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说:“但比较起来,魏源的态度则更鲜明他的海国图志第一稿脱稿,他在书中主张应在广州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进行建设,并教授船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其主张体现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师夷之长技以求富”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ABC D【解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故正确;洋务派主张“师夷之长技以求富”,故错误;魏源的主张以“制夷”为目的,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故正确;魏源海国图志的这些主张引导人们了解西方世界,故正确;D项符合题意。【答案】D2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
2、“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他们”应是指()A抵抗派 B洋务派C维新派 D革命派【解析】从题干中信息“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师夷”“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不为清廷所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启发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认识世界,为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近代化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但并没有引起清廷的重视,故选A项。【答案】A3张之洞说:“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是圣人之道,而不是机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和意图,而不是那些奇
3、技淫巧。”对张之洞这一说法分析错误的是()A主张复兴儒家为国家的道德基础B主张采用西方的器械以备实用C体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观点D说明张之洞积极倡导变法改革【解析】题干信息体现出张之洞维护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思想道德、主张学习西方的器械的“中体西用”观点,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4李鸿章到英国,不惜重金,给西太后购回一台缝纫机;在英国议院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是一窝蜂似的吵架,说“无甚可观”。由此细节说明洋务运动()A内部贪污腐化,经营管理不善B只是学习技术,不愿改革政体C海军操练不力,
4、中日战争失败D朝廷专制至上,牺牲民族利益【解析】材料反映了李鸿章到英国重金购回一台缝纫机,而对英国议会的态度是“无甚可观”;由此可见,洋务运动重视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对西方的政治体制毫不上心。故选B项。【答案】B5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他打着孔子旗号的目的是()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变法寻找合理性依据减少变法的阻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A BC D【解析】康有为托古改制,宣传变法,打出孔子旗号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巩固儒家的正统思想,而是为宣传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减少阻力,故选B项。【答案】B6著名史学家戴逸谈及维新变法的历史影响时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
5、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维新变法的意义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解析】材料把维新变法比喻成“一股新鲜的气息”,导致人们从“封建闭塞”的气氛中清醒过来,这说明维新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C项正确。【答案】C能力提升7(2015江苏高考)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
6、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解析】1876年洋务运动已经开始,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积极投身洋务事业,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的是郭嵩焘建议李鸿章扩大留学范围,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而没有提及他对西方体制的态度,排除B项。郭嵩焘主张扩大留学范围的提议遭到士大夫的谩骂,说明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C项正确。清廷对郭嵩焘的态度无法说明其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排除D项。【答案】C8(2015全国卷)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
7、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答案】C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材料二李鸿章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
8、,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材料三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1)概括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的观点。(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
9、派别的观点?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这一派别又有哪些新的主张?(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学”认识上的发展趋势。【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几个阶段,从顽固派、洋务派到早期维新派,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的是学习内容层次的变化。同时也表明了近代中国人对待西学的态度及主张。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答案】(1)观点:不主张学习西方。理由:中国有人才。学习西方会丧失独立。(2)变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评价:学习西方是对的,只学技术不改制度不够彻底。(3)早期维新派。新主张: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改革政治。(4)从不主张学习西
10、方到学习西方的变化趋势。学习西方的层次从器物到制度逐步加深。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二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材料四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全集(1)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哪一政治派别
11、的观点?材料一的主张是什么?(2)材料二反对哪些观点?实质何在?(3)材料三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他的论证依据是什么?(4)材料三中何处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表明了什么实质?(5)材料三和材料四是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论证的实质是什么?【解析】在阅读史料时要注意材料出处对于解题的提示作用。利用阶级分析法来解答问题,从张之洞和康有为的阶级出身来看其观点和主张。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和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角度回答康有为的局限性。【答案】(1)派别:洋务派。只主张改变某些规章制度和生产技术,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2)反对兴民权。反对君主立宪,反对维新变法。(3)派别:顽固派。论证依据:把变法和救亡联系起来,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事实驳斥封建顽固派的迂腐守旧。(4)“稍变祖宗之法”。实质: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向封建势力妥协。(5)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从理论上阐明了要求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