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967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历史试卷【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命题:李志磊】 一、单项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 1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B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 C二战后美苏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D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21947 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上说:“我们必须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 或外来压力的政府企图,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否则 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这一言论( )A使美苏由战时盟友走向对手B导致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C加强了对西欧的扶持与控制D标

2、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 3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 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 踏 两只船”是指()A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 C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41950 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 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D

3、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5学者时殷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 中。学者王玮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材料中有关冷战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 B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C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D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6“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 攻击。”各缔约国可以“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该内容出自(

4、) A联合国家宣言B北大西洋公约C布雷顿森林协议D华沙组织条约 7华沙条约序言宣称: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华约组 织的成立()A使德国一分为二B打破美国经济封锁C加剧了冷战程度D致力维护世界和平 8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以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来维护西方世界的安全。而基辛格在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却采取了通过美国与苏联的对话和合作的方式来共同促进既有 国际秩序的稳定。美国这一政策的演变()A表明美国已经放弃了世界霸权主义政策B成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 C体现了美国国力

5、变化下外交策略的调整D说明美国沦落为世界二流国家 9美国亚达斯等著喧嚣时代:20 世纪全球史认为:“殖民主义曾是整个 20 世纪的主导 力量,而冷战也曾是 20 世纪下半叶重要的一股力量,现在两者的终结为全球历史发展创造 了 新的可能性。”其中“新的可能性”指的是()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多极化格局的趋势C民族解放运动高涨D地方和地区主权膨胀101982 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长期努力下,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网际海洋公约;到 1984 年,先后有 159 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但美英等国拒绝签字。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消除历史矛盾B“公约”有损美英等国霸权利益 C第二世界国家崛起阻碍

6、了美英发展D第三世界国家冲击了两极格局111745 年大臣杨锡绂说,他家乡的米价,在康熙时每石不过二三钱(银),雍正时涨到四 五钱,现在每石要五六钱。清代米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A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C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D粮食大量出口到国外 12下表为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变化状况表。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不超过 20 万石乾隆四十年(1775)30 万石数量()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13明人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

7、。今人崇 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而窥其处心积虑,不过 利我财耳,遂使此辈忘其本来,足高气扬,傲然自得。”材料信息表明当时() A商人地位有所提高B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价值观 14大清律例载:“若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银两闭门逃走者,立 将铺户拘拿押追。逾期不归,杖一百、徙三年”。此规定主要反映了清朝() A法律带有野蛮特征B钱庄、票号已较普遍C仍然推行抑商政策D重视规范商业行为 15隋唐时期,田土所出,粮食而外,兼重桑麻,而桑尤为重要。隋时征调,桑土以绢,麻 土以布。唐时亦有蚕乡和非蚕乡之分

8、,其调绢、布,各随乡土所出,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这说明隋唐时期()A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B赋税政策影响土地经营C农民的负担较为沉重D市场流通的货币较杂乱 16李大钊说:“中国古代的婚姻时期,亦似在秋冬之交。周礼言仲春,夏小正言二月, 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古代()A小农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规律B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171393 年全国缴纳田赋的土地 850 多万顷,到了 1502 年,全国缴纳田赋的土地为 422 万 多顷。由此可以推知明朝()A人口大量锐减B工商业很发达C土地兼并

9、产重D国库极为空虚 18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考古勘探中。发现了保存完整的汉代城址,其中有衙署、城门、 铁器、陶片等,还有汉代、辽金、明清三个时期的道路遗存。城址周边发掘出战国至清代 1146 座墓葬。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古今通州与北京发展的关系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通州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汉代基层社会的管理ABCD 19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 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 A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有明显发展B官营手工艺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 C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D墓葬中存在突

10、破身份等级的趋向 20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 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2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 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完成这两件创举的航海家是()A哥伦布和迪亚士B麦哲伦和迪亚士C哥伦布和达伽马D达伽马和麦哲伦2220 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实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A有利于保障

11、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B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C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D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23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城镇,工厂也增多了”。造成 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工厂制度的诞生B改良蒸汽机的普遍运用C社会立法的改进D君主立宪制度的最终确立 24分析我国19011911 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造成这种地区差异较大的最主要 原因是()19011911 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省份总计省份总计省份总计江苏安徽奉天45175广东湖北北京2492浙江四川陕西22112福建广西吉林1781A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B地区经济发

