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测试卷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中载:“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之,勿令有块以待时”这里所说的耕作工具主要是()解析:氾胜之书是对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由所学知识可知,铁犁是西汉时主要的耕作工具,再结合材料可得出D项正确。答案:D2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材料反映了()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解析:材料信息“十千维耦
2、”,意思即为“一万人一齐来进行耕作”,表明当时的生产方式为集体耕作,故C项为正确选项。答案:C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工具出现在()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C三国时期 D隋唐时期解析:从题干信息“转来转去自行”“禾苗待我灌醉”可以判断是隋唐时期出现的筒车,故选D。答案:D4元代马祖常诗云:“波斯在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该诗歌()A记载了一段战争往事B表达了对疆土的热爱C反映元代中外交流通畅D反映元代桑麻质量较好解析:材料反映出元代与波斯的贸易往来,体现出元代中外交流通畅,
3、故C项正确。答案:C5“这一场的崛起分享着昙花一现的荣耀,里斯本取代了威尼斯成为香料交易的贸易中心,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在美洲源源不断的金银资助下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君主。”这则材料描绘的景象大致出现于()A13世纪 B14世纪C15世纪 D16世纪解析:西班牙葡萄牙率先开始新航路探寻历程,新航路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导致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西班牙凭借先发的探寻优势成为欧洲大陆强国,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6阅读并分析下图,其中导致英国麦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价格革命”B国际市场对英国小麦的过度依赖C英国在殖民争夺中取得初步胜利D英国在与荷兰的贸易竞争中获利解析:新航
4、路开辟带来的“价格革命”,使得西欧市场金银持续贬值,英国国内商品价格直线上涨,故A项正确。答案:A7英国首相福克斯最大的成就是废除了奴隶贸易,法律规定从1808年1月起禁止蓄奴,并指令英国海军在海上拦截各国船只,必要时使用武力制止贩奴。这一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B福克斯是个强权人物C福克斯是人道主义者D英国成为海上霸主解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出现了废除奴隶贸易的现象,故A项正确。答案:A81890年美国第一部反托拉斯法规定:任何契约、以托拉斯形式或其他形式的联合、共谋,用来限制州际间或与外国之间的贸易或商业,是非法的。这一
5、法规表明美国()A私人垄断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B政府在维护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托拉斯始终是依靠垄断价格获得暴利D是世界上最早干预经济的国家解析:题中的反托拉斯法就是反垄断法,就是对自由主义经济的保护,故B项正确。答案:B9据地方志记载,至1897年,无论通都大邑、僻壤狭瞰,衣大布者不过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已有十之八九。对于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D土洋结合生活方式普及解析:19世纪中后期,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布占领中国的市场表明中国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走向瓦解,故A项正确。答案:A10民国时期不仅是
6、我国现代广告业的肇始期,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广告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以下是民国时期的工商业广告,从中了解到的历史信息有()民国时期我国民族工商业曾迅速发展广告内容包含商业、商品等信息,以轻工业为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学习外商经营方式欧美各国的商品倾销一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严重阻碍A BC D解析:民国时期,我国民族工业曾迅速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出现“黄金十年”,故入选;题干信息不能反映,故排除。答案为C项。答案:C11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这一述评论反映出
7、()A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B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C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D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解析:近代工业出现后,女人去工厂做工,具有封建思想的人看不惯,说明是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答案:B12衣着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军装和干部服盛行的是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想统治着社会,人们穿的是整齐划一的军装和色彩单调的干部服,故C项正确。答案:C13有人在回忆我国特区创建时说道:“反对特区的非议很多,有人还发来一本租界的由来的小册子,似乎办特区就会办成租界、殖民地。”对“租界
8、”和“特区”的理解,错误的是()A租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外国干涉下的被迫开放B特区是新中国主动开放的表现C两者的目的都是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D两者性质不同解析:本题考查了经济特区的特点。“租界”的设立是列强为了更好地侵略中国,是列强侵华的一种方式和工具,并不是要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故本题应选C项。答案:C14下表为新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这一表格可以说明()年份产量收购收购量占产量(%)195820 0005 876.029.4195917 0006 740.539.7196014 3505 105.035A.国家收购比重与农业增长相协调B中国农民为国家
9、的工业化作出了牺牲C社会主义建设调动了农民积极性D自然灾害是农业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解析:无论产量是否增加,甚至减少,农民都为国家贡献了大量的粮食,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牺牲,故B项正确。答案:B15下面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根据所写内容,我们可以判断其学习的内容是()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多种分配制度的建立C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D新中国之初三大改造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文字“80年代”“城市”“计划”“来料加工”“自己展销”“国家发放”“利润”等,由此判断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故选A项。B、C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包含于A项之中;D项在时间上不符。答案:A16.如图是1990
1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庆典的场景。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A证券业和股份制经济开始占统治地位B标志着改革开放向更纵深推进C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D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解析:自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至今,我国始终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A、D两项说法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C项错误。答案:B17英国前首相布莱尔2007年曾竞选世界银行行长,布什坚持世界银行行长必须是美国人。最终布什提名的美国人佐利克当选为世界银行的新行长。这种结果的出现是因为()A美国具有强大的
