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0065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 I 卷(选择题,共 70 分)一、单选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1.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答案】D【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

2、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阶段特征。2.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

3、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 汉长安B. 唐长安C. 宋汴梁D. 元大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中书省是三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政治制度3.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4、”由此可见,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

5、。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4.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

6、,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

7、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5.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

8、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6.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A 汉刺史制B. 宋参知政事C 明内阁制D. 清军机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宋朝时期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答案为B项。A项,汉刺史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管,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分宰相之权”无关,排除;C项,明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且此时宰相已被废除,排除;D项,清军机处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体现了加强君主专

9、制集权,且此时宰相已被废除,排除。7.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B正确。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8. 伯里克利时代,凡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

10、权和表决权。这说明当时雅典推行()A. 直接民主制B. 抽签选举C. 代议制民主D. 轮流坐庄【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干中的每个公民都要参加公民大会,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可以看出是直接民主制。故答案为A项。题干体现不出抽签的特点,排除B项;题干内容看不出代议制,而且代议制是间接民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直接民主而不是轮流坐庄(轮番而治),排除D项。9.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A. 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B. 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C. 联邦制与共

11、和制的原则D. 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体现的是共和制原则,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B项和D项说法均错误,故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10. 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 有利于政局稳定B.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C. 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D.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答

12、案】A【解析】“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重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说明当时政局不够稳定,“戴高乐就任总统后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就等于不再让议会作为国家的重心,这就有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故选A;总统的元首地位在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时就已经确立了,故B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B;题干并没有提到剥夺议会的权力,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C;法国没有实行两党制,是多党制,故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11. 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A. 筹集税款B. 干预立法C. 招募军队D. 任命大臣【答案

1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权力的分析能力。“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用明确的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力(如征税、立法、征兵等),但是英国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大臣的权力。12. 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新政客观上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B. 新政标志中国由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C. 新政推动西学传播,为戊戍变法做了舆论准备D. 新政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抵制侵略【答案】A【解析】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之后的现代化发展为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在之后则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据此可知新

14、政中的主要内容是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和派遣留学生,这都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表现,而这一过程为接下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思想和军事基础,客观上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从此中国在学习政治制度上有了进展,所以说A的表达符合题意,故选A;新政之后中国并没有从专制走向民主政治,故排除B;戊戌变法在新政实施之前发生,故C错误;新政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的内容,故D不符合史实。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题干中早期现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分别指的是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的分界。理解这一概念的前提下,考生必须明确知道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根据其内容去推断是否符合题干中“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

15、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这一说法。还需注意的是历史史实前后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是否准确,据此可以排除BCD。13. 1940年,中共中央曾发出指示:“要教育干部党员与群众学会议会斗争的方式与民主作风,善于在民主斗争的形式、政府仲裁的形式下来保护基本群众的利益与实现党的政策,而不是让别人感觉仍同国民党一样的一党专政。”中国共产党发出该指示,旨在A. 坚持全面抗战路线B. 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C. 组建民主联合政府D. 扩大自身的阶级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中共中央指示要切实落实民主,避免出现“一党专政”以获取人民的支持,说明中共中央旨在团结人民,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故选A;1940

16、年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在此时并没有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目的,排除B;此时的中共主要目的在于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坚持全民族抗战,并非是为了组建民主联合政府和扩大自身阶级基础,排除CD。14. 1949年9月2日,周恩来在解释新政协会议未将社会主义前途写入共同纲领时说:“只有全国人民在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这是唯一的最好的前途,才会真正承认它,并愿意全心全意为它而奋斗。”据此可知共同纲领A. 体现了重视国情的现实主义风格B. 对国家道路的判断尚不明朗C.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 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人民刚从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

17、解放出来,对社会主义前途还没有切身实践,因此没有将社会主义前途写入共同纲领,这体现了共同纲领重视国情的现实主义风格,故选择A;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和最高纲领,排除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排除C;1998年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D.15. 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变法措施结果A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 励军功。“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 治。”B王安石变法:市易法。“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C戊戌变法:设

