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761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9.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0页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三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讲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015 天津)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A变陡了B变缓了C无变化D无法判断CA【解析】(1)从地质作用的规律来看,岩浆喷发之

2、前岩层首先要受到内力作用的冲击而发生断裂,形成火山通道,然后岩浆才会沿火山通道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地貌。因此,排除 A 和 B 选项。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之下首先被风化和侵蚀,然后被外力搬运到低处堆积,C 选项符合这个过程。本题选 C。(2)图中山脚下有岩浆碎屑物堆积,山腰处被侵蚀形成凹坡,坡度明显变陡。考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凹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变质作用岩

3、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地震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分类作用速度迅速剧烈火山喷发、地震瞬间改变地表形态缓慢微弱其他形式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形成大陆与洋盆、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例1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回答(1)(2)

4、题。(1)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碰撞挤压 张裂作用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ABCD(2)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A渭河谷地的形成B日本地震的发生C青藏高原的隆起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BD【解析】(1)根据海绵向两侧运动,属于板块的张裂运动,是生长边界。选择 B 项。(2)根据上题,该边界是生长边界、张裂边界。选项中只有东非裂谷带符合要求。考点 2 内力作用的足迹与山岳的形成1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深大断裂等分割成六大单元。(2)全球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

5、板块。(3)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运动结果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大裂谷)板块相撞(消亡边界)地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例证: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注意】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特别提示】板块边界与地形关系边界类型示意图实例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常形成海岭、板块内部张裂常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红海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常形成高大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

6、块挤压碰撞常形成海岸山脉、海沟、岛弧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安第斯山脉,秘鲁、智利海沟,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山脉、岛弧链、深海沟。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冰岛:位于生长边界。安第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例2(2015 上海)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据此回答(1)(2)题。(1)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A地震和火山B火

7、山和断裂C地震和断裂D火山和褶皱(2)2 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 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ABCDCC【解析】(1)板块张裂处易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碰撞挤压易形成地震、断裂及褶皱。C 正确。(2)海洋是接受外力沉积的环境,构成海洋板块的岩层表层往往形成较厚的沉积物堆积进而形成沉积岩。这些沉积岩中含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沉积岩在地壳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可转化为变质岩或在高温下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C 正确。2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岩

8、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地质构造类型形态特征(岩层新老关系)地貌未侵蚀侵蚀后褶皱常形成高大山脉褶皱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山岭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谷地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成山断层地堑两边岩块相对上升,中间岩块相对下降,下降的一块狭长凹陷地带地垒两边岩块相对下降,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上升的一块块状山地(1)常见的地质构造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其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有关。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

9、断块山。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区别。(2)地质构造的运用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褶皱水平运动,断层升降运动,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侵蚀作用。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利用背斜找石油、天然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

10、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利用断层找水:岩石破碎,断层易被侵蚀为洼地,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例3(2015 浙江)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11、()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A石灰岩 砂岩B花岗岩 流纹岩C大理岩 石英岩D安山岩 玄武岩CA【解析】(1)首先根据图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名称。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A 选项错误;向斜槽部因受挤压比较坚实,不容易被外力侵蚀而保留下来,成为山地,B 项错误;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 D 选项错误;背斜顶部因为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蚀掉,成为谷地,故 C 选项正确。(2)图示地质构造剖面图中,岩层层次结构明显,虽然地壳水平运动

12、产生了断裂带,但没有岩浆出露,故没有岩浆岩,流纹岩、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均属于岩浆岩,故 B、D 选项错误;而石英岩是一种主要由石英组成的变质岩,大理岩也是变质岩,而此处没有高温高压而发生变质作用的条件,也就不能形成变质岩,故 C 选项错误。“飞来峰”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故岩石是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均属于沉积岩,故 A 选项正确。3火山(1)火山的概念: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地壳和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2)火山的构造: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有时积水会形成火山口湖,如我

13、国的长白山天池。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3)火山的规律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 4 0005 000 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 100 米。例4读“火山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两图中火山构造名称:是,是,是。(2)火 山 喷 出 物 主 要 有、等气体和、。(3)分析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多火山的原因。(4)试说明火山爆发对人类的影响。火山通道火山锥火山口二氧化硫硫化氢熔岩固体喷发物处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壳薄弱地带。不利方面:破坏田园、村镇;引起地震,建筑物倒

