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15劝学(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480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15劝学(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6-2017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15劝学(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6-2017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15劝学(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6-2017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15劝学(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6-2017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15劝学(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6-2017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15劝学(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6-2017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15劝学(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6-2017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15劝学(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6-2017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15劝学(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6-2017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15劝学(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6-2017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15劝学(节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5劝学(节选)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坚持不懈,终于孕育了绝美的珍珠;顽铁忍受了烈火的历练,坚持不懈,终于炼成了锋利的宝剑。一切豪言与壮语都是虚幻,唯有坚持的信念才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坚持梦想,努力拼搏,才能扬起梦想的风帆,在大海上乘风破浪。美字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赏美文行走在大雾中的荀子孙守名荀子之前的那个时代也让他陶醉其中,那个弹瑟的瓠巴是哪里人?是否生有异相?他的瑟到底有多少根琴弦?他就那么不经意间一挥手,琴声就如清风流星四处飘散,惊得水中的鱼儿浮出水面,静静倾听。这是怎样的一个乐师呀!今天,哪个乐坛圣手能像他那样令我们心生羡慕和嫉妒?那个弹琴的伯牙在荒野是否已然遇到了樵夫钟子期?

2、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的知音传说,高山流水的绝唱,为什么荀子没有向我们娓娓诉说?不对,荀子明明也在寻找知音,寻找那个识贤用才的君上。他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借以推行主张,多次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但一个小小的学官与治国经邦的愿望相差实在太大,于是他愤然离去,带着满腔豪情前往秦国,拜见秦昭王。面对威严的秦王,荀子神态自若地把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的政治主张和盘托出。秦昭王听得有点倦怠,长长地打了个呵欠,婉言辞绝。荀子的内心沉入万丈深渊,从威仪赫赫的宫内走出,抬头便看到了阴霾的天空,灰蒙蒙的天幕让他感到身心交瘁。荀子无奈地离开秦国,前去楚国。楚王听完荀子的一番陈述,

3、感到有些茫然,何去何从,他犹豫不决。望着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说客,楚王感到一丝怜悯,言不由衷地让荀子去就任兰陵令。荀子来到兰陵,内心有点悲哀和凄凉。一番周游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心里着实有些不甘,但同时又有点庆幸,就先在兰陵实现自己的治国之梦吧!他开始规划宏伟蓝图,召官员,约下吏,制条例,定规章。他骑着头小毛驴,穿街走巷,遍访百姓,风餐露宿,行走无踪。兰陵,这个在中国版图上并不起眼的古镇遍布了荀子的足迹。荀子治理有方,再加上风调雨顺,几年下来,士民殷富,明礼知方,四面八方的百姓如水之归海,纷纷前来,争相归附。这让楚王感到威势大减,很不舒服。公元前238年一纸令下,荀子免官。失望的荀子回家闲居,在悲

4、愤和绝望中离开了尘世。荀子时代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走,这位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带着遗憾和忧伤,带着满腹经纶和惊世才华,带着治国方略和容颜憔悴,凄然而逝。而今山东临沂苍山县兰陵镇东南、运女河西岸的一座古冢成为他灵魂的栖息地,墓碑四周,田野空旷。朔风惊寒,酷暑连天,这座古墓就那样静静地毫无声息地堆在那儿。荀子连同他的思想早已埋在荒烟寒波之中,萋萋的荒草和茂盛的庄稼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远方的枯树枝干上,一只乌鸦仰头望天,声声凄厉的悲鸣似乎倾诉着我们对这位思想者的不公【课内挖掘】1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而行

5、无过矣”,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才则不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蓄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利用前人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更要用心专一,锲而不舍。2对于是否“会学习”这个问题,许多人可能报之一笑,也可能嗤之以鼻。他们可能会说,“学习”还不简单吗?就是读书做题。其实,真正的会学习并不是这样。劝学一文告诫我们说:要善于借助外物,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有人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

