病疫苗的患者再次感染该病毒时,记忆B细
26、胞可迅速产生大量抗体C. 采用多次注射狂犬病疫苗的目的是产生大量的效应T细胞D. 用动物制作的抗狂犬病毒血清中有效成分是能杀灭其病毒的免疫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反应,当机体再次侵入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2.人被狗咬伤后,需立即注射狂犬疫苗,狂犬疫苗属于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消灭人体内的抗原,由于注射疫苗后产生特异性免疫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注射狂犬疫苗的同时,伤口处
27、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血清中含有抗体,直接消灭一部分狂犬病毒。【详解】A、接种狂犬病疫苗的患者体内存在相应的记忆细胞,再次感染该病毒时,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变短,A正确;B、接种狂犬病疫苗的患者再次感染该病毒时,记忆B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B错误;C、采用多次注射狂犬病疫苗的目的是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C错误;D、用动物制作的抗狂犬病毒血清中有效成分是能杀灭其病毒的抗体,D错误。故选A。16. 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为背光侧,IAA含量大于乙侧和对照组B. 对照组
28、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 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D. 向光性生长是由于单侧光引起了IAA在植物体内的重新分配【答案】B【解析】【分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再长素在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
29、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正确;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错误;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甲、乙两侧生长情况应该基本一致,C正确;D、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正确。故选B。17. 下列有关生长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进行极性运输,不能进行非极性运输B. 生长素由专门的器官产生,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C. 生长素和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D. 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种子的形成,从而形成无子果实【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产生
30、、分布和运输:产生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分布部位: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的种子和果实;运输:横向运输:植物受单侧光、重力、离心力等作用时,在胚芽鞘尖端会出现横向运输极性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单向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韧皮部,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详解】生长素在成熟茎的韧皮部可发生非极性运输,A错误;植物激素不是由特定器官产生的,生长素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都可以合成,B错误;生长素与靶细胞结合后可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C正确;
31、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涂抹未受粉的雌蕊,促进子房发育,可以获得无子果实,D错误。18. 下图是不同浓度生长素(IAA)对某植物幼苗茎切段长度及其中乙烯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据实验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A. 生长素对茎切段伸长的影响体现出两重性的特点B. 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茎切段中乙烯的生成C. 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茎切段长度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D. 乙烯含量的增高可能抑制了生长素促进茎切段伸长【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和识图能力。关键在于理解图中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变化对茎切段长度及其中乙烯含量的影响。【详解】A、与不加生长素比较,加了生长素的茎切段长度都增加,只体现了促进作用,没
32、有体现抑制作用,体现不了两重性,错误;B、由曲线图可知,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生成乙烯的含量也随着增加,故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乙烯的生成,正确;C、由曲线图可知,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茎切段的长度先增加后减少,呈现倒“U”曲线,但都是促进作用,故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茎切段长度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正确;D、由曲线图可知,生长素对茎切段的伸长具有促进作用,而随着乙烯含量的增高,茎切段的长度减少,故乙烯含量的增高可能抑制了生长素促进茎切段伸长,正确。故选A。19. 科研工作者为研究不同生根剂对紫叶紫薇扦插的影响,研究了2种生根剂在不同浓度下处理不同时间对扦插枝条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
33、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0mgL-1NAA浸泡3h处理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B. 该实验不科学之处在于涉及2个自变量,违背单一变量原则C. 在一定范围内,ABT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增强D. 在一定范围内,NAA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抑制作用增强【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根剂的种类、浓度及处理插条的时间,因变量是扦插枝条的生根率;图中各实验组的生根率均高于对照组清水组,ABT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生根率的作用也增加,NAA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生根率的作用逐渐减弱。【详解】A、据图可知:200mg
34、L-1NAA浸泡3h处理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只是促进作用相对较弱,A错误;B、该实验中有2个自变量,但都是单独统计的实验结果,并没有违背单一变量原则,B错误;C、在一定范围内,ABT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增强,C正确;D、在一定范围内,NAA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生根率的作用逐渐减弱,但生根率均高于对照组,故NAA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没有抑制作用,D错误。故选C。20. 某种植物种子经低温处理12个月后能够提早萌发。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种子内的激素含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推断,正确的是A. 抑制种子萌发的是赤霉素B. 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有利于种子保藏C. 种子萌发时
35、脱落酸含量升高D. 喷洒赤霉素,可以代替低温促进种子萌发【答案】D【解析】A、根据题意可知,低温处理能够促进种子提早萌发,图中在处理过程中赤霉素的含量不断增加,因此赤霉素是促进种子萌发的,A错误;B、在处理过程中,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均不断上升,它们均能促进种子萌发,因此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不利于种子保藏,B错误;C、曲线中看出,在处理过程中脱落酸含量下降,说明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脱落酸含量会下降,C错误;D、赤霉素是促进种子萌发的,它能够打破种子的休眠,因此喷洒赤霉素,可代替低温促进种子萌发。故D项选出。【考点定位】图中曲线看出,在低温处理过程中,脱落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说明该激素抑制种子的萌
