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河南九师联盟)宋代广大农户积极投资购买耕牛,即使没有能力购买耕牛的,也采用租赁的方式租借耕牛进行农业生产。对于产牛较少的地区,宋高宗下诏:“京西、淮南贩买耕牛,与免税下年。”这反映出宋代(B)A政府拥有雄厚经济实力B社会普遍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C畜牧业呈现商品化趋势D社会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解析:宋代广大农户积极投资购买耕牛,无力购买的通过租赁的形式租借耕牛进行农业生产,并通过皇帝下诏的形式对耕牛买卖免税,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采取措施支持农业生产,不能说明政府是否拥有雄厚经济实力,排除
2、A项;耕牛的买卖是为了进行农业生产,此外耕牛的买卖也无法代表畜牧业,C项以偏概全,排除;社会生活水平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2(2020广西桂林、贺州模拟)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行了估算,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B)A.自耕农生产技术较为落后B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C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D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解析:由材料中汉代农业总收入与总支出比较,可知汉代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仅略有剩余,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有限,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汉代中等自耕农家庭收入来源与支出状况,没有具体体现生产技术的内容,因而无法得出自耕农生产技术落
3、后的结论,排除A项;图表中有赋敛的支出,但没有体现徭役情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汉代中等自耕农的收支状况,没有涉及土地兼并问题,因而不能得出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排除D项。3(2020河南天一大联考)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解析:根据“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可知从公元前5世纪到秦汉时期,铁农具的比例明显上升,可见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故选A项;根据“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无法判断铁农具的使用分布情况,排除B项;根据“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无法判断当时的社会秩序,
4、排除C项;“铁农具数量对比”的增长趋势不能说明经济形态一定是小农经济,排除D项。4(2020广东汕头调研)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C)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解析:仔细研读材料可知,唐朝的这些规定目的是为了限制土地买卖抑制土地兼并,体现的是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故选C项;材料中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不得私自买卖,但并没有说不得买卖,所以这些规定依然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并没有对私有制造成严重冲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只是有关土地买卖的
5、法律规定,没有涉及经济立法的其他方面,所以无法得出经济立法是否完善,排除B项;材料“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表明并非世族门阀,排除D项。5(2020湖南永州信息卷)在宋代,客户是指无常产者,绝大多数是佃户。据统计,北宋初年客户约占总人口的40%,此后逐年下降,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下降到4%。这一变化反映了(A)A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B佃户成为耕作的主力C地主对农民剥削有所减轻D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解析:题干中宋代客户(绝大多数是佃户)比例由40%下降到4%,结合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得到发展的史实,推知宋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减少了客户比例,故选A项;佃户是客户的一种,且客户最高比例也
6、只有40%,未超过一半,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排除C项;题干反映不出土地所有权更迭,排除D项。6(2020江西上饶联考)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D)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 B城镇化快速发展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 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解析:据材料“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说明租佃关系日益发展,故选D项;据材料“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仍然采用封建土地生产方式租佃式经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强调城镇化
7、现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强调城乡差别,排除C项。7(2020重庆杨家坪中学月考)东晋南朝时期面食十分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祭品。这一饮食习俗的变化主要得益于(B)A经济重心加速南移 B北方旱作技术的推广C门阀士族的提倡 D统治者的喜爱解析:东晋南朝时期面食的流行,体现了这一时期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江南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原先比较单一的水田农业,向水旱并举农业转变,从而促进了江南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出现题干现象的因素之一,但如果旧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发生变化,新的生产面貌也不能出现,对比择优,排除A项;门阀士族是当时重要政治力量
8、,提倡不提倡面食,都要依靠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面食流行并成为朝廷规定的祭品不足以说明统治者的喜爱对于饮食习俗的推行,主要的原因在于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8(2020山东滨州调研)宋代圩田开辟尤为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 300余顷。这说明当时(C)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农业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故选C项;材料强调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并非说明经济
9、重心的区域格局,排除A项;圩田开辟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圩田开辟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D项。9(2020福建南平调研) 朝代南方北方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119.8998.680.2 唐朝39243.2514.956.8 北宋1 122.562.9662.437.1 上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D)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解析:东汉末
10、年北方多战乱,北方人开始南迁,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均逐渐增加,符合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故选D项;“文景之治”是在西汉,表格中无“文景之治”之前全国人口数据,不能说明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一结论,排除A项;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与表格中北宋人口成倍增加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导致古代中国人口变动的因素是多样的,从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的增多无法得出是朝代更替的结果,且表格主要反映的是南北方人口的变动,此变动和王朝更替关系不大,排除C项。10
11、(2020山东青岛模拟)二里头文化遗址(公元前1800前1600年前后)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这说明二里头文化(A)A属于文明时代 B实行分封制度C形成早期国家 D属于部落联盟解析:据材料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有制陶、铸铜作坊等遗迹,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这说明二里头文化属于文明时代(由于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于文献纪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这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故选A项;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
