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794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6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6: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精讲精练)【必备考点指要】1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及影响。2了解欧洲的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及历史作用。3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和历史作用。4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5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6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7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认识其历

2、史进步性和局限性。8概述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基本内容,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9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基础考点整理】考点一:梭伦改革1梭伦改革的背景(1)公元前8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因)。(2)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改革的阶级基础)。(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2梭伦改革措施的具体内容及其对民主政治的影响(1)颁布“解负令”:下

3、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1)积极作用:改革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雅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梭伦的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打破了享有

4、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2)局限性:他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它的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没有废除奴隶制。以财产资格来确定政治权利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移到雅典人民手中。考点二:欧洲的宗教改革1欧洲的宗教改革背景(1)宗教:天主教会在西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宗教“异端”运动的出现。(2)经济:近代资本主义因素逐渐产生,天主教会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3)政治:民族主义观念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4)

5、文化: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要求打破宗教桎梏。(5)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2欧洲的宗教改革目的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3欧洲的宗教改革时间 16世纪。4欧洲的宗教改革内容 (1)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因信称义”;圣经至上;世俗权力高于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结果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使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2)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坚持圣经权威,反对教皇权威;简化宗教仪式;自由、平等、个人主义的宗教精神;主张先定论及奋斗精神与节制、忍耐等美德;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式和政教合一的政权。结果建立了加尔文教,日内瓦成为“信教

6、的罗马”。(3)英国亨利八世的改革断绝与罗马教廷的关系;通过“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权力;保留天主教的主教制、教义和仪式;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结果建立了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5欧洲的宗教改革影响(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2)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精神文化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

7、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4)消极影响:不能彻底解决宗教问题,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愈演愈烈。6欧洲的宗教改革实质 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考点三: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经济上,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军事上,战争频繁。文化上,百家争鸣。2商鞅变法的原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

8、,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3商鞅变法的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

9、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定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3)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4)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5)改革旧俗的社会生活改革。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

10、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4商鞅变法的特点(1)彻底全面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2)富国强兵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3)影响深远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5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2)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

11、不惧强权、大无畏的精神。(3)商鞅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4)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障碍。(5)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对商鞅的支持重用是变法的后盾。6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2)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7商鞅变法的结果(1)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

12、响。8商鞅变法性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9对商鞅变法的评价(1)积极影响: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壮大了军事力量;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它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2)消极影响: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考点四: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3、1)民族融合。(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2)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全面。(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2)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3)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4)

14、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5)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2)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7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1)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

15、这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2)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3)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考点五:王安石变法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激化;(2)宋朝建国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

16、费问题严重,形成“积弱”和“积贫”局面,,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3)为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统治危机。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核心,进行改革。历史上将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4)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大无畏精神。2王安石变法的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3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理财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主持制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

17、法等。(2)军事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又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3)教育取士之法: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4王安石变法的败因(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本身也摇摆不定等等。(3)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当时社会的根本问题。5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6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

18、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2)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7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1)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2)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3)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4)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 (5)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8结合今天的教育,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

19、(1)考试内容理解与运用。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进行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2)遵循原则择优录取。考点六:默罕默德阿里改革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 (1)政局动荡:属于奥斯曼帝国行省的埃及,各种政治集团(马木路克、帕夏)争权夺利,战乱频仍。 (2)经济落后:埃及盛行包税制,沉重的剥削导致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3)外部危机:18世纪末19世纪初,已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先后侵略埃及,埃及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 (4)条件具备: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建立。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1)经济方面: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

20、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农业方面,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农作物新品种;工业方面,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初步建立民族工业。(2)政治方面:确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建立了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建立了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3)文化教育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4)军事方面: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特点(1)穆罕默德阿里的经济改革虽一开始就具有对外开放的特点,但这种开放又是非常有限的。首先,从埃及面临的外部环境看,由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和相互争斗仍对埃及形成严重威胁。其次,从阿里改革本身浓厚的封建色彩和高度的集权性来看,由于政府对工业、农业、商