36、发,而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不断上升,因此它们与脱落酸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促进促进植物生长,而脱落酸抑制生长,它们之间是拮抗作用。21.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调查某树林中树上蝉的成虫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B. 若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将必然持续下降C. 放开二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 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
37、的种群密度,但结果与真实值有差异【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详解】A、树林内蝉种群包括地上部分的成虫以及土壤里的卵和幼虫,所以仅调查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A正确;B、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38、时,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下降,B错误;C、放开二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由于生男生女的概率基本一样,故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C正确;D、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蚯蚓的种群密度,该方法只能大致估算出种群密度的大小,因此结果与真实值有差异,D正确。故选B。22. 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 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B. 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C.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D.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部分标记物脱落
39、,导致第二次重捕个体数偏少,假设该种群数量为A,第一次捕捉标记为B,第二次捕捉C,有标记的为D,则B/A=D/C,则A=(BC)/D,由于D偏小,故AB都偏大,故AB错。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故C正确。主观选择密度较大样方,会导致结果偏大,故D错。考点:本题考查正确密度调查方法,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23.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生长良好,适宜动物栖息和繁衍。如图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40、为m2B. R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 图示种群数量变化符合“S”型增长曲线D. Q点时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纵坐标表示的是随时间的变化,初始时P点小于1,以后随时间延长在Q点等于1,时间继续延长又大于1,并在m2附近上下波动。【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在一定条件下种群的最大数量,m2只是表示前后两年的种群数量的比值,A错误;B、由曲线可知,R点时前后两年的种群数量的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正确;C、图示种群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曲线,C错误;D、Q点等于1,说明种群前后两年的种群数量相等,种群增长速率为0,D错误。故选B。24.
41、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B. 蚜虫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C. 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D. 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答案】A【解析】【分析】种间关系图示:类型曲线图例箭头图例种间关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捕食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和猎物者种群的数量呈周期性的波动,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猎物者。竞争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结局有三,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A取代B;二者在空间、食性、活动时间上产生
42、生态位的分离。寄生A:寄生物;B:宿主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有害,寄生物一般比宿主小,如蛔虫与人。【详解】A、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A正确;B、蚜虫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B错误;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虽没有共同的食物,但也可能存在争夺生存空间的竞争,C错误;D、互利共生是种间关系,是群落中不同种群生物之间的关系,D错误。故选A。25. 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竞争C. 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
43、强度、土壤的盐碱度、温度和水分等D. 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2)群落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即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详解】A、群落空间结
44、构的特征与环境相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植物的垂直结构就是对光照的充分利用,B正确;C、由以上分析可知: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土壤的盐碱度、温度和水分等,C正确;D、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有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D错误。故选D。26. 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C
45、.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 在群落初生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高【答案】D【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群落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3、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
46、度。【详解】A、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B、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错误;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可以发生变化,C错误;D、在群落初生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高,群落结构逐渐复杂,D正确。故选D。27. 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B. 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C. 各种杂草固定的能量只能直接或间接地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D. 该生态系统
47、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详解】A、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A正确;B、微