18、立农工商总局。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D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 头税(丁税)的废除。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促进了秦朝社会稳定,国富兵强,即“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故A正确;市易法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结论错误,排除;戊戌变法的措施基本没有得到实施,并没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结论错误,排除;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摊丁入亩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 头税的废除,排除D。【点睛】1

19、6. 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比较,其进步性不包括( )A. 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B. 有利于扩大人才来源C. 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答案】A【解析】【详解】进士、明经是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与九品中正制相比只是内容发生变化,无法体现出其进步性,故选A;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使平民子弟也能通过考试进入国家统治阶层,扩大了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BCD都是科举制的进步性,与题意不符。故选A。17.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随内阁更替而变动;事务官负责

20、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文官法的颁发A. 为复辟帝制做准备B. 规范了官员等级秩序C. 有利于政治近代化D. 推动了政党政治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可知民国初年的文官制度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有利于政治近代化,故C符合题意;材料的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后者不受内阁的变动而变动,未必附和复辟帝制,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等级,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与政党政治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8.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

21、导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从题干结构图中看出该时期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中央人民政府受政协领导。这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初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的时期,故 正确。是1954年颁布;完成于1956年底,因此与题意不符。【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

22、的主要原因是( )A. 最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B. 英国政府的推动C. 工业革命的影响D. 中国科举制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主要原因应从经济角度思考,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对政府行政提出了要求,在此背景下确立了文官制度,C项正确;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与文官制度确立时间相隔太远,因此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A;英国政府的推动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B项错误;英国的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但是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不是其建立的主要原因,排除D。20.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这一做法A. 维护了垄断资产

23、阶级的利益B. 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C. 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D. 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所述文官是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取,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D项正确;垄断资产阶级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材料没有涉及垄断资本对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经济秩序的建立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21.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结果分为最优、优、中、上、最下5等,获得相应

24、的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再被分配、担任相应的官职。这A. 促成了教育的近代化B. 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C. 废除了科举选官制度D. 表明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答案】D【解析】【详解】学堂选官制度将毕业考核成绩与官品相对应,而且官品显示着浓厚的风建色彩,由此证明当时的学制改革具有浓厚的封建性,选项D正确;材料主旨在于说明当时的改革是将学堂和选官结合,并不能得出教育近代化的结论,排除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而且当时清政府在学堂中教授的内容依然以儒学为主,排除B;科举制度废除是在1905年,排除C。22.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届高等考试中,报考人籍贯遍及17个省份

25、,共录取100人。下表为报名人数在前六的省份及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表(其他一些边远省份,报名人数只有几人,有的甚至只有1人)。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报考政策更倾向江苏省B. 录取与报考人数的省份排名虽有变化,但变化不大C. 报考、录取人数与经济文化发达水平基本上成正比D. 国民政府的统治尚未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特点。依据表格可以看出报考和录取人数最多的省份基本上是在近代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东南沿海沿江地区,故C项正确;虽然江苏省的应考和录取人数都最高,但并非政策使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促成的,排除A项;材料中只列举1931年数据,体现不出变

26、化,排除B项;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统一,排除D项。23.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A. 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B. 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 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D. 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

27、有办法治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所以答案选D。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24.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所以古代最高统治者称为王。并且斧钺为礼器,更象征王者之神圣。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了儒家仁、义等道德规范D.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孟子的观点大意为: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坚持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称为“王”。甲骨文中“王

28、”字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的观点中认为坚持道德、施行仁政者为“王”,因此他的观点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并不一致,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而孟子强调称王的条件,不能成为“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儒家的统治理念,而非道德规范,C项错误。 材料中孟子强调统治者要坚持道德、施行仁义,这体现了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故选D。25. 汉武帝见公孙弘既“习文法吏事”,又能“缘饰以儒术”,任命其为丞相并令其直接参与更定律令的工作,这主要说明( )A. 精通法是选官的依据B. 当时丞相职权的多样化C. 官员实践经验有助立法D. 汉代法律儒家化的趋向【答