21、业和外贸实行严格的垄断式控制,外国商品和资本难以大规模进入埃及。(2)它是在保存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有近代化色彩,但其性质是封建性的。(3)它涉及内容全面,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此虽有较大成效,但最终以失败告终。4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阿里改革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但其改革是在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进行的改良运动,失败是必然的。 (2)主要原因: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为了对外战争,阿里不断征收重税,并强制人民参军,激化了阶级矛盾,激起了人民的反抗。(3)外部原因:欧洲列强的破坏(阿里帝国的建立,引起欧洲一些列强的嫉恨,他们想方

22、设法破坏改革)。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影响 (1)积极影响: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使埃及成为亚非最早开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结束了长期的混乱状态,实现了国家统一,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经济上,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提高了生产力。军事上,增强了军事实力,成为地中海东部最强大的国家,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文教上,引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1)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2)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3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时间1861年3月3日(俄国2月19日),亚历山大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

23、史称“二一九法令”。4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1)宣布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2)规定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3)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4)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5)地方自治选举产生: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城市杜马。(后两点内容不要求掌握)5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成功原因(1)外部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进行改革。(2)内部原因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使国家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民族愿

24、望。6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1)积极影响: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2)不彻底性: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一方面,专制统治没有改变;另一方面,各地地主都竭力要在改革方案中只反映自己的最高利益。7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

25、质的改革考点八:日本明治维新1明治维新的背景(1)幕府统治危机:政治上,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经济上,幕府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充分发展。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入侵;下级武士萌生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2)幕府高压政策激化了社会的内部矛盾,有志之士通过幕府改革挽救民族危机的希望破灭。(3)条件:武装倒幕和明治政府的建立,改革条件的成熟。2明治维新的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资本主义国家)。3明治维新的内容(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26、,宣布“四民平等”。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2)经济方面: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殖产兴业的重点是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还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派遣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西方经验,推进殖产兴业。突出国营企业的示范作用,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并通过廉价出售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用企业的兴起。重视科技和人才,聘请专家,派遣留学生,设立了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3)文化方面:改革教育制度,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介绍西学,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重视传播,发展新闻出版事业。改

27、变社会习俗,提倡衣食住行的欧洲化。(4)军事方面: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进行武士道教育,创办军事院校。4明治维新的结果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5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1)内部条件: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强藩的支持。制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2)外部条件:日本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明治维新时,世界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来,西方列强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

28、境。6明治维新的影响(1)积极影响: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走上近代化的道路。政治上,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始民主化。经济上,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国际地位方面,日本完全废除了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并逐渐成为强国。(2)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之路,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7明治维新的性质与评价(1)性质:天皇政府推行的旨在巩固统治,维护独立的

29、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有认为是“为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主要强调明治维新的政治前提倒幕运动的成功)(2)积极性: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它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对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局限性: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势力和军国主义势力。经济上,领(1895年)、时务报(1895年)等报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他们还创办了学堂(如长沙的“时务学堂”),提出了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3)高潮百日维新:原因:1897年1

30、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戊戌政变)。(4)失败戊戌政变。3戊戌变法的内容(1)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经济方面: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

31、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文教方面: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4)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4戊戌变法的特点(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

32、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5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1)客观上,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33、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4)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5)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6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与教训(1)积极影响: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2)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34、,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7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高考方向预测】1本专题是古今中外重大改革,历年高考都很重视,因为它符合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2作为选修内容,梭伦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是较易出题的内容。3从题型上看,多个新课标省区都已明确规定,改革等选考内容以非选择题形式命题。在复习中,应把练习重点放在材料解析题上。【规律方法总结】1改革成败原因分析一般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

35、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这些力量又可分别从内外两方面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因为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碍,这就要求改革领导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2运用比较法和列表法,概要掌握古今中外的重大改革(1)比较三大宗教改革;比较农奴制改革和阿里改革;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等。(2)用列表法记忆路德教改革、加尔文教改革、英国国教改革。3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两大原则)(1)历史主义原则:要把各种改革放在

