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211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21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学生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2、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什么样的影响?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史实?(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意义?(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与哪些?(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起到什么作用?2、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有什么影响?3、邓

2、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指导意义?4、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2)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有什么意义?高考报告-明确高考形势知识网络:-先总1、抵抗派:新思潮萌发,向西方学习(19世纪40-50年代)(一)地主阶级: 2、洋务派: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3、顽固派:中体中用1、维新派:(1)早期维新派:前期中体西用+后期改良维新;(19世纪60年代)(2)康梁维新派:维新思想(19世纪末)(二)资产阶级:2、革命派:民主革命思想(20世

3、纪初)3、激进派: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三)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思想1、过程:向西方学习一以俄为师结合实际国情,走中国特色道路(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3)三个代表(4)科学发展观考点详解-后分一、地主阶级(一)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50年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1、背景:(1)天朝上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 (2)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 (3)中国跟世界联系加大 (4)先进中国人积极寻找抵御外来侵略和强国富兵之路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之路4、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的道路5、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

4、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6、评价:(1)积极:开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使开眼看世界思想成为社会潮流(2)消极:仅仅局限在个人行为的学习,带有政治指向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不多。(二)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思想运动4、评价:(1)积极: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消极:仅仅局限于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层面二、资产阶级(一)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对帝国主义,发展资本主义,改良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1、早期维新派(1)产生:世纪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早期新派。

5、(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3)思想主张: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4)影响: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更没有未付诸实践2、康梁维新派(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重;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阶级力量壮大;先进人士进一步觉醒(2)代表人物及主张康有为:A.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B.主张:借用孔子权威来传播西学,宣传变法的必要性C.特点:把西方的政治学说懒惰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来源:学。科。网(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减

6、轻变法的阻力)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谭嗣同:以自同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度、纲常礼教严复:A.主张: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变法”的必要性。B.特点: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考点例题一:(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考点变式训练一:(2012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统练)1

7、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所体现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武力推翻清朝统治 B建立民主共和 C实行君主立宪 D维护专制统治(二)资产阶级革命派(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即三民主义)(发对帝国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代表人物:孙中山、黄兴等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3、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4、实践:辛亥革命5、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6、后续: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1913年)护国

8、运动(19151916年)护法运动(1917-1918年)(3)内容:“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3)作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2、新三民主义(1)背景: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

9、和工人的生活状况。(3)作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考点例题二:(2012年海南高考历史)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考点变式训练二:(2012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末考)孙中山认为:“井田之法既板滞

10、而不可复用,则惟有师其意而已。”这种思想体现在他的什么主张中(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大政策(三)资产阶级激进派(1915年)新文化运动(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1、背景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5、主要阵地新青年6、主要内容:核心是民主和科学(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味、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7、性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8、影响(1)积极方面:考点例题三:(

1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考点例题四:(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选取部分)(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

12、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据美国革命时

13、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问题:(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考点变式训练三:(2012届南通市高三调研测试)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三、无产阶级(一)马克思

14、主义传入中国1、开始传入: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文章,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2、系统介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1)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2)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郑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二)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1、背景:(1)社会基础:中国仍然是

1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矛盾尖锐,革命与探索救国的道路仍然是时代主题(2)思想基础: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星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3)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山历史舞台。(4)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开展革命斗争2、发展过程(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发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

16、;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3)其它方面的理论各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来源:Zxxk.Com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4、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5、深远影响:(1)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成就;(2)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3)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

17、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4)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三)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1、背景(1)社会基础: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2)思想基础: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2、发展过程(1)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

18、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共十三大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3)发展深化1992年初“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作出科学的概括,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进一步丰富邓小平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4)正式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3、主要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战略:分“三步走”关于计划与市场: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外交思想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扩大对外开放。(3)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4)科学教育关于教育发展: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关于科技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5、作用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

20、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四)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1、背景(1)国际形势: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2)国内形势:改革开放多年,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新党员增加,干产队伍新老交替;新形势下需要回答许多新的理论问题2、创立过程(1)2001年,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2002年,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3、基本内容: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21、益。4、性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5、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6、地位:立党治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7、作用:(1)是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2)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考点例题五:(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来源:学科网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22、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考点变式训练四:(2012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质量评估)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组是( ) A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基层民主 B主要矛盾 走自己的路 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C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 一国两制D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初级阶段 科学发展考点延伸知识(二)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思想论战1、内容:(1)要不要维新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2、性质:这是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来源:学科网3、影响:(1)

23、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2)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3)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4、影响(1)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2)维新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一步学入的表现,维新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变革要求,表明向西方学习已学入到制度层面;(3)维新思想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三)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纲领,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的方法和手段。(四)新旧三民主义的

24、区别1、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2、民权主义,提倡在反帝反封建的基础上普遍平等的民权主张。3、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内容。(五)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来源:学科网ZXXK器物(抵抗派、洋务派)制度(维新派、革命派)思想文化(激进派)(六)近代史上几次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七)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四个阶段1、 三大特征:(1)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2)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

25、“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3)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2、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3)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4)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八)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正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指明了方向。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成

26、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于1921年7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1、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人集体的智慧结晶,毛泽东做出了巨大贡献2、毛泽东个人的某些错误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3、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属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三者之间的关系?1、三者一脉相承,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2、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3、都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4、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智慧结晶(十一)科学发展观1、提出: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2、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民的全面发展。

27、3、目的:促进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5、核心:以人为本6、要求:全面(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对内对外),可持续(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7、意义:(1)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和总结。(3)将促进中国经济良性发展,健康发展。(十二)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仿真高考-模拟高考一、选择题1、(2012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近代中国百年历史表明,西学东渐先后呈现不同的主题。下列排序正确的是()求强求富民主共和变法图强了解世界 ABCD2、(2

28、012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质量评估)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C“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2012届江苏省无锡市高三统考)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而又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辛亥革命前后思想由封建士大夫到改良派,由改良派到革命派,由革命派到抛弃“武力”挽救中国,从思想启蒙上探索革命新出路的三次转变。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 )A张謇B梁启超C孙中山D陈独秀4、(2012届山东省聊城市五校高三联考)马

29、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下列术语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新三民主义 5、(2012届福建省龙岩一中高三5月模拟考)章开沅在革命不是制造出来的中说“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曲高和寡”的主要社会原因是(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B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即将完成C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目标不够具体D没有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6、(2012届陕西省兴平市秦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二、非选择题(2012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三学业测试改编)1922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提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人“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为此地主阶级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2分)(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又感觉到“制度”上的不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