29、案】D【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期,随着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确立了“以礼入法”的原则,将儒家精神注入法律,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在法律制定上自然要求立法者通晓律令和儒家思想,D项符合题意;汉代选官是察举和征召,标准是品德与才能,不是熟知儒法,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不能反映丞相职权多样化,B项不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26.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深远影响,而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春秋时期孔子维护

30、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的需要B. 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牵制国人思想C. 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D. 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政治说教者,这是孔子思想的僵化时期,故选C;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并非迎合时代的需要,而是反映了孔子的保守色彩,排除A;董仲舒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孔子被正统化,董仲舒新儒学中“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又将孔子“神化”,排除B;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虽然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但是毕竟引进了新的东西,解放了人们

31、的思想,排除D。27. 14世纪,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独立的法学派,即“罗马法学派”,16世纪时,法国的罗马法研究居全欧洲最前列。在荷兰则以格老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研究罗马法。材料表明A. 罗马法对欧洲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B. 学者的研究带动了罗马法的复兴与繁荣C. 罗马法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发展D. 罗马法为近代欧洲法制建设莫定了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在14-16世纪的欧洲,法国、荷兰、德国各国学者都对罗马法进行了研究,这说明罗马法对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正确;各国学者对罗马法的研究,只

32、能罗马法对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不是罗马法的复兴与繁荣,B错误;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思想解放推动的,不是由罗马法推动的,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法国、荷兰、德国各国学者都对罗马法进行了研究,没有强调罗马法对欧洲近代法制建设的影响,D错误。【点睛】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罗马法中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影响更为直接。28.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道格拉斯指出:“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随心所欲或反复无常的人治之间的大部分差异。坚定地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是我们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保

33、证。”这体现了美国法律制度的特征是A. 程序公正原则B. 无罪推定原则C. 民主权利原则D. 资产阶级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坚定地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是我们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保证”体现了美国法律制度的程序公正原则,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29. 有学者认为,从维也纳会议召开到体系运转前期,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大国在该体系中,并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也没有经常利用他国的暂时脆弱;相反,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该学者意在说明维也纳体系的特点是A. 大国主导、利益优先B. 保持克制、寻求共识

34、C 集体安全、欧洲均势D. 协调矛盾、强权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大国没用“权力政治”原则,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没有用“战争或者武力威胁”处理危机,做出了“更多的退让”等,强调了保持克制、寻求共识的特点,B项正确;“大国主导,利益优先”与“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等不符,排除A项;“集体安全、欧洲均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强权政治”与“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不符,排除D项。30. 1954年宪法全民讨论分为两个阶段,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1954年宪法的制定A. 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B. 体现了群众自治原则C. 使政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D. 具有坚实的社会

35、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宪法草案是经过“全民讨论”确定,说明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意愿,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D正确;1996年到1999年3月,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正式提出阶段,十五大标志着依法治国方略正式提出,排除A;宪法草案的确定和群众自治无关,而且当时并不是实行群众自治,排除B;全国人大召开之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排除C。31. 下面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三项史实,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主题是A. 新中国初期外交B. 外交关系的突破C. 新世纪外交成就D. 新型区域合作【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根据所学可知

36、,这三项成就都反映中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关系上的突破,故B项正确;建国初期的外交是指50年代左右,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新世纪外交成就是指21世纪,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中的外交成就与区域合作无关,排除D项。32. 北魏道武帝拓跋硅雄心勃勃率兵伐燕,部下思北还。他说:“四海之人,皆可为与国,在吾所以抚之耳,何恤乎无民?”拓跋硅的话A. 具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精神B. 具有大一统的家国意识C. 具有仁政亲民的政治思想D. 具有崇尚武力的统治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拓跋珪的观点认为四海之内皆可以作为国家,只要统治的得当,并不需要担心百姓不归附。拓跋珪将治国与抚民相结合,体现了拓跋珪

37、具有较为浓厚的家国意识,B正确;“四海之内皆兄弟”与题干中拓跋珪的主张不符,排除A;仁政亲民与题干中“四海之人,皆可为与国”不符,排除C;拓跋珪主张抚民而非崇尚武力,排除D。33. 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 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 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 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题意可知宋代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到明清时期谏官与监察制度合一,形成单一的监察体系,这与专制权力强化的趋

