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部分 选修篇第16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5河南开封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熙诗昭君墓南北分天地,存亡见庙谟。含悲辞汉主,挥泪赴匈奴。目睹当年冢,心怀四海图。葆旌巡远徼,蕃落效驰驱。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漠漠龙沙际,寥寥雁塞隅。偶吟因有触,意独与人殊。材料二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溯至汉唐宋至明,历代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附,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
2、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1)谈谈你对材料一中“意独与人殊”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及其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的信息可知康熙“意独与人殊”的原因是对西汉和亲政策持否定态度,认为对少数民族要开诚布公,以诚相待,才能相互信任,友好相处,布德政于荒途。第(2)问,第一小问政策,根据材料二中“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可知其政策为和平安稳的方式为主,武力征讨为辅;第二小问意义,结合对国家稳定和民族关系的影响分析作答即可。答案:(1)理解:康熙对西汉和亲政策持否定态度,认为对少数民族要开诚布公,以诚相
3、待,才能相互信任,友好相处,布德政于荒途。(2)政策:和平安稳的方式为主,武力征讨为辅。意义:促成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发展,为我国近代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16广东肇庆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曾国藩是封建中国数千年尤其是两宋以下封建统治阶级一切黑暗精神的最大体现者,又是鸦片战争后百年来一切对外投降对内屠杀的反革命的汉奸刽子手们的“安内攘外”路线的第一个大师他精通极端专制主义也是极端奴隶主义的哲学程朱道学,运用在言论上,就是满口“诚”“礼”“仁义”“道德”等字样;运用在行动上,就是极度的残忍,屠杀数千万中国人民,认为“痛快”。他被天朝田亩制度骇倒了,要挽救封建统治者的
4、权利,牺牲数千万人的生命,就是“卫吾道”,所讲的“道”,只是少数大地主大官僚的“道”,从人民看来,恰恰是大逆不道。范文澜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1944年)材料二徐泰来认为:“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和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六十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孙映球指出:由于曾国藩办洋务,在客观上起了历史作用,即“他所做的一切构成了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章”,从而,“曾国藩的历史地位,以笔者之管见,应予肯定”。摘编自学者笔下的曾国藩(1997年)(导学号57300073)(1)材料一、二对曾国藩的评价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2)综合
5、上述材料,指出影响评价人物的主要因素。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曾国藩? 答案:(1)材料一:否定了曾国藩。原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影射蒋介石。 材料二:总体上肯定了曾国藩。原因:发动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改革开放;近代化史观影响。 (2)因素:研究者的阶级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评价角度、史料占有情况等。评价:把曾国藩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辩证评价;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准等。3(2016广州增城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冯桂芬(18091874),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早年师从林则徐,后熟读海国图志,受林、魏的影响颇深,思想比较开放。18401859年,冯
6、桂芬在北京任翰林院编修,有机会了解清最高统治集团内的各种情况,从而对整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此外,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剧变,对冯桂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为躲避战乱,冯桂芬一度避居上海,并写下传世名作校邠庐抗议。在冯桂芬眼里,“西学”囊括了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内涵。他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采西学,制洋器,发展军事工业以及其他事业。他对清朝统治也有不满,要求革新内政,并且重视农业生产,倡议在生产中采用机器,以节省人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建议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给予掌握西方技艺者科举待遇。他
7、所设计的试图使中国走向富强的方案,不仅受到了洋务派的礼赞,而且在校邠庐抗议出版三十年后仍然受到维新派的高度重视,对清末政治、经济演变的影响很大。摘编自熊月之冯桂芬评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冯桂芬创作校邠庐抗议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冯桂芬对近代中国变革的作用。解析:第(1)问,材料“冯桂芬在北京任翰林院编修,有机会了解清最高统治集团内的各种情况,从而对整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可以概括为对封建制度有深刻的认识;材料“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剧变,对冯桂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可以概括为清政府内忧外患;材料“他早年师
8、从林则徐,后熟读海国图志,受林、魏的影响颇深,思想比较开放”可以概括为受先进中国人影响;校邠庐抗议主张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因此又可概括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验为其提供了借鉴。第(2)问,材料“他所设计的试图使中国走向富强的方案,不仅受到了洋务派的礼赞,而且在校邠庐抗议出版三十年后仍然受到维新派的高度重视,对清末政治、经济演变的影响很大”可以归纳出为洋务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维新派变法图强奠定了基础。答案:(1)原因:冯桂芬对封建制度有深刻的认识;清政府内忧外患;西方资本主义的经验为其提供了借鉴。(2)作用:为洋务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维新派变法图强奠定了基础。4(2016安徽宿
9、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作为晚清名臣的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18年,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今京汉铁路北段);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湖北织布局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武汉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经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朝政府决定实行“新政”。1901年3月(光绪二十七年),成立督办政务处,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遥为参预”。张之洞会同刘坤一连续上了三道奏折。第
10、一折主要是关于兴办学堂、废除科举制度,提出设立文武学堂,奖励游学等建议。第三折主张采用西法,提出了编练新军,修农政,劝工艺,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官收洋药,多译东西各国书等建议。在第三折里,他说:“施之实政则不至于病民,至若康有为之邪说谬论,但以传康教为宗旨,乱纪纲为诡谋,其实与西政、西学之精要,全未通晓,兹所拟各条皆与之判然不同。”摘编自谢放张之洞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兴办实业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之洞的“新政”主张。答案:(1)背景:内忧,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外患,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加剧了
11、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内忧外患造成清朝统治危机加深。(2)评价:张之洞的“新政”主张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文化的传播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主张是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具体化,主要目的还是维护清朝统治。 5(2016广东湛江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摘编自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
12、生材料二我对孙君最不满的一件事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这句话也许有人觉得迂阔不切事情,但我始终认为,(这)是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摘编自梁启超孙文的价值(1)概括两则材料对孙中山评价的不同之处。(2)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孙中山。答案:(1)不同:材料一认为孙中山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材料二认为孙中山政治道德不高。(2)评价: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辩证评价;以是否推动社会发展为依据等。6(2016湖北黄石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小平同志边观光市容,边同省市负责人亲切交谈。小平同志说,深圳
13、的建设成就表明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然后,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要坚持两手抓,这两只手都要硬。小平同志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小平同志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14、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摘编自深圳特区报的东方风来满眼春(1)根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深圳谈话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邓小平谈话的背景和意义。答案:(1)观点:特区经济中公有制是主体,属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及时总结。(2)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国内僵化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面临严重困难。意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坚定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