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四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
2、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
3、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
4、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
5、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
7、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
8、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
9、机勃勃的地球生命。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只要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答案C解析A项,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对所有人一视同仁”。B项,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才有了”。原文是“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说明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D项,“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对人类的界定错误。由材料三“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
10、系的”这句话可知,人类自以为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是错误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答案B解析“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11、”错。材料一中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尽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尊重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这与材料二所倡导的“生命共同体”是一致的。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答案D解析材料二观点是“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D项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强调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观点不
12、符。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4分)参考答案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6分)参考答案了解自然。加深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杀伐以时”(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13、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铁锅槐梁衡一棵上百年的老槐树长在一口铁锅里,这好像绝不可能,但确实如此。去年十一月底,我在河南商丘寻找人文古树,看了几棵汉柏宋槐都不理想,大家气喘吁吁地坐下来吃午饭。当地一位朋友突然一拍脑袋说:“怎么忘了铁锅槐呢!”放下筷子,我们便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千米外的白云寺,拜访了这个锅与槐的奇妙组合。白云寺初创于唐贞观年间,曾是与少林、白马、相国等寺齐名的中原古寺,但现在香火不旺。我们去时凄风苦雨,寺里只有几个僧人袖手看门,一个小和尚系着围裙在伙房里淘米,后院及两厢都是零乱的砖瓦木料。进门后的右手处就是我们要拜访的铁锅槐,现在已是这个寺
14、的镇寺之宝。只见一圈石栏杆中躺着一口直径两米多的大铁锅,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锅沿有三指厚,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像是一个套在树根上的项圈。锅已半埋土中,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而侧根蜿蜒屈结,满满当当,将铁锅挤满撑破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像一大块不规则的钟乳石,或是一摊刚冷却了的岩浆。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虽是深秋,这古槐仍枝叶繁茂,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而整棵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斜塔,有一种饱经沧桑的厚重与庄严。寺院是信众往来的宗教场所,被视作沟通神与人的桥梁。为了给众多僧人和香客备饭,寺里常有超大的铁锅。这口两米的大锅还
15、不算最大,我见过一口更大的,洗锅时要放下一个梯子,才能将人送到锅底。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这白云寺在康熙时达到鼎盛,常住僧人千余人。史载1687年寺里住持佛定和尚为舍粥济贫,造铁锅两口,日煮米一石二斗。十九年后一口铁锅经长年的火烤水煮生了裂纹,就被几个小和尚抬着放到寺的一角。春去秋来,寺院盛而又衰,这口锅也渐渐被人淡忘。沙尘淤满锅底,荒草爬上了墙角,淹没了铁锅。这时一只喜鹊衔着一粒槐籽从天上飞过。它俯下身子,看到这汪嫩绿的鲜草,就落下来歇脚,槐籽落在铁锅里。想这铁锅离开灶台被弃墙角已经数十年,烈日严霜,凄风苦雨,它早已心灰意冷,奄奄待毙。忽然有一只小手轻轻地抓挠着它冰凉的身子,一丝微弱
