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目标:1、了解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生平及文学作品;2、掌握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3、把握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创作风格;4、掌握酬赠诗的艺术特点。有关咏物诗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之一: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一、作家作品张籍(约76683
2、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有张司业集。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日渐坐大,而朝廷积弱日久,已难控制,割据之势日成。藩镇为增加实力,常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朝廷官员和文人。一些不得志的官员和文人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为此写过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在此点上
3、与韩愈心志相通,都是主张统一,反对分裂。此诗便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作。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等头衔,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采取恩威并用等各种卑鄙手段勾结、拉拢一些文人和中央官吏,为他的藩镇割据效力。而张籍当时是唐中央政府的水部员外郎,颇有诗名,也成为李师道准备拉拢的对象之一。但是,张籍一贯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对李师道的所作所为极为愤慨,不想与之为伍;面对军阀的拉拢,张籍不能不讲究回绝的方式,只能以委婉含蓄的方式予以拒绝。所以,不能单纯地把它看成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而是一首为拒绝李师
4、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二、解题三、解读 初读这首诗,一位可爱可亲、可亲可敬、美丽温柔多情重义的年轻节妇形象跃然纸上。她,一个有夫之妇,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地拒绝他人求爱,不禁让人想起汉乐府陌上桑中秦罗敷严辞巧拒使君调戏的故事。但陌上桑格调明快干脆,甚至带有一些喜剧色彩。而本诗曲折无限,细腻熨贴,入情入理,波澜起伏,可谓是一波三折一唱三叹。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及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四、节妇吟韵译您知道我已有丈夫,却送我一对明珠;但是感激于你缠绵的情意,我把它们系在红罗小袄里。不过我家的高楼连着园林一幢又一幢,而且我的丈夫他持枪执戟守卫在明光
5、殿上。虽然我知道你的心意像日月一样光明磊落,但是我已立下愿誓,打算和丈夫同生共死。所以还你明珠之际我不禁泪水滑落,为何我们没能相逢在我未曾出嫁之时?1.这种迂回的写法有什么作用?一方面,让“君”知道我的困境,从而使他可以体谅我;另一方面,让他看到我对他的尊重,而不至于自尊心受损,进而恼羞成怒。五、思考探究2.这位女主人公在拒绝第三者的追求时,她给出了哪些理由呢?我已出嫁,要守节。(“事夫誓拟同生死”、“何不相逢未嫁时?”)我的丈夫也很优秀。(“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3.外在内容与实质内涵之间是怎么的对应关系呢?主人公:妾 第三者:君“我”丈夫:良人 理由:节妇之节张籍李师道皇帝(
6、国家、国家的统一)臣子之节(表层意义:守节女子对第三者的婉言拒绝。深层内涵:张籍对藩镇首领李师道的邀请的委婉谢绝。)表面内容:节妇对第三者的拒绝和对丈夫的忠贞!实质目的:拒绝李师道的邀请,同时表露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贞和对藩镇的痛恨!比喻艺术特点 用语巧妙,拒绝别人却让别人比较乐于接受。比喻手法,形象委婉。六、小结 全诗运用比兴手法,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诗中的“妾”以及文题上所说的“节妇”无疑是指作者自己。张籍以一个有夫之妇的身份,表明自己感谢李师道的知遇之恩,不是我不支持你,只是我誓死效忠唐王朝的志向不能更改。“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只有洒泪还珠,遗憾的是在我的志向尚未确立
7、之前,你怎么没有注意到我呢?此句委婉之至,成为传诵不绝的名句,表达了某种困难的处境和矛盾心情。综观全诗,张籍以节妇自比,向李师道这个“求爱者”表白自己决不被腐蚀拉拢的态度,其构思精巧,角度得体,开合有度,伸曲自由,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七、鉴赏要点1、此诗以诗代简,曲折表达诗人不便说明的婉拒之意。2、通过一位节妇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态度,即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3、暗示(或比兴)手法的运用,委婉含蓄,与汉乐府陌上桑有异曲同工之妙。拓展延伸:怎样说“不”情境一:假设,有一个异性多次向你表白他(她)的心迹,并且渴望你能够接受他(她)的
8、请求。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你不能(无法)接受他(她)。那么你该怎么跟他(她)讲呢?前提是既不能亵渎对方的真挚情感,也不要给对方任何一点机会。拓展延伸:怎样说“不”情境二:假如,有一天你爸妈都因为工作而不能给你做饭,你只能自己动手。而学校马上就要考试了,作业特别多。这天傍晚,你刚刚从家里赶回来,你的一个要好的朋友来了,他(她)兴致勃勃地拿来一本漫画,打算和你分享。这个时候,你该怎样和他(她)说不呢?之二: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一、作家作品 元稹(779831),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宰相
9、等职,后因得罪权贵而遭贬谪,53岁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元稹与白居易友善,二人共同发起“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他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府古题等诗,藉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但讽刺力度远不及白居易诗。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此外,元稹还有传奇(小说)莺莺传问世,它成为后人写作西厢记的蓝本。据传,这是他根据个人经历写作的自传性小说。二、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唱和诗,写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二人被贬官的通州、江州相隔千里,通信不易,每接一次诗书,总经几许周折。元稹在通州大病之后,身体虚弱,对得到友人信息企盼之情尤甚。白居易有诗梦微之诗相送,此诗便是诗人收到白诗后非