14、塌;漂浮的火山灰会导致大气污染加剧,能见度降低,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有利方面:会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和丰富的硫磺资源。【解析】含二氧化硅成分多的酸性岩浆比较黏稠,而且气体多、爆发力强,常形成锥形火山;含镁铁成分多的碱性岩浆,含气体少,流动性强,爆发力弱,常形成盾形火山。对于火山爆发对人类的影响注意要一分为二地分析。考点3 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等)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

15、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等)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等)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

16、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等)例5(2014 重庆)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1)(3)题。(1)上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上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BC(3)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 2 cm 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上图中粒径分布特征

17、的是()DA B C D【解析】(1)图中砾石直径较大且较圆滑,而河流源头的石块多具有棱角;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入海口处河流流速较慢,沉积物颗粒很小。(2)图中砾石是在流水搬运过程中不断受到挤压、摩擦、碰撞而形成的。石笋是含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分解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形成的,A 项错误;冰斗是典型的冰蚀地貌,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B 项错误;风蚀蘑菇是由于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突兀的岩石下部受到风沙的磨蚀较上部严重,下部变得愈来愈细,最后变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岩石,C 项正确;花岗岩风化球属于风化地貌,D 项错误。(3)从图中可以看出,

18、砾石有大有小,且直径在 9 cm 左右的砾石较多,所占比重最大,而比其直径大一倍左右即直径在 17 cm 以上的砾石所占比重很小,D项正确。考点4 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形式概念影响河段时段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河源、上游河谷发育初期(沟谷期)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上中游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后)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中下游河谷发育中后期(V型U型期)2.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山区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

19、个连接而形成冲积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例6读图,比较图中河流 a、b、c 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1)(2)题。(1)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a,b,cBb,a,cCc,b,aDc,a,b(2)与河流位置,a、b、c 对应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侵蚀,搬运,沉积B侵蚀,沉积,搬运C沉积,搬运,侵蚀D搬运,沉积,侵蚀DA【解析】(1)在河流上游,

20、河水流速较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河床较深;河流下游,河流流速较慢,流水沉积作用强,河床较浅。(2)a、b、c 分别处于河流上、中、下游位置,则主要外力作用分别为侵蚀、搬运、沉积。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地区有一条是板块界线,其所在的位置及其类型正确的是()CAa 线所示位置,消亡边界Ba 线所示位置,生长边界Cb 线所示位置,消亡边界Db 线所示位置,生长边界【解析】消亡边界对应碰撞挤压,生长边界对应张裂地带,根据等值线分布判断,b 处等值线密集,坡度变化大,应是板块交界的地带。根据经纬度判断,b 应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属于消亡边界。读下图,回答 23 题。2图示()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

21、石灰岩B乙山为断块山C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D地形主要为山地C【解析】读图,图示花岗岩切断了石灰岩,说明形成晚于石灰岩,A 错。乙山为褶皱构造的背斜结构,是褶皱山,背斜山,B 错。甲处的岩层向下凹,位于向斜的槽部,C 对。地形起伏和缓,主要为海拔低的高原,D 错。3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断层面发育的陡崖 断层破碎带 断层两侧岩层错开 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ABCDD【解析】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是丙处有断层破碎带,对。图中,没有断层面发育的陡崖,错。图中断层两侧岩层错开,对。图中相对下沉的岩体在地表并不低洼,没有形成低地,错。D 对。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22、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 45 题。4“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A山间峡谷B山前平原C山间盆地D平缓高原C【解析】“土地平旷”说明土地平坦开阔,而山间峡谷则两侧陡峭,中间窄狭,故 A 项错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是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由此看出是缘溪而上,而山前平原是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故 B 项错误。结合“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土地平旷”可推断出该地应为周高中低的山间盆地。故C 项正确。平缓高原虽也具有平坦开阔

23、,但与“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不相符,故 D 项错误。5“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A地理位置B灌溉系统C农业科技D水力资源A【解析】题目材料中有桃林,又有桑竹,既出现了温带水果,也出现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区常见的桑竹,体现出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分异规律,而这种变化是主人公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故选 A。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东晋,东晋时期江南农业虽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也较多,但当时灌溉系统和农业科技依然非常落后,文中也未提到与农业技术相关的内容,故 B、C 项错误。由“缘溪行”可知该地水量不大且落差较小,由此可知该地水力资源不丰富,故 D 项错误。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

