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六)(建议用时:20分钟)学业达标练1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道:“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A材料描述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的反侵略行为,它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故选A项。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下列与此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导学号:530
2、82053】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致远鼓楫冲重围”联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中日甲午战争。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颂了()A左宗棠收复新疆B曾纪泽收回伊犁C刘永福抗日斗争D邓世昌英勇海战A从材料中“大将筹边”“湖湘子弟”“玉关”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指左宗棠收复新疆。419世纪末,谭嗣同奋笔疾书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作者所哀伤的是()A揭竿斩木的反抗风潮B泛滥成灾的鸦片贸易C日益腐朽的清朝统治D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D题干
3、材料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故选D项。51900年6月初,在英国的汉学家道格思爵士认为:“每一则来自北京的电报都使这样一种事实更加明显,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北京的电报”所谈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导学号:53082054】A“京、津民众排外事件”B“东方雄狮的觉醒”C“联军战事行动迟缓”D“4.5亿两,中国的慷慨”A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00年6月初”和电报内容“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说明这一时期由于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故A项正确。6有义和团揭帖写道:“焚黄表,生香烟,请
4、来各洞众神仙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义和团这种狂热情绪主要来自()A朴素的爱国热情B对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C知识分子的宣传D对清朝政府的正确认识A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是农民阶级朴素爱国热情的体现。虽然他们不能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他们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冲A挑战练7在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反帝之后,清廷主管外交的大臣许景澄、袁昶联名上书道:“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上为以戏。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对这份上书最准
5、确的理解是()A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加剧B两人反对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C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开展反侵略斗争的矛盾尖锐D两人反对清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灭洋”D题干反映的是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进行反帝,而这两人反对这一做法,故选D项。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53082055】材料一当割台的噩耗传到台湾,全岛为之震栗,“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人们奔走相告,游行集会,鸣锣罢市,愤怒抗议卖国罪行。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中表现了“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叹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
6、不可消灭的。”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材料三盖中国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大梦将觉,渐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指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此次初起,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赫德中国实测论(1)材料一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台湾人民除了“抗议卖国罪行”,还进行了哪些抗击侵略的行动?(2)材料二、三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最重要的意义。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和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即可。答案(1)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开展反割台斗争。(2)两者都肯定了义和团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激励作用;同时又看到了其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和局限性。(3)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