10、常感动而写下的答诗。白居易梦微之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梦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这首诗通过写不同寻常的梦境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写出了自己的凄苦处境。(主旨)前二句“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写两地迢迢千里,通信相当不易;收到老朋友的诗,诗说梦中见到了自己,心里非常欣慰。三、解读后二句“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写自己疾病缠身,神情恍惚,虽颇多梦,梦中见到的都是一些不相干的人,想在梦中见到你,却偏偏就没有梦见。元稹在通州因患严重疟疾,身体状况日下,记忆力也大不如前。而“病”除了身体疾患之外,更有沉重的精神上的苦闷,凄苦无比。此诗写梦境手法独到。本来白居易梦微
11、之诗写梦就颇有特色,诗中不说自己对老友的思念,却从对方着墨,反过来问他何事忆及自己,致使自己梦中见到了日思夜想的老友。这使得自己对老友的关心和牵挂更显真情;元稹这首诗一反常情,以未能梦见老友的凄苦心境表现对老友的极端深切的怀念之情。四、鉴赏要点:五、课后练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却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念旧之心,实为迫切,如在梦里想念,即使虚假,也权能安慰己心,然而,因为病体难安,身心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在梦里都很难见到好友,倍添凄楚之情。之三: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
12、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此诗约作于宝历二年,诗题一作“闺意献张水部”。近试,临近考试。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名公巨卿之门,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作品,称为“投卷”。向礼部投献的称“公卷”,向达官贵人们投献的称“行卷”。投献的作品,有诗,有文,也有最能表现史才、诗笔、议论的小说。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奖掖后进闻名于士子之中。一、作家作品二、背景介绍此诗作者在此之前已将自己的许多诗稿“投献”给备受白居易推崇的水部
13、员外郎张籍,张籍看了他的诗稿,挑选了最好的二十六篇广为推荐,这为朱庆馀日后登科及第打下了基础。临近考试,朱庆馀又想起了这位“恩公”,还要请恩公多加关照,但又不便明言,于是借闺房情事来隐喻考试,自比将要见公婆的新娘,把张籍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舅姑。尽管“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但见之前还是有几分怯意和紧张的,“夫婿”终日和“舅姑”生活在一起,对他们的审美趣味是熟悉和了解的,还是问问他吧。此诗含蓄委婉,既表达了求助之情,又用比喻套了近乎,而且还进一步表现了诗才。本诗是一首干谒请托诗。干谒,是唐代举子向有权势或有名望的人投递诗文以求提拔或奖掖的行为。这首诗写得巧妙,绘声绘色,精细逼真。全诗展现了一幅洞
14、房初晓闺意图,令人过目难忘。此诗题目与诗的内容看似无关,实则有着密切关系。这就要读出诗中比兴手法所蕴含的寄托意义。三、解读 首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停”,点放,让红烛点燃,通夜不灭。次句“待晓堂前拜舅姑”。一大早就起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以待天明。可见其对拜见公婆一事相当重视。后两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新娘对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得公婆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细而逼真。修辞特点 比喻:人物关系:公婆VS儿媳/主考官VS朱庆馀 人物心理:作者/新嫁娘 烘托:以洞房和红烛两个带有极其鲜明含义的意象,巧妙的烘托出
15、新嫁娘喜悦的心情和动人的美丽;“低声”、“入时无”也让人 想见她的性情之温柔和心地之善良娴雅。之四: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一、作家及写作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十四年中博学宏词科。顺宗永贞元年(805),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革新集团核心人物,时任礼部员外郎。同年八月,宪宗李纯即位,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元和十年(815)改任柳州刺史,四年后病死任所。此诗作于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诗人时当壮年,正是大展宏图之际,但政治上的沉重
16、打击,使他忧危愁苦,心情难平。浩初上人,著名禅师龙安海的弟子,时在柳州,与柳宗元友善。二、解读写贬官异地的思乡之情。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时值秋季,悲秋之愁,思乡之情,令人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诗人从断肠这一思绪出发,将四周的高山峻岭比喻成了无数利剑的锋芒,而自己的愁肠正是被其割断。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诗人由望故乡而心生的幻想:如果能将身躯化做千百亿个,那么我这些身躯也会飘落到众多峰顶遥望故乡。三、鉴赏要点1、这首诗写贬官异地的思乡之情。用语险峻,富有浪漫的想像力。2、比喻、拈连、化用典故等手法在诗中的运用,较好地表达了诗的主题。3、全诗通过形象思维来揭示内心世界。四、课后练习1、寄情于景。秋来气爽,登高望远。本是令人心旷神怡之事,但由于作者贬谪于此,抱负不得伸展,前途广卜,因而愁思满怀。挺拔峭立的山峰,在他眼里也化作支支剑锋,仿佛要割断自己的万丈愁肠。2、利用形象思维来揭示内心世界。身在贬所,登上高峰“望故乡”而不得归,“远望可以当归”,为了安慰自己的思乡情绪,愿意化身千亿,每个自己都站在山巅之上远望故乡。希望在朝旧友能伸出援手来挽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