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苏轼词二首蝶恋花 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内容赏析】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这里的“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
2、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常识速览豪放派代表词人苏东坡 苏轼(10371101),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
3、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这首词是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词,可以当作互补互助的姐妹篇来读。 文本精析1作者在快哉亭所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抓住意象的特征落日、水连空、碧峰。上片写快哉亭远眺所见的苍茫秀丽之景。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
4、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在夕阳映照之下,“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的壮观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下片写俯瞰所见,词人将目光从天际收回,放眼江面,这无边无际的一片,像镜子一样平展、洁净,碧绿的山峰倒映其中,山光水色,融为一体,秀色可餐,令人销魂。 2明明是在快哉亭观赏眼前的美景,可为什么苏轼要“长记平山堂上”,追想回忆登临平山堂之胜景呢? 【答案】“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
5、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语境的空灵飞动。3上阕中,作者先写眼前所见快哉亭的景色,然后写过去在平山堂所见的景色,由现实写到回忆,这叫作什么写法?并作分析。 【答案】虚实结合。“落日绣帘卷”四句写现实中的情况,是实写。“长记平山堂上”四句回忆过去赏景所看到的景象,借在平山堂所看到的美景来描写眼下所见的快哉亭的景色,是虚写。因此,上阕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4“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好处? 【答案】运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借对风的议论,引出作者自己的感受,
6、即只有胸中有了浩然正气,才能享受、领会到这长达千里的“快哉”之风。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5“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案】“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澄澈平静,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6“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在白头翁身上,寄寓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出没。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这里“白头翁”的形象是苏东坡自身人格
7、的象征,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泰然自若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名句鉴赏1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鉴赏】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刚刚还风平浪静,忽然之间就浪涛汹涌,巨浪中一位白发老人从容不迫地驾驶着一叶扁舟,与风浪搏斗着,飞驶而来。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鉴赏】 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
8、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定风波常识速览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文本精析1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轻”字? 【答案】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 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百姓的),身份比较卑微的人所用。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是忙人所
9、用的。表现了作者的心态:作者此时被贬黄州,已经等同于一个农民。分明是“无官一身轻”的超旷、达观。2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答案】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情感主旨类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鉴赏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所谓的“评价”,大多只要求判断写了什么,进而对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做出判断,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考题还是不多,少数考题即使涉及这一层次,也多是开放性题目,考生可以任选一面做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一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多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热
10、爱祖国及其山水,忧国忧民;反对战争,追求和平;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表达高洁情操,追求建功立业;咏史规劝统治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亲情、友情、爱情、思乡之情;抒发个人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等情感。考查方向: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设问方式: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表现了怎样的情趣?4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答题步骤: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表达)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答题要领:
11、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名句鉴赏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鉴赏】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鉴赏】 “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
12、,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像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释、道三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思想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苏轼少年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愿你去完
13、成理想。”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滂。苏母说:“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苏轼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苏轼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他的这种狂放性格,势必与“摇手举足,辄有法制”的专制社会发生尖锐矛盾。【应用角度】这则素材可用于与“少年壮志”“理想”“坚持”“志向”“修养”“操行”等相关的话题写作中。2热点素材习近平用典亮相儒家名言最常提名人名句看苏轼 近日
