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夜唐 杜甫 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学习目标:1.品味本诗用字之精炼的特点2.学习并掌握对写法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歌深刻的主题。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对写法,从对方落笔
2、,想象妻子在家思念自己,虚实结合,含蓄地表达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思念之切。含蓄蕴藉,新颖不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对写法的特点 一、撇开自己不写,从对方 落笔,情感更含蓄。二、由实到虚,虚实相生,以虚衬实,突出主题 三、多表达游子思乡怀远 的情感。用小儿女的未解反衬妻子的忆,以表现妻子的孤独,相思之苦。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人说颈联有两个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请简要说明理由。雾湿云鬟,月寒玉臂。一湿一寒,形象地写出了妻子望月愈久而忆夫愈深的执着与多情。而这,又完全是作者的想象,暗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思妻之切,虚实结合。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表达了诗人渴望
3、战争早日结束,渴望早日与亲人团聚的 愿望。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共话巴山夜雨时 诗歌中有两个相互照应的一诗之眼的词语,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独看”是现实,。“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早日团聚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本诗只写了诗人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吗?结合背景分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
4、,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反映了离乱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内容小结 这首诗以月线索,借月写离情,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盼望和亲人早日团聚的殷切之情。一、炼字精准 二、构思巧妙 三、手法独特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第三句采用曲写(对写)/侧面虚写的写法(步骤一)。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
5、思念故乡和亲人(步骤二)。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步骤三)。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课堂练习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请从“虚”和“实”的角度鉴赏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答案:诗的一二两句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着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的实景,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而三四两句“家中夜深坐”“说着远行人”等是虚写,是想象,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采用对写法,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作者由笛声想到梅花落满江城,由听觉诉诸视觉运用通感,化无形为有形,虚实结合,情景相生,从而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作业:1、背诵诗歌 2、积累写月的诗句 3、预习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