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的一系列环节。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
2、自我完善和发展4概念: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一、制定改革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北京)1、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来的方针。2、意义:是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二、具体实践 (一)农村改革:1、第一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内容: 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
3、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意义: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促进乡镇企业和城镇化的发展。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建国初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土地公有制2、第二步,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1)概念: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2)意义: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道路。(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全面展开):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2、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增强了企业活力,逐步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三、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原因:(1)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单纯的市场调节又带有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2、过程:(1)前期铺垫: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完善
5、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0世纪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发展1美国模式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1978年后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部分 自学检测1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点,最主要的依据是A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C继承并发展了八大的正确决策 D被称为党的“第二次遵
6、义会议”2我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 B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与人民公社体制相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土地所有权转变了经营方式调整了分配方式取消了粮食税A B C D4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署名“张浩”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的读者来信。他认为,搞分田到组,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的,也会给生产造成危害。这说明A党内对农村改革是否进行意见不统一
7、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状况不佳C包产到组与当时党的大政方针相违背 D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5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C发展乡镇企业 D进城打工6“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A扩大企业自主权 B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C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D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7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
8、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 A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 B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8有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主要依据应该是 A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重大突破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9右图所示著作描述的中国现代史上三次重大思想交锋,分别发生在1978、1991 和1997年。其中1997年的交锋最有可能
9、是关于A香港前途的争论 B澳门问题的争论C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争论 D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争论10、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国家计划 委 员会”,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种变化反映出A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D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要计划11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三部分 合
10、作探究20世纪是经济体制不断创新与调整的时期,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35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险法案。该法案规定,凡年满65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10-85美元的养老金。罗斯福解释说:“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 孙立平重建社会材料二: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材料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
11、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一项措施?结合所学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特点:国家干预经济。(2)材料二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根据列宁的思路苏俄实行了什么政策?好在哪里?后来苏联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这一模式的主要弊端是什么?列宁思路:新经济政策。积极作用: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开始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僵化的模式:斯大林模式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改革开放在经济建设中是如何处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的。改变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相结合。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和模式前后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启示: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经济政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第四部分:课后反思,构建本课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