36、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评价。应当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些历史要求。(2)社会发展原则:一场改革的成败,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它对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做出的基本的判断(肯定或否定)。【易混知识清单】1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类别比较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支持者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实质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

37、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2德国、瑞士和英国三大宗教改革运动改革人物新教派别核心教义其他主张影响地区马丁路德路德教“因信称义”;全体信徒皆教士;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简化仪式、神职人员娶妻、蔑视权威德国北欧加尔文加尔文教圣经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提出先定论简化仪式、选举神职、生活节俭法国英国等亨利八世英国国教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神职人员须效忠英王;信仰得救,圣经为唯一标准基本保留原教义和仪式、解散修道院英国3加尔文教与路德新教教义的异同,哪一教派更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什么

38、(1)相同:都强调圣经的地位;都主张信仰得救。(2)不同: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3)判断:加尔文教派更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4)原因:加尔文教派的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派的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取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单元要点分析】3明治维新的特点(1)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较为全面。(2)从改革方式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

39、策。(3)从西化的具体方式上看,不仅仅是简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是注重加以更新改造。(4)从措施的推进方式上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5)从改革内容的特点来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4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1)从背景和条件来看: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背景和条件下发生的,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2)从纲领和内容来看: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请求光绪帝仿效日本、俄国的改革进行变法,从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0、。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尤其是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适应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3)从手段和形式来看:变法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4)从领导力量上看: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5王安石变法的特点(1)王安石变法是一场以“富国强兵”为中心内容的变法。(2)王安石变法是统治阶级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局部调整,即调整国家、地主、农民的关系,是克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应急措施,改革一开始就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6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对比(1)国际环境:日本所处国际环境相

41、对宽松;中国面强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国际环境不利。(2)社会背景:日本反动势力弱,资产阶级较强;中国反动势力强,资产阶级相对弱小。(3)领导力量:日本倒幕派有实力有民心;中国维新派无实权又不敢发动群众。(4)政策措施:日本政策措施全面有效;中国的变法诏令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根本措施,再加上各地督抚(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阳奉阴违,基本上未得到实施。7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主要不同?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他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圣经是人们信仰的惟一权威和依据,不需要靠教皇和圣礼等烦琐的宗教仪式,而靠终生虔诚信仰上帝,与上帝沟通

42、交往,去恶向善。而天主教的学说认为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必须靠烦琐的宗教仪式才能使灵魂进入天堂。8结合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分析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进步性有哪些?(1)坚持圣经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冲破了天主教会不可动摇的权威。(2)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3)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引起社会风气的变化,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4)加尔文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体制,对日后尼德兰

43、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9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对英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哪些影响?(1)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2)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量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对英国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3)英国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不满专制王权,要求建立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廉俭教会,形成清教徒运动,后来以清教为旗帜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10如何评价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进步性: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政治上,他用极端的手段消灭了中世纪最反动的、在埃及肆虐数百年的马木路克势力,结束了埃及长期动乱、分裂、

44、割据的局面,建立起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经济上,由于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起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发展了棉花等商品经济,培养和造就了第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因而长期停滞发展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口有所增加。这些都为埃及的经济独立、制止西方资本的大规模渗透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军事上,穆罕默德阿里依靠本国的人力和物力,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在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它使西方殖民者不敢轻举妄动,使它的宗主国土耳其望而生畏,接连败退,所有这些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在客观上是符合埃及人民利益的,因而是

45、进步的。(2)局限性:穆罕默德阿里为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不断对外扩张,几十年的战争耗尽了全国的人力和物力,把广大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因此,在埃及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着一句话:“他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学科问题探究】1梭伦改革前夕加剧雅典社会危机的因素(1)基伦暴动被镇压之后,雅典社会矛盾继续激化。德拉古法典完全站在贵族的立场上,用严厉的法律来维护贵族的利益,因此它不能保护平民的合法利益,不能平息雅典公民的严重不满,也不能化解雅典社会的重要矛盾。(2)基伦暴动和德拉古法典未能解决雅典社会的复杂矛盾,萨拉米危机暴露了雅典社会内部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雅典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219世纪

