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单元 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云南昆明摸底)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力的集中,故A项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指的是打破贵族官位世袭制度,实行依据才能的任免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无
2、法体现“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排除C项;战国时期,分封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2019黑龙江鹤岗一中月考)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理B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C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理黄河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记录的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思想,因此,材料设问“当时历史发展趋势”中的“当时”指的是战国时期,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所以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才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解决之道,故B项正确。孟子生
3、活在战国时期,东周政府软弱无力,各诸侯国混战不已,无法解决黄河泛滥问题,故排除A、C两项;诸侯各自为政,无法协调治理,故排除D项。3(2019辽宁师大附中高二期末)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答案D解析材料“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说明周天子按上天的意志主宰天下,即“君权神授”;材料“王室衰微后,
4、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说明周王室虽然衰微,周天子却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诸侯虽实力强大,也无法得到“天子”身份;材料“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说明秦始皇为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淡化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观念,故D项正确。“消亡”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4(2019四川南充高二期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
5、臣皆畏高。”该典故反映了()A群臣立场坚定 B秦二世的软弱无能C丞相位高权重 D丞相制度不合时宜答案C解析由材料“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后群臣皆畏高”等信息可知,丞相赵高位高权重,已经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故选C项。A项与材料“或言马以阿顺赵高”的描述不符,排除;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群臣对赵高的忌惮,而不在于皇帝的反应,且单从材料中皇帝的反应也无法得出其软弱无能的结论,排除B项;丞相作为一种制约皇权的重要因素,其有设立的必要,排除D项。5秦朝时期,御史大夫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代表朝廷起草诏命文书,不仅可以弹劾百官,而且如果丞相位置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补其位。由此可见,秦
6、朝设立御史大夫是为了()A监督各级官员 B维系内外政治C防范丞相专权 D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御史大夫不仅可以监察百官,而且可以制约相权,最终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A、C两项是对材料的片段解读,且不是设立御史大夫的最终目的,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均排除。6(2019贵州铜仁一中高二期末)“九卿”是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官职,其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宗正主管皇室事务,卫尉主管宫门屯卫。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A分权制衡 B教化至上C天下为公 D天下为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中央设九卿,而九卿为国家和皇家服务,这
7、体现了“国”与“家”同治,即天下为家,故D项正确。秦朝中央九卿既配合又相互牵制,不是分权制衡,排除A项;材料属于秦朝中央官制,“教化至上”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天下为公”思想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而秦朝是王位世袭制,故排除C项。7(2019安徽合肥月考)高焕祥在秦汉廷议制度试析中说:秦汉廷议内容之广,规模之大,气氛之激烈都是空前绝后的;据不完全统计,其间四百年里有文可证的廷议就达百余次,而明文记载的被皇帝采纳的就有80多次。这说明廷议()A扩大官僚权力实现对皇帝集权的制约B是国家的决策中枢C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封建体制的弊端D是民主制意义上的议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有文可
8、证的廷议就达百余次”“被皇帝采纳的就有80多次”可知,廷议制度有利于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封建体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秦汉廷议体现了大臣拥有一定的政治参与权,但最终决策权由皇帝掌握,故A、B两项错误;秦汉廷议仍属于封建君主专制的范畴,并非“民主制意义上的议事”,故D项错误。8(2019北京西城期末)有学者写道:“_并一海内,废封建为郡县,书同文,车同轨,把法度衡石丈尺都划一,又治天下驰道。”_处应填()A周武王 B秦始皇C汉高祖 D唐太宗答案B解析实现大一统、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都是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故B项正确。9(2019海南枫叶国际学校高二期末)秦统一
9、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下级官员须定期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可知是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秦朝的“上计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下级官吏只是将钱谷情况汇报上级,并不能实际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权力,故C项错误。10(2019广东佛山月考)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
10、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C皇帝直接掌握乡官的任命权D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故选B项。秦朝是中央集权制度,“乡里”并非自治机关,排除A项;秦朝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乡官由民间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排除C项;根据材料“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
11、,排除D项。11“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A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D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基本原则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秦朝实行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奠定了后世官制的基本原则,D项正确。秦朝负有监察职责的是御史大夫,而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A项错误;B项是郡县制的作用,排除;此时期已经是官僚政治形成时期,C项错误。12(2019甘肃兰州一中高二期末)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
12、,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A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由城邦国家转向领土国家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可知是分封制下世袭的贵族垄断政权,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而秦朝以后“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无世禄之臣”,可知是郡县制下皇帝任命的官员不世袭、无领地,完全听命于皇帝,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综合材料可知体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政治、血
13、缘政治,排除A、B两项;古代中国不是城邦国家,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三公元前六世纪,大流士首创行省制度,将全国分为20多个行省,其总督由
14、皇帝任命。各省有固定的税收额度,并统一了全国的币制,金币的铸造权归中央。为解决国内民族众多、语言互异的问题,将阿拉米亚语确定为全国通用语言。大流士强化“国王的意志和命令就是法律”的君主制传统,并使各行省驻军归中央政府节制。秦帝国在地方上废除了分封制,全盘实行自战国以来各国陆续采取的郡县制,由皇帝任免地方行政首长。实行土地私有制,社会成员以统一的田租、口赋、兵役、力役等形式向国家尽义务。为使帝国境内的经济发展,秦始皇在统一当年就采取了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以及车轨的措施,并以秦国成文法为基础,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在军事上,秦帝国的三大兵种分属地方和中央两大系统,军权集中于皇帝本人。摘自段清
15、波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波斯帝国和秦始皇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相同点。答案(1)影响:诸侯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威胁周天子的权威。措施: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相同点:都构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体系;都实现了税制、货币和文字的统一;都实施统一的法律制度;确立皇帝是最高军事统帅。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得出关系疏远,相互攻击,根据“周天子弗能禁止”得出威胁周天
16、子的权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得出统一国家,根据“皆为郡县”得出推行郡县制。第(2)问,根据材料二“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第(3)问,根据材料三“大流士首创行省制度,将全国分为20多个行省,其总督由皇帝任命”“秦帝国在地方上废除了分封制,全盘实行郡县制,由皇帝任免地方行政首长”可知都构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体系;根据材料三“各省有固定的税收额度,并统一了全国的币制,金币的铸造权归中央”“实行土地私有制,社会成员以统一的田租、口赋、兵役、力役等形式向国家尽义务秦始皇在统一当年就采取了统一度量
17、衡、货币和文字以及车轨的措施”可知都实现了税制、货币和文字的统一;根据材料三“大流士强化国王的意志和命令就是法律的君主制传统,并使各行省驻军归中央政府节制”“以秦国成文法为基础,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在军事上军权集中于皇帝本人”可知都实施统一的法律制度,确立皇帝是最高军事统帅。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对官员服饰有明确的规定,据明史舆服志载:“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龙、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材料二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表(部分)品序文
18、官武官带饰一仙鹤狮子玉二锦鸡狮子花犀三孔雀虎豹金钑花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
19、权制度包括哪些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答案(1)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不同: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饰物为飞禽,武官饰物为走兽)。实质问题: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和严格的等级制度。(3)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
20、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第(2)问,根据材料一“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治以重罪”可知,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体现了君主专制;根据材料二表格内容可知,不同品级的文武官员服饰颜色和饰物都有明确规定,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可知其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可以得出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根据材料“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得出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