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4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考点清单1.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2.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时期概况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1)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3)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知识图解巧用“三先”与“三后”记忆古代商业的发展史论共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中国古代“市”的形成逐渐成熟、完备。古代都会因商业繁盛而兴起。易混易错唐代“柜坊”的出现,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表明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同时其职能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宋代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
3、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宋代时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著名的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2城市的发展知识图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特别强调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由军事中心到政治中心再到政治经济中心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大都是政治性城市,商业活动依附于政治因素,不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与宋代以后兴起的工商业城市有明显不同。整体把握城市职能与“市”“坊”的发展与演变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发展历程2.朝贡贸易四、“重农抑商”1原因史论共识“重农抑商”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在当时起
4、到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的消极作用逐渐凸显出来。2概况深层点拨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知识图解重要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五、“海禁”与“闭关锁国”1原因2影响易混易错1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是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2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如清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整体把握“两个三”归纳古代经济制度与政策基准考点一古代商业的发展主题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中的变化1商业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
5、;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3交易媒介: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换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史料一明醒世词:“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
6、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史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信息解读史料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有所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史料三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信息解读史料反映出随着商品贸易的扩大,纸币出现,宋代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史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信息解读宋代贸易场所打破坊、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7、,表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表明商品经济对城市功能进步的促进作用。主题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视角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史料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信息解读史料证明了我国明清时期,手工业部门分工较细,形成了自由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雇佣剥削的生产关系,表明此时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视角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
8、2)具体原因生产资金不足: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国内市场狭小: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买商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国际市场缺乏: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自由劳动力不足: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国家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落后:受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生产方式直接挂钩。基准考点二古代的经济政策主题一重农抑商政策史料洪武十九年(1386年)三月戊午,太祖谕户部臣曰:“善理财者,不病民以利官,必生财以阜民。前代理财窃名之臣,
9、皆罔知此道。谓生财裕国,惟事剥削蠹饵,穷锱铢之利,生事要功。如桑弘羊之商贩,杨炎之两税,自谓能尽理财之术,殊不知得财有限,而伤民无穷。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樽节用度,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尔户部政当究心,毋为聚敛,以伤国体。”明太祖宝训卷三理财信息解读这是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在明初对财政大臣下达的上谕,反映了明太祖的重农抑商思想。这段史料表明,明代建立之初,统治者为了迅速扭转战争造成的社会经济衰败,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生活的措施,重农抑商便是其中之一。这说明明代继承并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用于巩固封建统治。主题二
10、“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史料一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史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信息解读史料一表明无证者不得出海,即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说明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史料二则说明闭关锁国给沿海人民带来了困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主题三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衰落时期目的相同点维护
11、封建统治不同点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同点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材料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
12、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探究思考:(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答案(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从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例1
13、(2012福建高考)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的含义,司马光认为农、工、商贾都是“公家”(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商业流通对公家有利,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材料未体现。答案B例2 (2012江苏高考)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清明上河图(局部)A“立九市,其
14、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审题突破本题从画面提供的场景入手,解题关键是熟知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A项在规定区域内设置市,市和坊分开,与图片中打破市坊的界限不符,故排除。B项草市和C项夜市都与图片中白天城市商业的繁荣没有关联,故排除。“大街两边民户铺席”说明了宋代商业的特点市、坊混在一起,也与图片场景相吻合,故选D项。答案D例3 (2012全国新课标高考)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15、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注意以下关键信息:“(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说明从事农业的人数多)、“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说明许多原本从事农业的人员转而从事工商业)、“今去农而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说明大部分原本务农的人员已不再从事农业),农业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和从事工商业人数的增加,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故选B项;工商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
16、上的,排除A项;C、D两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答案B例4 (2012福建高考)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审题突破解答本题要理解两点:一是隋都城图;二是材料的含义。由隋都城图可知这是发生在隋朝的事情,A项出现于宋代,故排除;材料主要说明隋朝时都城中坊市界限分明,官府对城市管理严格,不利于商业活动,故D项错误,C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C例5 (2012海南高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17、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
18、“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审题突破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海禁”政策,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问学生一定要抓住材料一中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每诱岛倭入掠”、朱元璋认为15国“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等信
19、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从材料中的人民、有识之士、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原因,从海外贸易、人民生活、经济收入等角度分析影响。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海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进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及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进制度变革。命题感悟从近年高考情况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是考查重点,主要考查商人地位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及特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等,多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备考过程中应关
