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772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3.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5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时空坐标】【线索引领】线索1: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具体历程是: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线索2:古代中国科技: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线索3:古代中国文学: 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线索4:古代中国书画戏曲艺术:中国的书

2、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中国的国粹。第25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上: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早期儒学的形成时期代表主张地位和影响春秋孔子(1)政治:思想

3、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2)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战国孟子(1)政治:发展了孔子的“仁”思想为“仁政”;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2)伦理:主张“性本善”儒家学派两位重要代表,对儒学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时期成为诸子百家中蔚然大宗荀子(1)政治:施政主张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3.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春秋时期老子: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间万物都在不停地运

4、动。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韩非子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尚贤”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误区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误区提醒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

5、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谱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农工肆之人的利益。轻巧识记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族、小生产者。四大派别:儒、墨、道、法。答题术语必备1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

6、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考向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特点史料研读史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史料二“时移世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史料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史料四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孟子尽心下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从分号看分为四层,紧扣“无为”“静”“无事”“无欲”等关键词,表明了道家强调清静无为

7、,不扰民,核心是“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紧扣“时移世易,变法宜矣”,“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信息,突出反映了韩非子主张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的主张,表明了韩非子主张“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张。3史料三、四为儒家的经典史料,史料三反映的是孔子的治国理念,据“为政以德” 可知体现了儒家代表孔子“为政以德”的“仁政”治国理念;史料四反映的是孟子的治国理念,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体现了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古代民本思想。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试答:春秋战国

8、,社会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而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却适应了时代要求。史论归纳儒、法、道、墨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学派代表主张特点道家(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儒家(孔子)“仁”、克己复礼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儒家(孟子、荀子)“仁政”“仁义”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愿望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法家(韩非)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对点训练1(2017湖南岳阳质检

9、)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解析:选B。材料关键信息“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强调君子的地位,意思是君子是天地的参赞、万物的总管、人民的父母,体现尊君思想,故A项错误;而“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强调百姓与君子各安其职,各司其位,也就是说平民百姓就会安心

10、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反映君民关系本质相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专制一面,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2(2017江苏南京模拟)战国时期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做法与下列思想相关的是()A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D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解析:选C。“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是儒家思想,不符合材料题意,故A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不

11、符合材料题意,故B项错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契合材料“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的庄子道家哲学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是墨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3(2017湖北荆门调研)战国策中记述,赵武灵王就能否攻打中山国咨询谋臣,得到肯定的回答。理由是,中山国君主重用读书人,并善待贤者。重用读书人导致百姓求虚名而不务本,善待贤者则会使农民懒惰而士兵怯懦,其国必亡。这种认识()A具有法家思想的特征B反映出儒家思想被各阶层所排斥C本质上属于小农意识D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解析:选A。材料认识善待贤者会导

12、致亡国,体现出反对尚贤的主张,具有法家思想的特征,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被各阶层所排斥”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反对尚贤的主张,与小农意识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反对尚贤的主张,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经济: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诸侯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3)内容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

13、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等处事的道德标准。2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的措施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教育:将儒家经典规定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图解历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轻巧识记 汉代思想大一统可归纳为三个“一”(1)一个目的:巩固政治上的统一。(2)一种方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一个统一:文化上的统一。误区警示“罢黜百家,独尊儒

14、术”中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答题术语必备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考向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

15、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二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史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2史料二主要体现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处世标准;神化君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三纲五常”封建伦理思想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3史料三主要表明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

16、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新儒学具有哪些重要的特点。试答: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份,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这是先秦儒学不曾有的成分。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使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史论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1呈现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

17、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2评价(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

18、评价。(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对点训练1(2017河南中原名校学术联盟模拟)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A强调制度与秩序B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重视道德与人伦D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解析:选B。从孔孟儒学开始,强调“礼”,讲究的是社会秩序,是其相同点,故A项错误;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汉代儒学的特点,不属于孔孟儒学,故B项正确;儒学家一直提倡“仁”“仁政”,重视道德与人伦,故C项错误;从孔孟到汉代,儒学家都强调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