16、的声音响在耳旁若有似无地呼唤。原来是那粒槐籽经水浸土育,已经开始发芽生根。这口铁锅一下打了个寒噤,从梦中惊醒,忙将这个幼小的生命搂在怀里。那雪白的细根穿过厚厚的积土吮吸着锅沿上的雨滴,像是在替它擦拭眼角的泪花,而嫩绿的树苗已有尺许之高,正努力探出锅外,好奇地张望着庙宇、蓝天、白云。铁锅记起了佛经上讲的万物轮回,因果有缘,众生平等。啊,行住坐卧都是禅,一花一叶皆佛性。它觉得这是佛祖托它来抚养这个从天而降的小生命的,就更加搂紧这棵小树苗。槐树一天天长大,当它已经高过院墙,可以俯视外面的世界时,才发现这个世界上的槐树全是长在土地里,只有它被小心地托着、抱着,长在一口铁锅里,不觉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好比
17、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甚至还身有残疾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照样抚育着一个伟岸的英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它怎么能不痛感身世飘零而加倍珍惜,一定要活出个样子呢?!铁锅槐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就算你有一百个聪明的头脑也想象不出这样的作品。万物有缘,槐树本是一种最普通的树种,数百年来在山地平原、房前屋后不知有槐几多,而长在铁锅里的唯此一棵;铁锅本是一种最普通的炊具,千家万户用来烧水煮饭的铁锅不知几多,但用来栽树而且长成大树的也只有这一个。再说,就算这锅与树前世有缘,那结合之后的数百年岁月,水火兵燹,雷劈电击,畜啃人砍,寺院塌毁,它们又携手逃过了多少劫难才有今天的正果?物竞天择,自然筛选,这是铁的定律。在
18、无尽的岁月长河中,无数个偶然机缘的组合,就出现了奇迹,就诞生了天才。虽然人类愈来愈聪明,但还是逃不出自然的手心。不见我们办了多少音乐学院,却常会输给一个牧羊女或打工汉的歌喉;办了多少文学院,而大作家总是长在校园外。而皇室培养接班人,从选妃子、找奶妈开始,到定太子、配师傅,结果总是多有从草莽中杀出来的开国之主。假如现在有谁出巨资请你再复制一组铁锅槐,恐怕打死也不敢接这个活。铁锅槐虽是天工之物,但它修行于古寺之中,早已融进人的智慧和佛的灵性。在悬崖之上,在大河之岸,树抱石之类的奇树不知多少,而现在这棵古槐抱着的却是一口铁锅,是一锅人间烟火。这是信念的守望,是佛与人的拥抱,是伟大的天人之合。你只要看
19、看那锅里劲结的树根,就知道它们有多大的定力,槐树咬定铁锅,将它凿穿、撑裂、抱紧、融合;铁锅则仰着身子吃力地挺举着大树,不顾自己已经被压裂,被深深地挤进了泥土,直至最后再也分不清是锅抱槐还是槐抱锅。这是心的力量,是佛家所谓的大愿,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它们就这样晨钟暮鼓,相濡以沫,在古寺残阳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寂寞。山挡不住风啊,树挡不住云,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挡不住生命的降生。而一个生命一旦降生,就会本能地捍卫生的权利,坚强地活下去!临出寺门时已暮云四合,我又回望了一下这棵铁锅槐,经秋雨打湿的树身更显出沉稳的铁青,斜伸着的身子像一支要射向云空的利箭。而根部那一圈翻卷着的闪亮的锅沿则如一把拉满
20、弦的弓,引而待发。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想者。世人多爱盆景,喜其能于尺寸之间盈缩天地,吐纳岁月。而古今中外,到哪里去寻找铁锅槐这样一个天地所生、人神共塑、照古烁今的盆景呢?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段中“放下筷子”“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千米外的白云寺”等内容,体现了作者等人对铁锅槐好奇而急于见到的心理。B.文章用康熙年间白云寺的常驻僧人之多和大铁锅的由来、用途等,说明了为什么说“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C.第段描写槐籽在锅里生根发芽的情景时,用“打了个寒噤”“搂在怀里”等语句形象地写出铁锅被幼小生命唤醒的过程
21、。D.文章写白云寺曾是中原四大古寺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却香火不旺,僧人稀少,院内凌乱,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答案D解析D项,“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错误,作者写如今白云寺的情形只是陈述历史的变迁,没有批判的意味。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在描写铁锅槐的成长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铁锅和槐树人的情感,体现了铁锅给槐树的呵护和槐树对铁锅的感恩。B.文章第段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铁锅槐的生长的内容,又为下文写铁锅槐给人的哲思与启迪做了铺垫。C.文章在写铁锅槐是大自然的杰作时,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人类即便再聪明,也无法与自然抗衡
22、的道理。D.本文用词简洁、鲜活,语言富有韵味,如在对铁锅槐成长历程的描写中,在句式上长短句结合,以长句为主,间有短句。答案C解析C项,“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错误,这里没有使用对比,只是列举现实中的例子。8.概括铁锅槐的形象特征。(4分)参考答案高大茁壮,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生命力旺盛,侧根蜿蜒屈结,枝繁叶茂;饱经沧桑,充满厚重与庄严。解析解答本题的主要信息点在第3段,“只见一圈石栏杆中躺着一口直径两米多的大铁锅,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由“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可概括得出“高大茁壮,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锅沿有三指厚,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像是一个套
