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度(上)高一期中考试历 史 试 卷 一、选择题(共34题,每题1.5分,共计51分)1通过考古发现,虽然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树、大立人、面具与中原文化迥异,但在此发现的“将军盔”(即熔铜的坩锅)的样子同殷墟第一期的非常相似;铜疊同陕西城固发现的商代铜疊几乎没有区别,连花纹的作风都一样。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是A先进性 B连续性 C独特性 D多元一体2西周制度与商朝大有不同,一是封建子弟之制,二是立子立嫡之制。两个制度分别对应的是A.宗法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C.分封制和宗法制 D.郡县制和宗法制3诗经大雅瞻卯记录了当时贵族们的牢骚:“人有土田,汝反
2、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造成这种土地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A.铁犁牛耕技术的使用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诸侯士大夫们的富有 D.礼崩乐坏等级混乱4先秦时期,墨子主张“尚贤”,而孔子认为亲亲的重要性在尚贤之前;墨子强调“尚同”,孔子则认为政治、社会有阶级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孔子则认为爱有差等。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者A道德观念的差异B所处政治环境不同C政治立场的分歧D政治思想完全对立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C.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D.书同文,人同伦6.据统计,在湖
3、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A赋税负担沉重 B法律制度严酷 C基层管理严密 D行政效率提高7“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臣(董仲舒)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二者的主张A都使传统文化遭遇灭顶之灾 B实质都是思想文化专制C都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D实质都是加强中央集权8. 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
4、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郡县制 B建立刺史制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郡国并行制9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无立锥之地”;王莽改制,加重掠夺,致使农民倾家荡产,绿林赤眉应时而起;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毒害、敲诈百姓,“民不堪命,纷纷起义”。据此可知A两汉农民起义原因完全相同 B两汉农民阶级民主意识开始觉醒C统治阶级激进改革激起民变 D农民起义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10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北方民族内迁与中原汉族南迁”的示意图。下列项中,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内迁民族卷入对中央权力的争夺中 南迁人民推动了对江
5、南地区的开发自此中国进入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南方的经济实力已渐渐超过了北方A B C D11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嘎仙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如图),文字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证明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据此可以得出A文献记录可以与文化遗存互证 B考古发现能完整还原历史真相C历史遗迹的价值源于学者发掘 D魏书能够充分印证历史真实12北魏早期,祭祀以自然崇拜和女性祖先为主。孝文帝执政后改革传统祭祀制度,华夏圣君日益与北魏统治者的血缘祖先结合成为北魏政权的祖先神并与儒家先贤共同成为祭祀的主要对象。这一改变意在A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B削弱鲜卑旧贵族
6、势力C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D变革传统的社会习俗13. 下表所示的内容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表理解正确的是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秦汉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为“雅言”魏晋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A. 官话发展推动了全国语言的统一B. 政治中心转移影响官话变迁C. 官话变迁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D. 民族交流交融促进官话变迁14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
7、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隋朝这些措施A源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C旨在镇压南方豪族的叛乱 D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15下面唐诗反映了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的关系。由此可以推知,唐朝作者诗名诗句窦威出塞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周繇送人蕃使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张籍送和蕃公主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元稹西凉伎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A实行了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B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C强化了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D诗歌繁荣促进民族交往交融 16中国的选官制度从先秦到明清,几经变革。下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初令郡国举
8、孝廉各一人” “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A B C D17“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A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均为宰相 B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工处理政务C三省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D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议事之处18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A 耧车 B 筒车 C 曲辕犁 D 翻车19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艺成就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
9、,世称“画圣”B.唐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C.斐秀绘制的洛神赋图提出了绘制地图的方法D.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20. 论及宋朝政治制度,钱穆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央集权”的是A设三衙掌握禁军的统兵权B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C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D设枢密院专掌全国军政21宋朝实行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造成土地兼并成风,普通百姓生活困苦,农民起义不断。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清查丈量各州县耕地,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然后编制地籍及各项簿册,按各等地的每亩税额进行收税。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此种做法的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
10、财政收入B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 C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D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22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城商业的繁荣,全图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其中“城内街市”中可见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A商品交易突破时间限制 B商品交易突破地点限制C商业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D汴京城以经济功能为主23下面为公元21078年我国人口变化情况示意图。这从本质上反映了0A黄河流域战乱不断 B区域经济均衡发展C国家人口持续增长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24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
11、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A婚姻择偶自由B等级差别的消失C门第观念淡化D科举制快速发展25西北地区的党项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西夏建国(公元1038年)后,夏景宗李元昊亲自主持修筑了兴庆府黄河灌区(从今宁夏吴忠市至石嘴山市惠农区),从而使贺兰山东部兴庆府、灵州一带沙漠变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西夏的这一措施A增强了宋夏之间的水利技术交流B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开发C适应了经济重心变化的总体趋势D得益于庆历和议的达成26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其创立的政治制度对应正确的是A契丹“四等人制” B西夏南、北面官制C金朝猛安谋克制 D蒙古八旗制度27.辽宋夏金时期,各少数民
