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个放牛的“王二小”到底是谁 一首歌曲的诞生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歌陪伴几代人走过童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一大批少年英雄,王二小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化身。 王二小对于我们来说,永远都是那个勇敢、机智、为了保护干部和乡亲不怕牺牲的十三岁的放牛娃,如果真的有“王二小”这个人,到现在他应该有82岁的高龄了,而当时把“王二小的故事”写成歌的词曲作者方冰和劫夫,分别于1997年和1976年离开了我们。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创作于1942年。曲作者劫夫的夫人张洛回忆说,当时方冰和劫夫两个人就坐在老乡家大门口的台阶上,劫夫拿着铅笔头,一只脚搭在另一条腿上,用鞋帮当桌子,把这首歌
2、写出来了。 因为时间太久远,张洛也不记得太多关于这首歌的细节,她推荐了一本书和它的作者给记者。这本书名字叫做红色音乐家劫夫,作者是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霍长和,他采访过很多劫夫曾经的战友和朋友,得到了许多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通过这本书较完整地记录了劫夫的生平。 为了了解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记者采访了霍长和,请他对当时的情景进行真实、细致的还原。 王二小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 霍长和说,根据方冰回忆,文化大革命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几乎每年都要在九月十六日那天播放这首歌,以怀念在日寇侵略屠刀下牺牲的“王二小”。方冰和劫夫也曾接到群众的来信,要求他们提供王二小的
3、家乡住址,有的人根本不相信王二小已经死去。 到底有没有“王二小”这个人呢?之前也有一些媒体将歌曲产生的过程描述成这样:先是有人给晋察冀日报投稿,方冰和劫夫是看到晋察冀日报一版刊登的关于“王二小”的报道后,根据这篇报道的“真人真事”,写成了这首歌。 对于这种说法,有人查遍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全部晋察冀日报,但即使在晋察冀日报史中,也没有发现任何关于“王二小”牺牲的文字记载。看来,所谓晋察冀日报刊发过王二小牺牲消息的说法,实属当时误传或事后误记。而另一种曾在媒体上曝光的“王小二”其实是“闫二小”的说法,也同样没有切实的历史根据。 词作者方冰对于到底有没有“王二小”这个问题,也不止一次地说,“这
4、是一个复合人物,是综合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后创作出来的。生活中的王二小何止千百个,作品中的王二小只不过是千百个小英雄的一个剪影、化身而已。” 名字的由来 在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不分男女老幼、团结一致抗击外敌,随着抗日根据地和各种群众抗日组织的建立,广大儿童也有了自己的抗日组织。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到处都活跃着儿童团员的身影,最小的七岁,最大的不过十五六岁。他们当中有严格的纪律:不给敌人带路,不给敌人送信,不吃敌人的糖,不念敌人的书,不告诉敌人藏粮的地方。除了这“五不原则”,还有许多儿童团员为执行任务或者保护老乡而牺牲,正是他们的英雄事迹给了方冰和劫夫创作这首歌的灵感。 还
5、有一些媒体曾透露过这样的细节:为什么让孩子叫“二小”?是因为当地有不少叫“二小”的孩子。为什么要写放牛的“二小”?是因为当时看护和掌管那些能够对付敌人、保护自己的“消息树”的一般都是放牧的孩子。为什么歌中的“二小”姓王?这也只是随便选的,因为王姓比较通俗、普遍。 劫夫的夫人张洛老师也说,王二小是一个集合了无数生活中小英雄的事迹而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虽然我们曾看到过一些关于“王二小”这个人的连环画和电影,甚至还有王二小的墓碑和雕像,但是其实王二小并不是以某个具体的人的形式存在的。 但是,无论是真实的人物,还是艺术的形象,69年前那个英雄少年“王二小”至今还被全国人民所铭记,都是因为有了这么一首歌。而这首歌当时写作的意义也就是为了通过传唱、通过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让更多的人记住这首歌,进而铭记那些英雄和那段历史。 (辽沈晚报5.29 张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