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1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主干回顾】一、背景 1.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底_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 2.中央决策:(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提出了社会主义_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2)“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建立国 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进行_。工业化建设 重工业 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提醒】1.正确认识过渡时期(1)从时间上看,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2)所谓“过渡”
2、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二、过程 1.工业化建设:(1)成果:到_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 业部门。(2)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建立了_ _的初步基础。1957 工业 化 2.三大改造:(1)表现。农业:农民参加农业_,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_的高潮。(2)结果: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改造。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特别提醒】2.正确认识三大改造
3、性质(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让农民和手工业者走以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集体化道路,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也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3)意义: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别提醒】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三、影响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特别提醒】4.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以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
4、理、平均分配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模式,体现了苏联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史论要旨】1.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了。【史料探究】1.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
5、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徐中尼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4号 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荣毅仁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是什么态度?为什么?提示:支持的态度。原因:大部分工商业者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前途。党和政府采取和平改造方针和赎买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时,国家的新领导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可是到1957 年,中共的领导人可以以相当满意的心情回顾1949年以 来的一段时期。这个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已经
6、 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 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即使是适度的、但也是显著的提高;国家的社会制度已经比较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探究2:分析1949-1957年间,我国社会的几个质变。提示:(1)社会性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2)经济基础:由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3)工业基础:由工业落后到逐步建立工业体系;(4)基本矛盾:由敌我矛盾到先进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探究3:分析1949-1957年间,我国“比较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进行改造的表现。提示:(1)政治上:颁布社会主义宪法、建立社会
7、主义制度;(2)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3)文化教育上:建立社会主义的人民大众的教育及文化体系。【名家评史】【观点】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注:指一五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解读】材料反映了费正清对新中国“一五”计划的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对农业的投资不到总投资的8%,而投入工业的占一半以上,其中投入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资金占90%,说明了“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优先发展
8、重工业,这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但是如果农业发展长期落后于工业,引起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也应注意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应协调发展。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主干回顾】一、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 1.正确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 有中国特色的_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特别提醒】1.论十大关系的内涵(1)根本方针: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根本思想:借鉴苏联经验教训,根据本国的情况走自己的道路。实际上是开辟一条与苏联道路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2)中共八大。时 间 1956年
9、9月,在北京召开 内 容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_的要求同落后的 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_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 农业国变为_ 意 义 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文化 先进的工业国 2.主要失误:(1)产生原因: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 济建设发展的速度。(2)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_。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提醒】2.“大跃进”运动发动的原因(1)过强的民族悲情意识。中国几千年的
10、文明史,反衬近代百年的屈辱记忆,极易造成一种悲情意识。从而对中国的进步抱以过高的期许,以致丧失准确判断自我和形势的能力。(2)对过去成功经验的过分自信与依赖,对自然科学及其规律包括对现代经济生产常识缺乏了解。(3)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急于求成等。(3)危害:_严重泛滥起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左”倾错误【特别提醒】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最突出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是大搞平均主义。表现为:(1)规模大;(2)公有化程度高;(3)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4)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5)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3.纠正失误:(1)举措
11、: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_、_、充 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调整 巩固【特别提醒】4.八字方针主要调整的内容 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4.建设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_、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2)交通方面:除_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3)能源方面:_已经实现自给。武汉 西藏 石油 二、“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 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重大破坏:在“_”
12、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 工作和交通运输等陷入混乱。(2)出现起色: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_要 求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全面夺权 周恩来(3)复苏发展: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_ _。(4)再度混乱: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 遭到破坏。全面 整顿【特别提醒】6.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和意义(1)实质: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2)意义:使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基础。2.“十年动乱”的影响:(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2)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
13、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特别提醒】5.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核心问题(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史论要旨】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2.“大跃进”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3.“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思想扩展到经济领域,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破坏,良性的经济发展形势被
14、打乱。【史料探究】1.中共八大的功绩 材料 大会(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 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刘少奇 的政治报告,不仅系统地论述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中 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而且进一步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 战略问题。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 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认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并说明提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提示: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15、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经济建设中的曲折及反思 材料 集体化的农业经济没有提高农业生产,这是很典型的。无知和高压更起了破坏作用。20世纪60年代对毛的个人迷信,取代了神仙菩萨式农民宗教的各种仙佛在“文化大革命”中,普及学校和识字运动,大力发展公路运输,报纸和无线电传播都有扩张,但中国依然十分落后。帝国主义是完结了,可是外来的促进作用也没有了。费正清观察中国 探究2:根据材料,作者对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建设持什么态度?并分析持这种观点的原因。提示:基本上否定。他认为:由于“无知和高压”,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6、运动存在的弊端,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个人崇拜严重;“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文化、交通等方面有所发展,但是没有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另外,中国对外封闭的现实,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名家评史】【观点】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 【解读】本段材料反映了彼得诺兰教授对现代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
17、看法。(1)20世纪50年代早期,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公有制为基础,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符合当时新中国经济落后的实际。(2)1978年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并举: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以“一五计划”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2.充分借鉴和吸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如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服务于工业。3.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性”经济,在此体制下国家的生产、资源分
18、配及产品分配等各方面都由政府计划调控。4.经济落后但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之初底子薄、基础落后,但发展较快、增长较为迅速。【考题印证】(2015全国卷T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题思路】主题归纳 知识迁移“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高于美、英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在“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增长速度超过同时期的美英【解析】选A。图表反映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
19、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出现了增长速度较高的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西方的英美等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错误。“大跃进”时期,中国重工业发展出现急躁冒进,而不是“一五”计划期间,故C错误。【考向揭秘】1.已考角度:“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影响;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影响;工业化的中心地位与保障措施。2.预测角度:(1)将“一五”计划与西方国家和苏联的经济建设进行对比分析,考查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必要性。(2)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切入口,考查“一五”计划的区域分布及对新时期经济建设的启示。(3)
20、以社会生活史、档案数据、报刊新闻等为切入口,考查这一时期农轻重的比例关系,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等。二、“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及影响 1.不同点:(1)“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2)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不顾生产力实际水平,盲目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2.影响:“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二者是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
21、要原因。【考题印证】(2012全国卷T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 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 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 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 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解题思路】主题归纳 知识迁移 美国评估认为:虽面临一些问题,但“二五”计划期间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1958年我国经济领域受“左”倾错误影响,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22、,发展出现曲折【解析】选D。从题干主旨看出这份文件对当时中国的判断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A说法错,当时中美关系并未急剧变化。B的意思与题干中的这句话“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是矛盾的,故B错。C说法和题干对中苏关系的判断是矛盾的,而当时中苏关系是在走向恶化,故排除C。【考向揭秘】1.已考角度:“大跃进”运动的实质及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影响;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比较。2.预测角度:(1)以社会史观角度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以深化改革为切入点,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以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有益探索;比较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异同。(3)从数据分析、中苏比较的角度,结合“大跃进”运动和现实,反思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