23、在树根上的项圈。锅已半埋土中,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而侧根蜿蜒屈结,满满当当,将铁锅挤满撑破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像一大块不规则的钟乳石,或是一摊刚冷却了的岩浆”,可概括得出“生命力旺盛,侧根蜿蜒屈结,枝繁叶茂”;由“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虽是深秋,这古槐仍枝叶繁茂,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而整棵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斜塔,有一种饱经沧桑的厚重与庄严”,可概括得出“饱经沧桑,充满厚重与庄严”。9.为什么说“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想者”?(6分)参考答案“面壁的达摩”“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想者”用隐喻的
24、手法写铁锅槐带给人的启迪;锅与槐的结合告诉了人们心的力量、坚守信念的力量;大自然塑造了铁锅槐,它饱经沧桑,是生命的见证,引人思考。解析分析句子的丰富意蕴,通常要与全文的主旨相联系。这句话出现在原文倒数第二段,作者发表了对铁锅槐的感悟之后,即将离开时回望铁锅槐,感觉铁锅槐“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想者”,这里运用了隐喻的手法。“铁锅槐虽是天工之物,但它修行于古寺之中,早已融进人的智慧和佛的灵性。在悬崖之上,在大河之岸,树抱石之类的奇树不知多少,而现在这棵古槐抱着的却是一口铁锅,是一锅人间烟火。这是信念的守望,是佛与人的拥抱,是伟大的天人之合”,即锅与槐的结合告诉了人们心的力
25、量、坚守信念的力量。“你只要看看那锅里劲结的树根,就知道它们有多大的定力,槐树咬定铁锅,将它凿穿、撑裂、抱紧、融合;铁锅则仰着身子吃力地挺举着大树,不顾自己已经被压裂,被深深地挤进了泥土。直至最后再也分不清是锅抱槐还是槐抱锅。这是心的力量,是佛家所谓的大愿,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它们就这样晨钟暮鼓,相濡以沫,在古寺残阳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寂寞。山挡不住风啊,树挡不住云,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挡不住生命的降生。而一个生命一旦降生,就会本能地捍卫生的权利,坚强地活下去”,即大自然塑造了铁锅槐,它饱经沧桑,是生命的见证,引人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
26、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武承嗣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
27、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太后欲造大像,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
28、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注司丞光嗣:狄仁杰的儿子狄光嗣,任司府丞官职。伽蓝:梵语,译为佛教寺院。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B.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C.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D.
29、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答案D解析“陛下立子”是主谓结构,且“则”是虚词,往往用在句子开头,因此在“则”前断开,排除A、C两项;“千秋万岁后”是时间状语,“后”字不能断到后面;“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中“则”是虚词,往往用在句子开头,因此在“则”前断开,排除B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秦汉时始称“太庙”。太庙内只供奉本朝历代皇帝。B.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C.契丹,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唐末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30、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后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等。答案A解析A项,“太庙内只供奉本朝历代皇帝”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本朝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狄仁杰坚持原则,直言敢谏。在立储问题上,不阿附太后,最终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B.狄仁杰公私兼顾,不避嫌忌。他举荐自己儿子为尚书郎,太后说他像祁奚一样顾念家人。C.狄仁杰不计得失,为国荐贤。他知人敢任,力排众议,请求赦免并任用契丹降将李楷固。D.狄仁杰反对奢华,爱惜民力。武则天要建造大佛像,狄仁杰极
31、力谏阻,武则天停止了这项工程。答案B解析B项,“公私兼顾”“顾念家人”错误。原文有“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太后对狄仁杰的赞誉,不是说他“顾念家人”,而是说他像祁奚一样举贤不避亲。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2)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参考答案(1)等到孙万荣死后,李楷固来投降唐朝,有关部门指责他来投降得太晚,上奏请求将他灭族。(2)如今边境不安宁,如果为修建大佛像而耗费国库资财,又用尽民力,假如有一方有灾难,陛下将用什么去救援呢?14
32、.狄仁杰是如何打消武则天要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想法的?请简要说明。(3分)参考答案从先皇遗命的角度劝说;从母子和姑侄关系亲疏对比的角度劝说;机智地为太后解梦。参考译文武承嗣谋求当太子,多次指使人劝说太后,说:“自古以来,天子没有用外姓人做继承人的。”太后拿不定主意。狄仁杰常从容不迫地对太后说:“高宗大帝将两个儿子托付给陛下。陛下现在却想将国家移交给外姓,这恐怕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吧?况且姑侄与母子相比谁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祭太庙,代代相承,没有穷尽;立侄儿为太子,则没听说过侄儿当了天子而附祭姑姑于太庙的。”太后说:“这是朕家里的事,你不要参与。”狄仁杰说:“君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