14、公开发行的习近平用典一书亮相两会驻地,李东东、艾克拜尔米吉提等委员在小组讨论会结束后集体研读该书并进行了讨论。习近平用典一书引用最多的是儒家经典名言,其中引用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习近平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全书收录他引用苏轼的地方达7次。据了解,习近平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名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如今习近平用典的亮相,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鞠天相表示,编辑出版这部习近平用典,旨在对总书记用典进行追根溯源,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帮助广大领
15、导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总书记的思想精髓。【媒评文摘】1.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这样的滑坡和动摇,往往是从小事开始的。习近平还曾以“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提出过同样峻切的警示。楚天金报2苏轼反对宋代王安石激进改革的新法,苏轼主张合理的改革,因此曾两次被流放。他在待人处事上以平易近人而闻名。中国媒体称,习主席之所以推进阶段性改革以及到包子店就餐等继续保持亲民路线,也是受到苏轼的影响。中国日报佳作领悟文赤壁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
16、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山如画,逝者如斯!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
17、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落难中的苏东坡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
18、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的某些恶事、丑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
19、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然的,不屑于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选自神剑2005年第2期,有改动)【精要赏析】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苏轼及因他而成名的文赤壁做了至情至理的分析和想象:“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围绕苏轼命运上的“阴差阳错”,作者对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做了具体而形象的阐述: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无意与政敌
20、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有误的注音。欹(q)枕 砧(zhn)板 一蓑(su)烟雨着(zho)重 巷(hn)道 中规中矩(j)慰藉(ji) 骁(xio)勇 扺(d)掌而谈 【答案】砧(zhn)板,习惯误读字;着(zhu)重,多音字;扺(zh)掌而谈,注意和“抵”区别。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料峭腥红倒碧峰声名鹊起吟啸 青红 快哉风 两全齐美萧瑟 喝彩 挖墙角 甘之如饴 【答案】猩红,两全其美,挖墙脚。3对定风波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B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C“一
21、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D“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霁,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解析】 A项,“不觉”透露出作者闲适、坦然的心态。【答案】A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导学号:18980057】(1)_,窗户湿青红。(2)忽然浪起,。(3)_,何妨吟啸且徐行。(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_。(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答案】(1)知君为我新作(2)掀舞一叶白头翁(3)莫听穿林打叶声(4) 山头斜照却相迎(5) 也无风雨也无晴5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回答下面的问题。(1)定风波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风大、雨
22、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令人惊慌,但作者用“莫听”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从容处之,外物不足萦怀。“何妨”活现了词人泰然自若的心态,隐含了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无论是自然的风雨还是现在正在遭受的政治风雨,作者轻而易举地用“莫听”“何妨”将它们化为乌有,毫不在乎。(2)词中“风雨”这个意象,有什么深刻含义?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风雨”既是实指,也是隐喻,作者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象征人生的坎坷。从诗中我们看到,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
23、,在境遇顺达时也不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6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18980058】江城子苏轼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1)下阕中“鸣”字的运用较具特色,请作赏析。 【答案】“鸣”化静为动(以声衬静)
24、,突出环境的幽静,表现作者内心愉悦之情。(2)请你结合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句的理解。 【答案】“梦中了了醉中醒”是他经历人生波折之后的痛苦感悟。遭受“乌台诗案”打击之后,苏轼以罪人的身份在黄州贬所躬耕,对现实世界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唯有在梦乡醉酒之中才能获得安慰,领悟到人生的真谛。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导学号:18980059】鹧 鸪 天北宋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注】取次:随意。(1)上阕中,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杜鹃?请结合作品简析。 (2
25、)从全词来看,作者听杜鹃啼叫,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采用拟人、对比的手法,“殷勤”一词将杜鹃拟人化,表现了杜鹃与人亲切,与随意飞行对人冷漠的流莺形成鲜明的对比。(2)作者在明朗春日中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内心愉悦,但又因杜鹃不停啼叫催归,作者内心变得烦躁不安,最后抱怨杜鹃不解人意,抒发了自己羁旅在外、有家难归的无奈与叹息之情。8仿照下面一段话的句式及修辞手法,从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等人中写一个你所欣赏的人。 【导学号:18980060】(柳永)他婉约,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多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执着,“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答案】(示例) (苏轼
26、)他豪迈,唱“大江东去”;他狂放,“老夫聊发少年狂”;他多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静和动是一对矛盾,又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人总是静久思动,动久思静。就像旅游,_,就有出去旅游的冲动;在外面流浪久了,又会有回家的向往。叔本华的“钟摆理论”说,大多数人在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会陷入痛苦,_。人生就在这痛苦与无聊的两端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在一切物质需求已达到满足的境况下,能够继续自己对爱与美的不懈追求,_,这是对一个人极大的挑战。【答案】在家的时间久了在需求已得到满足时会陷入无聊使自己终生不必陷入无聊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