12、建封国,以拱卫王室,材料不涉及这一方面,排除B项;氏族制度向政权制度(军队、监狱等)的过渡,以及阶级的划分和对立,构成了早期国家的时代特色,材料不体现这方面,排除C项;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主要是战争)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二里头文化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时期,不是部落联盟,排除D项。11(2020福建福州调研)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C)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 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唐朝中后期,雇佣制现象比较普遍,但
13、是仍然规定官营手工业者不能用交纳钱财的方式来免除徭役,以保证官营手工业内的技术人手,即首先要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地位,故选C项;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题干论及的是限制官营手工业者现象,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手工业有三种形态存在,即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这三种形态一直存在,没有出现官营手工业垄断手工业市场现象,排除B项;题干述及唐中后期的官营手工业出现的一些现象,与社会矛盾无关,排除D项。12(2020四川绵阳模拟)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这里包含有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
14、宋代低约11%。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D)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B农耕文明的繁荣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棉纺织业的发展解析:明朝绢价下降,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减少,结合当时棉布成为普通人的衣料这一史实,可知其原因主要是棉纺织业的发展,故选D项;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实施,明朝实施的是“海禁”,排除A项;农耕文明繁荣,农作物产量提高,只是米价价格下降与白银价格降低的次要原因而非主因,排除B项;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原材料价格下降,只是绢价下降的次要原因,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0百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早
15、在汉代就出现过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明,如代田法、耧车等,这些发明都是适合大面积的土地生产需要而出现的。但是这些农具在中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江东犁用牛耕田,“一牛可抵七至十人之力”“中等之牛,日可耕十亩”(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翻地大约“人日耕一亩,率十人当一牛”(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明清中国江南地区农桑业极其发达,大量土地用于栽桑种田,养牛的空间逐渐狭小,养牛成本上升,贫困农民无地养牛,造成畜力严重不足,“吴郡力田者,以锄带耜,不蓄牛力”(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16、材料二:(英国)圈地后,地主侵吞了大部分的土地,把此前零散的田产整固到紧凑的联合农场里,并能圈占从前受社区规章制约的土地,从而把它们归于个人的管理之下。18世纪的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既有改进技术、提高集约化程度的要求,也有劳动生产率的要求。1701年塔尔发明了马拉谷物条播机,1731年,他在一本名为马拉中耕农业的书中公开了他的发明,条播机不仅是英国产生的第一台真正的播种机械,而且也是英国农业向废除手工劳动所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1828年贝尔发明了马拉收割机,此外还发明了以蒸汽为动力的饲料粉碎机、干草切割机、甜菜切片机等等。材料均摘编自高辉明清江南的农业结构与
17、经济发展兼与英国农业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应用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前后英国农业生产的变化,并说明中英农业发展趋势所产生的不同影响。(15分)答案:(1)特点:先进农业技术发明的应用出现停滞;落后农业技术回潮。原因: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人口大幅增长;养牛成本增加。(2)变化: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影响:使中国长期固守小农经济;阻碍了当时中国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迟滞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使英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扩展;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
18、了条件;推动了英国近代化进程。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这些农具在中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明清中国江南地区农桑业极其发达,大量土地用于栽桑种田”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养牛的空间逐渐狭小,养牛成本上升”结合所学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人口大幅增长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既有改进技术、提高集约化程度的要求,也有劳动生产率的要求”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中国影响,结合所学从使中国长期固守小农经济,阻碍了当时中国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迟滞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思考回答;英国的影响从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推动了英国近代化进程角度思考作答。14(2020辽
19、宁沈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传统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民生价值、学术价值和现代价值。下表是某校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概况和当代学者对其认知的相关信息统计。 史料一 从先秦到清末,比较系统地记载工艺的只有考工记和天工开物这两部书,其余散见于正史、稗史、笔记、小说,多半很简略,有的只是只言片语。 史料二 有少数人视传统工艺为可有可无,是陈旧落后的物事,只能等着进博物馆束之高阁。但是,环顾四周,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史料三 我国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中,众多珍贵的传统工艺长期陷于发展困境,甚至濒临失传。 史料四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
20、,成就至为辉煌。 史料五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中,都曾面临要不要保护、如何保护传统手工艺的难题。 史料六 传统工艺具有“三品四信”的本质特征,即:实用的品格、理性的品格、审美的品格,人性、个性、能动性和永恒性。 史料七 历时二十载、成集出版于2016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被认为是考工记天工开物在当代的补编、续编之尝试。 史料八 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摘编自华觉明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等 结合中国史的所学知识,对上述史料进行重新组合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料,看法具体
21、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答案:示例一: 组合:史料一、史料四 看法: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但在古代被看作末技,不受重视。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手工业部门,如冶炼业、丝织业、制瓷业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凭借着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的多种经营形态和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中国传统的工艺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其商品远销世界。但由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技艺传承的封闭性,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儒家思想的重人伦轻自然的思想观念,传统工艺被看作末技,不受重视。示例二: 组合:史料四、史料六 看法:中国传统工艺的辉煌源自于劳动人民的创造,体现了工匠精神和民
22、族自信。 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手工业部门,如四大发明、冶炼业、丝织业、制瓷业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凭借着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的多种经营形态和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中国传统的工艺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其商品远销世界。作为社会底层的中国古代工匠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下,对传统工艺进行不懈地研究和探索,为国家和民族增强了实力和声望,如四大发明,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如农具和水利灌溉工具,为民众生活的丰富多彩提供了便利和保障;如饮茶,中医等。透过这些传统工艺,渗透着工匠精神和民族自信。 解析:选择性质相近的史料或存在因果关系的史料分类,根据内涵确立主题,通过史实论证两个材料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