33、内,谁不是臣妾,什么事不是陛下家里的事!君主是元首,臣下是辅佐帝王的大臣,从道理上如同一个整体,何况我凑数任宰相,哪能不参与呢!”太后心里稍微醒悟。有一天,太后又对狄仁杰说:“我梦见大鹦鹉的两个翅膀都折断了,这是什么意思?”狄仁杰回答说:“武是陛下的姓,两个翅膀是您的两个儿子。陛下若起用两个儿子,那么两个翅膀便振作起来了。”太后因此便打消了立武承嗣为太子的心思。太后命令宰相各荐举尚书郎一人。狄仁杰荐举自己的儿子司府丞狄光嗣,后来他胜任了这个职务。太后高兴地说:“你可以继承祁奚了。”当初,契丹的将领李楷固,善于使用套绳和骑射,每次进入战阵,就好像鹘鸟进入乌鸦群中,所向无敌。等到孙万荣死后,李楷固
34、投降唐朝,有关部门指责他来投降得太晚,上奏请求将他灭族。狄仁杰说:“李楷固勇猛无比,既然能为他侍奉的主上尽力,也一定能为我们尽力,如果用恩德安抚他,就能为我所用。”于是上奏请求赦免他。他的亲属好友都劝他不要这样做。狄仁杰说:“如果有利于国家,难道还要为自己打算!”太后采纳他的意见,赦免了李楷固。他又请求授给李楷固官职,太后任命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派他领兵追击契丹余党,结果将契丹全部平定。武则天要建造一尊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阻,奏疏的大意是:“当今的佛教寺院,在建筑规模上已经超过皇帝的宫殿。营建这些寺院无法借助鬼神之力,只能依靠百姓出力,物资不会从天而降,终究来自地里。不靠损害百姓,那么又怎能
35、得到这些东西呢?”他又说:“如来佛创立佛教,以大慈大悲为宗旨,哪里要劳民伤财,来设置浮华无实用的装饰!”又说:“近年来水旱灾害时有发生,如今边境不安宁,如果为修建大佛像而耗费国库资财,又用尽民力,假如有一方有灾难,陛下将用什么去救援呢?”武则天说:“您劝导我行善,我又怎么能违背您的意愿呢?”于是停止了修建大佛像的工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没有哪一个大臣能比得上,她常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杰习惯于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武则天常常违背自己的本意而采纳他的建议。辛丑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流着眼泪说:“朝堂上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
36、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516题。羌村三首(其二)杜甫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注诗人为左拾遗时,言事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写下羌村三首。糟床:榨酒的器具。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被逐,不能为朝廷效力,虽与家人团聚也缺少欢乐。B.娇儿缠绕膝下的细节,写出诗人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情状。C.粮食喜获丰收,新酒已从榨酒床流出,令诗人倍感欣慰。D.诗人无力改变现实,内心苦闷,只能暂且用酒安慰晚年。答案C解析“已觉糟床注”为诗人想象之景,是虚写。16.请简
37、要分析“萧萧北风劲”在诗中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借景抒情,北风呼啸,营造了凄冷的氛围;与前两句往昔在树下乘凉散步的悠闲形成对比;表现出诗人的痛苦焦虑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密陈情表中“,”两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家中乏人的困苦境地。(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两句,借五壮士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写出了蜀道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3)屈原在离骚中以“,”两句表明自己要以先贤为榜样,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答案(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2)地崩山摧壮
38、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远行的游子,人在他乡,经历了春秋代序、斗转星移,看惯了霜霑林木、北雁南飞,遭际了江湖秋水、世情况味,在与家疏离的漂泊中感受着乡愁的苦痛。对于涌起乡愁的人来说,周遭无一不是可感之景,无一不是可触之情。冬去春来、物候变化、时空间隔,都会引发游子内心深处的乡愁。不论是(甲),还是(乙),不论是(丙),还是(丁),不管你走了多久、走了多远,乡愁一起,失魂落魄。“乡”的繁体字是“鄉”,甲骨文写法中,左右是二人,中间是食物,像两个人相对用餐的样子。相对用餐意味着关系亲近、和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9、,这里有人与土地的和谐,有人与环境的和谐,。“乡”是那一片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家乡的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民众,是人们生存的根基。“家”“宁”“宜”“宴”等汉字形体都有表示住在家乡的房子里,获得宁静、安居的生活的含义,而离开家乡就是他乡之“客”,就是“寄”人篱下。而一旦客居在外,从地缘上、心理上都会感觉漂泊。这时往往会回忆起那一份和睦的温情,为孤寂冷清的生活带来慰藉,这就是乡愁巨大的文化张力。乡愁是我们最根本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印记。,不仅身体远离了家乡的土地,而且心理也远离了民族的精神气质。乡愁是中国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基础,乡土的厚重与和谐能分别消除无根的漂泊与对立的异化,生态的和谐被乡土的
