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 元 整 合网络构建考题例证例1(2015山东卷)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再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
2、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例2(2015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
3、,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可知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回顾教材知识作答。(2)第一小问,提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作答。第二小问,要结合王安石变法前的社会形势分析。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
4、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升华拓展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的特点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涉及政治制度。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重在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这是由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从经济角度看,
5、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统一度量衡,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其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和王安石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推行军事改革是为了强兵,以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推行军事改革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在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对教育进行的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目的是整顿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