19、养,故D项错误。2(2017广东湛江模拟)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解析:选D。根据材料“一方面选派董仲舒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并非独重法家,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重用张汤,治理长安”,长安并非封国,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方面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可见儒法并施,故D项正确。3(2017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质检)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士大夫不是那种作为

20、君主之权力工具的单纯的官僚,他们横亘于君主和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我们不能夸大,但也决不能忽略这种约束。”上述政治形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C官僚政治形成和贵族政治解体D夏商周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解析:选B。从材料“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说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当时法家思想是治国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专制官僚政治的影响,故B项正确;官僚政治形成和贵族政治解体是在秦代,儒家思想没有成为统治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

21、是儒家思想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影响,夏商周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故D项错误。(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思路点拨定位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读题干信息: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主旨:可知儒家追求理想化的政治愿望辨析选项据题干“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信息,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

22、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选C项。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方法点拨反映、说明、表明类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题目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兼有考查记忆、提取信息、比较等能力的综合性选择题,其题干的提问项一般是说明、反映、表明或证明等字眼。依据前提与结论的连接项所表明的关系是否充分,该选择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充分条件型和非充分条件型。(1)充分条件型:该类型提问项一般

23、为“足以说明(证明)”等,表明题干所涉及的信息与题肢(结论)必须构成充分条件,结论往往是必然的。(2)不充分条件型:该类型题目提问项通常为说明、表明等,表明题干所涉及的信息与题肢(结论)可能构成某种条件,这种条件往往不是充分条件,结论通常是或然性。这种题型是运用了选择题题型自身特点,即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从而使得题干所列前提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也能得出预期结论。由于题肢所列结论大都是或然性的,因此需要在题肢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可能性最强的结论方可入选。该类型选择题需要学生已学知识的积极参与才能顺利解决。1(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

24、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选C。“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2(2017四川凉山州模拟)论语子张说:“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25、由此判断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人本主义B积极入世C重道轻器 D经世致用解析:选B。材料中并未提到对人的重视,故A项错误;材料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和“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体现出了积极入世的观点,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道轻器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经世致用的观点,且该观点在明末清初出现,故D项错误。 3(2014高考课标全国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选D。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

26、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4(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

27、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解析: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

28、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答案: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第26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纲要求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考点一宋明理学1背景(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3)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4)北宋儒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2内容(1)程朱理学内容项目代表哲学观认识论程朱理学“二程”天理是万物的

29、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格物致知”朱熹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地位及影响A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B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C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2)陆王心学项目代表哲学观认识论陆王心学陆九渊“心”是万物的本原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3.影响(1)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

30、响。(2)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3)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易错易混“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理学”和“心学”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与“心学”相对的是程朱理学。误区警示理学、程朱理学、心学程朱理学、心学都是理学的流派。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发展,只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轻巧识记宋明理学答题术语必备1“三教合一”是指儒家、

31、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2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3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即是“理”。程朱理学、心学都是理学的流派。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发展,只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4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5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

32、响。6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确立于明朝)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考向宋明理学的特点与评价史料研读史料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史料二“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

33、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史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

34、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萓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1史料一中“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在传统儒学寻找”体现了理学形成中的特点,同时从哲学角度论述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2史料二中“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等信息,主要描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理学缺陷的论述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认识。3史料三介绍了朱熹创立儒学的时代背景,区分了“欲”和“人欲”的不同,从侧面指出了理学的进步之处:具有忧患意识,关

35、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的不同。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试答:方式:理学通过“格物致知”;心学通过内心反省。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史论归纳1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是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

36、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2全面评价宋明理学(1)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等,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3)三纲五常在理学的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它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37、。(4)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点训练1(2017广东潮州质检)素菜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成为一个菜系,则是在汉代以后。齐民要术中有素食专辑,宋代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素食专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发展滞后B新的思想因素C专制统治干涉 D商品经济推动解析:选B。宋代农业发展并未滞后,故A项错误;宋代理学思想产生,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同提倡素食控制自身欲望的观念相似,故B项正确;专制统治者并未提倡素食,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与素食之间并无联系,故D项错误。2(2017湖南张家界模拟)明朝李渔在衣衫中写道:“妇人之衣,不贵丽而贵雅,