12、展具有不平衡性 C清政府控制力量强弱的体现D通商口岸商人政治诉求强烈2519 世纪末,熊希龄在长沙成立了“延年会”,其章程规定:“会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 每天都要做操,不搞无谓的社交应酬,婚丧嫁娶要从简办理,反对起居无节,酒食征逐等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延年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顺应了新文化运动的新要求 C体现了“移风易俗”的时代需求D彻底清除了腐朽的生活方式261866 年,左宗棠在奏折中指出:“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 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破价以敌洋商,日久销耗 愈甚,不惟亏折货本,寝至歌其旧业。”这反映出( )A外

13、企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洋务官员与洋人分利的意识 C中外正当贸易已经出现逆差D传统手工业缺乏国际竞争力271843 年与 1858 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表货物单位1843 年税率1858 年税率棉花担6.54%5.72%棉纱担6.94%4.86%印花布匹14.25%4.98%上表中税率的变化导致了()A外国资本大举进入中国B清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C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D外国纺织品占领中国市场 28鸦片战争前,中国丝的出口,每年一般只有几千包,而 1847 年达 22000 余包,1852 年44000 余包,1856 年 79000 余包。茶的出口,鸦片战争前,每年大约五千多万镑,鸦片战

14、争 后历年增长,1856 年已达一亿三千余万镑。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 A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B农副产品商品化率提高C保持外贸出超地位D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29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连系的:铁路的开通 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 的租界出现的。材料表明()A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B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中国交通发展 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D西方垄断了中国近代运输 30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 这个国家也去制造这些机器了。”这说明() A殖民活动

15、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建设性的B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C煤和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 D工业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二材料分析题(共 2 小题,其中 31 题 28 分,32 题 12 分,共 40 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清代赋役制度的变化,对人口的关注也从赋役角度的“人丁编审”逐步转化为以人口数量统计为目的“保甲造报统计人口”的阶段,而此间乾隆六年(1741)可谓这一转 变过程中的分界点。据学者们研究推算,乾隆六年,中国的人口约有 1.43 亿,乾隆七年约 1.60 亿,年增长率高达 114%不过其间各级地方政府在人口统计过程中存在着“约略开造”

16、的问题, 乾隆四十年(1775),在乾隆皇帝的严厉谕旨下,各地方应当是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人口统 计,人口大约达到了约 2.65 亿,年增长率高达 197%。朱义明清代中前期人口数量及增长率的辩析与重估 材料二:18 世纪初,英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緩慢。至 40 年代左右在人口的动态上发 生了一次大的变化,持续了很久的高死亡率开始下降。到 80 年代,英国人口显著增长,这种增长一直延续,到 19 世纪的 2030 年代达到頂峰。这次人口增长速度在英国人口史上是 前所未有的。兰开夏、瓦立克夏、约克郡的西来丁在 1701 年到 1751 年人口分别增长了 33%、 28%、26%,甚至一些古老的工

17、业郡,像位于西部纺织工业中心的格洛斯特在同期人口增长也 超过了 30%在特伦特地区 1743 年至 1764 年 62 个农业村总人口增长了 12.7%,1764 年至 1801 年进一步增长了 38.7%;而这两个时期,附近的 40 个工业村,人口增长率分别为 47.8% 和 96.5%。李翠云论 18 世纪英国人口增长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乾隆年间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16 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 18 世纪人口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12 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19 世纪以前,欧洲上流社会的华贵服饰深受欧洲各宫廷影响:扑粉的假发、男子 的发辩,用料考究、做工精美和缀有华而不实的装饰的服装,代表了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 从 19 世纪开始,男子的服装变得十分简洁:西装外套和马头,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 穿浅色衬衣系深色领带或领结。工人或农民则多穿着结实而又不妨碍工作的服装。妇女的服 装仍是各式长裙,没有太大变化。尽管有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服装的建议并试穿短裙和长裤, 却受到了舆论责难。一战期间,妇女的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 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