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3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点清单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背景: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与激烈斗争。“另起炉灶”内涵: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内涵: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
2、西内容方国家建交。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一边倒”内涵: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成就: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概念辨析“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一边倒”是在当时形势下中国在外交上独立自主的体现。整体把握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一个方针: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两大会议:即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三大政策: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五
3、项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归纳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背景:朝鲜停战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内瓦会议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意义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万隆会议目的:保卫和平、争取民族
4、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概况: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成功。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核心提示“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二、开创外交新局面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特别提醒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应用“恢复”一词,而不能说中国“加入”联合国。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理应由中华人民共和
5、国中央人民政府取代台湾国民党集团,享有在联合国的一切权益。史论共识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2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史论共识2中国新时期外交成就的取得,取决于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事实证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带来威胁,只会更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误区警示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意味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不能说是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整体把握新时期的中国外交基准考点一建国初期的外交主题
6、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图示:信息解读(1)“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主题二新中国的外交原则1根本原则独立自主。2根本出发点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3首要目标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基本立足点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史料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
7、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摘自共同纲领信息解读旧中国是丧权辱国的屈辱外交,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反殖反霸,维护主权独立与世界和平。探究思考:有多种选择为何独选“一边倒”?由此想一想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选择:两大阵营形成;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美苏对中国持相反的态度;“一边倒”可以更好地维护独立和主权。(2)因素:国家利益;综合国力;意识形态;国际形势;政策是否符合实际等。主题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及进步性1特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容性、平等性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
8、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开放性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2进步性(1)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2)从影响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3)从外交政策的实质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基准考点二开创外交新局面主题一70年代的中国外交视角1重返联
9、合国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的票数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是多种因素促成的视角2中美关系的发展(1)关系正常化的促进因素从美国方面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从中国方面看为了改善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为了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2)历程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中国敌视、包围、孤立、封锁。中美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一直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当前中美关系基本态势:合作是主要特征,但也有曲折。(3)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因素:台湾问题、
10、人权问题及经济因素。(4)认识: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把握合作的大趋势;对于破坏合作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史料一1972年,美国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谈到中美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要多。”史料二美国三代国务卿绕不开的中国话题:杜勒斯(19531959) 基辛格(19691973) 希拉里(2009至今)信息解读史料一表面上说双边人员往来几乎断绝,实质上反映了双边关系处于敌对隔绝状态,主要原因是当时双方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存在矛盾与冲突。史料二美国三代国务卿对中国的不同立场表明国家
11、和民族利益、国内国际形势是制约国家关系的重要因素。视角3近代以来中日关系是如何演变的?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演变近代史上:日本先后发动和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孤立主义政策。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2)影响因素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文化差异;领土、领海纠纷,特别是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中日历史问题和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等。经济方面:两国以互补合作为主,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两国在能源、制造等领域竞争的趋势也在日益加强。美国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极其
12、重要的因素。主题二新时期的中国外交视角1新时期外交政策及目的史料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信息解读史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不结盟、改革开放。目的:争取世界和平,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祖国统一。视角2国际格局的变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1)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2)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美苏争霸的态势互
13、换,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先后同日本、美国建立起正常的友好关系。(3)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方位”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论。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探究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世界观”发展到第二阶段的时代背景。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在“
14、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1)时代背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和邦交正常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措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与世界接轨;坚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缩小与外部世界的差距;加入APEC和WTO,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活动,倡导“和谐世界”理念;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例1 (2012山东高考)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
