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6届高三名校试题汇编(二)历 史 试 卷YC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对于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是蓝田人B山顶洞人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C半坡原始居民具有较高的纺织技能D大汶口文化早期已有贫富贵贱分化2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经济政治制度,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公有制B井田制下诸侯要向国王交纳赋税C齐魏等都是分封制下形成的诸侯国D西周前期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
2、了疆域3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以下哪一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B推动水利工程的兴修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D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的出现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其原因有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改变了学在官府局面,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ABCD5下列水利工程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韩国人在秦
3、国修筑的以该水工姓名命名的水利工程 在江淮和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 孙叔敖主持修筑的水利工程 开凿广通渠利于运输灌溉 沟通湘水和离水以解决粮食运输的水利工程( )AYBCCYD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下面表述正确的有( )专制主义就是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此制度确立于西汉 中央集权就是指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BCD7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时期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C设参知政事,分散相权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8下列对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4、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YCYB地方权力愈来愈小,中央权力愈来愈大C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D中央对边疆地区治理渐趋严密9下列在地方机构的官职中,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包括( )西汉刺史 通判提刑按察使枢密使ABCD10下列官职在职能上有继承关系的是( )A秦朝丞相与西汉外朝长官B唐朝尚书省与元朝中书省长官C唐朝三省长官与明朝三司长官D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军机处11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之处是( )A设立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的职权C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D实行八股取士12在江南经济发展过程中,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采取的一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江南经济
5、的发展,下列措施属于东晋南朝与五代十国的相同点有( )A奖励耕织B轻徭薄赋C劝课农桑D发展贸易13在春秋战国、南北朝及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严重分裂状态,但也孕育着统一因素,包括人民渴望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安定 生产力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条件 统一的趋势与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相适合( )ABCD1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局面。下列各项与形成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有关的是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 解决王国问题 重用有治国之才的文臣 实行独尊儒术( )ABCD15下列地区在历史上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新疆 西藏广东黑龙江ABYCYCD16关于隋炀帝开通
6、大运河的主观动机与客观结果,表述正确的是( )A为沟通南北交通而开,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B为繁荣洛阳商业而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发展C为巩固统治而开,客观上有利于南北交通和经济交流D为巩固统治而开,但成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17唐朝实施的“纳绢代役”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A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B直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有效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D进一步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8下列关于府兵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源于西魏,初创时,采取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B隋朝时,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富兵于农”“兵农合一”C唐朝时,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
7、,将帅难以拥兵自重D安史之乱后,府兵制崩溃,实行了募兵制19下列关于募兵制的说法正确的是形成于武则天时期 不再以均田制为基础 使兵将之间逐渐形成隶属关系,容易导致军阀形成 是唐前期国家富强的重要措施( )ABCD20下列不属于唐玄宗在位期间采取的民族政策是( )A封皮罗阁为云南王B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C封大祚为渤海郡王D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突厥21在下列朝代疆域中,属于唐朝前期西至的疆域是( )A里海B葱岭C咸海D新疆22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共同之处有( )和日本、朝鲜交往频繁 使臣往来频繁 传播了中国的先进技术 政治经济制度被一些国家借鉴ABCD23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A都采取
8、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都实行了新的行政建制,加强中央集权C都动摇了当时的经济基础D都遭到变法前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反对24关于保甲制度、猛安谋克制度和八旗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共同的特点是兵农合一B都是少数民族实行的兵制C都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D都是向汉族学习的结果25南宋时,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的主要原因是( )A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B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南宋造船业发达D南宋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26下列关于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科技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开始能够比较准确反映太阳运行的规律B著述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C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D与现行公历周期基本相同的历法问
9、世27明清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中,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是( )赋役征银推行更名田实行“海禁”对商品征收重税ABCD28郑和下西洋也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从本质上看,这些贸易活动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B政府加强对外交往的一种手段C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D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表现29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虽渐趋衰落,但封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超过了前代。其商业活动与前代相比,进步性表现在封建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 市内出现娱乐贸易场所“瓦子”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ABCD30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一种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作用和地位也有所不同。韩非主张
