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让学生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形成对此变革的基础知识。2.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树立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2)政治:以世袭制打破禅让制传统。2商(1)实行内外服制。(2)商朝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西周(1)内容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
2、立诸侯国。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周天子和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2)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它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制约。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知识点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背景(1)春秋时期,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2)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都进行了重大变革,君主权力加强。(3)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2内容(1)皇帝制:这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2)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各司其职。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
3、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3)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和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郡县主要官吏都是由中央直接任命。(4)文书制度:秦朝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知识点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1)汉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是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东汉时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长。(2)隋唐:三省六部制内容: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
4、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特点: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意义: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宋: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4)元: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5)明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绵延1 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废宰相后设立内阁,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6)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2地方行政制度(1)汉沿袭秦的郡、县二级制,还包括王国和侯国。到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2)魏晋南北朝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3)隋唐隋朝
5、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唐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后形成藩镇割据势力。(4)宋:初期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来又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5)元:实行“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地方制度。(6)明清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其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安派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清朝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1阅读教材P2“思考点”:你认为商朝与西周的政体有何异同?提示:(1)相同:两种制度的
6、目的都是为巩固王朝的统治,但由于附属国、诸侯国的权力太大,商王、周王对各国的控制并不严密,与对内服、王畿的控制相比十分薄弱。(2)不同:概念不同,内服是指商王有能力统辖的地区,外服是指臣服商王但是商王没有能力完全控制并统辖的边疆夷族和附属的诸侯。分封制是在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用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统治制度;统辖力度不同,“外服制度”和中央与地方关系有类似之处,但又有不同。商王与部族是被迫的臣服关系。分封制的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重要官职的任免要呈报周王批准。2阅读教材P3“历史纵横”,为什么自嬴政开始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提示:(1)他认为自己“功过五帝
7、,地广三王”,改名号表达成功,体现他完成统一的丰功伟绩。(2)始皇帝,代表第一个,说明他希望后代要千秋万世,传之无穷。3阅读教材P4“学思之窗”,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总结的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光武帝吸取史上帝权受威胁的教训,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因而三公权力被削弱。4阅读教材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提示: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明朝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思维导图秦朝的郡县制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8、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1)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提示: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结合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的历史依据。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历史依据: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混战不休。特点:郡县制地方官
9、员的任免权悉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自主权,必须服从中央的政令。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1)联系: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2)区别项目分封制郡县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选官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才能、政绩、地域官员任命世袭由皇帝直接任免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1“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种观点()A指出了秦统一的重要历史作用B肯定了秦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C洞察到了秦朝制度的重大缺陷D是对秦朝行政制度的全盘否定B“使后无战攻之患”
10、是指郡县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2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原因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官吏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D分封制下各级诸侯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统治。而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吏被中央牢牢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A、B、C三项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反映郡县制的本质。从唯物史观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1积极作用(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
11、2)经济上,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3)民族关系上,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2消极作用(1)经济上: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3)思想文化上: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封建
1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二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北宋以后,消极方面日趋突出。到了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的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发展到极限,其消极作用占支配地位,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3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尧舜之道,不以仁治,不能平天下”A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是针对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而谈的;另一方面是专制主义,是针对皇权至高无上而言的。故A项符合题意。4下列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易导致唯上是从和因循守旧之风B可以消除割据,维护国家的统一C易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D有利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B封建社会形成割据的根源在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因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可能消除割据,故B项不正确,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