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805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命题视角科举制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是在隋唐时期,随着门阀地主的衰落和中小地主的兴起而登上了历史舞台;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走上仕途创造条件,也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并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重学风气的形成。但其主观目的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控制知识分子的需要,不利于选拔有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日益僵化、腐朽,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命题视角科举制在2011年的高考中,有江苏卷2、广东卷13、山东卷9、上海卷35、安徽卷36、四川卷37、新课标卷40

2、等高考题都以科举制来命题,出现的频率较高。(2011江苏卷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思路点拨】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科举制的作用、意义以及阅读、理解图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可用排除法,科举制是随着门阀地主的衰落和中小地主的兴起而出现的,它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故A、B、C都应排除。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发现,士族子弟仍然占71%的录取比例,说明了科举制并不完善,故选D。命题视角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

3、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分封的诸侯在国内都有世袭的特权,互为表里,共同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学生在理解时极易混淆,弄清两者的不同之处,很有必要:分封制宗法制目的 巩固周王室对于新征服地区的统治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核心内容天子分封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权力,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内部关系在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大夫、士等级森严,是一种权力等级关系在宗法制下,嫡长子与庶子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上下级关系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但后期随着王权衰落,造成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

4、局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也有利于贵族内部的团结与稳定,维护了分封制(原创)西周时的诸侯国吴国(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第一代君主太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太王欲传位其三弟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知道后,为了达成其父心愿,乃与其二弟仲雍出逃至南方,建立了吴国。以上事迹反映的周代的制度有()实行王位世袭制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ABCD【思路点拨】本题以太伯让位的历史典故入手,考查周代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符合周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故应选D。命题视角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反思中国民主化的漫

5、长和曲折邓小平同志说:“家长制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种陈旧社会现象,它的影响在党的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危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在封建王朝被推翻之后,这种封建专制主义在中国较长时间里还在产生影响,甚至在社会主义社会有时还会沉渣泛起,从某一方面破坏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生活。因此,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任务,目的是要剔除专制主义思想,树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和观点。(江苏省南京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

6、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乾隆实录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 谓 变 者,将 由 法 度 之 君 主 而 为 无 法 之 专 制乎?呜呼!严复法意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

7、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专制制度的强化和古代

8、思想家、近代中国人民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第(1)问,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第(2)问,回答黄宗羲对专制制度的批判,其原因可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综合分析;第(3)问,依据材料总结出改革派的专制做法,说明专制制度的影响根深蒂固;第(4)问,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的角度和孙中山本人民主思想的角度回答;第(5)问,结合上述四问,可以看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艰难性和曲折性。【参考答案】(1)理由: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从此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2)观点:君主制度导致社会动乱、矛盾激化。(或反对君主专制)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儒学

9、的新发展(或理学、心学走向极端)。1.(2011全国新课标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的时代背景。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答案:C2.(2011上海卷7)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

10、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郡国并行制实施的背景。解题的关键在于要认识到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消极反思,造成了王国问题。答案:A 3.(2011江苏卷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

11、不再受到中央节制【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省制度的特点和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答案:B 4.(2011 海南卷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解答时不仅要理解材料,还要抓住题眼“实质”。“讲论圣

12、道”说明朱元璋主张恢复儒家文化,朱元璋所说的“先王”指的是在明之前的汉族政权,排除A项;“令郡县皆立学”表明明朝实行的是郡县制,排除D项;C项是具体朝代制度,而不是实质问题,排除C项;华夏传统指汉族的农耕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所以实质是继承华夏传统,故选B项。答案:B 5.(2011上海卷35)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问题:(1)按示例填写表格。(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参考答案】(1)世卿世禄制;推举制:考试成绩。(2)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