38、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红紫深艳之色,违时失尚,反不若浅淡之合宜。贵人之妇,宜披文采;寒俭之家,当衣缟素;所谓与人相称也面白者衣之其面愈白;面黑者衣之者其面亦不觉其黑,此其宜于貌者也。”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A妇女服饰具有一定价值取向B妇女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标准C妇女服饰以黑白为主色调D妇女服饰崇尚淡雅色调解析:选A。“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红紫深艳之色,违时失尚,反不若浅淡之合宜” 、“所谓与人相称也”、“此其宜于貌者也”,可知妇女服饰要符合身份、相貌、场合,故反映出服饰体现价值观念的内容,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服饰的等级色彩,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服饰的合宜,不是认为以黑白

39、为主,故C项错误;从“红紫深艳之色,违时失尚,反不若浅淡之合宜”可知,服饰艳丽如果不合时宜,反不如淡雅,不是崇尚淡雅色调,故D项错误。 3(2017河南中原名校学术联盟模拟)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这说明()A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B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C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D王阳明学说已成为主流思想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朝鲜来华使者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可以看出当时他们奉行程朱理学,故A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从根本上讲仍然属于理学,故 B项错误;王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都是对

40、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儒学的叛逆,故C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心学成为主流思想,但是与材料中朝鲜使者对心学的态度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1背景(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2)阶级: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3)思想: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阻碍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4)政治: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日益腐朽。2代表人物及主张主要思想作用李贽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

41、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工商皆本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事物是可以认识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影响(1)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

42、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图解历史李贽的思想概念阐释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误区警示正确认识明清之际遇进步思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仍然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轻巧识记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可归纳为“

43、一、二、三、四”(1)一个范畴:封建传统的儒家思想。(2)两个局限:没有从根本上冲破封建思想藩篱;没有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社会形态的跃进。(3)三点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4)四个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答题术语必备1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2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5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

44、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6“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其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要求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考向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及评价史料研读史料一“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史料二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

45、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顾炎武日知录史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史料一的关键句是“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实质是抨击君主专制的私天下。2史料二中“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说明顾炎武倡导天下分权,反对君主“独治”。3史料三中明末清初思想家仅停留在批判的层

46、次上,并没有提出新的思想,因此也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批判传统儒学的?试答:黄宗羲批判“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顾炎武继承先秦儒家关注现实民生的思想,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以致用;王夫之批判理学的“天命论”和“先知论”,蕴含唯物主义的思想。史论归纳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

47、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2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1)进步性:明清之际的四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未明确提出建立

48、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总之,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点训练1(2017山东济宁模拟)李贽提出了“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论断,该论断()A是在新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全面否定B表达了对道学家虚伪说教的无情嘲讽C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有力鞭挞和批判D反映了思想家对传统道教的极力排斥解析:选B。李贽并未全面否定儒学,故A项错误;“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指道学家穿着华丽,但行为像猪狗,嘲讽了他们的虚伪说教,故B项正确;李贽并未批判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批

49、评道教,而是批评道学家,故D项错误。2(2017湖南张家界模拟)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谈到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站在顾炎武的角度来看,下列不属于“亡天下”的是()A秦国统一六国B满清入关C甲午中日战争 D抗日战争解析:选A。顾炎武认为亡国是王朝更替,亡天下是民族灭亡,秦国统一六国实质是统治者为满足私欲野心进行的争霸战争,属于王朝更替,故错误,符合题意;满清入关是少数民族政权取代汉族政权,在当时人看来是民族危亡,属于亡天下,故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也属于民族危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属于民族

50、危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3(2017安徽芜湖质检) “封建”与“郡县”之争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重大议题延续近两千年。下列属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观点是()A“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B“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C“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D“自天子以外无尺寸之权,一尊京师而威服天下,不旋踵而败亡”解析:选B。以黄宗羲和顾炎武为代表的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主张把封建制与郡县制相结合,减少君主的权力,A项主张郡县制反对分封制,故错误;B项与明清思想家主张相符,故正确;C项只强调郡县制的进步,故错误;D项认为郡县制导致天子以外无权,国