48、生物可能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分解者也可能是微生物和动物,B正确;C、各种杂草固定的能量有可能不会被利用,例如转化为化石燃料,C错误;D、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8. 图表示由5个物种(U、V、W、X、Y)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Z表示分解者,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各项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V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B
49、. U是草食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 Y是肉食动物,处于第三营养级D. W、X是肉食动物,均处第三营养级【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由5个物种(U、V、W、X、Y)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V属于生产者,U、W、X、Y属于消费者,此外图中Z表示分解者。【详解】A、V处的箭头都是指出去,说明V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A正确;B、V是生产者,而U直接捕食V,说明U是草食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B正确;C、V是生产者,U、X是消费者,而Y捕食V、U、X,说明Y是杂食动物,其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C错误;D、W、X都以U为食物,而U是草食动物,说明W、X都是肉食动物,且均处第三营
50、养级,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29.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B. 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C. 屎壳郎以羊的粪便为食,说明羊同化的能量有部分流入屎壳郎D. 稳定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输入能量【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
51、递减的。一般地说,再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A正确;B、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B错误;D、屎壳郎以羊的粪便为食,羊的粪便所含的能量不是羊同化的能量,应该属于羊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错误;D、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由人工输入能量或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从外界输入能量,D错误。故选A。30. 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生态园。与传统种植农业相比,立体种植(养殖)、桑基鱼塘都有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蚕粪养鱼使废物得到很好的
52、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B. 要调查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和目测估计法C. 根据作物对光需求不同而进行立体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 通过大量引进各种新的优良作物来增加农业生态园的丰富度【答案】C【解析】【分析】1、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3、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详解】A、蚕粪养鱼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A错误;B、调查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C、根据作物对光需求不同而进行立体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引进外来物
53、种不慎会导致生态入侵,D错误。故选C。二、非选题(每空2分,共40分)31. 如图表示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三种调节方式。为了探究体温调节,将8只年龄、生长状况等都相同的某恒温动物均分为A、B两组,A组不作处理,B组全部手术破坏其下上脑,将两组动物放到相同且适宜的常温环境养殖一段时间,测定体温,然后将两组动物转移到5的房间养殖,观察行为表现并定时测定体温。回答下列问题:(1)测定发现,在5的房间,B组动物体温很不稳定且不断下降,而A组动物体温基本稳定,说明_。(2)观察发现,A组动物到5的房间时冷得发抖,而B组动物没有出现此现象。原因是A组动物下丘脑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膜,
54、引起_(填“Na+、“Cl-”或“K+”)大量内流,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稳定,而B组动物下丘脑被破坏,不能完成此调节。(3)根据体温调节过程可知,A组动物到5的房间内的初期,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均会增加,两种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依次符合方式_(填“甲”、“乙”或“丙”)。(4)上述实验不够科学,理由之一是实验没有排除手术本身(伤口及手术操作过程)对动物体温调节的影响,应该再设置C组实验为_;理由之二最可能是_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答案】 (1). 下丘脑能参与体温调节 (2). Na+ (3). 丙、甲 (4). 只做手术而不破坏下丘脑,在相同环境做相同实验 (5).
55、下丘脑还有血糖调节、水盐调节等中枢,被破坏可能会因其它调节不正常而影响体温调节【解析】【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分析图甲途径: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激素;乙途径: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丙途径: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激素。【详解】(1)测定发现,在5的房间,B组动物体温很不稳定且不断下降,而A组动物体温基本稳定,说明下丘脑能参与体温调节。(2)观察发现,A组动物到5的房间时冷得发抖,而B组动物没有出现此现象。原因是A组动物下丘脑传出神经末梢释放
56、的神经递质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膜,引起Na+大量内流,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稳定,而B组动物下丘脑被破坏,不能完成此调节。 (3)根据体温调节过程可知,A组动物到5的房间内的初期,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均会增加,两种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依次符合方式丙、甲。 (4)上述实验不够科学,理由之一是实验没有排除手术本身(伤口及手术操作过程)对动物体温调节的影响,应该再设置C组实验为只做手术而不破坏下丘脑,在相同环境做相同实验;理由之二最可能是下丘脑还有血糖调节、水盐调节等中枢,被破坏可能会因其它调节不正常而影响体温调节,从而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点睛】熟悉体温调节的过程,尤其要注意甲状
57、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分级调节)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调节过程(神经调节)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32. 油菜素内酯是一种新型植物内源激素,主要分布在植物伸长生长旺盛的部位。由于其生理活性大大超过现有的五种激素,已被国际上为第六激素。下表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油菜素内浓度(mg/L)00102030405平均株高162038514224(1)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_,以避免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2)用本实验数据进一步测定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作用的最适浓度,请补充完成以下实验方案。第一步:配制浓度在_范围
58、内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5组;第二步:选取_的芹菜幼苗,随机均分为5组,并用以上浓度菜素内酯水溶液分别处理;第三步:将以上5组芹菜幼苗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第四步:_ 。通过实验结果比较,确定油菜素内酯水溶液作用的最适浓度。(3)有人认为吃了用乙烯催熟的水果,会引起儿童性早熟,这种观点不正确。判断的理由是_。【答案】 (1). 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020-040mg/L (3). 植株高度(或长度)相等、生长状况(或长势)相同的(写出其中一点,合理即可) (4). 测量并计算每组芹菜幼苗的平均株高 (5). 乙烯是植物激素,引起性早熟的是动物性激素【解析】【分析】1、进