46、中期,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面临的问题(1)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2)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有很大的差距。(3)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5)最主要的问题是政治方面的问题:即沙皇的统治受到威胁。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农奴制改革。3俄国近代化改革的成败经验对中国改革的借鉴意义(1)从背景看,历史向前发展,改革是时代的必然,只能迎不可拒。(2)从目的看,必须体现民生需求,获取人民的支持。(3)从过程看,及时化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4)从结果看,成功的改

47、革必须把改革看成系统工程,有序、稳定、协调开展。4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扩张、失败之间的关系(1)随着阿里改革的逐渐推行,国力日益增强,这促使他的扩张野心膨胀,对外发动了多次扩张战争;为应付旷日持久的扩张战争,阿里加紧了对国内人民的奴役和掠夺,连年战争耗尽了埃及的资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招致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对弱小民族的奴役,又激起了被奴役国家人民的反抗;对外扩张战争及帝国的建立与列强的殖民利益发生冲突,引起欧洲一些列强的嫉恨,并将埃及视若仇敌,于是极力破坏改革,最终导致改革失败。(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在欧洲列强各国展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对外则加紧了殖民扩张。法国拿破仑入

48、侵埃及进行殖民统治,冲击了埃及传统的旧的社会体制,开始了埃及的社会变革;阿里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进行了有利于埃及近代化的改革措施,推动了埃及近代化的进程。5商鞅变法怎样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

49、政体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6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变法没有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作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前面临的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既然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它既遭到大地主和官僚的反对,又得不到农民的支持,缺乏社会基础,必然失败。【高考真题选编】(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精选精析)1(2011年全国卷文综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

50、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乃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既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答案】:B【解析】:光绪朝,(慈禧太后)懿旨罢“经济特科”,针对的是“戊戌变法”中的文教措施。2(2011年安徽卷文综17)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 A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 B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C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 D胡格诺战

51、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题中材料主要反映了法国宗教改革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联系课本知识准确判断,选A项。3(2011年福建卷文综13)1925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得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答案】:(1)区别:旗、盟是清政府针对

52、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2)历史作用: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蒙古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蒙古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加巩固。【解析】:(1)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进行比较,归纳其区别。如关键句:“游牧民族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2)回答中国古代史上某一时期某一个民族政策的通用方法是:局部观(促进当地的发展、变化);联系观(加强中央对当地的

53、管理、统治);整体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5(2011年山东卷文综33)(10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14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声越来越高。”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6分)(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三处描述中哪一描述较为

54、客观并说明理由。(4分)【答案】:(1)必要性: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2)原因:描述者的立场不同。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农了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解析】:(1)从发展、现实、横向对比等角度说明农奴制的落后性,即废除它的必要性。(2)阶级立场不同,看问题的

55、角度也就不同,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就会不同。这三处不同的描述分别是从农奴制改革的主动与被动关系、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角度出发而进行描述的。6(2011年福建卷文综41A)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6、天皇裁可法律 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11、天皇统帅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

56、部军官以及其他国家其他部门官员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利差异。(8分)(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7分)【答案】:(1)主要内容: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在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统治陆海军。权利差异:天皇权力至高无上;英国王权受限制。(2)评析:日本虽然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给

57、亚洲人民带来灾难。【解析】:(1)比较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归纳出两者的共同点即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是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在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统率陆海军。日本和英国政体的差异在于君主的实际权力不同。(2)主要考察日本近代宪政的局限性,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突出“专制主义色彩”、“军国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等关键点。7(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4A)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置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

58、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 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物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足已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

59、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3分)(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5分)(3)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2分)【答案】:(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

60、因势而变。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4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6分)【答案】:(1)反映的情况: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2)“皇帝的方向”是:救亡图存,变法图强。原因: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草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解析】:(1)从材料一中普通民众关于戊戌变法一点都不了解,突出戊戌变法的方式和缺乏群众基础的局限性。(2)从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目的思考“皇帝的方向”;从维新派变法的失败原因方面思考“好心肠扼杀了进步”的原因。.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