38、势相一致,故选D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体系逐渐向单一发展,并不能说明效率的提升,故B、C两项错误。34.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该法典的出发点是A. 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B.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 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D.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法律,共有七编。民法典传统上最为重要的功能是市场经济领域,还有调整非经济领域、婚姻家庭

39、生活和私人生活领域,是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故选D;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A错误;中共十八大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处理国内各种民事主体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并不是与国际接轨,C错误。35. 如图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项政治制度,对其共同点的认识错误的是A.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B.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 社会制度完全不同于内地D. 实行本区域的人民自治【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

40、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本就属于内地,其也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而澳门特别行政区则保持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不是共同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一国两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两种制度都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行本区域的人民自治,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故ABD都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30 分)二、非选择题(共两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36. 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 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

41、唐时期,中 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 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 19 世纪 50 年代起,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 年, 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一)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二)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 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三)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四)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

42、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1855 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 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 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 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答案】(1)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 优录取的选拔性。作用:促进 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

43、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 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2)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民主 平等思想的传播;旧官吏制度的弊端。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职位分类,重视考核;专设机构,统一管理;渐 进改革,日益完善;法制化,专业化。【解析】【分析】【详解】(1)特点:根据“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得出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根据“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得出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根据“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得出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作用:根据所学科举制的影响,可从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

44、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等角度分析总结。(2)背景:根据“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得出旧官吏制度的弊端;根据“19世纪50年代”,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时代背景,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等角度分析总结。特征:根据“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得出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根据“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得出职位分类,重视考核;根据“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得出专设机构,统一管理;根据“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得出渐进改革,日益

45、完善;根据“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得出法制化,专业化。【点睛】37. 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民主法治建设的健全和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 国会遇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或应全国三分之二州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表: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序号时间条文节录41791 年人民之人身、住宅、文件与财产不受无理搜查扣押之权利不得侵犯。151870 年第一款 合众国或其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前此曾为奴隶之关系而拒绝或剥夺合众国公民之投票权。221951 年第一款 无论何人,当

46、选担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次。261971 年第一款 年满十八岁或十八岁以上之合众国公民之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关系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否定或剥夺。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朱曾汶译)材料二 民国时期民法典代表了我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不仅借鉴 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不仅立法内容趋于完善,立法技术也较前一时期有了很大改进,它揭开了我国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由于历史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这样一个法典化的进 程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而未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失败的。摘编自:赵虎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研究材料三 新中国

47、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20 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1956 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 年,虽完成民 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20 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 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 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 1986 年颁布民法通则。20 世纪九十年代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21 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20 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

48、0 年 5 月 28 日,十三届 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美国“修宪”的因素;归纳上表 中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两个基本方面,并选取相关条款分别予以说明。(2)根据材料三,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3)综合材料二、三并谈谈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民法典编纂给我们当下的启示。【答案】(1)因素:美国宪法第5条提供法律依据;美国宪法内容的缺陷; 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说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如第4条规定保障人身自由、财产权等。完善国家权力制度,如第10条

49、强调各州保留相应权力。(2)特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动因民法典制定进程不断加快;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3)启示:民法典的编纂必须密切关注传统和国情;重视立法者的素质; 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直面社会现实。【解析】【分析】【详解】(1)因素:根据“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国会遇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得出美国宪法第5条提供法律依据;根据“不得因种族、肤色或前此曾为奴隶之关系而拒绝或剥夺合众国公民之投票权”得出美国宪法内容的缺陷、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说明:根据“人民之人身、住宅、文件与财产不受无理

50、搜查扣押之权利不得侵犯”得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如第4条规定保障人身自由、财产权等。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宪法修正案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完善国家权力制度,如第10条强调各州保留相应权力。(2)特点:根据“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 1986 年颁布民法通则”得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动因根据“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得出民法典制定进程不断加快;根据“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得出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有利因素:结合所学,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等角度分析总结。(3)启示:根据“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得出民法典的编纂必须密切关注传统和国情;根据“未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得出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直面社会现实;还可从重视立法者的素质等角度分析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