12、族都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见下图)。这些文字体现了A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借鉴吸收B民族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C宋朝实施了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D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8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下列主张,体现程朱理学思想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C“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29下面是对中国古代某一地方行政制度的描述:“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地方官进行监督,同时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这一制度指的是A郡县制 B行
13、省制 C道府县制 D分封制30下列历史现象或事物按照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序号史事五胡内迁、禹贡地域图、士族专权、迁都洛阳梦溪笔谈、为生民立命、毕昇、通判农书、“四等人制”、湖巡检司、大都多宝塔感应碑、两税法、“长庆会盟”、“天可汗”A B C D31宋元时期,文学艺术出现了繁荣景象,如诗、词、话本,元代散曲和杂剧等众多的文学表现形式。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需求C.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D.科举制度的推动32下表是中国春秋至元代理论、实验、技术在各朝代科技总积分中所占比重(%)据此表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朝代理论实验技术春秋12286西汉6985东汉10147
14、6魏、西晋13086南北朝151372唐81181北宋4690元81280A重实用、轻理论、轻实验 B推动我国科技向近代转型C随着国家统一而发展进步 D理论指导着技术和实验33朱元璋终洪武之世,都是在超乎寻常的勤政中度过的,即便在临终前的生病期间,仍是“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A设立中朝 B废除宰相 C设置内阁 D宦官专权34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A. 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 B. 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C. 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
15、制 D. 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计49分)35.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时,善教得民心”“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化之官),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摘自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 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击奸;去奷之本,莫深于严刑故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擒自商鞅商君书开塞材料三 战国时期,诸侯争雄,兼并战争连年不绝。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民的价值进一步受到重视。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进一步总结道:
16、“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蒙。”“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摘编自张晋藩民惟邦本:古代治国重要经验(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孟子和商鞅两人治国主张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提出上述主张的共同目的。(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4分)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
17、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
18、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4分)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汉文帝及其子景帝在位期间,坚持“无为而治”。汉文帝曾经减免田租,景帝则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并立为定制。汉文帝一度将“算赋”(人头税)由120钱减为40钱,景帝则将男子为国家服徭役的年龄由17岁推至20岁。文帝、景帝自奉节俭,屡次下令禁止郡国贡
19、献奇珍异物。汉文帝废除了秦朝的连坐制,将几种残害肢体的肉刑改以笞刑代替,景帝又减少了笞刑数目。在边境地区,汉文帝与匈奴继续实行“和亲”。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材料二:下表内容为中国古代史上几个时期的政治状况时期政治状况秦末秦始皇大兴土木,漠视民生,迷信严刑峻法;农民起义频发;六国旧贵族趁机起兵复国,天下大乱。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相互争斗;正直的士大夫抵制外戚宦官专权,出现“党锢之祸”;张角等发动黄巾起义;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西晋后期晋惠帝缺乏理政能力,八位宗室藩王卷入宫廷政变,导致“八王之乱”;天灾频发,流民和内迁诸民族的起义此起彼伏。唐末五代十国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藩镇割据,
20、政局不稳,内乱频作;农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北方民族南下,政权更迭频繁;昏庸、残暴之主比比皆是。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时期,写出该时期,并简要说明造成其政局动荡的原因。(5分)(3)从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4分)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官学垄断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聚徒讲学成为一时风尚,著名学者无不聚徒讲学,知识分子也把从师作为进入仕途的门径。各国有权势的大臣都私家养士,培植学派。齐的孟尝君田文、赵的平原君赵胜、魏的
21、信陵君魏无忌、楚的春申君黄歇、秦的文信侯吕不韦,门下食客动辄几千人。这些食客中,有各学派的士,为主人出谋划策,奔走游说,著书立说。于是,各学派之间互相诘难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 中国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唐朝就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这些传播方式共同促使唐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中华文明史材料三 李约瑟从他对中国
22、古代科技史的大量研究中得出结论:“每当有人根据中国文献对科技史的任何一个领域进行研究时,他会发现其聚焦点总会落在宋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科技的主要成就。(4分)2022-2023届高一期中历史试卷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CACCCBDD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ABDBCCCD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BDCBCDCBA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
23、AABD35.(10分)(1)不同点:孟子主张以德服人,重视教化;商鞅主张以力服人,严刑峻法。(4分)目的:都是为统治阶级出谋献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2分)(2)评价: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以民为本、民贵君轻、顺应民意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改善了民众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2分)但也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宣扬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治民”“驭民”,以维护统治秩序。(2分)36(14分)(1)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农业工具改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出现南北交融;单位粮食产量提高;粮食产区的扩张。(4分。任答四点即可)(2)原因:北方长期动乱导致人口南迁;南方政权
24、的相对稳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北人南迁带来的劳动工具和耕作技术的革新;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北方农作物的南传,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和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6分,任答三点即可)(3)认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局势相辅相成;南北地区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江南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4 分,任答两点即可)37(13分)(1)吸取秦亡教训;延续汉初与民休息政策;倡导节俭,关爱百姓;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实行和平的民族政策;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4分,任答2点即可)(2)示例1:时期:秦末原因:施行暴政;阶级矛盾尖锐;六国旧贵族对秦朝不满。示例2:时期:东汉后期原因:皇权衰弱;统治集
25、团内部斗争激烈;政治腐朽黑暗;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土地兼并 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示例3:时期:西晋后期原因:皇权衰落;宗室内部斗争激烈;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 示例4:时期:唐末五代十国原因:统治集团腐朽堕落;地方割据势力强大;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社会矛盾尖锐; 民族政权影响。(5分,时期1分,原因每点2分,任一时期答出2点即可)(3)需要提升执政者素质;国家治理要以民为本;加强廉政建设;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协 调各方利益,缓和社会矛盾。(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38(12分) (1)原因:私学兴起,聚徒讲学之风盛行;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各学派重视表达自身的诉求;社会阶层分化,出现新的政治群体;社会大变革,学术相对自由。(言之有理即可)(2)诗人和作品数量多;诗人身份广泛;诗歌与生活关系密切;诗歌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言之有理即可)(3)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元朝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任意2点即可)