51、家很容易灭亡,与明清之际思想家主张不符,故错误。(2014高考课标全国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思路点拨定位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解读题干信息:朱熹说的“存天理”存的是孟子所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灭的是荀子所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主旨:“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辨析选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明

52、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选D项。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方法点拨 探究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探究类选择题是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探究,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解决相关问题。解答此类试题,一是明确主题,充分挖掘探究情境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明确研究主题。二是利用史实支撑法等分析备选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这类题目解答多用史实支撑法、理论分析法等。1(2014高考课标全国卷)

5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选C。“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2(2013高考课标全

54、国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选择C项。3(2012高考课标全国卷)理学

55、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析:选D。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对题干的曲解,排除。4(2017山东烟台模拟)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

56、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解析:选C。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两者不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故B项错误;柳宗元肯定秦始皇出于私成就“天下之公”,黄宗羲却批评皇帝是满足私欲,以私欲为天下之公,两者内涵不同,各有合理性,故C项正确;两者观点都有合理性,并没有哪个是错误或正确的,故D项错误。第27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纲要求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考点一古代中国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1)造纸术成就:西

57、汉前期已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外传:8世纪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影响: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2)印刷术成就: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外传:14世纪经波斯传到西方。影响: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3)火药成就: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广泛使用。外传:14世纪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影响: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4)指南针北宋应用于航海。外传:13世纪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影响: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2数学(1)九章算术成书时间:东汉意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

58、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2)计算工具:早期是算筹,后来演变为算盘。3天文(1)天文观测:留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2)编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3)仪器制作:创造了如浑仪、简仪等天文仪器。4历法(1)夏朝时有了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2)元朝时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5农学(1)四大农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2)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6医学(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2)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

59、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3)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误区警示东汉蔡伦与造纸术东汉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并非发明造纸术,因为西汉早期已经出现纸。图解历史 四大发明对中西方的影响误区警示中国古代科技素称发达,但不是一直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逐渐走向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仍属于传统科技,而且以总结性为主,发展停滞;西方此时则是近代科技的兴起,以创新、理论性科技为主。轻巧识记古代中国科技可归纳为“一、二、三、四”(1)一个启示:科技发挥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2)两大影响:有利于国计;有利于民生。(3)三个特征:重经验,轻实验;重综合,轻分析;

60、重实用,轻理论。(4)四大阻碍因素: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教育文化的高度专制;腐朽的封建制度。答题术语必备1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卓越贡献。2古代中国科学思想重视经验总结,忽视理论概括。这一特点体现在中国传统科学,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传统科学中。考向古代中国科技的地位、特点、成因及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朝代北宋南宋明朝清朝理论类491630实验类121031技术类84818169李思孟科学技术史史料二下列史料整理自

61、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1266年,郭守敬被张文谦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1277年,郭守敬向政府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1281年,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1582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格里高利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史料三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信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马克思1史料一中两宋与明清时期不同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格,注意从表中数据变化找出演变的趋

62、势。2史料二中“敬授民时”表明中国古代历法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因此中国古代科技具有重视实践和实用的特点。3史料三中“农村公社”“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信服工具”说明小农经济的存在束缚了科技的发展,加上专制制度的束缚,科技发展逐渐缓慢下来。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科技对近代欧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古代中国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命运说明了什么问题?试答: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说明的问题: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史论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地位与影响1特点(1)科技思想: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

63、然。(2)科技内容: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3)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4)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遏制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以及促进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2地位与影响(1)地位:13世纪前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世界,明清时期逐步走向停滞,未转化为近代科技。(2)影响:中国古代科技推动了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方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对点训练1(2017湖北黄石调研)梦溪笔谈记载:“方家(指方术之士)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则材料不能说明()A沈括已经注意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B北宋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人工磁