6、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做到“积土成山”了吗?做到“锲而不舍”了吗?做到“用心专一”了吗?如果做到这些,你才是真正地学会学习了。写作运用可用于“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要有恒心”“要学以致用”“要有不唯书、不唯师的治学精神”“质疑与创新”“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写作话题中。【课外运用】示例一:现在的我们,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会听我们的话。现在的我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我们就是青春,青春就是我们的筹码。在青春的竞技场上,我们踮起脚尖努力耕耘,尽情挥洒汗水,期待能够丰收,即使我们手里捧着干瘪的稻子,我们也不在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7、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然而踮起脚尖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一个追求者来说,仅仅是“踮起脚尖”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够不着的果实,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看不到的风景。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荀子在他著名的劝学篇中就深有体会地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因此,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有时恐怕不仅是一次踮起脚尖就可以了的,需要不辞劳苦,甚至不妨尝试辛苦登高,或许更为有用。(踮起脚尖)示例

8、二:兀立的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荀子也曾说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己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心备焉备:具备B不积跬步 跬:一步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雕

9、刻D用心一也 一:专一解析:B项,跬:半步。答案:B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解析: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意思分别为每天、向上、用箕畚。B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水。答案:B3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和不同,和相同。B和相同,和相同。C和不同,和不同。D和相同,和不同。解析:以:与“可”组合为能愿动词;用来。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表并列关系的连词。答案:C4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10、)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以为轮解析:C项与例句的句式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答案:C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课文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第三段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D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

11、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解析:C项,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答案:C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_答案: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寒冷。二、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711题。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

12、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息,节族久而绝。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

13、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不知其大也。是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节选自荀子非相篇)注偝(bi):背向。分:名分。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道德范畴。文:礼仪制度。族:音zu,通“奏”;节族:音乐的节奏。周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肖而不肯

14、事贤肖:才能B为下则好非其上 非:非议C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审:审察,弄明白D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 察:观察解析:察:明显、清楚。答案:D8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则于粲然者矣闻其详不知其大也是文久而灭A其而以B以则之C因而其 D因则之解析:处“其”是代词“其中”的意思。处“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处“以”与“是”构成固定结构,意思是“因此”。答案:A9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进行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B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C夫妄人

15、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D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解析: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答案:A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列举了三种不吉祥的事情和三种必然陷于困厄的情况,含有“危”“灭”是人自己造成之意。B作者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二足而无毛”,而在于人有明辨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明辨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的能力。C对事物的区别比不上确定名分更重要,而与制定礼法相比,确定名分又显得不太重要,而

16、这一切的重要性都排在效法圣王之下。D文章最后用“五帝”“禹汤”的例子来说明礼仪制度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湮没,故应抓紧对古代礼仪制度的整理工作。解析:D项,联系全文可知用“五帝”“禹汤”的例子用来证明的是要“法后王”,因为先王的很多东西会因时代久远而湮没。答案:D11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译文:_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译文:_(2)文中阐述的“法后王”的理由有哪些?(用原句回答)答:_答案:(1)既然这样,那么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生长)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

17、界限都)有辨别。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凭借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凭借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2)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三、创新语用12下面是一些关于学生吸烟的数据,请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个字)据有关统计,我国吸烟人群平均年龄呈下降趋势,各职业高中学生中,超过90%的男生吸烟,我国1318岁青少年约1.3亿,已超过5 000万人吸烟或尝试吸烟。吸烟学生出现斗殴、赌博和观看色情制品的行为是不吸烟学生的2.6倍至4.1倍,吸烟学生出现抑郁、自杀意念和离家出走行为是不吸烟学生的1.2倍到4倍,失足青少年试吸率和吸烟率分别为94.4%和69.7%。答:_解析:抓住主要内容“青少年吸烟”及其影响进行概括。答案:(示例)青少年吸烟人数众多,出现不良行为及导致严重后果的比率很高。13下面是一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曲线图。请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一条结论。结论:_答案:从以下三个角度回答均可:(1)从轨迹变化看,“学习动机”过弱或过强,学习效果都较弱,只有“学习动机”中等时,才能有最好的学习成绩。(2)学习动机不能过强也不能过弱,否则不会有理想的学习效果。(3)学习动机中等时,学习成绩最佳(或学习动机的中等程度的激发和唤起,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