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为例 教学设计(1) 佛山一中地理科组 龚爱英【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利用材料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实施的原因,归纳一般的分析方法。 2. 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对工程进行线路走向、相关产业等的综合分析。 3. 通过演绎推导法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整理一般的思路,学会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 4. 多种信息渗透、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内容分析】 课本阐明了西气东输工程实施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实施原因是分析工
2、程带来影响的前提与基础,满足了工程实施的需要即为影响及意义,故应重视对实施原因的分析。 已建和在建的西气东输工程很好地体现了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能源问题是影响我国发展的持续热点话题,本节课结合时政、渗透我国十三五能源战略希望引导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理解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实施的大背景,认识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 地理3的学习需要通过分析案例掌握方法然后迁移应用。师生互动提炼相关分析问题的思路后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环节】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 呈现我国煤炭、油气、水资源、人口分布图。2. 设疑: 共同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各自分布不均的表现? 资源的
3、赋存量与需求量不匹配怎么办? 我国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哪些?1. 据图概括分布特点。2.思考回答问题 分析我国资源生产与需求状况后直入主题。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重点内.容学习实施原因分析师生互动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1. 设疑:为什么实施西气东输工程?2. 点拨:大型工程建设多源于发展的需要。请分析输出地、输入地、国家的具体需要。3. 设疑: 西部(输入地)的需要: 为什么西部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开发? 一旦天然气得到开发,将对西部经济起什么作用? 国家的需要: 我国天然气主要分布区在哪里? 为什么我国油气资源开发重心要向西移? 为什么我国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为什么选择发展天然气?
4、学生阅读课本P82-84页整理回答问题。学生思考问答问题。学生填图学生观看视频、分析图文材料,讨论分析回答问题。换一种思路让学生结合阅读内容重新组织语言,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条理化认识。为分析工程带来的影响铺垫。学生落实定位。视频与最新时政新闻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实施的大背景。师生互动提炼方法:某国(地)发展某种能源的原因分析。师:点评。 生:据材料分析珠三角发展核电的原因。掌握方法,学以致用,提升能力工程分析线路走向分析: 工程线路走向如何? 其影响因素是什么?1. 学生用直尺画一线工程起点与终点的直线距离。2. 讨论分析:线路不走直线的原因。比较分析法锻炼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师生互动
5、提炼方法:工程线路走向的影响因素。掌握方法相关产业分析: 呈现工程建设图片。 工程的实施可能带动什么产业的发展?学生看图讨论、分析回答问题。利用直观的图片分析推导,突破了学生生活常识与产业知识基础薄弱的瓶颈。也为分析工程带来的影响铺垫。学以致用点评:分析问题时注意结合区域背景和题目材料信息进行。1. 请指出中缅输气管道建设中遇到的自然障碍。2. 据材料分析南水北调实施的原因。迁移应用要避免生搬硬套。 小结、 设疑1. 西气东输工程带来什么影响?2. 分析大型调配工程影响的一般思路是什么?3. 西气东输工程能否很好地解决东部地区能源紧张问题?带疑问预习新课教学反思: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属于地
6、理3的教学内容。地理3都以案例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其知识难度不大,但其重点不在案例,而在于从中获得的分析问题的思路和锻炼的地理思维。地理3如何讲?讲到什么程度?是一直困扰地理老师的问题。本次承担公开课任务,本人思虑再三,经过三次试教,得到了本科组老师的大力支持与有效建议,再放到公开日与省实、广雅两位老师进行同课异构,我获益良多,也促使我对地理3教学的再思考。1. 准确定位,有效教学地理3旨在锻炼学生“综合思维”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能很好地体现地理的核心素养,故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和体现的。地理3通过案例渗透方法与思路,师生只要有所感悟,都可整理提炼,让学生认识更深,储备更多。教学的对象是文
7、科生,其要参加全国卷的高考,应扎实地打好地理基础;文科生较多缺乏生活常识。基于以上,通盘考虑进行教学设计才更有针对性。2. 既能利用案例,又要跳出案例利用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案例的精髓;案例涉及的专有名词、地理常识不放过,老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如本节课涉及的西气东输工程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学生难以有效分析与判断,但经过工程建设的直观图片让学生据图分析与此有关的产业,这能较好地突破了学生生活常识与产业知识基础薄弱的瓶颈。跳出案例:不要局限于课本内容,应与时俱进地丰富其内涵与信息;从中提炼方法并能用到新的不同的区域进行分析,还要避免生搬硬套。3. 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的机会 通过有效的引导、必要的提示,学生也可以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