40、顺天应时所维护,其家国同构也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中国人带着乡愁走进了工业文明,走进了新世纪,相信我们还会带着它一直走向更美好的未来!18.文中(甲)(乙)(丙)(丁)处,对应地填上下列四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离家十年的吴文英与故乡仅一水相隔的王安石离家万里的王维少小离家的贺知章A.B.C.D.答案B解析由下文“不管你走了多久、走了多远”可知,先写时间后写空间。填写部分由两组“不论还”句式构成,为递进关系。所填句子程度应由深到浅,离家时间应由长到短,空间应由远到近。19.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组排比句,可以适当增减字数,不得改变原意。(4分)参考答案乡土的厚重能抵消无根的漂
41、泊,乡土的和谐能消除对立的异化,乡土的顺天应时能维护生态的和谐,乡土的家国同构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句意2分,句式2分)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答案示例也有人与人的和谐如果我们没有了乡愁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随着相关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最新应用,濒危语言抢救的速度与参与抢救的范围都在扩大。和传统手段相比,新兴数字技术正带来两方面的改观。首先是语言存档速度和能力提升。利于数字技术可以把语言以视频、声频等存档,相当于为濒危语言建一座“数据
42、博物馆”。而且,人工智能更积极的作用在于互动学习方式的开发。研究者发现,把不同的原住民语言和流行的应用程序结合起来,对维持濒危语言的活跃度有很大帮助。参考答案将“和”改为“尤其是”;将“抢救的速度与参与抢救的范围都在扩大”改为“抢救的速度正在提高,参与抢救的范围正在扩大”;“利于”改成“利用”,在“视频、声频等”后添加“方式”;将“而且”删去或改为“除此之外”。解析第句,根据语段的内容可知作者是突出强调人工智能的作用,所以将“和”改为“尤其是”。第句搭配不当,“范围”与“扩大”能搭配,但是“速度”与“扩大”不搭配,故该句应改为“抢救的速度正在提高,参与抢救的范围正在扩大”。第句,根据语境是说利
43、用数字技术这种手段,而不是讲好处,所以将“利于”改成“利用”;另外,介词“以”后缺宾语,所以在“视频、声频等”后添加“方式”。第句后面的内容是补充介绍人工智能更积极的作用在于互动方式的开发,所以可以将“而且”删去或改为“除此之外”。22.下面是央视记者就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马云进行的专访,请概括他关于进博会的三个观点,每点不超过15字。(5分)在马云看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是因为中国加入WTO之后,大批外国先进制造业进入,冲击了国内一些粗制滥造的产业。同时我国很多企业的学习能力非常强,看到好的企业以后,知道了差距。此次进口博览会,对国内的制造业也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鞭策。马云表示,中国的消
44、费根本还没有开始被挖掘,远远不能匹配我们国家应该有的能力。中国的内需潜力之大,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进博会独具慧眼,由此会实现共赢。谈到“开放”,马云认为,开放不是逼迫别人开放,更不是别人逼迫我们开放,而是自己真正从心里认同,我们需要向世界学习,需要跟世界接轨,这样的中国会赢得更多的尊重。而国际进口博览会有助于中国赢得尊重。参考答案进博会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进博会与内需潜力巨大的中国共赢。进博会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解析本题属于访谈类材料压缩,围绕中心事件“马云关于进博会的三个观点”等要素筛选信息,然后用陈述句进行信息组合。由材料“此次进口博览会,对国内的制造业也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鞭策”可推
45、断出“进博会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由材料“中国的内需潜力之大,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进博会独具慧眼,由此会实现共赢”可推断出“进博会与内需潜力巨大的中国共赢”;由材料“我们需要向世界学习,需要跟世界接轨,这样的中国会赢得更多的尊重。而国际进口博览会有助于中国赢得尊重”可推断出“进博会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快意自然,知行合一。”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道风景,但在某校组织高二暑期赴省外进行山水研学之旅时,遭到了“冷遇”。“马上高三了,出去耽误学习。”“从来没有独自外出过,谁能照顾我?”“去省外,又这
46、么多天,怕家长担心。”“打开网络观天下,何必劳费身心?”面对各种不同的理由,你会做出怎样的回应?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二年级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告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书”,体现你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材料针对目前在中小学中较为流行的研学旅行,但关注对象放在即将进入紧张高考备考的准高三学生身上,使得“行”与“学”形成尖锐的矛盾,准高三学生以各种理由反对山水研学之旅。写作任务为“以高二年级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告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书”,这一任务体现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突出目前高考语文试题重视情境化设计的发展趋势。题干中“体现你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和比较明确的问题,要求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在说理中体现出情感的生发和价值的判断。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较强,避免了套作,发挥了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参考立意:知行合一;于实践中寻真知;求学贵在探索;迈出脚下第一步;绝知此事要躬行;于磨炼中彰显风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