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综合测试(时间:4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既没有写入社会主义原则,也没有写入“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这说明共同纲领()A存在较明显的时代局限性B损害了各民主党派的利益C没有如实地反映中国国情D坚持了新民主主义原则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并非社会主义社会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新民主主义的施政纲领,自然不会把社会主义原则和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写进去,这是在结合当时国情的情况下坚持新民主主义原则的结果,故D项正确。A、B、C三项说法均不符合题意。答案:D2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
2、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解析: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故C项正确。答案:C31957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
3、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这一讲话()A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B推进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C标志着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D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解析:结合材料提供的时间“1957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的讲话发生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之后,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中时间信息,排除。答案:A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84年5月31日修订通过,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它的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开始成为我国
4、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开始在全国全面推行C得到了法律保护D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解析: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发布,民族区域自治开始在全国全面推行;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了下来,使民族区域自治进入法制化轨道,故答案为D项。答案:D51982年修订宪法以后,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极为重要的立法权,常委会委员不能兼任行政和司法机关职务,而绝大多数全国人大代表都另有职业或职务。如此做法旨在()A明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区别B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的立法职能C激发全国人大代表的主观能动性D避免全国人大常委会干预行政和司法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
5、学知识可知,1982年修订宪法后,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极为重要的立法权,而且常委会委员不能兼任行政和司法机关职务,如此做的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的立法职能,故选B项。A项是表面现象,C项与题意无关,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答案:B6习近平在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时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顺应历史潮流做出的共同选择,只要我们都从“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出发,将心比心,以诚相待,就没有什么心结不能解开,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习近平这番话的主旨是()A外国势力无权干涉中国内政B两岸理应放弃使用武力C避免冲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D两岸应共同努力实现统一 解析:材料表明,和平发展符合两岸人民
6、的共同利益,两岸要尽可能地避免冲突,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外国势力,可排除A项。大陆不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权力,故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答案:C7(2016福建省莆田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28)1950年,中国、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此举()A促进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B推动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推动“一五计划”顺利实施D促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解析:从“彼此给予一切
7、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可知,通过该条约中国可获得苏联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为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提供条件,故C项正确。答案:C8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放弃“一边倒”政策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解析:中国政府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以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据此分析可知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答案:B9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
8、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1970年和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因为其()A推动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B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C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D得到了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认同解析:材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和联合国大会上都得到认可,并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主要是因为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B项正确。D项是B项的结果,排除D项。A、C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答案:B10(2016海口市高考调研考试23)新华社曾发
9、表评论说: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材料表明中国重返联合国()A改变了某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B增强了第三世界反殖民主义力量C得益于亚非独立国家的大力推动D使联合国成为了伸张正义的舞台解析:材料主旨是“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亚非国家的支持。A项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C项反映出亚非国家的推动,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1(2
10、016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35)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回忆中美建交谈判时说: “如果我们不在这一问题(向台湾出售武器)上明确表示我们的观点,总统及其国内政策顾问和我都强烈地感觉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将会在美国遇到政治麻烦。”这表明()A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B是否对台军售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C美国国内对于中美建交存在着严重分歧D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美关系要想实现正常化,美国必须表明在台湾军售问题上的观点,否则总统等“将会在美国遇到政治麻烦”,体现了总统等与其他政治势力的妥协,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
11、可知是否对台军售是美国国内决定是否与中国建交的核心,而非中美关系的核心,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美国国内的分歧在于是否对台军售,而非是否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故C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美两国的共同需要,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6山东省齐鲁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调研联考18)2015年7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俄罗斯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会议的主题是规划组织未来发展,就本组织发展重大问题及地区重要问题协调立场。这体现了我国()A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开展和平外交,消除国家间的冲突D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大外交活动解析:材料并没有体
12、现出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故A项错误;中国参加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并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消除国家间的冲突,故C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材料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
13、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对选举村委会主任和副主任作了具体规定。某村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没有逐户进行无记名投票,绝大部分选票是原村干部及其家属代填的。村民认为,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他们的权利,要求重新选举。县人大指出,该村选举违反了选举法和村委会组织法,责令重新选举,并对相关人员依法进行了处罚。该村再次选举结果,原“落选”村委会主任再次当选。材料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
14、改变而改变。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1997年)(1)谈一谈材料一中“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在“文革”时期的具体表现。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9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村民自治选举的局限性。应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度发生。(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7年以来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上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其意义。(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具体表现来回答;第二小问从民主法制不完善的角度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绝大部分选票是原村干部及其家属代填的”来说明局限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立法保护、行政干预以及司法介入的角度
15、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从“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二小问从中国法治化建设、人民权益保障以及国家政治生活的现代化的角度组织答案。答案:(1)表现: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没有正常召开,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不完备。(9分)(2)局限性:受个人操控,存在腐败现象。应对:立法保护、行政干预以及司法介入。(6分)(3)举措:1999年3月,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意义: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对于保障人民权益、推动国家政治生活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0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毛泽东和尼克松,1971年以前的世人眼里,他们的二重奏似乎显得奇
16、异。尼克松担任副总统时,美国曾三次以核武器来威胁毛泽东的中国。美国曾不止12次阻挠毛泽东的政府在联合国取得席位。在毛泽东进入紫禁城以来的22年中,直到尼克松委派基辛格访华的前一年夏天,这两个国家没有一位政府官员访问过对方的首都。在1969年和1970年间,中国报界称尼克松为“战争瘟神”,这一尊称似乎是代替了理查德米尔豪斯。然而事实是:一位美国总统先不访问东京或莫斯科而访问毛泽东的北京;尼克松在中国8天的逗留是美国总统访问外国时间最长的一次;美国总统在一个与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领土上谈判是第一次。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据材料,提取任何一项尼克松对中国的基本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态度产生的原因和
17、影响。(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题干材料显示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有两种,一是敌视,二是缓和。在此基础上,从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其态度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答案:示例一:敌视中国。(1分)原因: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受美国传统对华政策的影响;遏制社会主义在全球发展的需要。(6分)影响:加剧了全球的紧张局势;不利于美国全球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外交事业陷入僵局,不利于中国影响力的扩大等。(5分)示例二:同中国缓和关系。(1分)原因: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被迫调整其全球战略;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霸主地位动摇;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苏处于对抗状态。(6分)影响: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地区和世界和平;有利于中国打破外交僵局。(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