10、建立君主专制,黄宗羲则抨击君主专制。结合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对此现象最正确的评价是( )A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B都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主张C都未能对历史进步起到推动作用D其主张的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书记载西汉的赋税制度曰:“汉兴,接秦之弊轻田租,十五税一(汉旧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马,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马焉。)文献通考曰:“汉凡二十三以上为正卒,每一岁当给郡长官一月之役。
11、其不役者,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材料二:大唐六典记载唐朝的赋役制度曰:“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两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材料三:唐朝陆贽著陆宣公奏义曰:“两税之立,则易于斯(指先王制赋入立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材料四:清朝人所著的熙乾改政曰:“丁口之输赋也,其来久矣,至我朝雍正年间,因疆吏奏情以次摊丁入亩,于是输纳征解,通谓之地丁,或曰丁随地起”昔杨炎并租庸调为两税而丁口之庸钱并入焉。明嘉靖后行一条鞭,均
12、徭、里甲与两税为一。丁随地起,非权兴于今日,亦日通其变,使民不倦而已惟是米谷者,田之所产;银者,商贾之所流通。地银犹兼输米,丁赋各兼米豆,实则皆银我朝定制百余年矣,地丁之外,分毫无取焉,后之谋者曰,亦善守成规焉可矣。”请回答: (1)在我国封建社会,农民对国家赋税负担主要有租、调、役,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哪种负担最重?请说明理由。(3分) (2)比较材料四中所涉及明清主要赋税制度的异同点,并简要说明这种类型的赋税制度体现出了什么历史现象?(4分) (3)综观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有何进步意义?(3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朱元璋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
13、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的,决不宽恕。”摘自明太祖实录材料2:“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摘自明史刑法志材料3:“凡官吏受财者,计赃科断。”“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人财物,若卖买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摘自明律职制律材料4:“凡牧民之官失于抚字,非法行事,激变良民,因而聚众反叛,失陷城池者,斩。”摘自明律兵律材料5:“山东布政使储蜒、张海,按察使刘本等坐纵盗诛。”摘自明史成祖本纪材料6:明太祖说:“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摘自刘辰著国防事迹
14、材料7:(明成祖时)“巡按查盘、访缉馈遗、谢荐者,多者至二三万金,合天下计之,国家遣一番巡方,天下加派为余万。”摘自明史梁廷栋传 (注:巡校是中央派作各省巡视考核吏治的监察御史。风宪官吏为监督法律执行的御史。)回答:1材料1反映了朱元璋的思想认识是什么?(2分)2材料2、3、4、5、反映出明初统治有何特点?(3分)其目的是什么?(4分)3材料6、7反映明太祖的愿望能否实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2分)4材料所述明初治国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分)33我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一方面,要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
15、服务。用人制度是否得当,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衰。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有关历代选官用人制度的问题: (1)两汉、唐朝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度?(2分) (2)汉、唐选官程序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2分) (3)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在选官标准上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4)造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其影响。(4分) (1)依据图一与图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宋时期我国政治局势和民族关系的主要特征,并分析这种民族关系所产生的客观影响。(4分) (2)分析图二与图一相比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形成过程。(2分) (3)根据从图一、图二到图三的变化,指出我国当时政治局势的演变趋势
16、并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2分) (4)依据图三指出元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参考答案1C 2D 3D 4D 5B 6A 7B 8C 9A 10B11B 12C 13A 14D 15B 16C 17A 18D 19B 20D21C 22C 23D 24A 25A 26D 27C 28B 29D 30B31劳役最重。根据材料一,23岁以上成年人每年服役一个月,相当于钱二千,而每年交算赋仅一百二十钱。据材料二,凡每年服劳役加天,而租和调各相当于劳役十五天。(3分)(2)相同点:都征收银两;都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2分)不同点:一条鞭法没有废除人头税。(1分)历史现
17、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1分)(3)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渐转化为实物为主,再到以货币为主。(2分)进步意义: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分)32(1)朱元璋认识到封建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会危及政权的巩固,应当严惩。(1分)(2)反映出明初统治者注重用法律制度重惩赃吏;对执法犯法的官员加重其刑事责任;注重用严厉的刑法惩治擅权失职之人。(3分)目的是要督促百官忠于职守,维护和提高封建国家官僚机构的统治效能。(2分)(3)明太祖的愿望没有实现。因为封建制度的剥削本质和封建官僚的贪婪本性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社会上的贪赃枉法
18、的现象。(2分)(4)根本目的是通过治吏来加强封建国家的镇压职能,加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统治,积极作用是在一定限度内缓和社会的矛盾,促进社会安定。(2分)33(1)汉代察举制(举孝廉)和皇帝征召制度;唐代科举制。(2分)(2)汉代主要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唐代主要由中央用考试的方法选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2分)(3)标准变化:西汉至东汉前期以才能和品德(声望)为标准;东汉后期注重出身门第;唐代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为标准。(2分)(4)变化原因: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选官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隋唐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国家统一,也要求把
19、选官权力从地方豪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2分)影响:通过科举选官扩大统治基础、打破士族垄断,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2分)34(1)主要特征: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金、西夏的并立。两宋政府对少数民族多次用兵失败后,对辽、西夏和金的政策软弱,通过送“岁币”以换和平。虽然矛盾突出(宋、辽、西夏和金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但民族融合占主流。客观影响:推动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分)(2)金兴起,出现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金建立后,国力迅速增加,辽政治腐败,金与北宋联合灭辽,随后灭北宋。南宋建立后,金军南下,遭到沉重打击,1141年的“绍兴和议”使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确定下来。(2分)(3)演变:由多个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原因: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各民族的联系加强;辽、宋、西夏和金时期的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祸害,人民渴望统一;蒙古的崛起和元朝统一全国的策略正确。(2分)(4)开创和实施行省制度;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台湾)。(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