20、注商品经济发展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古代商帮诚信经营理念及其意义。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1(立意经济发展战略隐含的历史信息)“文化牌”、“文明牌”、“遗产牌”成为当前我国发展城市经济的名片,恢复历史建筑风貌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开封要展示原汁原味的皇城风貌,下列现象不适合的是()A街道两边遍布商铺B进行“坊”、“市”严格区分的规划C在城内四方建立游乐场所“瓦子”D建立一座活字印书坊答案B解析“开封”是北宋的都城,而坊、市要严格区分的规划符合宋代以前的史实,故选B。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2(立意古代商业城市的发展)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对该变化趋势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21、()时间(明代)弘治(14881505年)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吴江县3市4镇7市4镇10市7镇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吴江县市镇数量不断增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业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出现了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为盛。3(立意重农抑商政策)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C古代中国不
22、对外开放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D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发展。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4(立意闭关锁国政策)1832年6月,一艘英国商船驶抵宁波,对中国地方官提出了通商要求。结合时代特征判断,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中国人对英国造船技术感兴趣并效仿B地方官因宁波非泊船之所而命其驶离C船上商品通过宁波合法转售到内地D地方官因南京条约而同意其请求答案B解析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前,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地,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5(立意专制主义导致清末中国落伍)迷途的帝国一文中这样写道:“康熙大帝是一个
23、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具备非凡过人的雄才大略。使中国一举摆脱明末清初大动荡后满目疮痍的局面,成为东方最强大的王朝。然而,他最终却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盛极而衰,很快滑向萧条冷落的帝国黄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康熙帝()强化君主专制强调农商并重推行文化专制实行海禁政策A BC D答案D解析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等可知选择D项。重农抑商是封建王朝的一项基本政策,在中国古代自始至终贯彻。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6面对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就业网”发起2013年的就业计划调查,有网友建议穿越
24、历史回到明朝山西去工作,你给他推荐的就业部门不包括 ()A在票号担当收银员B从事彩瓷售卖工作C创办私人丝绸纺织厂D从事珐琅彩的烧制工作答案D解析珐琅彩始现于清代,不可能在明代烧制出,故选D。对点训练考点一古代的商业经济1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A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商业区D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夜禁的限制答案B2(2012安徽高考)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
25、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切入点是读懂材料信息。夜市和瓦子都属于商业场所,从“通晓不绝”“终日”等关键信息看,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限制。材料并未提到分布特点,排除B项;C项缺乏材料依据且不符合史实;宋代虽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但与材料信息没有关联。3晚清福州文人郭柏清在沁泉山馆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丘恣铲除,百万磳田(即山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A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B大批农民弃农经商C农民种茶收入增加 D农业生产结构变化答案B解析
26、从材料中的“穷黎遍享茶山利”可知此时由于茶叶市场的扩大,农民纷纷转而种植茶叶,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而并不是农民弃农经商,故B项不正确。4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答案D考点二古代的经济政策5北宋初年有个叫陶毂的书生,盖了几座房子搞出租经营,结果出门就被人称为小人,挣的钱被叫做“痴钱”,
27、即呆傻的意思。这种现象的文化根源是()A经营房租并不赚钱 B重农抑商的传统认识C经营土地才是正统 D法律不允许书生经商答案B解析“轻视商业”、“文化根源”,只有B项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限制。6随着满清王朝的灭亡,风光数百年的晋商、徽商群体也走向了衰落。商人团体因官府而兴衰,从政策角度看源于 ()A小农经济B重农抑商C土地兼并现象存在D市民团体壮大冲击答案B解析“政策角度”是关键信息,只有“重农抑商”与此内涵一致,故选B。7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答
28、案D解析西方选择了海洋,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海上路线,疯狂对外殖民扩张;中国选择了陆地,则指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8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但也有学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历史上大运河沿岸繁荣的代价是东部沿海的荒凉和寂寞”。该学者意在说明()A历史上专制政权的保守B运河阻挡了国人奔向海洋的步伐C统治者耽于享乐的腐朽D海禁政策是运河沿岸繁荣的保障答案B解析学者的观点是运河的开凿使得东部沿海荒凉和寂寞,同时束缚了中国人向海洋发展,故B项正确。深化训练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
29、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答案B解析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可排除C、D项,而商品经济下人员的流动不利于宗族聚族而居村落的形成,故选B。2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人口比例24%36%30%10%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答案D解析从表格的数字看,这一地区已经出现了工场主,并且占30%的比例。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在明朝的中后期,首先出现在苏州的丝织
30、部门。3明清史专家指出:(平民)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重(官僚缙绅)却用之于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由此可见影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A重商主义盛行 B奢侈、攀比消费严重C商品经济畸形繁荣 D吏治腐败,贪污猖獗答案C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知,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富绅,都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4据宋史张逊传载:太宗二年:“阁婆、三佛齐、渤泥、占城诸国亦岁到朝贡,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张)逊请于京置榷易务,稍增其价,听商人人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
31、十万缗助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缗。”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北宋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北宋国力强盛、万邦来朝C商业收入成为北宋重要财源D北宋政府限制朝贡贸易答案C解析据“听商人人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助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缗。”理解分析可得出结论。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趁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32、”(西汉)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长途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材料三(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四“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
33、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3)据材料四,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4)据材料二、四,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答案(1)经商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特点:战国时期出现大商人;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2)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3)不同: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4)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或经济发展)。解析第(1)问
34、,读懂材料不难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战国时出现了吕不韦等富可敌国的大商贾,明清时期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第(2)问,分析材料不难发现,材料二中商人交易的物品多为供贵族享用的奢侈品,而材料三中交易的商品多为百姓日常所需生活用品。第(3)问,阅读材料即可得出,徽商和晋商所贩卖商品不同,生活态度不同。第(4)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即可。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
35、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以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中国古代经济史纲(1)材料一主张国家应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有何影响?(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海外贸易对沿海居民乃至中国社会的有益之处。答案(1)“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益处:有利于沿海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沿海居民的生活水平;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安定。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判断该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该政策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分析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第(2)问,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加以归纳即可。- 1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