64、体C指南针在古代时常被用于迷信活动D指南针已经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中解析:选D。“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表明地磁偏角的发现,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梦溪笔谈作于北宋,“以磁石磨针锋”表明当时人工磁体已经被制造出来,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按材料意思,制出指南针的是方术之士,用途自然是多见于迷信活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本身没有任何信息提及航海,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2(2017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这说明()A雕版印刷技术已得到普遍使用B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C政府垄断印刷技术D印刷技术的进步促

65、进了教育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以版印日历”“满天下”等关键信息,可知唐朝时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故A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可知民间印刷能力的强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教育发展的信息,故D项错误。 3(2017广东佛山六校联考)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中医曾长期领先欧洲医学B中医对发现阿司

66、匹林具有重要启发作用C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D近代医学重视通过定性研究而深入本质解析:选C。“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且后来的提存和改进,都不是中医做出的贡献,故A项错误;合成阿司匹林是欧洲科学家的功劳,与中医无关,故B项错误;中医只是认识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但认识止于此而缺乏更深入的探究分析,说明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故C项正确;“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可见近代医学重视通过理论研究而深入本质,故D项错误。 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1诗经(1)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2)内容:收录

67、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3)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4)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2楚辞(1)作者: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2)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3)代表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3汉赋(1)含义: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4唐诗(1)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2)代表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

68、边塞诗、田园诗、李白与杜甫。中唐:白居易。5宋词(1)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2)代表: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6元曲(1)形成: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2)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3)代表:关汉卿、马致远。7明清小说(1)背景政治: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经济: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2)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各方面都超过前代。(3)代表作: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误区警示诗、词、曲区别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则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69、曲则庄谐杂出,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轻巧识记古代文学图解历史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答题术语必备1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2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3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使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明清社会的变化、市民阶层的扩大,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考向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史料研读史料一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衙,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

70、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史料二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较多,但因为时间,我现在只可分做四派来说一个大概。这四派便是:一、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史料一中“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说明宋词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其盛行源于民间娱乐的需要。2史料二信息说明了明清小说的发展具有种类繁多,思想内容复杂;体裁广泛,表现手法丰富,艺术

71、水平高超等特点。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试答: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史论归纳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1春秋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内容丰富,或间以杂言,现实感强。2战国楚辞的句式非常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4唐诗流派、诗人众多,既有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又有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5宋词节奏优美,符合各阶层的需要,更加接近平民,休闲娱乐功能强。6元曲的语言通俗、

72、幽默,句式灵活,是综合性舞台艺术。7明清小说反映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侧重于对社会风俗与人情世界的描绘。对点训练1(2017北京昌平模拟)唐朝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多出身于中下层,他们对社会状况有较深的了解,往往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下列唐诗能够反映材料观点的是()A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B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C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D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解析:选C。题干要求唐诗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均反映了文学家自己的人身感悟,与政治抱负无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73、俗淳”体现了诗人希望辅助帝王,让百姓过上民风淳朴的生活,符合题干要求,C项符合题意。2(2017湖北荆门调研)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下列最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A北宋政府“不抑兼并”“田制不立”B南宋时期商业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C两宋政府多与北方政权签订盟约D宋词开市民文学之先河,影响深远解析:选D。北宋政府“不抑兼并”,与材料中的商业革命无关,故A项错误;南宋时期商业税比重上升,与商业革命有关,但不属于近世史,故B项错误;两宋政府的民族政策,与材料中的商业革命无关,故C项错误;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革命促进了

74、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民文学的代表宋词兴起,故D项正确。考点三古代中国的艺术成就1汉字(1)起源: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2)形成:商朝形成完整体系。(3)演变: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4)趋势:由繁到简。2书法(1)阶段:魏晋以前处于自发阶段,以后进入自觉阶段。(2)概括类别特征代表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魏晋:钟繇、王羲之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文征明等3.绘画(1)起源: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

75、鱼石斧图。(2)成熟: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3)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4)发展时期特征代表魏晋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隋唐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两宋画学兴起,风俗画是最大亮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王冕墨梅图、徐渭牡丹蕉石图、郑板桥墨兰图4.戏曲(1)发展演变:由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朝昆曲流传甚广。(2)京剧艺术形成: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形成京剧。发展:“同光十三绝”。传播: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并逐步走向世界。