59、行预实验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避免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2、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要唯一; 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对照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应保持适宜且相同。3、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油菜素内酯浓度在0-0.3mg/L范围内,随着油菜素内酯浓度的升高,植株的平均株高逐渐升高;油菜素内酯浓度在0.3-0.5mg/L范围内,随着油菜素内酯浓度的升高,植株的平均株高逐渐降
60、低。【详解】(1)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避免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2)第一步: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油菜素内酯浓度为0.3mg/L时,平均株高最大,但是这不能说明油菜素内酯浓度为0.3mg/L时是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且浓度范围为0.1mg/L和0.5mg/L时,平均株高与对照组差距不是那么明显,故应该在浓度0.2-0.4mg/L之间配制5组浓度梯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第二步:选取植株高度相等,生长状况相同的芹菜幼苗,随机均分为5组,并用以上浓度菜素内酯水溶液分别处理;第四步:测量并计算每组芹菜幼苗的平均株高。通过实验
61、结果比较,确定油菜素内酯水溶液作用的最适浓度。(3)吃了用乙烯催熟的水果,不会引起儿童性早熟,这是因为乙烯是植物激素,引起性早熟的是动物性激素。【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要求考生掌握实验设计原则,对于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的理解应用,并完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33. 某生态学家在一弃耕地的紫茎泽兰入侵区,开展轻度、中度、重度入侵群落的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可知,在410月时段,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最小,其原因是_。(2)调查结果也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_(填“能”或“不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弃耕地群
62、落的形成是_的结果。(3)入侵区的紫茎泽兰与其他植物之间主要构成_关系。(4)若有同学欲调查该弃耕地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取一些土壤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导致统计结果_(填“偏大”“偏小” 或“不变”)。【答案】 (1). 重度入侵区已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种的稳定群落(该群落中紫茎泽兰已占绝对优势),所以该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最小 (2). 能 (3). 次生演替 (4). 竞争 (5). 偏小【解析】【分析】由图可知,轻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中度和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大,原因是中度和重度入侵区已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种的生物群落,其他植物在与紫茎泽
63、兰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死亡。【详解】(1)据图可知,在4-10月时段,重度入侵区已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种的稳定群落(该群落中紫茎泽兰已占绝对优势),所以该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最小。(2)调查结果也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次生演替的结果。(3)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之间竞争阳光、水分、矿质元素,构成竞争关系。(4)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将导致计算结果偏小,原因是由于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趋湿、避热的特点,不打开电灯会使进入试管中的土壤小动物数目减少。【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的类型、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等相关知识,意
64、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4. 某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存在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人为干预下,分别给该生态系统的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补偿输入的能量为2103 kJ、3103 kJ。三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 103 kJ)。据表回答下列问题:食物链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同化量463XY呼吸作用散失9624558未被利用29229351分解者分解122112(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_, 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kJ。在人为干预下,能量由第二营
65、养级向第三营养级(能量由植食性动物向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为_。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包括_两部分。(3)若在该湖泊生态系统中加入一种小型杂食性动物,使肉食性动物的食物更丰富。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答案】 (1). 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或制造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从而被生物利用 (2). 367103 (3). 14% (4). 植食性动物的尸体残骸和肉食性动物的粪便量 (5). 【解析】【分析】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因此,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463-96)103kJ=367103
66、kJ。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X=(463-96-292-12)103=63103kJ,次级消费者同化量为Y=(63-24.5-29.3-2.1)103kJ=7.1103kJ。【详解】(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或制造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从而被生物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463-96)103kJ=367103kJ。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X=(463-96-292-12)103=63103kJ,次级消费者同化量为Y=(63-24.5-29.3-2.1)103kJ=7.1103kJ。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能量由植食性动物向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为7.1103(63103)=14%。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包括植食性动物的尸体残骸和肉食性动物的粪便量两部分。(3)若在该湖泊生态系统中加入一种小型杂食性动物,使肉食性动物的食物更丰富。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为:【点睛】本题以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数据表格为载体,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某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能准确判断表中各数据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