24、意图,读图回答67 题。6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A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A【解析】甲地地处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乙地地处非洲大陆,属于非洲板块。7M 板块边界类型图示正确的是()B【解析】M 地处红海,为生长边界,即两边的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向两边拉张。读徐霞客 5155 岁旅行路线示意图,回答 89题。8下图为某一地段的地形剖面图,该剖面图的位置是()AA宜良河池B长沙南昌C杭州上海D江阴南昌【解析】从剖面图中的峰林和峰丛等可以判断出,该剖面图经过的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区,主要分布在云贵一带,所以选 A。9对上题图中所示地貌形成

25、影响最大的是()A流水堆积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溶蚀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C【解析】图中所示地貌为喀斯特地貌,由此可以判断影响其形成的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读北半球某地东西向的褶曲、断层示意图,完成1011 题。10从图中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处水资源丰富,适合修水库B地的成因与华山相同C处地质构造易储存地下水D处是由于地壳受挤压力向上拱起形成山地B【解析】处断层,不适合修水库,A 错误;华山是块状山与地的成因相同,B 正确;处是背斜地质构造易储存石油,不利于储存地下水,C 错误;处是由于地壳受挤压力向下弯曲,而后受外力侵蚀形成向斜山地。11、为同一条河流,且、处河流为南北流向,结合其堆积物

26、等图上信息判断()A河道比狭窄,位于的上游B处流量一定大于处C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北侧绕过D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南侧绕过C【解析】据图中信息判定,位于的下游,A错误;处流量不一定大于处,B 错误;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北侧绕过,C 正确;D 错误。页岩气是一种以游离或吸附状态埋藏于致密的页岩层或泥岩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下图为页岩气埋藏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 1213 题。12图中页岩气与常规天然气相比()A受页岩油挤压,埋藏更深B游离性更强,开采难度更小C埋藏于断裂带,岩层裂隙发育更高D分布于向斜槽部,有自生自储条件D【解析】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其产生和储存条件等就常规天然气不同,解答该问题必须依据的是

27、题中所给信息,而不能受常规天然气的相关知识影响。从页岩气埋藏构造示意图中得出,页岩气埋藏深,并非受到页岩油的挤压导致,A 项错误;若页岩气游离性更强,会加大开采的难度,B 项错误;图中无断裂构造,C 项错误;图中页岩气集聚在向斜的槽部(底部),有自生自储条件,D 项正确。13对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使用可以()A改变地表形态,并导致地面沉降B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低碳效益明显C导致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循环更活跃D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降低二氧化碳浓度B【解析】页岩气是主体上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于泥岩、高碳泥岩、页岩及粉砂质岩类夹层中的天然气,其大规模开采使用不会改变地表形态,不会导致地面沉降,不会导致地下水

28、污染,A、C 项错误;页岩气的大量使用,同样不会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D项错误;页岩气的大量使用,可以改变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相比较石油的使用来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要少,所以 B 项正确。二、综合题14读下图,完成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渤海的地质作用分析。(1)分析的地质作用或环境条件:;。(2)判断 A、B、C 三处的地貌景观或地形区:A;B;C。(3)分析、表示的季节:;。(4)“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帮助黄土高原治理环境,不仅是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简要说明这句话的道理。风力侵蚀、搬运、沉积风力流水(渤海)地壳下陷风蚀城堡、戈壁、沙丘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冲积扇、华北平原、黄

29、河三角洲冬春夏秋夏秋改善黄土高原环境,降低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使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减少,从而减轻黄河下游的洪灾威胁。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图 1 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采玉期集中在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清代,主要是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如图 2),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掘。80%以上的翡翠原料出口中国并加工、销售。最近,缅甸准备将翡翠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1)根据资料推测乌龙河“水石”的形成条件。(2)分析“水石”采集集中在每年 10 月到次年 4月的原因。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岩浆侵入,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外力侵蚀、搬运、沉积。热带季风气候,69月是雨季,河水流量大,易搬运玉矿碎块堆积在河床上;10月至次年的4月是旱季,水位低,玉石显露,便于采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