76、误区警示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轻巧识记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误区警示中国古代绘画与西方绘画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是山水画、文人画,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注重写意。图解历史京剧的发展过程答题术语必备1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魏晋时期,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2文人画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画师的绘画,其突出特点是写意,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3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

77、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最高成就。考向文人画的成就、特点史料研读史料一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元代倪珊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史料二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拔俗的情趣。1史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写意活动。2史料二中的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

78、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或追求抒情写意)。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社会环境对古代绘画风格的影响是什么?试答:(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家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碰壁后形成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凸现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2)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3)两宋: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使山水画

79、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最大的亮点。(4)明清时期: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等,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史论归纳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和地位类型特点地位山水画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中国画的精粹人物画注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空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高度的笔墨技巧与技法的多样性传统绘画体系中,中国人物画占据主体地位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素养北宋后中国绘画

80、的主要形式风俗画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古代人物画的一个代表对点训练1(2017广东深圳模拟)清代郑板桥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予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明代徐渭也曾提到:“万物贵取影,写竹更宜然。”这说明在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A讲究师法自然B追求色彩和光的应用C追求勾画精致 D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解析:选D。根据材料郑板桥和徐渭都没有提到绘画注重讲求师法自然,故A项错误;追求光和色的应用的是西方的印象画派,故B项错误;两人都没有提到勾画精致,故C项错误;郑板桥和徐渭都是明清时期文人画、写意画的代表,材料中“多得予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万物贵取影”说明其主张绘画注重借物表达情感,故D

81、项正确。 2(2017湖南衡阳一模)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A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B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C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D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解析:选D。花鸟画是明清时期主要成就,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墨梅,反映的是文人画,不是风俗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体现了注重个人正义、责任的道德修养,体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故D项正确。3(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文人画是士大夫思想、才情、与德行的自

82、然流露,文人画审美以悟道、体道、践道为终极理想。以下各项与文人画体现的“精神境界”相通的是()A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B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C大道无形,生育天地D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解析:选D。“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体现的是立法的基本准则,与材料阐述不相符,故A项错误;“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体现的是思想家的人伦道德情操,与材料不相符,故B项错误;“大道无形,生育天地”体现的是唯心哲学家的哲学理念,与材料不相符,故C项错误;“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故D项正确。(2013高考课标全国卷)“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

83、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思路点拨定位知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京剧的产生和发展解读题干信息:古代戏曲把人物脸谱化主旨:京剧脸谱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辨析选项解读题干,迁移所学可知,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可能真实地再现客观历史,同样也不能正确评断历史人物和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在京剧脸谱中其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白色表现奸诈多疑;蓝色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统一,故选B项方法点拨

84、文史知识题目考查的知识不固定,题目考查角度也不一样,很难寻找具有共同规律的解答方法,可以运用一般选择题的解答方法。解答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审题要“一看二思三迁移”。“一看”题干情境、试题解答范围;“二思”备选项与题干要求的关系;三迁移所学或者平时积累的文史知识进行作答。(2)解答运用肯定法、排除法、推算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判断,特别是要结合平时文史知识的积累基础,作出答案。(3)在解答文史常识试题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综合和渗透”。如与语文、地理、政治等科目知识的联系。1(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

85、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选B。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但是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种字体,故A项错误;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题干“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汉字演变过程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三国曹魏时期当时流行的字体是隶书,这与材料“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后来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故D

86、项错误。2(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解析:选C。社会对艺术的批判并不由皇帝好恶决定,而是由社会决定的,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虽不可超越,但直到唐太宗时期才正式确立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说明艺术成就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极高,而且他的书风刚健有力并折中

87、南北,适应了太宗时期统一帝国的需要,并且王羲之的书法受道教影响极大,也适应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未体现“朝代更替”的作用,故D项错误。3(2013高考课标全国卷)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把小说称为儒、释、道

88、三教之外的“又一教”,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旨在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并结合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得出,这是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这类世俗文化的发展。选择C项。4(2012高考课标全国卷)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解析:选D。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因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项正确;A、B、C三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反映。5(2