11、经济实力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力严重受损C美国执行霸权主义政策D世界银行根据认缴股金多少决定投票权解析: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于成员国认缴的份额,认缴份额越多,所拥有的投票权越多,美国认缴份额最多,是持有世行股份最多的国家,故选D项。A、C两项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B项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题干中“2007年”不符。答案:D18至1923年秋,(苏联)谷物生产已基本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进而在私有制农业复兴的基础上,商贩们迅速活跃起来,据估计,私营商贩控制了全国商品零售额的75%。材料中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农业集体化
12、的推行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时间和私营经济以及苏联等信息,这样可以判断这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故A项错误;这些信息描述的正是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1936年,时间不对,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故D项错误。答案:B19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之初,大多照搬苏联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借鉴的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集中国家资源开展经济建设C给予企业较大自主权D地方工业管理权较大解析:国家集中资源开展经济建设即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经济建设是正确的,也是这种模式的积极之处,故B项正确。答案:B20苏联某一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
13、赛逐步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较缓,后来甚至导致苏联经济全面滑坡。该时期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其执政时期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增,美苏军备竞赛逐步加剧,故C项正确。答案:C21下图是三种不同经济时代的经济结构,从图2到图3变化的原因是()图1图2图3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C现代科技革命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解析:现代科技革命出现了一种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也就是知识产业,而且它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故C项正确。答案:C22撒切尔夫人根据现代货币主义的原则,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
14、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等措施,以此医治“英国病”。这里的“英国病”指的是()A货币危机 B滞胀局面C劳资矛盾 D自由放任解析:“英国病”指的就是这种通货滞胀,故B项正确。答案:B23布雷顿森林会议在制定国际金融秩序和规则时并非一团和气,布雷顿森林会议俨然成了列强互相争斗和彼此妥协的场所,争斗的双方主要指()A美英 B英法C美日 D美德解析:二战后英国地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试图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故A项正确。答案:A24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造成严重的灾难,可以为其提供灾后重
15、建贷款的国际组织是()AWBBIMFCWTODAPEC解析:WB是世界银行,主要致力于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尼泊尔的灾后重建可以向其申请贷款,故A项正确。答案:A252015年11月16日,为期三天的G20集团领导人峰会落下帷幕。G20(即二十国集团)诞生于1999年,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旨在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由此推断G20建立的时代背景是()A不结盟运动兴起B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D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失败解析:根据题目中“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不结盟运动是指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美苏两极格局之下发起的,故A项错误;根
16、据题目中“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政治多极化趋势的背后是经济多极化趋势,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正确;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小题,26题15分,27题19分,28题16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太祖出于巩固内部统治和防御北元再起的考虑,又厉行海禁,禁止私人出海贸易,也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经商,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长期保持不变永乐时,一方面继续实行海禁,另一方面又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并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中期以后,海禁时紧时松,中国海商和倭寇相勾结,出现了嘉靖年间的倭患。隆庆以后,部分地开放海禁,私人
17、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明初制定的禁海政策至此基本瓦解。与此同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陆续来到中国沿海,这给中国带来了机会,使中国有可能融入世界潮流,“走上与西方世界同步发展的轨道”,但也蕴藏着危机。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关系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事。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变化动地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更加改革开放、日益举足轻重、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没有中国的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有了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才
18、能真正称得上“世界”这个最有分量的字眼。新华社社评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的“海禁”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危害。(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积极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11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说明了明朝“海禁”政策的变迁,结合所学资本主义萌芽的知识,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从国际贸易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作用上来简要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影响,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材料是从两个方面说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的,一是发展的中国需要世界,二是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中国改革开放后