15、动的兴起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是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及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以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20世纪50年代尚处于两极格局下,故B项错误;C项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政策实施的对象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同,排除C项;D项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D项,答案为A。答案A例2 (2012福建高考)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时
16、间及意义。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通过这次会议,世界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当中新中国的作用。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A项正确;“一超多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故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在1961年才正式形成,故排除C项;从两次会议的参加国及其内容可以排除D项。答案A例3 (2012天津高考)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邓小平访问美国A BC D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
17、,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在美国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断交、废约和撤军”建交三原则情况下取得的成果。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这种障碍仍然存在,邓小平访问美国是在这一障碍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故应排除,答案为C项。答案C命题感悟新课程标准下高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依托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学生的探究能力。选取中美、中俄、中欧、中日关系的时政材料,考查建设和谐世界问题更能体现关注社会热点的命题原则。此外,高考试题一般将外交活动与中
18、国改革开放政策联系起来,要求学生认识中国融入世界的必要性。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1(立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2013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下列选项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正确的是()A只适用于处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B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提出的C标志着中国要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违背答案B解析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
19、则最初是中国处理与印度和缅甸关系时提出的,后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故选择B项。2(立意中日关系)2012年是中日建交40周年,但是日本的“购岛”行为却给中日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40年前,田中角荣首相率日本政府代表团访华,中日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从此()A中日两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B中日两国之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C日本深刻反省了侵略中国的历史D日本把中国视为它实现大国战略的伙伴答案B解析邦交正常化不等同于关系正常化,关系的正常与否,不但决定着邦交的质量,而且影响着邦交的走向。故选B。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3(立意主干知识:新时期的外交)20
20、12年3月4日,中国提出了政治解决当前叙利亚问题的“六点主张”。此前,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史无前例地先后两次动用否决权。中国积极参与叙利亚问题的和平解决,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表明()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立场之一我国奉行友好结盟政策以中国为核心的新型区域合作形成A BC D答案A解析奉行友好结盟政策与史实不符,在新时期中国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与题干要求不相符。4(立意概念:不结盟政策)根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自身的利益要求来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也不再重复划分敌、我、友,团结一部分国家打击某个或某些国家的策略。材料体现了中国某一
21、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签订中日联合声明C重返联合国 D实行不结盟政策答案D解析抓住材料中“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再团结一部分国家”等信息判断,可知材料说的是新时期中国实行的不结盟政策。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符。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5(立意核心价值观:倡导和谐世界观念)“睦邻友好”,谋求建立和谐的国际社会关系一直是中国的外交原则之一,下列各项中具有这种效果与影响的现象有()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A BC D答案D解析“一国两制”是为了解决国家统一问题而提出的政策,是内政问
22、题,与外交无关。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6下图形象地展示了中美关系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60年代敌视社会制度不同B70年代交流国家利益需要C90年代合作和平、发展潮流推动D当前融合同为世界超级大国答案D解析“融合”、“同为世界超级大国”皆与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史实不符。对点训练考点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1950年7月,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A和平共处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 D求同存异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津条约签订后,列强取得中国内
23、河航运权。而材料“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反映的是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故B项正确。2乔治沃克布什曾说,为了对付许多意想不到的威胁,美国必须“做好必要时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捍卫我们的自由和保护我们的生命的准备”。材料中布什的“先发制人论”与下列外交原则或政策相违背的是()A平等互利原则 B互不侵犯原则C不结盟政策 D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知美国将在威胁完全形成之前就采取行动,无论国际社会是否接受,联合国是否授权,其行为是否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违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原则。3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
24、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A亚非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C布雷顿森林会议 D第20届联大答案B 解析朝鲜战争停止于1953年,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新中国通过支持印度支那国家争取独立的斗争,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和风格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考点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4对下图所示重大新闻事件,日本多数民众的反应最有可能是()A反对中美关系的缓和B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C呼吁政府改善中日关系D支持政府既往对华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图中“毛泽东主席会见尼克松
25、总统”分析,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得到改善,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改善。5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了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尊敬阶段(18世纪)敌对阶段(1949年后)。材料中美国在1949年后对中国形成“敌对”看法的主要背景有()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万隆会议的召开美国实施孤立、遏制新中国的政策A BC D答案A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相互对立、斗争激烈,美国实施孤立、遏制新中国的政策。为了巩固新政权,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
26、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与美国的对手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排除。6给下图反映中美间复杂关系的画面配一个主题,最佳的选择是 ()A中美在联合国相互制约B“台湾问题”是制约中美关系的因素之一C在重大国际事务影响力上中美并驾齐驱D中美同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力量之一答案B解析“中国美国台独”是关键信息,只有B项能全面揭示三者之间的关系。考点三新时期的中国外交7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C积极加入世
27、界贸易组织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答案D解析“好邻居”强调中国注重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备选项中,只有D项内容与“邻国关系”内涵一致,故选D。8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B“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C“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D“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1950年新中国与苏联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当时的称呼是“兄弟之声”。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却发生了逆转:
28、军事摩擦不断,这时的称呼是“敌人之声”。苏联解体后,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建立起战略协作关系,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是“伙伴之声”。9观察下面两幅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图一中苏友好 图二在海南举行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博鳌亚洲论坛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B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C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D顺应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潮流答案B解析图一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时,中国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自身安全与苏联结盟;到了21世纪,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中国致力于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这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都是根据自身的国家利益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的,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图二的
29、主旨,C、D两项不符合图一的主旨。深化训练1“苏联变脸快、美国封锁严、领袖压力大、百姓生活苦”。此情况应发生在中国 ()A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答案B解析中苏关系恶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美关系紧张是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美国不承认新中国。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
30、则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1955年”,“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敌对情绪”可以判定是万隆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同,促进了大会的圆满结束。所以选A项。3(2012北京高考)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A BC D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非洲各国与中国的交往与合作。正确,非洲各国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是被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抬”进联合国的;中国2
31、0世纪50年代初的主要建交对象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邻近的一些亚洲民族国家,所以错误;发起不结盟运动的是印度、南斯拉夫等国,所以错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地区部分国家,不包括非洲发展中国家,所以错误。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共领导人曾谈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政府对于中国人民的敌视有加无已。”“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在解放后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材料二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5个,1972年达到了18个,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日本、联邦德国
32、、澳大利亚、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材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只有真正遵循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1)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的原因。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重大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外交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3)据材料三,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质。(4
33、)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答案(1)原因: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作用: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有利于利用外援进行经济建设。(2)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3)实质:维护国家主权和平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特点:政策的灵活性,原则的坚定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综合认识能力。第(1)问应从当时国际环境出发,考虑美、苏两个大国对中国的不同态度,分析“原
34、因”。第(2)问中材料二的数据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同中国建交的情况,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等历史事件分析“原因”。第(3)问应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和国际两个方面的作用入手分析“实质”。第(4)问可从灵活性和原则性两个方面总结“特点”。5中美关系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小舢板”政策到“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执行的是“小舢板”政策,即跟在英国军舰后面,搭英国以武力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的顺风车,既占到了中国的便宜,但又不成为中国应对的矛盾焦点。中国人怎样看美国一个历史的考察美国政府的政策是寻求一种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的目的是能够给中
35、国带来永久的安全与和平;维护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1900年7月3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第二次向诸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1)材料反映出美国侵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人认为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为“维护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材料二从盟友到敌人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友好和感谢的心情达到高潮。赵启正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一个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对美国利益是有害的一个援助计划,如果有效地执行起来,可以支持对共产主义的扩张的抵抗,且可有助于中国逐渐趋向于安定的发展。1947年9月魏德迈提交杜鲁门的报告书(2)据材料分析
36、19411945年及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二战后对华政策的实施是否真的使“中国逐渐趋向于安定的发展”?请说明理由。材料三从敌视到重视我愿意非常明确地表明,我反对给中国共产党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中国共产党进入联合国。1960年尼克松发表的谈话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的讲话(3)20世纪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讲话前后美国采取了哪些“主动行动”与中国政府
37、接触?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结果怎样?答案(1)变化:在“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之前,美国侵华始终追随其他国家;“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说明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成为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这种看法是不对的。1899年,中国已被几个欧洲国家瓜分完毕,当时的美国尽管是工业强国,但军事上无法同其他列强相比。为了夺取在中国的利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试图以此达到“利益均沾”;“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从实质上讲是美国企图扩大在华利益,最终达到独占的目的,而事实上,从此之后美国侵华势力逐渐扩大。(2)政策:19411945年援助中国抗日;二战结束后扶蒋反共。原因:二战结束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
38、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美国政府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企图在华建立一个稳定的亲美反共政府。没有。美国的目的是实现其全球霸权战略,这只能使中国陷入内战的漩涡。(3)美国由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孤立及军事上封锁中国转变为承认中国,与中国进行接触。主动行动: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原因: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结果: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解析第(1)问,美国侵华政策的变化注意结合材料中“跟在英国军舰后面”“顺风车”等信息作答;评价“门户开放”政策时要认清其实质。第(2)问,第一问难度不大;第二问注意结合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分析;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3)问实际上考查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及过程,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1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