89、016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

90、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角度,明确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向外国学习,可以是传播中国文化,也可以是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与唐朝的繁荣等。然后根据材料中展示的信息和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论证自己的观点,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述要有内在逻辑性。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

91、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概览】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秦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压制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代儒学改造时期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

92、位依然如故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腐朽1.(2017湖北武汉调研)朱熹指出:“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仁缘何贪?盖仁善底人便有好便宜底意思。今之廉介者,便多是那刚硬底人。”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A社会经济的发展B政治制度的缺失C社会风气的影响 D人性的复杂微妙解析:选D。题干中并未提到与社会经济相关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也并未提到与政治制度相关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信息与社会风气无关,

93、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仁善”是人性的一种表现,故D项正确。二、古代文学、书画、戏曲艺术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整理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弘气势的时代。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山水画开始形成;书法逐渐进入自觉阶段。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绘画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风格多样;楷书、草书书法艺术成就辉煌。5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94、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元代统治的黑暗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元曲成为主要艺术形式,戏曲走向成熟。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扩大。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曲走向繁盛;抒发个人心意的文人画盛行。2.(2017四川绵阳一模)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C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D世俗化的发展趋势解析:选D。宋代中国并未完成大一统,故A项错误;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说明其创作风格并不是多元化,故B项错误;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

95、其思想内容并未体现出理性化的特点,故C项错误;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体现出其内容出现通俗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欧洲启蒙运动政治条件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经济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受到封建制度束缚欧洲重商主义和殖民掠夺政策加速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思想条件明清之际理学和心学成为官方哲学,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使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

96、运动奠定了基础性质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运动地位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是17、18世纪欧洲的主流思想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3.(2017安徽江南十校联考)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

97、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D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解析:选D。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反映了明清之际理学向经世致用转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其转变的实质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清代传统经学的出现正是受这

98、种政治环境的影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儒学没有彻底冲破宋明理学的弊端,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四、明清时期影响中西科技发展的因素类别中国西方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其分散、封闭的特性,使科技发展缺少应有的动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发展的巨大动力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强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许多国家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殖民扩张,市场扩大,带动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思想上“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盛行,知识分子思想受到禁锢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面向现实,重视实践,崇尚理

99、性的追求蔚然成风4.(2017四川资阳一模)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政府对手工业技术的轻视,说明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故A项正确;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是思想原因而不是根源,故B项错误;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

100、对手工业技术的轻视,与文化专制无关,故D项错误。史学素养与时俱进的史学研究新视角生态史观理论阐释1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2生态史观还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3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这突出表现

101、在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等。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典题例证(2014高考上海卷)文明的代价1962年,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预言了一个没有鸟鸣的世界,引发了当代环境保护运动。试以“人与环境”为主题,叙述人类在工业进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解析本题从生态史观角度考查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京都议定书等知识点。 解答需要列举三次工业革命采用不同的能源对于环境带来的破坏的史实,同时人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答案史实:水平1: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后,煤炭

102、作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燃料被大规模使用,造成了对空气的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显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电力的广泛使用和汽车的发明,对于煤炭和石油等资源的消耗加剧,化学工业的产生也使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深。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能源枯竭与生态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核能的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在缓解能源危机的同时,也会给自然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表明气候变迁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总之,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环境问题已经从区域问题演变为全球性问题,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103、按与题意相符程度赋分)组织:水平1:叙述体现时序感水平2:叙述时序跳跃水平3:叙述缺乏时序感运用点拨(1)运用生态史观简略梳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纵向梳理:在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和破坏)都十分有限。在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工业时代,人类更大规模更广泛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在未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我们应充满信心地相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2)横向梳理: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

104、与气候的关系、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史学新论运用多元史观看待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1从社会史观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灵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使之成为以“仁政”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关注人民生存的权力,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古代民本思想和“制民恒产”的进步经济思想。2从文明史观理解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1)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

105、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地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此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地理因素。(2)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看,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消极影响是,君主专制加强,束缚了近代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3从唯物史观理解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命题: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指出了人在自然界面前不是消极无为的,肯定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重要意义。荀子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命题,其重要前提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及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