19、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同时联系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作答,中国随着实力增强,渐渐成为世界一极,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日趋紧密。答案:(1)危害:给中国的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了沉重打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中国在近代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2)影响: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是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使世贸组织更加完整,真正称得上“世界”。背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决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世界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反映的是1850
20、1913年英国和法国工人的实际工资。(以1900年为100)年份英国法国18505759.5186064681870706918808174.518909089.51900100100材料二在大不列颠,19111913年,25岁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同样,在普鲁士,1911年时,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1400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295马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以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相比,在1960年约为美国的9%,1970年约为20%,而1979年则约为43%,两者的差距已大大缩小。随着这个变化的发生,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也大
21、为缩小,例如1978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约为美国的78%。这些数字表明,在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在国际间的地位显著上升,日美两国经济规模的差距也在明显地缩小。日本经济除增长率较高以外,在失业率方面也较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低(1980年日本平均失业率为2%,西德为3.8%,美国为7.1%)。摘编自小林义雄战后日本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法两国实际工资的变化情况和变化的原因。(6分)(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能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3)“近二十年”日本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7分)解析:第(1)问,“变化情
22、况”可由表格中的信息分析得出;“原因”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及此时期工业革命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综合比较材料一、二可得出,两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不均,据此作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提取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可结合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诸多因素作答。答案:(1)变化情况:19世纪中后期英法两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增加了近一倍。原因:19世纪后半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法两国的社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巨大的海外投资所带来的利润。(2)社会现象:社会财富分布不均,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说明了国民收入的显著增长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阶级都同样地受益。(3)
23、情况: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与美国的差距明显缩小,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日本的经济增长率较高,失业率较低。原因:二战后进行民主制度改革,重视科技教育的投入,制定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美国的援助,朝鲜战争的军需采购等。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材料二1972年我去中国以前,一个观察家猜测毛(指毛泽东引者注)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将是:“世界最富的国家准备对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做些什么?”在与中国领导人的5天会谈中,他们从未提出过经济问题。他们关心的完全是战略
24、问题,焦点是苏联不断增长的军事力量。20年以后当我第7次去中国时,讨论的焦点已完全转变为经济问题。尼克松超越和平材料三以邓小平1992年年初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以更高的速度向前发展,1989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三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多一些,而1992年和1993年则分别高达12.8%和13.4%;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1993年中国批准外商投资项目近10万个,协议外资金额1 100亿美元,实际投资达到258亿美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多的一年。(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邓小平认为“列宁的思路比较好”的原因。其中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国政府
25、借鉴?(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前后两次会谈的中心问题有何不同,并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5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上产生了“中国威胁论”,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5分)解析:第(1)问,回答“原因”,要先看到列宁的想法和做法,他注意到了市场的作用,及时改变旧政策,采用新政策;可以“借鉴”的方面则为大胆变革,敢于创新。第(2)问,“不同”由材料中“战略问题”“经济问题”可得出;分析原因时,首先要明确外交政策由国家利益决定,其次要注意到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第(3)问,“新的发展阶段”,联系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遇到阻力,再
26、到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可知,这是一个改革深化的过程;关于“中国威胁论”,可以联系和平与发展的相关知识作答。答案:(1)原因:新经济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劳动产品;允许商品经济和一定范围的私人贸易;允许私人开设小型工业企业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它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使社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工农联盟得到巩固,社会形势趋向稳定。借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能拘泥于固定程式,实践中要善于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在落后的国家中提出建设的新思路,我国改革开放需要这种创新精神;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思路可以灵活,模式因国情而异。(2)中心问题:前一次主
27、要议题是战略问题,后一次主要议题是经济问题。原因:前者我国“以阶级斗争为纲”,认为阶级斗争与生产等一切方面都密切相关,且抓住阶级斗争就能带动一切;经济建设上产生了“左”倾错误,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升级。因此,外交也以战略问题为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更多谈论的是经济问题。况且,国家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有利的国际条件。(3)新阶段:是指中国在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看待: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对旧的国际秩序产生了冲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中国的发展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